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滚石杂志最伟大的100首歌曲(像一块滚石歌曲表达了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滚石杂志最伟大的100首歌曲(像一块滚石歌曲表达了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滚石杂志最伟大的100首歌曲(像一块滚石歌曲表达了什么)

请永远在大脑里带着一个灯泡。——鲍勃·迪伦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民谣诗人、摇滚创作人和艺术家鲍勃·迪伦。经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传播后,很多人开始关注他的作品。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是《像一块滚石》,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一作品的诞生历程。今天,我们一起来揭秘《像一块滚石》这首最伟大的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本文表达的核心观点:

创造性往往来源于“洞见体验”;

“洞见”与右脑与左脑的联结息息相关;

“洞见”通常在陷入绝境时产生。

迪伦逃离到“伍德斯托克”

鲍勃·迪伦看上去情绪很糟。这是1965年的5月,他斜躺在伦敦豪华酒店萨伏依的椅子里,身上盖着被子。他把太阳镜拉得很低,眼睛望向远处。

由于迪伦的表情看起来好像很不高兴,镜头开始转向房间的其他地方,闯入镜头的是衣衫不整的民谣歌手,还有鲍勃·迪伦的铁杆粉丝们。这是鲍勃·迪伦欧洲巡演的最后一周。

最近以来,鲍勃·迪伦一直在疲于应付。

他要与各路媒体见面,回答各种各样无聊的问题,比如“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您最新的唱片封面上印着一只猫?”;

他无法甩开那些“疯子”,在彭尼贝克拍摄的关于鲍勃·迪伦1965年巡演的纪录片《别回头》中,有一个经典镜头:鲍勃·迪伦回到一个冷清的房间,他的一位随从说,“欢迎回家。我记得,这是那群疯子第一次没有出现在这间房子里。这里总算安静了。”几分钟后,有敲门声传来了。

……

不久之后,情况变得愈发严重。在英格兰巡演时,迪伦觉得自己过着一种难以忍受的生活,感到无以为继。

他最看重自己的创造力,但这种能力正在被名望所毁。在葡萄牙短暂休假期间,迪伦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让他不得不卧床一周,这给了这位音乐家一次难得的反想机会。迪伦后来承认:“我知道自己已经被榨干了,我正在演唱我不喜欢的歌曲、不喜欢的歌词。如果连你都不欣赏你自己,却让别人告诉你他们有多欣赏你,这很没意思。”

换句话说,迪伦厌倦了他的音乐。他厌倦了一个人站在聚光灯下弹吉他,厌倦了作为代言人给他带来的负担,厌倦了政治与期望。

人们觉得他的歌总是在传达着某种内容,觉得他的艺术是真正关乎现实的。但是,迪伦并不想对什么事情都持有某种观点,他不愿意被人们定义为“在风中飘扬的答案”。

正如他在1964年接受访问时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写歌……炸弹已经渐渐变得无聊,因为真正的问题比炸弹更深层……我不属于运动的一部分。”

最后的演出在伦敦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进行,演出票预售一空。就是在这里,迪伦对他的经纪人说,他要退出音乐圈。他不再唱歌也不再写歌,将要去纽约伍德斯托克的一间小木屋隐居。

尽管迪伦已成为流行乐坛的偶像,他那个时代的预言诗人,但他准备放弃这一切,名誉、地位他都不要。

“洞见体验”——大脑中突然亮起的灯泡

每一次创新之旅都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

我们会因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痛苦,且内心充满了挫败感,但这正是创造过程的起点。

在我们找到答案之前,甚至在弄清问题的所在之前,一定会经历因无法解决问题而感到失望的阶段。因此,当觉得自己无法按照预想进行创造时,我们会放弃,会逃离到“伍德斯托克”。

但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当我们不再寻找答案时,答案却悄然而至。当答案真的到来时,它并不是逐渐地、一点一点地显现,而是完整地出现在你面前。

这就是所谓的“洞见现身”——人们已经对浴缸里的阿基米德和苹果树下的牛顿的故事耳熟能详。柯勒律治、爱因斯坦、毕加索和莫扎特都曾描述过这一心智过程。

当人们获得创造性突破时,他们倾向于把这一时刻:想象成耀眼的光芒,就像大脑中突然亮起的一盏灯泡。

科学家将其定义为“洞见体验”,它有两个共同特征:

第一阶段:陷入绝境。在取得突破之前,遇到重大阻碍,有挫败感。

鲍勃·迪伦在彻底完成自我改造之前,即为了写出他创作生涯中最好的歌,他需要有这样一种感觉:他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

第二阶段:一种与新思想相伴的确定性感觉。

当阿基米德头脑中的洞见显现,即意识到可以用从物体中排出的水来测量物体的体积时,他立刻跳出浴缸,跑着去告诉国王他的解决办法。他 *** 浑身湿漉漉地赶到宫殿。

问题是这些洞见是如何出现的呢?是什么让一个人将心智中的障碍化解为一个突破?为什么在最不抱希望的时候答案却悄然而至?这正是鲍勃迪伦的神秘之处,而理解这种神秘的唯一方法就是深入大脑内部,撬开想象的“黑盒子”。

创造性洞见的脑科学秘密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大脑在处理问题时,必须同时采用两种方式,它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就拿脑损伤为例吧。

右脑损伤而依靠左脑的患者,所画的房子极不现实,比如屋顶朝下,但却在砖的形状和窗帘的褶皱等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左脑损伤而依靠右脑的患者倾向于关注房子的总体形状,但他们的画缺少细节。

所以,“右脑”的作用帮助人们联结,看见‘森林’。

圣塔巴巴拉分校的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库勒所做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他把大学生带到一个小房间里.让他们解答一系列创造性智力题。

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倒置的巨大钢铁金字塔刚好处在平衡点上。一丝一毫的移动都会让金字塔倒下。金字塔下面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怎样把这张钞票移走而又不影响金字塔的平衡呢?

想一想如果由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思考过程会是怎样的呢?几乎每个人最开始都会想象出的场景是:一个倒置在百元美钞上的金字塔,移动一点点都会让它倒下。

接下来想到的,可能是某类能把金字塔吊到空中的起重机(不过,这已经违背了解智力题的规则)。

然后你可能会想出一种把钞票从下面抽走而又不会把它撕坏的方法。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想不出可行的方案,他们最终都陷入了绝境。

这时斯库勒开始给被试提供线索。他下意识地让他们看到带有“火”这个词的某句话,或者提示被试想—想“移走”的含义。

然后斯库勒给这些被试带上护目镜,这样可以让他们一次只用一只眼睛看到线索。

有意思的是,当这些线索出现在左视域时(左眼与右脑有连接关系),提示是非常有效的,洞见就会产生;但向右视域(右眼与左脑有连接关系)展示一个极为明显的线索时却没有收到丝毫效果。

(如果你已经知道该题的答案,欢迎在后台给我们留言;如果你不知道的话,也可以在后台回复“金字塔”获取答案。)

这个实验为左右大脑运作解开了谜底:右脑善于解决创造性智力难题,因为右脑擅长找出难以发现的连接关系,也就是那些不同思想之间的弱关联关系。

左脑一门心思想把金字塔吊到空中,因为这是“移走”钞票的最直接方法,而右脑则忙于考虑可替代的方法。

《像一块石头》的创作过程

鲍勃迪伦《Like a Rolling Stone》

用了好几天时间,喧闹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重归平静。摇滚巡演—结束,鲍勃·迪伦就骑上他的凯旋摩托车,直奔那间偏僻的乡间小木屋。他甚至连吉他都没带。

鲍勃·迪伦已经卸下了创作上的包袱,他不必再为下一首歌操心了,许多年来他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感觉。

但正当迪伦决意停止音乐创作时,一种奇怪的感觉包围了他。此时他所感受到的,正是灵感即将来临前的一种冲动,一种必须要把歌词写下来的冲动。因此,迪伦唯—要做的事情就是,拿起笔把闪现在头脑中的歌词匆匆记下来。

他说:“我是不由自主地写这首歌、这个故事,或者任何大块的‘呕吐物’,长达20多页。我以前从未写过类似的东西。我想做的事情,就这样突然让我完成了。”

这里的“呕吐物”是个关键词。迪伦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创作汹涌而出,不可控制,接二连三的联想挡都挡不住。

他说:“我不知道的歌词来自哪里,就像有个‘幽灵’在写歌。它送给你这首歌,然后飘然离去。你甚至不知道这首歌有怎样的含义。”

一旦“幽灵”驾到,迪伦的就是给它让道。

迪伦不知道这个故事将向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知道它会如何结束。所以,他决定完全跟随自己的想象,仿佛是这个“幽灵”带着他去巡视一般:

有那么个时候,你曾经衣着光鲜,

你扔了个钢嘣儿给那些要饭的人,

带着优越感,有那么回事儿吧?

人家跟你说:“嘿,小妞儿,你早晚会栽跟头的。”

你以为他们都是在跟你开玩笑。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You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Peopled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

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 you

正是这种令人震惊的发现拯救了迪伦的创作生涯:他可以写出栩栩如生、变化万千的歌词,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些歌词的含义。他也不需要知道,他只须按“幽灵”的指引前行。

鲍勃·迪伦用打字机写作

这是流行音乐极为奇特的创作方法。那个时候,写歌基本上只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试图逃离时的鲍勃迪伦所采用的,选择严肃的主题来创作严肃的歌词。

人们要唱出某种不公正或是一颗受伤的心,并用极为简单的旋律唱出一段又一段哥饲,且只需要一把原音吉他和一只口琴就足够了。

第二种:不迷恋于忧伤和复杂的情绪,而是模仿,这样的歌只要听到前两句,就什么都知道了。

但这种可预知性恰恰是迪伦想要避免的,他无法忍受已长期存在的对流行音乐的限制。迪伦突然认识到,可以写得模棱两可,也可以写那些未必合情合理的歌词,即调频广播所播放的音乐中不存在的那种歌词。

这也就是创作《像一块滚石》所采用的方法:避免可预知性,尝试音乐的各种可能。

但它说了些什么?回头来看,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这部作品第一次让迪伦充分地表达了他具有多样性的影响力。

后来,这部作品成为专辑《重回61号高速公路》的首支单曲。听着这些含义不清的歌词,仿佛能听到他头脑中正在工作的混音器。

它轻松地把亚瑟·兰波、费里尼、贝尔托·布莱希特和罗伯特·约翰逊混合在一起,里面既有三角洲布鲁斯、蹦吧的成分,也能发现垮掉派诗歌、拉德贝特和披头士的影子。这首歌兼具现代、近代、前卫和西式各种风格。

迪伦所做的就是找到将这些不同风格的声音,连接起来的不同寻常的线索,这正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从疯狂的创作状态伊始,他的右脑就能从众多不协调的影响中创造出新东西,并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首容易记住的歌。

他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仿佛被那个“幽灵”控制着),但是他能感受到因灵感的出现而产生的一丝兴奋,一种难以觉察的 *** 。

迪伦坚持说:“我不认为《像一块滚石》这样的歌还能以其他的方式创作出来。”

当迪伦开始写副歌部分的时候,他知道只要在纸上写下来的就是副歌。结果歌词的震撼力尽显无余:

你觉得怎么样

没家的滋味

像个彻底无人问津的人

像一块滚石?

How does it feel

To be without a home

Like a complete unknown

Like a rolling stone

在1965年6月15日开始的那一周里,迪伦把他的歌词带到了纽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狭小的A录影棚。仅试唱4次,《像一块滚石》就被灌成唱片。这6分钟的原生态音乐将掀起一场摇滚音乐的革命。

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后来把在广播里听到这首歌的经历描述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连约翰列侬也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人们对灵感持续不断地渴求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创造这一过程。实际上,鉴于那些根本性突破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我们已经创造了各种传统和仪式以便更有可能听到那些来自右脑的远距离联想,从而增加产生灵感的可能性。

就拿诗人来说吧,诗人通常要按照要求严格的文学形式进行创作,比如俳句和十四行诗。乍看这种写作方法毫无意义,因为它让创作行为变得极为艰难。诗人不是在自由创作,而是在用形式上的约束进行自我折磨。

但是,这恰恰是关键所在。如果诗人没有被形式所束缚,如果他们不必去寻找并不明显的关联,那么,他们就写不出新的诗行。他们所做的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用的要么是谁都能想得到的形容词,要么就是千篇一律的动词。这就是为什么诗的形式如此重要的原因。

创作《像一块滚石》这首歌的故事就是对创造性洞见的最好解读。这首歌被瞬间创作出来,之后就红遍全球。将心智难题变为艺术作品,仅用了几秒钟的时间。

创作上的那阵绝望为迪伦的音乐生涯开辟了一条新的创造之路。迪伦在1966年接受《 *** 》采访时,评价了自己在音乐上取得的突破所带来的影响。

他说:“去年春天,我想我即将退出歌坛。不过,《像一块滚石》彻底改变了这一切:我不再关心写书、写诗或者诸如此类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说,我自己可以‘挖掘’出新东西。”

迪伦所“挖掘”的就是音乐的奇特性,这样的音乐让人听起来与收音机里播放的任何别的音乐都不一样。在那个寂寞的小木屋里,他找到了一种完整表达自我的方法,将头脑中的艺术碎片转化成为一首新歌。他不只是在写一首流行歌曲,而是在尝试音乐的各种可能性。

正是这种创新与挖掘,使得迪伦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吉他、键盘乐器和口琴是他的演奏利器。而他的“永不停息巡演”,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也一直在举办。

创作在他这里从未停止!

最后再来两个洞见难题。

1、玛莎和马乔里同年同月同日生,玛莎的父母也是马乔里的父母,但他们却不是双胞胎。这怎么可能?

2、对字母n-e-w-d-o-o-r进行重新组合,并形成“一个词”。

欢迎文末留言获取答案。

一个专注于2-12岁孩子成长与创造力培养的互联网平台,

更多滚石杂志最伟大的100首歌曲(像一块滚石歌曲表达了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