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金门里到底有哪些名师?下面精彩继续~
第七名、小龙女
小龙女一辈子只教过一个学生,就是杨过。她虽教学资历浅,经验不多,但在教育方面至少有两点是值得称道的。
其一,对学生充满爱心。虽然小龙女心静如水,很少有感情流露,对待学生也是一脸严峻、不苟言笑,但是,她是从心底里真心爱护自己学生。
少年人,特别像杨过这样聪明细腻的孩子,对于这方面一定是非常敏感并且有深刻感悟。也就是说,谁真的对自己好,孩子们心里明镜似的。
所以,同样是作为一个严厉的老师,全真教的牛鼻子老道赵志敬在杨过心里就分文不值。杨过对于赵先生的教导从一开始就存在一种抵触情绪,因为杨过感受到赵老道只是打击他、训斥他,其出发点并不是真心为学生好。而小龙女这位貌似冷酷的姑姑,则是全心意呵护自己。
老师们也应该相信,自己对于学生的爱和付出,学生总会体会到。杨过就感受了龙姑娘的关爱,而且永远深怀感恩之心,他用心修炼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姑姑。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育根植于爱”,这绝对是一个真理。所有成功的教育一定是以爱心为基础的。
其二,小龙女的教学方法也比较独特,完全符合学生特点。对于杨过这样的“问题孩子”,常规的说教不能够解决问题,她选择了在密室里抓鸟等能够引发孩子好奇心和好胜心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小龙女作为一名女老师卷入一场师生恋,在当时属于大逆不道(那时候的观念是:师生一定是两代人)。
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爱情不要说在旧社会,就是放到今天也属于比较敏感的,“正统”观念很难接受。如果在学校里,龙老师和杨同学可能都要受到纪律处分。
不管怎么说,小龙女用真诚的爱心、扎实的功底和恰当的方法为杨过的武术生涯成功启了蒙。
第六名、毒手药王
毒手药王本是个和尚,法号无嗔,擅长制药用药、治病救人。但是,使他名动江湖的并不是他的医术,而是他下毒解毒的功夫。
毒手药王一共带过四个徒弟,关门弟子叫程灵素。他的前三个徒弟的功夫也臻一流,但是,几个人均境界不高,品行不端、心狠手辣,彼此间也争斗不断、貌合神离。
药王发现以前的几个徒弟虽然学到不少功夫,但没有学到济世爱人的情怀,纷纷走向了歧途,这使他痛心不已。
药王毕竟是药王,他晚年找到了一个可以继承衣钵,并清理门户的徒弟——程灵素。程灵素重情义讲正义、即聪明又缜密。她不仅学会了《灵枢》和《素问》这些经典,还掌握了毒手药王的所有的“手段”。
后来,她的功夫已经完全超越了师兄师姐,在聪明才智也远胜他们。她甚至成功种植了传说中无味无色的剧毒“七心海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青出于蓝。
最后,程灵素用自己学到的功夫惩罚了敌人,清理了门户、保护了爱人。
毒手药王培养关门弟子的经验在于:
1
选材。他汲取了前半生的教训,为自己找了一个最能够继承自己思想的弟子。这个女子不仅有很好的才质,还有很好的品德。
一般来说,衣钵的传承通常不是学生寻找名师,而是师傅费时费力寻找徒弟。药王找到程灵素本身就是一个成就。
2
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药王认识到只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不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也不能使自己的本领发扬光大,服务于社会。
3
古时候,师傅带徒弟时通常都有些保留,因此,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呈现出一个单调递减的规律,许多好的东西都渐渐失传了。
毒手药王没有走这个老路,药王把自己所有的诀窍和心得都传给了程灵素。
第五名、天山童姥
出身于少林寺的虚竹子从来没有拜天山童姥为师,不过,他的武功招式大部分都是童姥教的。
由于一个机缘,小和尚虚竹得到了逍遥派的内功传输,突然间内力大增,但是,如果没有童姥的教导,他的内功可能永远不会得到应用。
天山童姥对于虚竹子的教育可谓是费尽了心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如此不愿意进步,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对老师如此抵触。
虚竹死守着少林寺练的那点东西,对于童姥的教导异常反感。为此,童姥想尽了一切办法,苦口婆心、威逼利诱,还包括使用美人计。
童姥的教学是非正统的,有些赌气、有些戏弄、有些玩闹、有些不可理喻。但是,她的传授还是有计划性的,而且循序渐进、符合教学规律。
她是一个勤于思考的老师,尽管她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但逃难和练功之余还是很用心地思考如何把眼前这个不怎么样的原材料好好敲打雕琢一番。
最终虚竹从武功到精神都脱胎换骨了,他完全被动地被雕刻着琢磨着,这种塑造虽根本不是按照虚竹自己愿意的方式,但在客观上他迅速成才了。
对于童姥“霸王硬上弓”式的培训,虚竹很是反感,躲之唯恐不及。但是,他还是“被培养”了。他学到的“天山六阳掌”、“天山折梅手”和“小无相手”这些一流的功夫,足以和天下群豪一争高下。
童姥的许多教学手段并不可取,但是,她授徒生涯也说明:有时候,学生不愿意学习某些内容,是因为他的思想和经历没有达到那个水平和层次。年轻时侯的“被培养”也许会对学生的一生大有益处,最终,学生也是会理解和感激的。
天山童姥能把如此厌学如此顽固的拙笨少年培养成为超一流好手,足以证明自己是一位名师。
第四名、穆人清
《碧血剑》中主角袁承志是忠良之后,其父袁崇焕乃是朝镇守山海关,令皇太极的八旗军闻之胆寒的边关元帅。
只可惜,崇祯皇帝听信谗言,毁掉了手下这个倔强、不怎么听话的南蛮子,同时也就毁掉了支撑大明金銮宝殿那块最坚固的基石。
身为孤儿的袁承志终于拜在华山“神剑仙缘”穆人清的门下,成为了穆师傅的关门弟子。穆人清是一个真正有传承、有系统、有追求的正统名师,和前面几位名师相比较,他不是玩票的,也不是另类的。
在收袁承志为徒之前,穆人清已经有黄真和归辛树两个弟子,二人都已经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甚至有些徒孙都已经称雄江湖。
穆本来已不准备再从事教学,不过见到这个孩子之后,就格外喜欢。不仅因为感念其父保国安民之忠勇,更因为这个孩子聪明而且踏实,确是一个可造之材。
穆人清在袁承志少年时就对他实施了按部就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训练。所以,未出华山,袁承志就已经成为了一流的高手。
穆人清的培养模式有下面特点:
1
注重循序渐进。从罗汉拳、破玉拳等初级功夫练起,主张长期有系统地学习,并不主张让学生一开始就好高骛远。
2
注重本门功夫的训练。本门功夫是学生立足的根本,他的三个徒弟都将本门功夫混元功练得炉火纯青,从而在激烈的对抗中占得优势。
3
虽然立足于本门功夫,但穆人清从来不要求徒弟拘泥于此。他默许甚至鼓励徒弟涉猎别派武功,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认为,每一门派的功夫自有各自长处,过分门户之见必然妨碍武术的进步。
袁承志就曾自学过金蛇郎君的剑法,还在师傅的支持下学习了木桑道人的神行百变等功夫。这种博采众长的做法显然对他的视野和应变大有益处。
穆人清可称得上是江湖上的一个大宗师,其徒弟个个成才,无怪乎木桑道人对他这一点极为羡慕。
作者:黄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