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事物有生命周期,都经历受精、萌芽、诞生、成长、鼎盛、落败的过程,工厂也是经历创业初的筹备,轰轰烈烈地建设,健康稳定的发展,繁荣的鼎盛期再到最后的低潮期,直到最终彻底退出市场。本文所写的包头糖厂,就是老牌国企兴盛的缩影,看到年代感极强的楼房,破旧的机器,满目沧桑的老人,能感受到包糖曾经的辉煌,亦能感受到没落后的失落与无奈。
1952年,国家轻工业部成立华北糖厂筹备处,1953年华北糖厂动工建设,此时正值“一五”发展计划,华北糖厂列入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配套工程,1955年华北糖厂建成投产并更名国营包头糖厂。包头糖厂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设起来的工厂,又是重点项目,上级领导非常重视,要组织最好的建设队伍,要用最先进的设备,要生产全国最甜的糖。
上级领导的“三要”口诀成为包糖的新动力,建厂时正值中苏关系蜜月期,苏联还派来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设备来源于东德,包糖的投入使用,使其成为北方建厂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大型机制糖厂。为培养制糖精英,轻工业部还在包糖附近建立制糖工人技术学校,这所学校就是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1955年10月24日正式投产,预计日处理甜菜1000吨,不论是生产能力还是职工规模,在当时都能称为华北制糖业的一哥。第一袋“草原”牌白砂糖装满时,全厂上下都沸腾了,不过还是试制品,生产出来的白砂糖只能内部消化。厂里分发给职工各一份带给家属们试吃,老人怕糖尿病复发不敢吃,倒是小孩喝过糖水后甜的眯着眼睛都睁不开。厂领导担心糖分质量不好,还亲口问职工们吃过白砂糖后的效果,职工们都很兴奋地说“威力固”。
1955年11月份产品通过验收,12月9日正式批量生产,“草原”牌白砂糖就此向全国大江南北输送。不巧的是投产没过几年,中苏关系破裂,技术专家撤离中国,尽管包糖已经投入使用,但设备是东德的,这洋玩意没有几年的摸爬滚打还真不能熟练操作。好在轻工部制糖工人学校已培养出部分机械操作人才,还能够勉强运作。
60年代三线建设的兴起,白砂糖的需求量巨大,包糖成为整个60年代盈利最丰厚的单位。不过设备是东德引进的,在维护和维修方面经验不足。随着设备的老化和磨损,国外技术的封锁,加上备战的影响,很多铸造厂都忙着转移,没有铸造厂能仿制配件,包糖的设备只能像多病的老人一样勉强运作,日处理甜菜能力和白砂糖产量有所下降。
70年代三线建设基本完成,很多铸造厂开始正常运作,包糖的机修工人将磨损严重的零部件交给铸造厂,以当时的铸造厂仿造能力,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能够仿制的。在仿制零部件后,包糖的设备又充满活力,产量又恢复到正常水平。1977年,营运27年的设备老化严重,此时全国的制糖单位如雨后春笋般的崛起,为了能够跟同行业竞争,厂领导向上级申请技术改造和扩建。
80年代初包糖技术改造和扩建完毕,日处理甜菜能力也从1000吨上升到3000吨,产糖量翻上几番,利润更是蒸蒸日上,职工的收入更加的丰厚。随着工厂的不断扩大,职工人数也开始逐步增多,1985年后包糖的重点建设开始向生活方面转移。建起几十栋宿舍楼,改善职工们的生活环境,还建起子弟学校、大礼堂、扩建职工食堂。居住环境和娱乐环境不断改善,加上待遇好,职工的幸福指数极高,兄弟单位都调侃包糖的职工为“甜蜜人”。
80年代和90年代,包糖是地方纳税大户,还得到省、部不少奖项,而甜蜜事业也就停止在1992年。随着南方蔗糖的兴起,特别是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食糖市场出现恶化,当年包糖收购甜菜严重超量,实行超常生产并未能提高效益反而形成一大负担。包糖是国企,尽管已经进入市场经济,但不能丢失社会责任。甜菜大部分都是农户种植,如果不收购农户的甜菜,农户的生活会掉入水深火热之中,国企承担社会责任,也让国企带入困境。
包糖自1992年起开始亏损,改革浪潮中进行多项措施,包括改制、托管、上市、改型等都没能让包糖扭亏为盈。1996年包糖改制为包头草原糖业,1998年还跟创业经开、北普实业以募集方式组建华资实业,并于当年在上海挂牌上市,成为甜菜制糖业第一家上市企业。经过一系列的操作终究没能将包糖带入新的起点,华资实业因战略目标战役,包糖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包糖没有破产,依旧坚强地慢步自行,大部分职工都在停产待岗状态,没有出现下岗,或许是包糖职工最幸运的事。包糖的很多老建筑现已列入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点,喜欢参观老建筑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