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盾是我国古老的冷兵器之一,与其他兵器不同的是盾是一件自卫防御类兵器,大部分盾主要是用来在进攻的时候防御刀剑劈砍或是抵御箭矢的伤害,其自身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通常士兵在使用的时候都是一手持盾一手持刀。盾在我国的出现得较早,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当时被古人称为“干”,是和戈一起非常重要的战争兵器。
盾在出现的初期其实并没有被重视,因为早期的盾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重量和防护能力之间只能选其一,防护能力想要加强的话就必须扩大盾的防护面积,这样一来就使盾的重量加大,可是加重的盾在战场上并不利于士兵的战斗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战斗力,所以在古代战争初期盾的地位并不像后来一样重要,曾经还是用作于祭祀大典的仪仗类兵器之一。
盾的重要性是在弓箭被大量运用于战场上之后出现的,后期的战争中为了能有效抵御弓箭盾牌开始了不断地更新换代,而后盾牌也正式成为了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盾在不同的时代还有不同的称呼,在唐朝时期盾被改称为‘彭排’,宋代又把它称为‘牌’而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盾牌在这期间一直活跃于战场之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我国早期用作于战斗的盾一般为木制或是皮质,这种盾牌轻便还具有一定的防御力,而铁盾和铜盾则是用于庆典,实用性不高。在古代盾牌的类型有很多,如放置于战车之上用于抵御流矢的重盾;在城墙上竖立的盾橹;步兵手持的小型盾等等。从材料上区分的话大概有木制、皮革制、竹制、藤制以及铁制和铜制。其中的皮革、木制以及藤制是战场上运用最多的盾牌,工匠会在盾牌上雕刻花纹或是凶恶的兽脸用来威吓敌人。
明代抗倭大将戚继光就十分喜爱盾牌,他运用一种特别的盾牌‘挨牌’与一种特制的长柄武器‘狼筅’配合结成战阵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后来人们将这种战阵称为鸳鸯阵。在明朝时期工匠还制作出了能与火器相配合的盾牌,被称为‘虎头火牌’,这种盾牌填补了盾没有攻击力的空白,他是由生牛皮制作内部放有火器,在战斗时既可以防护自身又可以向敌人喷射火焰造成伤害,射程在两丈到三丈左右。还有一种盾牌可以向外发射利箭被称为‘虎头牌’。以及一种可以组成盾墙的盾牌,这种盾牌最大的形制可以遮蔽近25人左右,这样的武器在古代战场上堪称是坦克一样的存在了。
盾因为其的厚重总是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也在我们的文化中诞生了很多自己的含义与象征,在我们民族总是会将自己的父母家人,或是亲近的人称为我们的后盾,支撑着我们的前进。在现如今盾也没有被时代淘汰,一如从前的在沉默地保护着使用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