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日前,络绎科学特邀集成电路媒体《问芯》记者、编辑李薇,在络绎科学 APP 进行了一场线上交流会,与络绎科学的用户分享 2021 年半导体产业十大热门事件。
李薇是《问芯》资深记者,她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以技术为核心,以产业为导向,回答了络绎科学用户对半导体行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21 年的终点正是 2022 年的起点,我们站在 2022 年的起点看 2021 年风起云涌的半导体行业,正如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开端往往暗含着结局”。
希望通过络绎科学这场对 2021 年半导体行业的热点事件分析,帮助科研界、产业界以及投资领域的读者们,更好地把握 2022 年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
10 大事件聚焦 3 大重点问题,谈论半导体行业趋势
如果说每个人都在关心半导体行业,的确是夸张了。但如果说,每个人都离不开半导体行业,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半导体产业不仅仅是一个聚集了高新科技的产业,它还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深入是全球范围内的。
正如李薇所言:“芯片是所有智能设备的核心,半导体产业牵动整个电子世界。既是科技业底盘,又是信息枢纽,芯片产业或许也藏着财富的密码。”
芯片产业已趋成熟,在这一领域,科技的飓风就主宰了商业的沉浮,成千上万的需求涌来时,当疫情阻碍了生产,当芯片成为手机、汽车等重要领域“卡脖子”问题时,《问芯》盘点了 2021 年半导体产业十大热门事件。
图 | 2021 年半导体产业十大热门事件(来源:问芯)
2021 年,半导体行业十大热门事件中,李薇在直播交流会上,聚焦了 3 大热门事件,进行探讨。
2021 年全球芯片短缺的情况,在 2022 年还会持续吗?
正如李薇所言,从 2020 年秋开始,史无前例的短缺行情,让芯片成为全球焦点,就连游戏机玩家都能感受到被半导体周期支配的恐惧。
在 2020~2021 年,由于车用芯片供应紧张,全球各地的汽车制造商被迫减产甚至停产。
受困于 2020 年疫情下各国封城,汽车销售量持续滞销,主要模组厂和车厂都保持低库存水位,当然没有起心动念去抢晶圆代工产能。
直到 2020 年下半,以中国为代表的汽车市场出现回暖迹象,车厂开始紧张,赶紧排队争夺本就紧缺的芯片产能,才发现全球晶圆代工产能都被抢光,严重缺货到恐让车厂因为无芯片可用,面临停产危机。
2021 年,各行业缺芯问题持续,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原因既有疫情的催化作用,也有汽车行业对芯片需求量大量增长。
纯电动汽车的半导体用量比汽油车多 2 倍,与此同时,汽车电动化被视作高具确定性的产业升级路线。随着电动汽车趋势的增强,车用半导体需求量必将大幅提升。这也意味着,疫情只是起到了催化作用,汽车电子早晚要应对半导体供应问题。
当被问及 2022 年芯片短缺现象是否会持续,李薇说:“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缺芯是常态,业内称之为‘新常态’,且缺芯会持续到 2030 年,但是少部分业内分析报告认为,芯片产量会过剩。”
不论 2022 年“新常态”是持续还是缓解,缺芯火烧眉毛,扩产已在路上:2021 年,全球前三大半导体制造商宣布的年度资本支出超过 600 亿美元。借 “IDM2.0” 战略重返晶圆代工的英特尔,更是斥资逾 200 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设了两座新芯片厂。
“随着本土化产能的提升,也许‘新常态’会得到缓解。”李薇补充道。
芯片的国产代替之路还有多远?
在 2020~2021 年这段时期国产代替之路并不顺畅:
2020 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口号整齐嘹亮,今年却混乱得和娱乐圈有一拼。前有中芯国际高层震荡,后有紫光重整争议。无怪有科技记者深夜在朋友圈慨叹——被寄予厚望的国产芯片公司怎么都撕得这么难看。
蒋尚义 2021 年加入中芯国际担任副董事之际,引发执行董事职务梁孟松的请辞风波。
余波延续到 2022 年,蒋尚义获准辞职,梁孟松也辞任执行董事职务,专注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一职。中芯高层变动震撼业内外,备受关注的先进制程进展及路线也被画上问号。
负债累累的紫光集团在今年陷入破产重整,前来搭救的资本方却饱受质疑。时间回到 2015 年,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喊话买下台积电。现在来看,总资产近 8000 亿的台积电,已相当于三个紫光集团,令人唏嘘。
预计 2022 年有 413 家芯片设计企业销售额过亿,TOP10 的门槛也提升至 66 亿元。设计公司营收增长,从业者的收入也有所提高,平均年收入 30 万的从业者已从去年的 34% 提升到今年 46%,7nm 以下制程技术的开发者更有超 30% 收入都达到 50 万以上。
更多钱涌向中国半导体。2021 年,全球创投机构向半导体业砸了 80 亿美元,大部分进入中国企业口袋。仅在上半年,中国境内外创投资本便向中国企业投资了 38.5 亿美元。
“如何看待各大科技公司纷纷投入大量人力和巨额资金,研发自主芯片呢?”在主题为“ 2021 年半导体产业不容错过的十大热点事件”直播交流会上,络绎科学问李薇。
对此,李薇说:“各大科技公司纷纷自主研发芯片,从产业角度来看,半导体产业足够成熟,其分工专业化使入局的门槛降低。从技术上说,大部分科技公司,主要在充电芯片、提升影像质量的芯片上面发力,帮助产品技术差异化,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从长远发展上来说,技术转型能够帮助互联网公司转型,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自主研发芯片,整体上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过,我们仍需要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李薇补充道。
对于如何实现芯片国产代替以及培养优秀的半导体产业人才,李薇引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的观点:
周济认为,推进智能制造人才的建设,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智能制造是一个“人-信息-物理”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制造是主体、智能是主导、人是主宰。新一代智能制造更加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设计智能制造要靠人,建设智能制造要靠人,运行智能制造要靠人,管理智能制造要靠人,推进发展智能制造,最根本的要靠“人”,智能制造人才为本。
图 | 2021 年半导体产业十大热门事件(来源:问芯)
我国在造就智能制造人才队伍方面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源规模优势,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而言,我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然而,人力资源规模优势并不等于人才优势,我国在人才的质量方面,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质量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动员千军万马,组织精兵强将,重点要放在“精”和“强”上,培养和造就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既是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制造业智能升级的最重要的保证。
英伟达用芯片打造元宇宙,芯片大厂还要飞往元宇宙?
芯片业者的野心大过地球,编队飞往元宇宙。谁都想蹭热点,但眼下最扣题的还是英伟达。
正如黄仁勋所言:“有了 3D 仿真模拟平台 Omniverse,就有了创造新的 3D 世界或模拟物理世界的技术。”
凭借此前推出的元宇宙平台 Omniverse,英伟达一度让华尔街为之疯狂。而借助近日举行的 GTC 大会,英伟达进一步披露其进军元宇宙的商业计划书。
构建元宇宙显然需要新的芯片,但英伟达并不局限于芯片厂商的角色。从英伟达当前围绕元宇宙发布的技术和产品来看,它不仅为开发者提供建立虚拟世界的软件,还提供基础设备。
整体而言,英伟达以 Omniverse 平台回应元宇宙。Omniverse 是英伟达为元宇宙概念打造的 3D 仿真模拟平台,其核心是英伟达 GPU 和皮克斯的通用场景描述(USD),Omniverse 也被视作构建元宇宙的管道。
对于元宇宙的概念,李薇解释说:“元宇宙就好比升级版的互联网,用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虚拟世界,元宇宙像一个框子,元宇宙是个故事框架,现实世界有的可以装,没有的可以制造。”
“Facebook 面临重重危机之际转向元宇宙,英伟达 *** 元宇宙的策略,似乎也有着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意味。芯片短缺之外,市场普遍预期云计算巨头公司的支出节奏将会放缓。”李薇补充道。
在黄仁勋口中,AI 是世界的分水岭。而在踩中 AI 的节点之后,英伟达又将如何掘金元宇宙?围绕英伟达如何进军新兴市场,已发表的技术、产品之外,黄仁勋在今年公开表达的理念,也能带来一些思考。
中国:保持行业增长,积极布局芯片制造技术独立性
历经贸易、科技冷战和新冠疫情洗礼,半导体产业在今年一边续写“缺芯”故事,一边实现 25% 的营收年成长。国产替代虽遭遇逆风,主题也更加鲜明。放眼产业未来,5G、自动驾驶、AI、HPC 带动的中长期需求渐成产业共识,一些洞见仍能给予我们信心。
应用材料总裁盖瑞狄克森指出:数字化转型建立在芯片之上。半导体需求不再局限于一个或两个杀手级应用,而是关乎经济向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全局性、结构性转变。换言之,无论稀缺过剩、行情涨跌,半导体在全球经济中的产出份额只增不减。
大国竞合,巨头交锋,半导体产业整体看一片荣景,向内看却是错综复杂,险象环生。“IC 芯片就像古代的马蹄钉。失去马蹄钉就会失去战马、失去战马就失去战役、失去战役就失去王国。” 拜登的马蹄钉比喻言犹在耳,任谁都不敢怠慢产业竞争。
变幻的是国际风云,不变的是科技创新这一主流。摩尔定律并未消亡,借力制程、封装、器件、高性能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即使穷尽元素周期表,也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中国在分享强劲行业增长以及见证供应链重组的时刻,也正拿出更积极的姿态布局技术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