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贵州大学#
2022年11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文章《学府起黔中,为民志气同——贵州大学发展记事》。报道了我校发展记事,展现我校在中国高校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中,扎根黔岭大地,形成的愈发凸显的独特气质及独有优势。
全文如下:
毕业生在贵州大学西校区校门口合影留念
在中国高校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中,贵州大学扎根黔岭大地,独特气质愈发凸显,在三个方面形成独有优势。
一是在贵州的最高学府地位。贵州大学贡献了全省高校80%的领军人才,培养了全省60%的高层次人才,达到了全省高校60%的科技贡献率。贵州大学也是贵州唯一的“211”工程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二是贵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勃勃生机。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工程学三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2022年初,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再次入选。
三是贵州大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生态。酿酒、大数据、茶叶,贵州大学的特色学科正是贵州省的特色产业。贵州大学每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绝大部分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这就是贵州大学——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大学,一所立足贵州、深耕贵州、服务贵州的大学,一所承载着贵州精神标识的大学。
“贵州大学扎根贵州,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了源源动力!”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
把论文写在黔岭大地上
茶产业是贵州的重点产业,做“干净茶”是贵州茶产业的“后发赶超”赛道。围绕着“干净茶”目标,贵州大学的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现科研、技术、培训的“全链条”保障,汇聚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惠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队伍。
团队开发集成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在茶树害虫天敌保护与利用技术、以草抑草与生态调控应用技术、茶树免疫诱抗机制研究与应用上不断突破,将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应用到43个茶叶生产县。
专家团队深入贫困村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和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的推广活动,编写茶树主要病虫害防控规程,编制茶树病虫害简易识别手册、技术挂图、技术明白卡、技术培训光盘等资料,发给茶企和茶农,线上线下开展技术培训,把田间作为教室,将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贵州大学为贵州茶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支撑了贵州752万亩茶园的安全生产。贵州已成为国内茶叶主产区,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茶园病虫草害总体防效达84.88%,比对照区减少用药2.5次,减少农药施用量67.56克/亩,增效10%~30%,连续十年茶叶农药残留合格率100%,“放心茶、健康茶”已然成为贵州茶的代名词。
茶产业只是贵州大学服务地方的一个领域和缩影。从新型工业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农业现代化到旅游产业化,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四化”均是贵州大学服务的着力点。从茶叶到刺梨,从酱香酒到新能源电池材料,贵州大学的科研、人才、学科与贵州的特色产业高度契合。
“贵州大学办学的主要目标和定位是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区域发展,回应和服务国家与贵州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是贵州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
助力脱贫攻坚。贵州大学组建12个农村特色产业工作专班,采取“产业+专家+基地+博士村长”工作模式,选派400多名教授、博士和172名科技特派员,在省内建立示范基地70余个,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9万余人次。“带着农民干,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用人才链、知识链对接扶贫产业链。
助力数字经济。大数据是贵州新兴产业的名片。充分借助大数据赋能之力,贵州大学大数据领域307名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企业240余家,签订各类技术合作合同300余项。多源异构大数据模型与算法运用于贵州工业云平台,精准扶贫、农业大数据融合模型与算法运用于省扶贫督战、省劳务扶贫、食品安全云等平台。推动公共治理现代化,研发的劳动大数据公共服务智能化平台服务农民工300余万人,平台服务农民工工资发放900亿元。
助力社会治理。组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围绕贵州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建言献策,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治理创新”“乡村绿色治理与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化改革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三大领域的“贵大方案”,为贵州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贵州大学继续选派博士驻村工作队,成立校领导挂帅的1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工作专班,高质量开展15个省级特色田园示范点建设和5个省级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干净茶、潘核桃、人民小酒、张蔬菜、龙猕猴桃、博士村长,贵州乡村传扬的贵州大学老师产业特色的“绰号”映射着干部群众的感谢和赞美。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贵州大学的科技、人才在黔岭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全省176万亩刺梨提供了90%的品种和80%的加工技术,为全国辣椒龙头企业“老干妈”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引领贵州辣椒产业发展为545万亩、720亿元的全国第一辣椒产业。深入落实“一院一业”和“十大工业产业团队”责任体系,派出76个年轻的博士科教团队到省内中小企业担任“产业技术创新副总”,加强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深度和质量。
特色突破,打造“一流”
这是普通的一天。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张星星如往常一般,8点半准时来到实验室办公桌前,在熟练地输完代码按下回车键之后,一行行代码便在电脑屏幕上运行起来。
“这是我从进校就开始做的视频及图像识别的人工智能项目。项目通过依托新的架构可以在云端进行识别,未来会大大减少放在本地服务器上所要占有的内存空间及时间。”张星星介绍。
“我们绝对是国家大数据科技领域的第一梯队!”实验室主任李少波非常自信。近两年,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60余项,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340余篇、出版专著28部,获发明专利90余件。
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成为我国大数据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少波透露,未来,实验室还将持续聚焦公共大数据融合与集成、公共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块数据与区域治理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公共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担当起大数据学科的引领角色。
“大数据”是贵州大学立足特色领域突破,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全能冠军,争取单项冠军。”贵州大学指出。“十三五”期间,贵州大学一批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崭露头角,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持续提升。
聚力优势学科。选择具有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创新优势的“双一流”学科,集中优势力量全产业链打造,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植物保护学科形成以农药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核心二级学科为基础的特色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聚力改革创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强化解决生产实践中技术问题和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提高科技创新转化应用水平。完善以《贵州大学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按照“小机关大学院”的思路下移管理重心,深入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学校全面综合改革,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和议事决策制度,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聚力人才建设。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数量、质量和贡献相结合的多元化分类人才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设置“杰出人才”“卓越人才”“青年英才”等特设岗位,以高水平聘期任务目标为导向,以优厚薪酬体系为杠杆,充分发挥人才创意。
近三年,贵州大学新增国家级人才25人,2021年实现了全省大数据领域入选国家级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立项零的突破,引进高层次人才456人。全校目前共聘用特岗人才194人,其中168人为一流学科人才,1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
贵州大学的办学实力在快速提升:
学科建设重大突破。学科结构持续优化,学校目前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覆盖哲学、法学、理学、工农、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农药学学科方向高层次人才数量和团队影响力跃居全国首位,新农药创制研究、农药及功能分子制备前沿探索等方向达到世界一流。
科技创新重大突破。聚焦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水平论文年均增长率78.8%。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9年位列中国高校专利实力100强第55位,2020年位列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56位。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8项,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3项,立项数居西南地区高校前列,立项数和立项经费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国际办学重大突破。推行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选派491名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留学或高级研访。接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从2016年的639人增加到2021年的1419人,覆盖62个国家,占贵州省国际学生总人数78%。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倡导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连续主承协办15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100余项,累计培养东盟国家留学生4000余人次,与东盟国家近8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
贵州大学的植物保护学成为典型代表。学科引领化学、植物与动物学科学和工程学三个学科领域先后进入ESI前1%,显著带动生物学、化学、作物学、生态学、园艺学、药学、林学、农林经济管理等9个相关学科全面发展。“双一流”建设周期评审专家认为,植物保护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风化人,贵州的精神文化地标
贵州大学创立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 *** 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
回望百廿风雨路,黔山秀水孕育、滋养着贵州大学,贵州大学与贵州省共生共荣、同频共振成长。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贵州大学几次停办,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大学获得了持续成长。新时代的10年,贵州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年”,经济增速持续全国各省的“第一方阵”,贵州大学也迎来了办学史上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走上了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快车道。贵州大学先后被确定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教育部、贵州省人民 *** “部省合建”高校。学校还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4600多亩,另有教学实验农场近千亩。学校图书馆藏书378万余册,电子图书366万余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校下设39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4万余人,研究生1.3万余人。
贵州大学承载着贵州这块土地的红色基因。“红色特工冷少农”是曾在贵州大学学习的一位革命烈士。1931年到1932年,冷少农把 *** 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计划送到了中央苏区最高领导人手中,为粉碎 *** 军队的进攻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时代楷模、“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刚从贵州大学毕业。红色基因在贵州大学代代相传。
贵州大学承载着贵州这块土地的奋斗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高地,贵州大学已然成为贵州的精神文化地标。新时代贵州精神是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多年来,一代代贵大人秉持着这种精神投身学校建设,投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身体力行践行贵州大学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贵州大学坚毅笃实的品格特质和精神底蕴深深浸润着贵州这块土地。
贵州大学承载着贵州这块土地一流大学的寄托。贵州迫切需要一流大学作支撑,急切期待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服务,“一个省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的水平就无法体现,我们在吸引人才方面也会处于劣势。”贵州干部群众在接受采访中说。贵州省教育厅等11个部门已经印发了《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方案》。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透露,贵州大学正在迈进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征程:到2025年,要推动贵州大学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名校,并形成一批有影响的高端智库,更好地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到2035年,植物保护学科建成世界一流学科,4至5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学科水平,形成3至5个服务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交叉学科群。
——强内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先发展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充分利用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优势,推动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和植物保护、医学、工程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调结构。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推动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控制在50000人左右,努力增加研究生教育资源,博士生招生指标达到600名,学校办学定位由目前的教育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转变。
——提实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取得新成效。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
作于上世纪40年代并在岁月流转中有微调的贵州大学校歌歌词是这样的:“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大地贮潜龙。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眺望万千学子,江山处处旭日方东。”
校歌诉说着贵州大学的精神,描摹着贵州大学的成长。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吴建萍
一审:吴羿锦 高秀娟
二审:张亚军
三审: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