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命运与选择800字作文(命运与选择 mobi),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命运与选择800字作文(命运与选择 mobi)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命运与选择800字作文(命运与选择 mobi)

这样的题目,确实命题太大,也太笼统,而且还尽显严肃,一般来说,是非专家学者不能论述,要么是历尽沧桑的智者,才能谈及一、二。但它又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紧密联系,我们在回首人生往事的时候,都能回想起一、二件在重大事情的关头,因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使自己的命运,向着不同的方向走去,这是每个人都所经历过的,只是反差程度不同而已,它或许改变了自己的事业,或许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更有甚者,或许改变了人一生的命运。

正因此,我们每个人似乎又都具备谈论的资格,但每个人又因各自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素养、性格等),使选择的方式和命运的发展而各不相同。人一生中,总要有几个关键的路口,最重大的,关乎人一生命运的,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时刻只有几步,甚至一步”,选择怎么走,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它能走到哪里,最终是什么结局,尤其是在历史遽变的动荡时期。

1927年,9月29日。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不足千人的队伍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队士气低落,思想混乱,逃兵随时发生。前委决定,次日开会整顿改编。晚上,在村口外,七、八个士兵围在一起,商讨出路。当大家一致同意脱离队伍回家时,有一人还在犹豫,他叫黄叙钱,三十年后著文写道,“···我家在湖北咸宁,如返回去,还要从浏阳、萍乡一带走,那里已被湘军何健的主力占领,怎么走?搞不好被敌人捉了去,干脆还是跟着队伍走,大家在一起,要死就一块儿死,要活就一块儿活····”他没有离队,第二天,参加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聆听了毛委员充满 *** 有力的讲话。当后来毛委员知道他叫黄叙钱时说,“革命战士不能只讲钱,要讲为无产阶级而奋斗,叙钱不好,我们是新型人民军队,不是为了钱打仗,是为人民打仗,要永远胜利,以后你就叫永胜。”(黄永胜《跟着毛委员上井冈》)

此时,经过改编的队伍,不足八百人,没有人看好这支队伍,连他们自己很多人,也不认为能成气候,上井冈山只是权宜之计。黄永胜跟着毛委员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中央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又从江西苏区一路向西,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长征,他再也没有犹豫过,直至走向华北抗日前线晋察冀、解放战争···黄永胜打战勇敢,作风强悍,终于成长为 *** 的高级指挥员,为新中国的建立,屡立战功。在1955年授衔授勋的典礼上,黄被授予上将军衔,任职 *** 司令员。三十年后,黄上将著文写道,“···离开了党,离开了毛主席,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什么都不是···”(黄永胜《跟着毛委员上井冈》)

黄永胜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闪念告诉我们,他如果选择了回家, *** 少一个上将没有什么影响,但他的命运就再也不会与上将有关,当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参加“林彪反党集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命运变化,确实无常。

1927年,12月。

大别山麓腹地。黄麻起义失败,仅剩几百人,起义领导决定,上木兰山打游击,愿者留下,不愿者回家。大家议论纷纷,商讨去留,有一17岁的小青年程再道也在其中。他是麻城县乘马岗区程家冲人,典型的赤贫,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因贫困,三岁父亲病逝,七岁姐姐病亡,十一岁母亲患痨病而死,他只好投靠单身的叔父相依为命。叔叔给地主当雇工,他给地主放牛,叔父在起义前病亡,他彻底失去了家,他无处可归,“···叔叔死后,我再也没有了家,我无处可去,我不能离开队伍,不能离开党,我只能跟着党走···”(《陈再道回忆录》)于是,他选择了留下,上了木兰山。最后,不走的有72人,在登记姓名时,因耳误,“程”被写成“陈”,陈再道再也没有改过姓。就是这72人的坚持,烈火终于燃遍大别山,打出了红四方面军。1935年,红四方面军发展到近十万人,下辖四个军,陈再道出任红四军军长。1955年,陈再道被授予上将军衔,任职武汉军区司令员。

陈再道的选择,历史已经肯定,但我们无法想象的是,这种选择走的极其艰难,这是一条腥风血雨的道路。程家冲先后有264人参加了红军和赤卫队,到全国解放时,仅陈再道一人幸存。这不是九死一生,这是263死而1生!“···我四舅有个男伢儿,岁数和我一样大,也参加了红军,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我们曾见过一面,亲热的谈了好长时间。后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也打听不到他的音讯,大概是在作战中牺牲了···”(《陈再道回忆录》)。 面对263 : 1的比例,即使放在今天,让你再做一次选择,又有多少人愿意走这条路呢?

如果说,黄、陈二位将军,当时做为士兵,是因“家境”“处境”所迫,被动做出了无奈的选择,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显然是在选择自己命运),那么一些高级指挥员的选择,则是经过了慎思熟虑。

陈上将和士兵

还是1927年,10月底。

江西赣南安远县天心圩。“八一”起义残部不足千人,从三河坝撤到这里,当时最高军事首长是朱德和周士第,而部队真正的掌握者,则是周士第。

不得不多说几句。

周士第,海南乐会人,黄埔一期生。中国 *** 掌握的第一支武装,不是在1927年,而是在1924年。这年11月, *** 两广区委征得孙中山同意,组建一支革命武装,周恩来时任两广区委军事部长,负责组建工作,他从黄埔一期毕业生中,选调了两名 *** 员,周士第即是其一,成立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支部队,名义上属大元帅府,但人员配备和部队行动等,均由 *** 两广区委书记陈延年和军事部长周恩来决定。后铁甲车队参加了镇压广宁地主叛乱、对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以及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等,周在历次行动中,都立有战功。1925年4月,周士第因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升任队长,同年底,中国 *** 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叶挺出任团长,周士第任该团一营营长。

1926年2月,北伐开始,4月,周升任该团参谋长(林彪在该团任见习排长),协助团长叶挺克湖南,战汀泗桥、贺胜桥,夺取武汉,屡立战功,为独立团赢得了“铁军”的荣誉。北伐战争的急遽发展,造成军队的迅速扩编,第四军已发展成为第二方面军,下辖五个军,4、11、12、13、暂20(军长贺龙)。以独立团为基础,扩编成11军25师,下辖73、74、75三个团,周任73团团长,独立团大部编入该团。张发奎由于对叶挺不太放心,升其任11军24师师长,25师师长则派亲信李汉魂担任。

“宁汉分裂”后,武汉国民 *** 开始二次北伐,周士第跟随11军战河南,连下驻马店、上蔡等地,致使奉系南线全线崩溃。后回师武汉,南昌暴动前,25师移师南昌北驻防回马岭,担任对武汉、九江方向的警戒,以保证南昌起义成功。南昌起义后的第二天,聂荣臻奉指挥部命令,来调25师前往南昌与大队会合,同时升任周士第为25师师长。在向南昌行进中,张发奎、李汉魂乘专列来追,周带部队将其包围,张、李落荒而逃,卫队600余人被全部缴械。

后迫于形势,南昌起义部队南撤,前往广东,周士第(27岁)率25师,担任全军殿后。陈毅(27岁、55年元帅)从武汉匆匆赶来,被编入25师73团任政治指导员,时张云逸(35岁、55年大将)任25师参谋长,李硕勋(24岁、 *** 父)任25师党代表,而林彪(20岁、55年元帅)则在25师73团3营七连任连长,粟裕(20岁、55年大将)在24师教导队任学员班长,随后赶到的许光达(19岁、55年大将)被编入25师75团3营11连任排长。不在25师的还有陈赓(24岁、55年大将),时任20军3师6团1营营长,谭政(21岁、55年大将)在方面军特务营任文书,罗瑞卿(21岁、55年大将)在方面军教导团2连任副班长。通过比较,纵观诸人,无疑周士第级别最高,是拥有较高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级指挥员。

当起义部队南下至赣粤边界时,敌钱大钧部、黄绍竑部两万余人成钳形合围而来。起义总指挥部决定,留少量部队担任阻击,大部队继续南下广东,占领海陆丰地区。说实话,留下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指挥部是抱定打光的决心,要求其坚持三天。哪支部队留下担当此任?是25师。谁留下负责?是当时名气不大的朱德(41岁)。

南昌起义时,贺龙是20军军长,任起义总指挥,叶挺是11军副军长兼24师师长,起义前敌总指挥,他们均手握重兵。而刘伯承是起义总参谋长,惟朱德在指挥部和核心机构没有任何职务,这与他当时的处境有极大的关系,因他没有部队。朱德说是第9军副军长,但只有3个连,兼南昌公安局长,公安局只有2个保安队,全部加上不到500人,且不具任何战斗力。25师是周士第的部队,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在其中,战斗力极强,但考虑到朱德是行伍出身,久负盛名,资格较老,留下指挥,定能担当此任。

就这样,朱德和周士第率25师3千多人,在三河坝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战斗三天整,周士第曾多次前置火线指挥,完成了指挥部交给的任务。撤出阵地时,部队不足千人,向赣南山区转移。在途中,遇到南下主力被打散的24师部分部队200余人(粟裕即在其中),才得知主力全军覆没。

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原准备让25师打光,以换取主力的生存,没想到,主力全部溃败,而25师虽残犹在。但局势异常严峻,部队士气低落,逃兵天天发生,生病、伤兵每日俱增,纪律极其败坏,遇城镇抢劫骚扰百姓,屡禁不止。最关键的是,部队政治目的不明,思想极其混乱,部队已近溃散之势。(林彪就是此时曾发生过动摇短暂脱队)下一步怎么办?看来整顿势在必行。关键时刻,朱德站了出来。

天心圩改编,应该是和三湾改编同等重要,签于过往的历史、党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朱德对大家讲,革命自愿,不愿干的可以走,但把枪留下来。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周士第,“···周士第第一个站出来要走,说是要去找党组织汇报,他的离队,让我失望极了,也痛苦极了···”(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签于周士第是高级军官,特许其带枪离队,李硕勋也同时离队。其他团、营级军官纷纷离队,经过整顿,剩800余人(和三湾改编后几乎一样多),编为一个纵队,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任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朱德对全体将士说,“同志们,大革命是失败了,这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失败是暂时的,黑暗是暂时的,1917年,十月革命终于成功。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中国也会有1917!要革命的跟我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如果说,大多数士兵此前并不认识朱德,经过天心圩整编,他们认识了朱德;以前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中流砥柱”,而认识了朱德,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中流砥柱”。这800人,是中国人民 *** 的种子,是中国人民 *** 的军魂。朱德以父亲般的责任与胸怀(42岁)带着他们(大多17、8岁)于次年4月上了井冈山,两位巨人终于走到一起,下来就没有任何力量再能阻止他们打出一个新中国了。

若干年后,周士第在自传中对脱离部队的原因剖析道,“···主要是自己无产阶级立场不坚定,南昌、广州起义失败后产生悲观情绪的表现。···”周士第脱队后,到达香港,遇到李立三,曾向他汇报过25师起义失败后的情况。之后,因病在香港休养一年,后回到上海,参加了第三党进行反蒋活动,但收效甚微。1933年底,他从福建蔡廷锴部只身逃到苏区,在红军大学任教员,后随红军参加了长征。到陕北后,经组织审查后,重新入党,抗战爆发,在贺龙120师任参谋长,解放战争在18兵团任参谋长,发挥了自己应有的军事才能。1955年,周士第被授上将衔,任职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周上将原本可以在革命部队中发挥更大的军事才能及作用,是错误的选择,使其受到了极大地局限,他不是一般的士兵,是高级指挥员,但在历史的低谷里,没有经受住考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致使自己的命运有不一样发展。

上述三位将军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是针对自己的命运所做的选择。还有一种选择,则是对历史命运发展不同所做出的选择,更具深刻性和影响力。

上将周士第

1935年9月,川西草地。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中央北上方针,部队混编后分为左、右两路,徐向前率四方面军之4、30军与一方面军1、3军团随中央为右路军北上。当部队穿过草地,打下包座后,张国焘从左路军发来电报,否定了中央北上的方针,并责令徐向前率右路军掉头南下。中央接电后,进行了紧急磋商,给左路军张国焘发去急电,“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张国焘接电后仍固行己见,同时给徐向前、陈昌浩发去了一封在历史上争议甚大的回电(在坚持南下的原则上,必要时四方面军“武力解决”中央)。终于,中央和张国焘关于南下、还是北上的争论,发展到针锋相对的地步,“成为牵动全局和影响红军命运、前途的斗争焦点”。(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中国革命的命运,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 得知电报内容后,决定连夜脱离,继续北上。在出发之前,9日晚, *** 来到徐向前住处,想再争取一下徐向前,“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啊?”徐向前此时心里如翻江倒海,极其矛盾,“四方面军是我眼看着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大家操了不少心,流了不少血汗,才形成这么支队伍,真不容易啊!如单独北上,等于把四方面军分成两半,无论从理智上还是从感情上说,我都难以接受。”(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这是徐向前元帅在事过五十年后,在回忆录里做的剖析。抑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与张国焘共事多年感情较近,而与中央诸领导刚刚接触认识不深等等)就不得而知了。 *** 见状没再说什么,告辞而去。在历史的大是大非面前,“我执行了张国焘的南下命令,犯了抱憾终生的错误。”(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北上,还是南下,究竟谁对?历史已有定论。但徐向前面对历史所做的选择,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此,他远离军事核心领域,再也没有被委以重任而手握重兵。徐向前在红军时期,表现出极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从鄂豫皖三百多人的弱旅打起,发展到后来的近十万人马,徐向前居功至伟。要知道,红军时期也只有 *** 指挥过不到八万部队(三次反围剿后),其他人均望尘莫及。当然,李德、博古、周恩来也指挥过近十万红军,其结局一塌糊涂。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回到延安,抗战全面爆发,徐被任命为129师副师长,不到一年即转入地方武装,后回到延安,再没打仗。解放战争时期,以华北军区副司令身份,指挥过一个兵团,始终在山西作战。解放后,虽被委以总参谋长,但身患重病一直没有到职。病好些后,曾身兼数虚职,正职只干过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分管全国民兵工作。

*** 授予徐向前元帅勋衔

任不任高职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再也没有给徐向前提供其尽显军事才华的舞台,这是职业军人最大的痛苦!实事求是而论,十大元帅中,最能打仗的当属徐向前,他本应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更大的作为,只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2018.9.17.

补记:

能准确把握历史命脉,积极担当并使历史朝着自己的意志方向发展者,古往今来,屈指可数,无疑, *** 是近代中国的唯一杰出代表,没有唯二。他自从走出韶山冲,就一直在寻求当时中国的出路,探索改变中国现状的方法,历经坎坷,千回百转,始终不渝。当他率秋收起义几百人残部上井冈山时,没人相信他的正确,更没人相信他能找到中国革命的道路,当然,更谈不上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但 *** 始终坚信自己走的路,并以诗人般的热情聚集着更多的后来者,

星星之火,终于燎原。这是在寻求历史命运、把握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命运和历史的命运紧紧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出历史辉煌的历史担当。如果说遵义会议是“历史选择了 *** ”,还不如说是“ *** 选择了历史”更准确。

同日又即

更多命运与选择800字作文(命运与选择 mobi)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