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德衡术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1882年到1883年间,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首创利用火药气体动能实现打开枪膛、外抛弹壳和弹药上膛的自动化技术,研制出世界上首款现代机枪——马克沁重机枪。这款机枪以每分钟600发的超快射速,碾压当时所有枪械,并彻底拉开了冷兵器与热兵器之间作战效能的差距。
马克沁机枪
在马克沁重机枪发明前,使用冷兵器的部队,还能用人海战术以及骑兵高速的移动能力,在非自动步枪装填子弹时,冲到 *** 面前逆转战局。但马克沁重机枪出现后,使用冷兵器的士兵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了任何价值了。
1893到1894年间,英国人入侵非洲,曾经在一场战斗中创造了50余人凭借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5000多麦塔比利人进攻的战绩。在这场战斗中,悍勇而无知的麦塔比利人被打死3000多人。此战过后,各国竞相仿制马克沁重机枪,以至于到了一战时,主要参战国的军队使用的全是本国兵工厂制造的马克沁重机枪,可见马克沁重机枪的风靡程度。
中国在光绪15年(1889年)就有兵工厂想仿造马克沁重机枪,但是因为清廷的无能以及外敌的入侵,直到1914年,金陵制造局才仿制成功。随后因军阀混战,在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其他兵工厂也仿制了马克沁重机枪,但总体产量不高。所以在抗战之前,稀有的马克沁重机枪是当时中国战场当之无愧的“王者”。
油画《南昌起义》中,一挺马克沁机枪放在显眼的位置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装备落后,一旦缴获马克沁重机枪,指战员可谓如获至宝。马克沁重机枪强大的威力,让士兵在防守阵地时能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但1933年发生的云盖山、大雄关战斗,红军却因为马克沁重机枪“缺水”吃了败仗,损失惨重。
1933年上半年,蒋氏集结50万大军,采用持久战和“堡垒主义”“围剿”苏区。在李德的冒险战略下,红军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与优势敌人拼消耗,还将兵力不占优势的红一方面军拆分成两路,想“两个拳头打人”。
第五次反“围剿”过程图
由红1军团、红14师组成的一路红军,在蒋军第五次“围剿”之前一直处于持续作战状态。当李德获悉蒋军大兵压境的时候,又仓促安排他们前往苏区北线迎击敌人。到达永丰地区的红1军团,在李德的错误指导下,试图以修筑碉堡和短促突击的战术突破蒋军碉堡封锁线。但由于敌人拥有重火器,红1军团没有重火器,结果红军好不容易构筑的碉堡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下,顷刻瓦解,而对于敌人的碉堡,红军却无计可施。
就这样,狡猾的敌人躲在碉堡里,与英勇的红1军团打消耗。红1军团不仅无法打破敌人封锁,战士们也被折腾的疲惫不堪。
反“围剿”中的红军指战员
到了1933年11月中旬,红1军团、红14师和新成立的红9军团,又奉命在崇仁附近突破敌人的碉堡封锁线。这一次,敌人抓住这股红军主力的行踪。时任蒋军北路军第7纵队司令薛岳和总指挥吴奇伟,立即 *** 5个师的兵力向红1、9军团扑来。第7纵队是蒋的嫡系,每个师都有1.5万人。而此时红1军团、红9军团和红14师虽然也是5个师,但总兵力不到3万人。时任红1军团军团长的林彪,知道不可力敌,于是准备指挥这一路红军退守云盖山、大雄关一线。
林彪,时任红1军团军团长
但因为前期在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1军团过于深入,导致红军长途跋涉赶到大雄关时,敌人不仅抢先占领了大雄关各要点,而且原本由红14师41团2营坚守的云盖山,也在血战后痛失敌手。
据1933年12月9日出版的《红星报》上面刊载的罗瑞卿的《大雄关战斗》一文中叙述:“当我们(红1军团)刚刚登上了党口附近的大头山,即已发现敌人先我而占领了大雄关东南极有名的木鱼嶂、西山岭的险要高地,以当时的地势条件来说,我们是处在无法使用兵力,不能发扬火力的地位,兼之又要向着已占领险要阵地配有强烈火力的敌人实行仰攻,这当然给了我们战斗上的相当困难。”
罗瑞卿
如此不利的局面,并没有吓到红军指战员,负责冲锋的红5团在几乎没有树木遮蔽的山坡上,对木鱼嶂高地发起一次次进攻。在付出极大的伤亡后,曾经两度占领木鱼嶂高地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5团官兵没有注意发扬火力,后续部队没有跟上,再加上敌人有20余架飞机、10余门山炮以及其他火炮的支援,结果当敌人 *** 优势兵力反扑时,占领阵地的红5团又两次被打了下来。
1933年11月22日,林彪和时任红1军团政委的聂荣臻,曾经向朱德等写过一篇《一军团云盖山、大雄关、沙岗上等地附近战斗经过详报》。在详报中,林彪和聂荣臻总结了当时战斗中一军团存在的一系列失误,其中专门指出了“指挥员忘记了运用机枪”。
聂荣臻,红1军团政委
据统计,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一、三、五、八、九这5个军团共装备重机枪357挺、轻机枪294挺。按照这个数据推算,红2师作为红军主力师,在1933年大雄关战斗时至少配有10-20挺重机枪、10-20挺轻机枪。
在详报中,林彪、聂荣臻指出:当时整个红2师只有2挺重机枪带水,其余均未带水。到了阵地上,指挥员临时安排人去打水,可是到处打不到水。因为携带的重机枪“缺水”,导致5团不仅在进攻高地时,没有机枪火力的支援。等5团占领高地后,阵地上也没有重机枪来压制敌人的反冲击。最后,指挥员也无法给机枪指定射击目标,机枪被随意扔在阵地上,甚至枪口还是朝着后方。
关于长征的油画,也有马克沁重机枪的要素
当然,大雄关战斗还有其他失败原因,但携带的机枪未能很好使用,无疑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因为像马克沁这种水冷式重机枪在战斗前,要在枪管周围的水管里注满水,机枪极高的射速让枪管达到极高的温度。如果没有水冷却,那么当时的金属工艺制造的枪管会发生变形而出现故障。2师携带马克沁机枪却没有带水,就无法长时间使用马克沁机枪。没有马克沁机枪,光靠步枪,2师又怎么可能守住夺占的阵地呢?
大雄关战斗,不仅有不少营连指挥员牺牲,而且红2师政委胡阿林、红4团团长肖桃明牺牲,红1师师长李聚奎、红2师师长陈光负伤。甚至在撤退过程中,红1军团指挥部在通过敌毛炳文部的阵地时,遭遇敌1个营的兵力袭击。如果不是当时指挥部上至林彪、聂荣臻,下至炊事员、饲养员都拿起武器奋起反击,红1军团的军旗都要被敌人夺去,林彪、聂荣臻甚至也会遭遇不测。我们纪念胜利,但不能忘却这一教训。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