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宾阳红色革命(宾阳县红色历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宾阳红色革命(宾阳县红色历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宾阳红色革命(宾阳县红色历史)  第1张

   一、文物

宋朝元丰七年(1084年),本县开始发现古代铜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又陆续出土一些文物。这些文物除留存5只残缺的铜鼓于县文化馆外,其余已上交自治区博 物馆珍藏。

1952年至1981年,先后在思陇、新桥、芦墟、邹墟、古辣、黎塘等地发现各种大小不同 的铜鼓。这些铜鼓,有的属石寨山型,有的属冷水冲型,仃的属遵义型。

   1972年在新宾下河村的古墓发现铜钟、铜剑、扁钟。

1977年至1979年,先后在露墟书坡村发现两座古墓,初步证实是战国墓葬群,已出土古 物有鼎、刨、矛、钟、斧、刮、铜叉等。

从以上出土文物的工艺分析,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少部分是三国和南北朝 的遗物。1986年4月23日,在黎塘墟北9公里排塘凌处发现亚洲象化石。据专家鉴定,这些亚 洲象化石距今至少有1万年,与目前考古学家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发现的亚洲象化石一样。

   二、古迹

秀峰塔在大桥乡水美村东面田垌中。由于该塔在水美村旁,同时系该村人所 建,也有人称它为水美塔。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水美村14户姓陈人家捐资建成。塔高 16米,原有6层,后被雷电击损。道光十九年(1839年),陈姓人再次集资重修,减为5层,塔 高15米, 尔后几次修缮,保存至今,为本县较完整的古塔之一。回凤塔 在新宾北面合岭村 背后的龙岭,人们叫它合岭塔,因靠近大模村,也叫大模塔。清光绪二年(1876年),知州叶 茂松倡建。塔高7丈,底宽丈余。自基至顶分为7层,塔顶悬挂铜铃数只,每当风起,铃摇声 响,清脆动听。民国13年(1924年),塔顶被雷电击崩一角,后经县知事陆之璜、朱璠熙先后 拨款补修,才复旧观。28年(1939年)以后,该塔砖块不时被人偷拆,损害了塔身,加上年久 失修,目前有倒塌之危。

南桥 又名太平桥。在新宾三联街平和南街之间,横跨宝水江。建于明洪武八年(1373年), 崇祯年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5月崩塌后重建。桥为方青石砌成,约长25米、宽4米、 高5米,有3拱孔,设计古朴大方,两旁围栏有石刻浮雕。为县内尚存较古老的桥梁之一,并 流传有不少动人的故事。

韦波村红泥岭古墓 1977年秋和1979年冬, 露墟韦波村村民在建造新房清理墙基时,在 两个地点先后发现一批青铜器, 并上送文物管理部门。198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 作队前往实地调查,证实是两座战国墓葬。1977年秋发现的一号墓 (M1) ,东西走向,长约 180厘米, 宽约80厘米,深约70厘米。随葬器物沿墓坑两侧排列放置,现存随葬铜器锈残严 重,有钟1件、鼎1件、剑2件、矛2件、斧3件、刮刀2件、叉型器6件。已知散失铜钟1件、陶 碗(杯)1件。二号墓距一号墓约20米,1979年冬发现,东西向,长约170厘米,宽约80厘米, 深约70厘米。随葬的铜器分别置于墓坑的两端和两侧,现存铜钟2 件、铜剑1件、铜叉型器1 件,保存较完整。专家认为墓主生前是有社会地位的人,并认为红泥岭是一处古基群。县人 民 *** 于1986年6月20下达通知,将韦波村红泥岭划为文物保护区。

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纪念亭 位于昆仑关宾阳县界一侧, 与宾阳、邕宁县界的纪念塔及 邕宁县界的凯旋门等组成建筑群,以纪念国军昆仑关抗日阵亡将士。民国29年(1940年)春动 土,33年(1944年) 落成。纪念亭呈六角形,雕石结构。底座为条石阶级;由6条方柱支撑亭 盖,塔顶有石雕葫芦直指苍穹。亭中竖立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撰写的碑文,备载抗日爱国将士 是役浴血奋战壮烈殉国的经过。位于邕宁一侧的牌楼,刻有国民 ***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 石、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题联。近年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拨款,精心整饰, 愈显庄严肃穆,启人缅怀永垂青史的阵亡将士。

遗爱桥 位于甘棠墟南面,横跨东斑江,为公路3孔石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 员陆毓瑜,监生梁招瑞等地方人士,在甘棠募集资金,获80个村庄的村民解囊赞助,共得钱 3000贯兴建而成,被誉为水淳“全县桥梁之冠”[据民国13年(1924年) 《永淳县志》卷一、 卷二] 。民国29年(1940年),石桥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存的遗爱桥是36年(1947年)仿原样重 建的。今桥均用料石勾砌,长60.5米,宽4.5米,3孔,孔跨分别为7.7、8.25、7.85米, 承重量13吨。造型古朴,坚固实用。

葛翁岩 位于芦墟西北8公里,新桥墟北5公里,倚靠白岩村。山上浓荫似盖,风景秀丽。据传因宋朝乾道年间(1165年至1173年) 知州葛翁营建凉亭于葛仙岭而得名(另说晋朝葛洪曾 游岩避暑而取名)。有东西两口。从东口进入,洞穴幽邃,循洞行数十步,旋现一高大洞府, 顶平圆,钟乳倒悬,洞壁怪石嵯峨,宽阔高深,可容纳数百人;内有石泉一口,四时满而不 溢,泉水甘冽,凉澈心脾。虽夏阳炎炎,仍是凉风清爽,自大洞府前行数十步至西洞口,洞 口宽高数丈,丛丛绿树罗布,下有羊肠小道通马鞍山。历代州县官吏、文人墨客多往岩洞游 览涉趣,题诗岩壁。然几经沧桑,风雨剥蚀,遗迹多湮灭。民国28年(1939

年) 12月,日军侵占昆仑关天险。国军陆续云集县境,向昆仑关附近进入阵地,桂林行 营主任白崇禧,设指挥部于此,驻足月余,指挥昆仑关之役。

八仙岩 位于芦墟北20公里,邹墟乡仙岩村背后的一座石山上。岩洞座落在石山的半腰, 一条羊肠小道呈之字形通向洞口。洞穴高20多米,宽10多米,深20多米,呈椭圆形。洞口有 一棵大榕树遮住大半边,洞里清快凉爽,设有两级拜台、观音佛像。原有一刘姓拐脚道士长 住洞中,现有四道士住持。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四方来客络绎不绝。洞中的石台上凿有 棋盘,传说古时经常有人在此下棋。一天,一位老人上山打柴,见有8人整天在此下棋作乐, 饮食不思。老人很惊奇,便走近观看,发现他们边下棋边吃桃子。老人向他们讨一颗桃子吃, 吃后不再感到饥饿。随后,他们腾云驾雾走了,才知道碰到了8位神仙。老人回来后,向村 人说起,大家再去探寻仙踪,已不复见,后人就将此岩叫作“八仙岩”。

史方志

广西奇闻轶事1:宾阳 广西宾阳剿匪纪事 中国欢庆的胜利的昆仑关战役,日本军队为什么称为宾阳会战? 美丽来宾忻城县,民俗古老风景美哟 宾州南街芦圩古镇走访记 《宾氏通谱》颁谱大典将在大碧头隆重举行,韩国宾氏有节目表演

更多宾阳红色革命(宾阳县红色历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