本
文
摘
要
背景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后不久,X线即被用于人体疾病的检查,并形成了放射诊断学。20世纪5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跟核素显像;70-80年代,又相继研发了X线计算机体层(CT)、核磁共振成像(MRI)。而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介入放射学是在影像监视下对某些疾病诊断或治疗的新科技,已成为同内科学、外科学并列的三大诊疗体系之一。 X射线不带电荷,穿透人体时,与体内物质作用产生“次级粒子”,使物质电离,这一现象称为电离辐射,简称辐射。由于辐射有致癌的风险,因此也最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惊恐。 那么拍X射线真的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么?这里有个科普视频: 常规X光、CT对身体各部位检查的辐射平均剂量: 其中本底辐射是指人类生活环境本来存在的辐射,主要包括宇宙射线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自然界当中,每时每刻都处在辐射之中。即使你与别人一起睡觉,也要受到来自他人身体的辐射,大约0.05微希伏。即便你喜欢独处,那么你体内钾元素的年辐射剂量大约390微希伏。看电视,即便你看电视机或使用彩色显示屏,一年的辐射剂量大约1微希伏。你随手吃一根香蕉,辐射剂量大约0.1微希伏。在一个高于平均水平的自然背景辐射地区待上一天,比如青藏高原,辐射剂量大约1.2微希伏。 大量调查表明,本底辐射水平对健康没有影响。 不过很多人需要真正关注的是另一种辐射的来源——吸烟。香烟中含有一种放射性物质叫钋210,可释放α射线,如果每天吸30支烟,每年的辐射大约为13mSv。相当于做了6.5次头颅CT检查,或拍了650张胸片! 可见,相对普通X线摄片很低的辐射量,CT检查的辐射量可能要高出10倍、30倍,甚至是上百倍,这与CT机性能、扫描部位、成像的清晰度有关,尤其是心脏CT的辐射量相对较高。而这种高速细小X线光子流照射人体后,一部分穿透人体,一部分被人体组织所吸收,并积存于人体内。若短时间内屡次做CT检查,并会导致检查所发射的发射X线大量积累于人体,无法完全排除。继而会引起白血球下降,出现疲惫、晕厥等症状。尤其是孕妈妈、新生儿和身体极度虚弱的患者,在接受CT检查后更易诱发畸变、癌变及其它不良反应。 辐射的有害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有阈值,严重程度取决于剂量多少。 如患白内障的阈剂量为5000mGy,如果低于这个剂量值就不会因为辐射而患白内障。 随机性效应不存在剂量阈值,也就是说辐射损伤(疾病)发生的概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但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无关。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人体最多能承受7Sv辐射。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Sv,也就是说,身体每接受1Sv(1Sv=1000mSv)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 1、X线机处于工作状态,检查室门上的警告指示灯会亮,候诊者应一律在防护门外等候,无关人员不要围观。 此“防护门”是屏蔽防护的手段之一,使CT检查室和室外屏蔽开来,防止射线辐射影响室外环境。其实所谓的“金属门”,事实上是由金属外壳包裹的“铅门”,铅的原子序数(Z=82)较高,对于X射线有高衰减的作用。所以铅或含铅的物质可以作为屏障有效吸收不必要的X射线,从而起到防护作用。 2、检查结束后要及时离开检查场所。 3、孕妇在怀孕前三个月做胸片检查时可以在孕妇的腹部穿戴铅围裙或者选择安全性更高的B超或者磁共振。 综上所述,常规的诊断性X射线检查(拍片、胸透、CT、CR、DR)所用剂量很小,限制在安全剂量之内,致癌的几率甚至是微乎其微,不需要因此担心而拒绝检查。因此,为了病情的需要,应该坦然接受相关检查;但是,如果没有必要,请尽量避免接触医疗辐射,因为这种辐射毕竟还是有潜在危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