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之前并不知道这首《lost rivers》成了互联网新番神曲,不过第一时间得知
@是果回答了这个问题,也想凑凑热闹,不邀自答。
先声明一下我确实欣赏了,我看网上有人说“你绝对听不完这首歌”,我构思和撰写这个答案的这段时间一直在循环听这首歌,至少 30 分钟。之前没刻意听过,但我听过
Sainkho的大部分歌曲,这首应该也包含在内。所以我就算是在忽悠,也是先忽悠了自己才来忽悠你们的 ^_^。
类似的问题之前回答过一个,这次我尝试从若干角度接近事情的原委。因为题主问的是“你如何欣赏”,所以我只说我如何欣赏,确切的说我如何开始欣赏,而不涉及欣赏的结果或者感想。
艺术是 *** ,也是报纸。
先请大家看一个雕塑作品:
这是中国雕塑家展望的作品,不锈钢太湖石。你看到它有什么感觉,很漂亮是不是?确实很漂亮,灵气的太湖石,天生讨中国人喜欢,同时它还是不锈钢做的,闪闪亮,散发着消费主义特有的干练和性感美。
但是你是否觉得它有点奇怪呢?为什么做一个不锈钢的太湖石呢,仅仅是因为好看吗?是否可能传达了某种讯息呢?太湖石,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精髓,和来自西方的,现代的,工业的,消费的不锈钢,被揉合在了一起,是不是有点像当代中国社会呢?如果是的话,那么这两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揉合的过程又是什么过程?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它的态度是一种批判呢,还是乐观其成呢,还是期许呢?这都值得我们思考。
如果你在思考这些,你就已经在欣赏这个作品了。艺术家做这个作品,就是为了把这种关系展示出来,让你在审美的过程中被引导到他设置的议题当中。你接收到这些,艺术家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艺术除了审美之外,还有传达观念的功能。它既是 *** ,又是报纸。一个画家画画,既是想画画,也是想说话。并且他想说的话,肯定不能简单的用语言表达——否则他直接发条微博算了,累死累活画画干嘛呢?
所以当我们试图走进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不能秉持着嫖娼的态度仅仅去寻找 *** ,得边享受边看新闻。既然是新闻,就有好新闻,有坏新闻,有真新闻,有假新闻。有台湾不日即将回归美国爆发内战日本遭遇陨石雨全民嗝屁的新闻,也有开发商强拆城管打人卖血黑煤窑歌唱家之子管不住 JJ 的新闻。有的新闻语言生动,也有的新闻通篇专业名词看得人脑子疼,这些都得接受。
存在和关系
请大家看一段舞蹈:
【日本-舞踏】DANCE OF DARKNESS-01-「舞踏之父」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视频这种舞蹈,叫做舞踏, 是一个叫土方巽的日本人发明的。特点你看到了,扭曲,丑陋,恶心,变态……反正各种难看。有上一条的铺垫,我们似乎比较容易想到,演员可能借此在传达什么观念。可是有个问题——“此”指的是什么?当艺术家们想说话的时候,哪些东西可以成为他们的语言?舞蹈当然是很多动作组成的,某一个动作,以及一系列动作之间的连接关系,是可以表达很多东西的。当然还有灯光,音乐,舞台布景,服装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吗?回想一下看到这种舞蹈的
时候,可能我们没有看懂它的内部结构,没有弄明白这些动作各自以及组合起来是怎么回事儿,但是只是看到它,就已经觉得不对劲了吧?
这个不对劲本身,也是舞蹈的一部分!举个现实的例子说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其实很多英语都不错,至少说个“too simple”什么毫无压力可以谈笑风生,但是他们去美国访问,一定是说汉语的。他们跟美国领导人谈话的内容,是一个层面,比如什么萨科奇是个 2b 你别理他喇嘛没有好东西朝鲜的事儿我不知道之类的,同时,他们使用汉语而不是英语说话,又传达出另一个层面——我是中国的领导人,我代表的国家和美国是平等的。
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一件艺术品存在这件事儿本身,常常就是艺术品的一部分,它跟艺术品的内容都具有表达功能。村上春树写过一句话大概是“某些人的存在,就是对另一些人的伤害”,这句话形容舞踏挺贴切——这些演员无论跳什么,都会吓你一跳不是么?
关于这个还要补充一下,一个孤立的东西存在,是没有表达功能的。你说宇宙存在,它能表达什么?什么也表达不了。它就孤零零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较,它就显现不出什么特点。但是太阳存在,可能就能表达些什么。因为太阳最亮啊,星星月亮都不亮,这就有对比有关系了。你让一个长久生活在黑夜里的人忽然看到太阳,他肯定觉得,我擦,还有这么亮的东西啊,星星和月亮都弱爆了……所以关系特别重要。艺术品,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件艺术品都不是孤立的,它要与它之前的艺术史 *** ,与社会环境 *** ,与每个观众以往的认知 *** ……只有借由这些关系,艺术品的存在才能传达讯息。
这就解释了,有些很怪异的艺术品,就比如题主说的《lost rivers》,为什么那么不配合听众?好像艺术家根本没考虑听众一样。其实不是没考虑,甚至有时候艺术家已经精确的考虑过他的作品会跟你既有的生活史产生什么样的碰撞,这种碰撞恰恰就是他想要的。
听觉的角色
还是看一幅作品吧,这幅画大家都见过:
这是蒙克的《呐喊》,美术课本里有。我并不想说这幅画本身,而是想说我们看到他的反应。有人觉得画的好,有人觉得不好,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但是不管怎么样,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不会不能忍受,至少可以多端详一会儿。
我想这幅有点怪异的画,如果移植到音乐中,应该也是一段比较怪异的音乐,它的那种不和谐,那种诡谲,翻译到音乐里估计也不会比《lost rivers》悦耳太多。那么,为什么我们面对一幅怪异的画就可以多端详一会,面对一首怪异的音乐就往往多一秒都不想听呢?显然,听觉和视觉在我们的感觉中,角色不太一样。视觉比听觉要精确,但是耐受力要比听觉高,宽容度要比听觉大。所以我们看到,画家迎合受众的压力,似乎要比音乐家小。当代画家大部分画的都怪模怪样的,但是也不太影响人们声称喜欢他们,拿他们的作品当电脑桌面,甚至有些大款买画回去挂在客厅让画里的人看他在沙发上玩秘书。你跟姑娘说你喜欢蒙克的《呐喊》,人家可能觉得你挺有艺术头脑,但是你说你喜欢《lost rivers》,人家回头一听可能觉得你有病。
这就是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各种感觉,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如果按照宽容度排序的话,我想触觉应该是倒数第一,除了少数 SM 爱好者,大部分人对任何形式的疼痛瘙痒或者别的不舒服的感觉都非常排斥,这导致使用触觉做艺术特别不靠谱。我不可能抽你一巴掌然后让你审美,无论用多新鲜的手法或者多么新款的拖鞋,抽一巴掌就是疼没别的。倒数第二应该是嗅觉,嗅觉当然是有艺术的比如香水,但是嗅觉也不太适合做观念艺术。我们也不可能搞一个臭的香水然后”表现了当代都市社会的疏离性“,这不合适。再往上数,是味觉,人们可以尝试一些奇怪的味道,甚至一些极端的味道比如 BT 辣翅,但是宽容度也一般,吃难吃的会很难受。
相比之下听觉宽容的多,仅仅不如视觉。可是听觉有个好处,声音是可以复制的。我们要高质量的复制一幅画,并不太容易,但是高质量的复制一段音乐,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音乐是我们最容易欣赏到的艺术,也是艺术家最热衷创造的艺术,如数的聪明才智都集中在这里。明白这一点,我们是否可以主动地扩宽一点听觉的宽容度?更广阔的世界就在耳边。
音乐里面到底可以有什么?
大家肯定觉得《lost rivers》很像哭是吧?再来一段音乐:
陕西澄城农村哭丧《北郊》视频这段音乐你得慎听,有点不吉利。这是来自陕西的哭丧音乐,简单地说就是当地人觉得自己办葬礼哭的不够惊天动地,或者哭不出来,专门找一个哭丧专家来助哭。专家先是唱,然后就开始哭,边唱边哭,唱中有哭,亦唱亦哭,跪在旁边的家属跟着音乐酝酿,放声大哭,最终大家在专家的带领下哭作一团——参加葬礼的人就在一边看。
你觉得这个作品如何?是不是有点荒谬?但是当地的人,他们千百年来在葬礼上就是在欣赏这个。谁哭的好不好他们一耳便知,你哭的好了红包翻倍,哭得不好不管饭。
那么现在反过来问——音乐到底可不可以哭的撕心裂肺呢?为什么我们常常觉得这些真实存在着的东西音乐不能涉足呢?音乐里到底可以有什么,不可以有什么?这个问题你现在还容易回答吗?
更进一步的——为什么我们一年到头听的流行歌曲常常就是那几个人写的,表达极为有限的哪几种情绪?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成了自己的文化审查关,只允许这样的歌词:
我来到你的城市
走过你来时的路
想像着没我的日子
你是怎样的孤独而这样的不行:
白花花的大腿
水灵灵的逼
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我们的歌曲里有什么?爱祖国或者不爱祖国,爱你或者不爱你,得到你或者得不到你,想家或者想远方,飞得更高或者沉得更低……就这些。能不能有点别的呢?如果我想说的是——我痛恨你们这些人,我要给你们 *** 的下毒,让你们彻底腐烂,然后 *** 的奖赏你们身上长出的蛆虫——我应该如何用音乐表达?
这些问题你我可能没有思考,但是有人在思考。
就是不爱听怎么办?!!!
太简单了,不爱听没关系,Sainkho 老师是个童叟无欺的音乐家,不爱听《lost rivers》,Sainkho 老师还为你准备了这个:
Sainkho Namtchylak - Old Melodies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