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雪什么天晴朗(雪什么天晴朗是什么电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雪什么天晴朗(雪什么天晴朗是什么电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雪什么天晴朗(雪什么天晴朗是什么电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太阳周年运动催生了阴阳消长、四时兴替的自然变幻,塑造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时间观念。

而古人借助天象与物候标记时间,二十四节气揭示冷热交替、寒暑生杀的自然规律,形成了一套精密的自然解释体系。二十四节气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大雪”无雪?数千年来,节气怎样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澎湃问吧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王吉辰,一起聊聊二十四节气。

节气的诞生

@柒星:节气的规律是谁发现并制定的?

王吉辰:节气并非某一个人发明的,它的产生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山西襄汾,传说中帝尧曾在那里建都。考古学家们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实地观测,最终在遗址上发现了一座史前的观象台。经过天文学家的测算和实地勘测发现,古人可以利用石柱的狭缝与山脊的切线,观测到春秋分和冬夏至四个节气的日出。这一发现验证了《尚书·尧典》中关于尧制定历法的记载。

春秋时期,古籍中已经有了“分、至、启、闭”的记载,所谓分至,即春秋分和冬夏至,启闭则是指立春、立冬、立秋、立夏。分至启闭合起来就成了八节。先秦文献《逸周书》中,曾出现过雨水、惊蛰、谷雨、清明四个春季节气的记载,但顺序并不一致。目前,传世文献中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早期的《淮南子》一书。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落下闳又将二十四节气引入了《太初历》,发明了无中气置闰法,这在中国官修历法中施行了千余年。我们今天之所以有“春节”的说法,就是因为节气融入官方历法的结果。顺便说一句,过去的一岁之始安排在每年立春这一天,称为春节,而一年之始则被安排到了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与今天的元旦、春节完全不一样啦。

@小兔兔:二十四节气是研究太阳还是月亮的结果?

王吉辰: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将一个回归年平均划分为24等份,所以它是一套太阳历。而传统历法中的月份则要保证每月的朔日是新月,每月阴历十五左右(望日或者既望)的月相应当是满月,所以后者是一套太阴历。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历法(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这样一套历法既可以满足古代的祭祀需求,又指导了农业生产。尤因其编制繁琐,故而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和天文观测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和地球公转轨道对应示意图

气候与节气命名

@改个名字还挺难的:节气的命名和那时候的气候有关?但现在的节气和气候变化的区分度不是很高?就像雨水不一定会下雨,大小雪也没有雪。

王吉辰:历史上节气的命名肯定是依据制定者所在时空的物候情况制定的。有一些名称也有很多传说的成分,比如清明原意指清明风至,实取自古代的“八风”学说。可见命名也不都是来源于物候。

无论怎样,一旦离开了具体的时空环境,物候就不一定能起作用了。但是剥离了具体物候信息的二十四节气,就相当于一天的24个小时,这种时间结构因反映了太阳直射角的变化和寒暑交替,仍可以根据所在时空进行调整,所以它是有内在适应性的一种时间观念。就像不同时区会有时差,但到点了,该吃饭还得吃饭,该睡觉还得睡觉。

这样说吧。清明未必雨纷纷,春去芳菲山寺寻,耕夫自有农家谚,酒家何止杏花村。

不过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变暖,近年来的极端天气是越来越多了。这让我愈发向往过去那些四季如歌的日子。

@神的鱼儿:二十四节气为何从立春开始?古代的节气对于现在会有偏差吗?怎么判断是否还准确?

王吉辰:节气歌的表达是以立春为开始的,但是古代官修历法常以冬至作为一岁的开头。西汉著名的太史令(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是这样说的:“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司马迁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冬至、腊祭、还是农历元旦(就是今天的春节)、立春,都可以作为一年的岁首,只是各自的立意不同。

其实,无论以哪个节气开头,二十四节气其实反映了农事活动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事万物的生长消亡,是一套周而复始的闭环时间观念,即郭文韬先生提到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圜道观”。而对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而言,春季既代表了一年中最难熬的严寒天气已经过去,又有万物生发、充满希望的美好寓意,因此将春季作为一年之始。这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习惯的选择结果。

您所提到的节气偏差,应该是针对物候而言。其实随着时间的更迭和国家疆域的拓展,物候的偏差是一定会存在的。比如成都平原的惊蛰与东北兴安岭林区的惊蛰肯定不能匹配在同一天,至于全国冬眠的动物们是不是都必须在这一天醒来,那更说不准啦。

但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了将一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岁)分为了二十四等份(相当于将一天分为了24小时),而这种分法又以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作为基础,所以这套时间框架的适应性还是很强的。一个最重要的例子就是元代王祯《农书》中,以晷影长度校准节气,以安排适应自身地区和气候的农事活动。

置闰的学问

@小兔兔:古人如何面对闰年的节气变化?

王吉辰:其实,二十四节气对于官修历法而言,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协助制定闰月,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

有些关注农历的朋友会奇怪,为什么农历的闰年有时多一个四月,有时多一个八月,有时还甚至可能出现闰腊月?这个闰月就是依据节气定出来的。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置闰的原因。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大约是365.2422天,一个朔望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天,我们要建立一种阴阳合历,保证正月初一与新月相吻合,就需要在二者之间取个最小公倍数,使得365.2422y≈(12y+n)29.53,这里最小的整数解就是y=19;n=7。也就是十九年里多七个单月。春秋时期,中国人可能就使用了这一置闰方法,古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5世纪也发现了十九年七闰,默冬很可能借鉴自巴比伦人,因为他们更早使用这套方法安排闰月。但十九年七闰在天文学上仍被冠以“默冬章”的名称。

如何在这19年里插入7个闰月呢?这就要利用二十四节气了。二十四节气其实是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比如立春是节,谷雨是气,惊蛰是节,春分是气……,以此类推。二十四节气分布到每个月,大约一个月会有2个节气,节气在月首,中气在月中。但是15.22天乘于2大于一个朔望月,如果遇到闰年,一年中有十三个月,总会有一个月没有中气,古代历法就将其定为闰月。这就是置闰的方法。

所以说,如果出现闰年,节气和月份的搭配是会稍稍发生变化,这是太阳历为了配合太阴历不得已的做法。但使用无中气置闰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尽可能减少了人为插入一月之后对一年中节气分布的影响。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出现六月飞霜的情况啦。

更多雪什么天晴朗(雪什么天晴朗是什么电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