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说打大不打小(打大不打小是什么意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为什么说打大不打小(打大不打小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为什么说打大不打小(打大不打小是什么意思)

战争规模和强度,就是一定时空范围内,战争能量的释放水平。通过对战争规模和强度的能动调控,可以直接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同时也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的斗争产生重大影响。粟裕以善打大仗、硬仗、恶仗而著称。他之所以对作战规模和强度的控制得心应手,最主要的是建立在对战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上,建立在对我军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的准确定位上。基于此,粟裕的仗越打越活,越打越精,越打越妙。

其一,“该小打时则小打”

小打是相对大打的。通常是战争初始阶段,或者是弱小的一方遵循把握的一种作战原则和方法。某种程度上说,小打更不容易把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提出的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等大打的目标和口号,看起来很革命、很鼓惑人,但却是不切实际的盲动。其结果是导致红军陷入极大的战略被动,不得不进行长征。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期间,针对敌数倍于我的力量对比,面对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粟裕认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部队要摆脱困境,必须立即分兵,改变大兵团集结的部署,迅速实现两个转变:由正规 *** 变为游击队,由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显然,粟裕的这种能小打不大打,能打游击战不打正规战的想法,更适应当时的作战规律特点,更适应当时的战略形势任务,更适应红军的武器装备及战斗力实际。可惜粟裕在红十军团内不是主要负责人,他的正确建议最终未被采纳。粟裕后来在他的战争回忆录中总结这段教训时说:北上抗日先遣队组建红十军团,企图进行大兵团活动,为后来的“挫折和失败埋下了祸根”,“导致了几乎全军覆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粟裕带着北上抗日先遣队突围出来的800人,组建了红军挺进师,开展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由于粟裕坚持游击战的思想,坚持小打的思想,尽管经历了比北上抗日先遣队时期还残酷的“围剿”和“打杀”,但粟裕和他的队伍还是坚持了下来。不仅如此,“还创建了纵横250公里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一个战略支撑点”,“ 锻炼培养出一支过硬的战斗队伍,成为后来组建新四军的骨干力量之一”。

解放战争初期,中央军委最初确定的外线出击方针,实际上也是一个准备大打的作战方针。粟裕认为:“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明显,大打的方针显然与战争初期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应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以运动战为主,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敌我力量对比,起了有利于我的重大变化后再转入外线,最后转入战略进攻。粟裕的构想最终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其二,“该大打时则大打”

从小打发展到大打,通常是战争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双方经过一定时期的对垒较量,最后往往是通过一场大战甚至是决战来彻底定输赢、决胜负。因为,这时候你想小打往往也没有小打的机会。

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几个阶段。粟裕认为,解放战争发展经过一个时期后,特别是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后,战争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规律:“敌军在遭我多次打击后,兵力大为集中,除以相当兵力担任重要点线的守备外,尚能集中较大的机动兵力,在各要点之间往返驰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再打小仗了,必须高度集中兵力,把歼灭战发展到更大规模,才能歼灭敌人。”豫东战役可以说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战争规律认识的前提下,所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这种大打,一举打破了敌我在中原相对平衡的战略态势。以至于连蒋介石的国防部都说,豫东之战“共军表现特异”的有三点:“敢集中主力做大规模之会战决心”,“敢攻袭大据点”,“对战场要点敢作顽强固守,反复争夺”。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后,粟裕认为:解放战争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要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仗怎么打,怎样能更快地给蒋介石以决定性的打击。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经过审慎地思考,粟裕认为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的时机条件已经成熟。于是,他和张震于8日联名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从而把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歼灭长江以北的蒋军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这种该大打时必须大打,甚至是不惜战略决战的气魄,足以说明粟裕关于作战规模和强度的控制,已经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高度了。

其三,“该强打时则强打”

战争是敌对双方的博弈,是一种精神、意志、士气的较量。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战争不可能循规蹈矩,有很多时候必须强打,甚至在条件不成熟下、不具备条件下也得强打。在我军的高级将领中,敢于强打,敢于打恶仗、硬仗、险仗,粟裕绝对是佼佼者。粟裕的强打,其强度之高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总给人以气壮山河、酣畅淋漓的感觉,被奉为经典中之经典。

黄桥决战,我七千人对付韩德勤三万余人。粟裕很多仗在战略对比上,兵力总体占有劣势,但总能通过灵活用兵,在战术上达成以多胜少,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等很多战例概莫如此。但黄桥决战不同,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要求以少胜多。这时,粟裕强打的指挥艺术和指挥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粟裕采取了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仅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守卫黄桥;而守卫黄桥的这四分之一兵力中,又把四分之三的兵力放在重点方向东面上,其他的几面基本上是唱空城计。如:“西面、南面不放部队,由后勤、伙夫担子担负警戒,北门只放一个班”。实践证明,粟裕这种强打的摆兵布阵,风险虽大,但最大限度地掌握了机动兵力,成了绝唱。

孟良崮战役,我5个纵队包围着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但敌又以10个整编师包围着华野。将敌第一王牌主力从重兵集团中彻底挖歼,这种强打的决心和勇气绝不是常人所具备的。后来有很多战史研究专家认为,孟良崮战役,只是一个有五成至多不超过六成胜算的仗,也只有粟裕敢下决心“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可见,粟裕强打的决心、意志、魄力真是强得不能再强、勇得不能再勇、刚得不能再刚了。

不过,对于粟裕五成胜算的仗都敢打的说法,帅克到是有些不同看法的。帅克认为,粟裕的强打,不是蛮打、不是乱打,而是一种意志,斗志的体现,是一种得心应手地驾驭高强度战局指挥艺术的体现。所以这些高强度的战役看起来险象环生,但总是有惊无险,最终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战果。如果说一场险仗打赢有偶然因素的话,那么很多险仗都是这个圆满的结局,那便是偶然之中的必然了,那便足以说明粟裕指挥控制高强度战局艺术实在是高超,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粟裕关于作战规模和强度控制艺术,对我们现代作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今后,当敌人把战争强加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既要着眼局部战争的特点规律,集中精兵利器形成作战优势,打赢战争,达成预期的战略目的,又要着眼确保国家战略全局稳定,保持政治外交上的主动。

在作战规模控制上。力求小打、巧打、精打,增强作战行动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能小打就不大打,加避把小仗打成大仗,把好局打成僵局,将战争行动严格控制在政治目的许可范围之内。总之,作战行动要配合政治、外交斗争需要,打谈结合,力争把战争控制在最小范围。

在作战强度控制上。通常情况下,以震服敌战争意志为目的的作战,强度一般由高到低,初战就要实施重锤猛击;以警示性为目的的作战,强度一般由低到高,只要对手就范,我即停止行动,避免战事扩大。另外,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高低强度相间、综合运用。

在作战持续时间控制上。能速决就不久战,努力加速作战进程,缩短作战时间,尽可能避免陷入持久消耗的局面。同时在战略指导上处理好速决与持久的关系,留足后手,做好应对战事持续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更多为什么说打大不打小(打大不打小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