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2018年十大热词(今年十大热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2018年十大热词(今年十大热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18年十大热词(今年十大热词)

刚刚过去的2021,对企业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新事物和新现象的出现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环境和格局。在这些变化中,有的给企业新的方向和提示,有的予以企业警示和告诫,有的甚至让企业陷入“艰难时刻”。

继苏商十大关键词之后,我们又进行延伸,从另一维度梳理了八个热词,给苏商以深度思考。

拉闸限电

去年9月,一则东北多地“拉闸限电”的新闻成为实时热搜。

工业园停产、停电断网、红绿灯失效...... 缺电不仅造成工业生产受限,还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这样的情况也在全国蔓延开来,9月中下旬,广东、江苏、浙江、安徽、辽宁、云南等多省市给工厂拉闸限电,部分生产线停产、工人放假。这让原本“金九银十”的生产旺季停住了脚步,对于一些经济大省来说更是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为什么在能源充足的当前还会被限电?有专家提出“能耗双控”是本轮拉闸限电的直接原因。

2021年初的《 *** 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的目标是3%左右。但据了解,2021年以来,各地能耗双控的效果并不理想,9个省份能耗不降反升,为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拉闸限电成为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此外,电力供需失衡是本次拉闸限电的另一个原因。据专业人士介绍,2021年我国电力消费需求增幅较大,而煤炭价格上涨又导致电力供应紧张。

虽然次轮拉闸限电给不少企业带来损失,但也给企业敲响警钟: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如何利用新能源和新技术降低企业能耗,升级优化企业结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将成为企业迫在眉睫的改革方向。

卡脖子

卡脖子,可以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词。从中美贸易摩擦中芯片被“卡”事件开始,卡脖子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从中兴到华为,关键芯片和零件的被“卡”导致相关业务遭受重创。这也让大家更加关注“卡脖子”技术的国产化替代。目前,中国科学院已经立下军令状,要举全院之力,来有效、全面解决光刻机、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一批被“卡脖子”问题的问题,这无疑为企业带来不少希望。

但是仅仅依靠科研院所还是不够的,作为实际生产中的主力军,企业更要加强自身的研发,更有针对性地去攻克技术难关。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就重点关注“企业如何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等问题,建议出台专项鼓励类政策和特别奖励,对“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过程进行扶持,对攻关成功的技术项目进行特别奖励。

因此,要想实现“卡脖子”技术的国产化替代,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形势,需要企业和科研院所乃至更多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让中国的经济和企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领跑于世界。

反垄断

2021年被众多媒体称为“反垄断元年”。这一年,反垄断领域热点话题不断,上至国家法律和政策、下至私人诉讼,反垄断法领域可谓动作频频,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月22日,先声药业因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罚1亿元,拉开2021反垄断大幕;1月28日,山东8家水泥企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案被罚款2.3亿元;4月10日,阿里巴巴因“二选一”被罚182亿元;10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美团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二选一”行为处以34.42亿元罚款,并作出行政指导书......

从实体企业到互联网巨头,反垄断雷声在企业中最先炸开。而政策和管理层面,反垄断监管也在不断加码:10月19日,反垄断法实施13年后迎来首次修订。本轮修正后,反垄断法领域执法、诉讼都将迎来新气象;11月18日,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这些举措体现了国家对反垄断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种种事件也提示着我们:反垄断将成为“新常态”。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垄断行为会妨害自由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扰乱市场秩序,并且会导致资本的无序扩张,中小型企业得不到公平公平正的发展环境。并且垄断行业限制了消费者自由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容易导致价格和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不仅不利于企业和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国家的经济转型带来巨大阻力。

补贴退潮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只有当大潮退去的时候,你才能知道谁在“裸泳”。

在我国,为了推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发展,往往会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和资金补贴。可以说,有的行业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政策力度大,产业发展就快。

在政策补贴领域,目前最为大众熟知的就属光伏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以光伏产业为例,2013年开始国家实施光伏度电补贴, *** 补贴给光伏产业带来了的蓬勃发展,但短期利益驱使下,不少企业利用政策漏洞骗取补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直到2018年,国家出台了“531”新政,明确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并调低了光伏上网电价和度电补贴标准,很多并不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的公司纷纷落马。那一年,光伏装机规模萎缩了20%,光伏产业链企业业绩集体遭遇滑铁卢,引发了光伏板块一轮近50%的深度调整。

由此可见,补贴政策只是一个短期的辅助,并不是长久之计。补贴的退潮带来的不仅仅是行业洗牌,更意味着企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技术和水平,只有靠自身力量去市场竞争,才能带领企业和行业长久发展。换个角度来看,财政补贴的退潮,也说明国内光伏行业已经走向成熟,无论对行业还是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破产重组

1月29日,国内航空巨头海航集团宣布重大战略:申请破产重整。拉开了2021年企业破产重组的序幕。

作为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二年,国内经济在逐渐适应疫情影响的同时,越来越多陷入债务危机的公司正通过破产重整方式进行企业自救。在江苏,就有我们熟悉的千亿巨头雨润集团通过破产重组自救,同样受困于财务危机多年的三胞集团也在11月推出了重组计划。

破产重整虽然出现在《企业破产法》中,但是企业破产清算才是代表企业就此退出市场。因此,破产重整并不代表企业离开市场,相反这些企业可能以“崭新”的面孔重新与大家见面。

虽然破产重组会帮助企业实现涅槃重生,但给企业更多的是警示和教训:对企业来说,尤其是实体企业,现金流永远要保证在首位,一旦现金流断裂,企业就难以回身;再者,企业不能盲目多元化,尤其是跨界进入不熟悉的行业,会为自身带来更多风险;最后,作为企业经营者,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被过往阶段性的成功冲昏头脑,要为企业制定更长久的经营方针和战略。

最低价中标

近年来,部分建设工程质量因“最低价中标”问题被媒体曝光,使得整个行业怨声载道。此前,《人民日报》曾发文诟病“最低价中标”,2021年再次发文《最低价中标,该改改了》,可见低价中标危害之深。

“低价中标”现象之所以出现,和法律法规执行不严、监管机制不完善有一定关系,而从根源上讲,是鼓励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不足导致的。当有的企业每年拿出很多利润来搞研发、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时,个别企业靠偷工减料、假冒仿制也能同台竞技,甚至竞争成功。低价中标会让一些规范、正常报价的企业丧失交易机会,或者低价中标后无利可图,只得大幅削减技术装备和研发方面的投入。长此以往,就没有企业愿意花精力搞研发和创新,最终走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对整个制造业也是一个打击。有企业甚至直接喊出:“‘最低价中标’原则一天不变,行业就很难有什么工匠精神,更不要说什么中国品牌!”

因此, *** “低价中标”要求企业自身将质量视为立身之本。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让企业拿产品质量说话,让过得硬的产品叫得响、站得稳,从而为制造业大国打下产品质量的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全社会共同营造“注重质量、眼光长远”的良好氛围,助推企业和市场良性发展。

教育双减

2021年7月24日,双减政策重磅落地!

这份酝酿了半年的文件,一发布就给教培行业带来强震。一时间,二级市场的投资人疯狂抛售新东方、好未来、高途等相关股票,教育股市值跌幅惨不忍睹,教培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回归教育本身来看,此次双减政策正是让教育回归原有属性的举措。当今资本化的大环境下,教培行业正逐渐变成逐利行业,劣币驱逐良币,是国家和广大群众最不愿意看到的。国家对双减政策的严厉态度,其实远不止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更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高度来考量。

而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的产业,不应该成为资本争相 *** 的目标,更不能成为扩大社会焦虑,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因此,对教培行业来说,转型迫在眉睫,如何将挑战变成机遇将是每个教培机构需要深思的。

我们也看到,大家熟悉的新东方正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从直播带货助农、转变培训对象再到成立科技公司,俞敏洪和他的团队依然在思考和奋斗,我们也相信会有更多的航道和机遇被发现。

偷逃税

2021年的年末,“直播一姐”薇娅偷逃税,被追缴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的新闻在网上疯狂刷屏。

这让偷逃税这一话题再度引起人们的热议。让人感到震惊的,除了被罚金额的巨大,也暴露出电商直播带货这一新领域的野蛮生长及其问题所在。在这些新衍生的财富聚集区,很多规则和边界仍处于模糊地带,即便是薇娅这样的头部主播也无法做到依法纳税,可见整个行业生态不规范的对税法意识的薄弱。

众所周知,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和企业的基本义务,从法律层面来看,偷逃税一定会遭受相应的处罚和刑拘,并且纳税额的多少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体现出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规模,更意味着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地位。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偷税漏税会直接导致国家的财政支出计划和民众生活都得不到保障,这会危害到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无论于公于私,我们都要全面杜绝偷逃税行为的发生,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更多2018年十大热词(今年十大热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