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琵琶最早在哪个朝代盛极一时(琵琶在哪个朝代盛极一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琵琶最早在哪个朝代盛极一时(琵琶在哪个朝代盛极一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琵琶最早在哪个朝代盛极一时(琵琶在哪个朝代盛极一时)

沙尖子这地方,有江河汇聚,水面特别宽阔。此时,冰面已经冻得很结实,有人在上面行走,

还有人骑摩托缓行。浑江对岸是宽甸县,那里也是山峦起伏。沿江下去 40 多公里就是中朝

界江——鸭绿江。光绪初年,地方官吏修通了从县城到沙尖子的马车道,这是桓仁最早的一

条商道。

从此,县内的物资不必辗转西行远赴沈阳转运,而直接用大马车运载集结于此,再装上码头停泊的艚船,沿浑江下鸭绿江,仅六天时间抵达丹东。1906 年,丹东开埠,辽东的小渔村成为东北亚的国际港口,它牵动起整个长白山区的物流产业,路线起始于通化,中转于沙尖小镇,最后由丹东出海,接续国际航道。

百年前远近闻名的古商路,如今已经变成脚下狭窄的乡间公路,现在叫做“木通线”,连接

桓仁到集安。一大早,有好几趟来自桓仁县城发往集安和宽甸的客车在旅店前经过。这样看

来,小村子还并未完全落寞。

再到江边,看看所谓的码头。书上说:“冬季结冰在冰道上也摆摊设点,从漏河口到秋皮沟,

不足一公里就摆摊近百处……从漏河口至影壁山有六十多家旅饭店……每年出入浑江的艚

船达千只以上,从此输出粮谷二十余万石……”现在,江岸边一片冰雪覆盖,白茫茫直通对

岸,对面是宽甸的大山,打对岸过来一个人影,背着缆绳,在江心阔步前行,想必是到江上

冰窟里去收网的渔民。

兔子问我,为什么要去沙尖子?我告诉他,是因为一本地方志。

那年去桓仁县城,买到一本《桓仁史话》,里面有一篇《盛极一时的沙尖子水旱码头》。文章

提到:“沙尖子为县内经济贸易之重要市镇,商业繁荣,是浑江流域著名的水旱码头,被誉

为 ‘小上海’。”

这几年一直在辽宁和吉林东部游走,这片地区至今仍没有贯通南北的铁路线,可以想见,百

年前,这里山峦叠嶂,江河纵横,地势艰险,物流运输是极为不便的事情。

发源于长白山的

浑江和鸭绿江两股大水,正好是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水运必然是当时首选的运输方式。沙尖

子正处在浑江下游要汇入鸭绿江的地方,这里航道宽阔,水深流缓,水陆两线的物资汇聚此

地,可添载转运,入鸭绿江直通大海。

史料记载,“沙尖子连接集安、桓仁、宽甸三县,是天然物资集散地,商业发达,工商业户达 140 多家,每到庙会时节,有万人涌入此地,每日进出车辆千余台,为疏导交通,沙尖子大街只准由北向南行驶,成为桓仁最早的单行线。”这样的描述,让人闭目思想,不免浮现出上海滩码头那纷乱芜杂的景象。如果我们有机会站在这片浑江的滩头,挖掘出尘封的古物,追忆它逝去的繁华,会是一件多

么有趣的事情啊!

沙尖子现在只是个村,镇 *** 所在地是刚才路过的下甸子村。在夜色下,沙尖子显得荒凉而

冷清,与书上描写的“盛极一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想它再怎么衰落也不至于倒退到荒

村的地步,等明早天亮,在阳光下再好好瞻仰一番。

村里只有一家旅店,叫嫦娥旅店。我们包了楼上的一个小屋。先把火炕烧上,行李安顿好,

然后下去吃饭。点菜时,发现冰柜里还剩下一条鳊花鱼。“鳊花!真是踏破铁鞋啊!”我惊喜道。

原来,我第一次到本溪时,就听说有三花鱼最有名,鳌花、鳊花和吉花。这几种鱼只在浑江

里有,当地人称为“山水鱼”,很难吃到的。厨师告诉我,鳊花还容易找到,鳌花可真是难

寻,有也得 200 元一斤。我们吃的这条鳊花有二斤多,要了 45 元。鱼肉雪白,入口绵软细

嫩,我感觉是比鳜鱼要好吃许多,就是刺很多。

吃饱喝足,火炕上一躺。窗外是黑乎乎的山头,四下一片寂静。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楼

下只有一桌麻将哗啦哗啦的地响。这就是深山沟里的夜晚,无事可做,只能睡觉,7 点半,

我们就关灯了。

夜里被热炕烤得睡不着,外面还黑漆漆的,鸡突然叫了起来,一只叫就带着全村的叫,我和

兔子在炕上翻来覆去,像烙饼一样。大约 5 点多,我披上大衣去外面上厕所,看见东山头一

轮明月,月光如水,洒在积雪的屋顶。昨夜又下了小雪,院子里铺上薄薄的一层,在月下晶

莹夺目。一会儿,店主人出来扫院子,就和他聊聊。听明白我们的来意,他说,“是看了电

视片才来这儿的吧?过去那些码头、商号早都没有了;不过夏天来很好玩,可以划船、游泳;

还有就是村南头的景点——地温异常带。”

趁着天还未大亮,我们起来带上摄影器材,到桥西头的山岗上,等着日头出山,拍沙尖子的

全景。站在高处下瞰,真觉得这个地方就应该叫“尖子”,漏河和浑江夹住一座大岭,山势

下探沉入江中,沙尖子就是这山下江上的一块滩地,一根尖角直刺江心。太阳慢吞吞地打山

后面升上来了,一根一根的光丝线编织在雪白的屋顶上。此时无风,缕缕炊烟袅娜直上,沙

尖子从睡梦中苏醒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沙尖子码头开始衰落。直接原因是 1937 年日本人在鸭绿江上

修建拉古哨水电站,造成鸭绿江下游和浑江航道受阻。同时,北边通化地区也修建了铁路,

客货运输不再依赖浑江水运。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让这座“小上海”蜕变成现如今的荒山

野村。我们沿着村中的大道走了一遍,很难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或者算作历史遗迹的建筑。

有几处土坯瓦房还算老旧,一个过路的老大娘告诉我们,这就算最老的房子了。她又指着我

们住的旅店对面的小二楼,“那是村里的合作社,当时就是一个大商号,楼面可气派了,雕

梁画栋的,后来文革破四旧,把外面都毁了,改成了现在的样子。”现在在村子里的建筑上

能找到很多诸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类标语饰物,也算是另一个时代辉煌的印记。

最后,我们到村南面的“地温异常带”。

这里是桓仁旅游的著名景点,可惜我们见到的只是一片荒地,没发现异常的地温表现。打听附近的住户,说是冬天效果不明显,在岭上有几块地上有青草,可这时候很难上去;夏天就明显了,大热天,站在那块地方就感觉凉飕飕的。看来夏天还要来一次,定要感受一下这里的“异常”。对沙尖子古镇的探寻,也就此告一段落。

文/图 杨树 鸣谢:沈阳图景

更多琵琶最早在哪个朝代盛极一时(琵琶在哪个朝代盛极一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