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你阿婆还是你阿婆【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东野兄,我知道您的作品也很畅销,但在阿婆面前你还是往后靠靠。
她是犯罪化学的女皇 ,作为药剂师的她写写毒杀当然不在话下。
普通学生:“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阿婆:“学好数理化,杀遍天下都不怕,别惹我。”
她是“乡间别墅派” 推理小说的开创者,看完之后再也不敢去什么独栋别墅度假了。因为你可能好好地和亲戚朋友去某封闭村庄or岛屿度个假就有人要被杀,毕竟比较封闭的地方可以“轻松”锁定嫌疑人,而且别墅的房屋结构又更复杂就更适合密室杀人了。
她也是心理描写法的大神。她书中的大侦探波洛的头脑里有无数“小小灰色细胞”就是这位侦探对每个人的心理到动作科学推理的因子。波洛名言:“动动小小灰色细胞”,就是动动脑子。
(unimportant tip :灰色小细胞,即灰质,神经组织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就是白质,与灰质的区别是它的细胞体较少,包含较多的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扯远了!心理狗看到grey matter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在我迷上福尔摩斯和其他什么本格派社会派推理小说之前,阿加莎的推理小说,以及书中侦探波洛和马普尔的心理分析和人性论都一步步把我引入人性的迷宫之中。
(一入巨坑深似海,从此嫌犯是路人)
以前的我:凶手,你别想蒙骗我,我一定要揭穿你。
现在的我: 罢了,写书的人才是最大的骗子,我信你个鬼。
Ok,废话不多说,来看看我心中对自己所看过的阿加莎小说的排名。(题目要top 10 我偏给top11)
注意:第一部作品是我个人最喜欢的 涉嫌剧透 大家在意的话跳过第一部往后看 抱歉!
1.《东方快车谋杀案》 ——人情与法理的博弈
这本书是我第二本接触到的推理小说,也是我心中永远的阿加莎小说第一名。作为一个密室凶杀迷和火车迷,那么在火车上发生的密室杀人案自然是极其诱人的。
(葛优大爷:你们想想,你带着行李,出了城, 坐上豪华列车厢,吃着西餐还唱着歌,突然就有人被杀了!)
通常的犯罪情况是
‘在这许多人之中只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而此次案件却是
‘这十三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这个案件中体现出一个至今都值得争议的话题:人情与法理的博弈
十二个人都是凶手,也恰是法庭陪审团的人数。
既然法律不能实行他们心中的正义,那他们便用自己的杀人仪式来惩治本案中的嫌犯,同时也是那个罪大恶极却逍遥法外的犯人。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侦探波洛的决定:
第九章 两种答案
“现在,“波洛说,“既然已经把答案给了你们,请容我万般荣幸地宣布退出本桩案件……”
波洛的退出在我看来是他所能给的最大的温柔。
侦探再也不是冷酷无情的破案机器,再也不是绝对的法律的代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事实上,真相只有一个。但是波洛这一次却宁可放弃遵守这一信仰,宁可失职,为众人提供了两种选择。
正义感化作柔情,这也是我最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
2. 《罗杰疑案》——坚决不能被剧透,且绝对会看两遍的书。
关于这篇作品就不能讲任何剧情了,多说一个字我都要剧透,只能讲讲感悟。
这种“新颖”的杀人手法和形式应该是阿加莎首创的。
如果你喜欢东野圭吾的《恶意》,那你一定要看看阿加莎这本小说。
《恶意》借鉴了它的手法并且在犯罪动机和人性上进一步延伸。
这本书我看完之后真的有一种毛骨悚然,浑身发颤的感觉!
而且内心感叹:
原来案子还可以这么写?
阿加莎你真的太坏了,太会“欺骗”读者了!
然后马不停滴地再读一遍,真是酣畅淋漓!
等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将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看完你一定会回来赞我的系列)
3.《无人生还》——团灭式童谣杀人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看完这本小说再也不想看到童谣, 没事不要出去打牙祭好吗?
本案中的被害者们各个都有个人性最丑恶的一面:自私,贪财,罪恶,权欲,欺压,侮辱,算计……
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罪人本身,也是社会阴暗面的缩影,但他们却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这一次又是法律与伦理道德的争议,以及个人心中绝对正义感的伸张。
最后双重人格的凶手将他们依照童谣顺序和手法一一杀害,了却了自己心中的正义。
本案的手法也很耐人寻味,读的时候你会一边推测凶手,一边推测动机,
一边又在想“who is next one?”,一边在想"who is the last one?"
然而难道你以为紧跟着阿加莎的视角你就能推理得出真相吗?
Too young too naïve!
顺带一提,这部小说被BBC于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25周年之际推出电视剧版,也是很不错的,值得一看。
4. 《尼罗河上的惨案》——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女人最大的心愿,是叫人爱她”
爱情是任何题材永恒的写不烂的主题,你怎么写,写什么,只要是爱情,就会有人爱看。
光是这本书翻拍成的电影和剧集就有n个版本。
尤其是1978年版的,配上上译厂的“哦我的上帝,哦我的老伙计”式译制片配音,竟然看起来津津有味,我也就只看了十几遍吧。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杀人动机源于爱情,而且是“掺杂了欲望、嫉妒,不道德的爱情”。疯狂的,飞蛾扑火般的爱情,让人看完后对凶手又怒又哀。
“爱情真是件非常可怕的东西。”
“因此大多数伟大的爱情故事都是悲剧。”
(结尾处人物对话)
小说中不同角色的浮夸,贪婪,虚伪,贪财,
也在这座奢华的游轮上一一显露(有钱人就是会玩)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读起来很有画面感,也耐人回味的小说。
5. 《啤酒谋杀案》/《五只小猪》——十六年前的悬案照样能重新推理 真的
(看这个案件的时候不得不想起我被制作调查问卷支配的恐惧。)
本书剧情同样精彩+细节是关键,但我依旧不便多嘴。透露一句:渣男被杀了。
首先,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的描述里可以截然不同,五位当事人将的故事简直是五个版本。而且他们都是基于“凶手是xxx”(而事实上,xxx并非真正凶手)而回忆和描述的。
且本小说中又加入了五只小猪的童谣,显得更加interesting和exciting。
(??求求你了阿婆,我现在真的不敢看童谣,看了就觉得要死人。)
其次,十六年的记忆必然使得描述与事实有所不同。哪些记忆是模糊的,而又有哪些记忆是至关重要且不容差错的呢?
而且波洛最牛的地方就在于,他竟然通过一幅画中人物的眼神感到了些许的不对劲。期待他解读一下蒙娜丽莎的微笑。
最后当凶手水落石出时,TA只是淡淡地说:“其实真正早就死了的人是我。”
但那个替TA承担一切的人,那么温柔,那么美好,才是真正早早地走了。
6.《藏书室女尸之谜》——人在家中坐,尸从天上来
即使你够聪明在全书末章猜到凶手,却死都猜不出那种巧妙凶残而又古怪的作案方式。
这本书迎来了我最喜欢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乡村“老猫”,好管闲事,天生侦探,可可爱爱!(看完后再也不敢小瞧平平无奇乡下老太太了。)
看看这个小老太太都说过什么:
"你根本信不得人们所告诉你的话。稍一有点不对劲时,谁的话我都不信。"
“以我对人性的观察,恐怕最好不要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无所事事的闲谈是错误的、不仁的,但也常常是真实的。”
关于本书手法,看过《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才看的《藏书室女尸之谜》,不得不说,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7. 《ABC谋杀案》——三个字母,三个地点,三宗凶案,三具尸体
这本小说相比其他的推理小说,剧情比较单一和简单,也没有那么悬疑和弯弯绕绕,主要在于对角色心理的分析和刻画。
愚蠢的凶手内心想法:
杀一个人太明显了,要不我多杀几个掩饰动机吧?
不在场证明太难做了,要不我制造一个杀人凶手并且真的让他以为自己是凶手吧?
P.S.《名侦探柯南》中多次致敬阿婆,用这个手法杀人,比如炎の中に赤い马《火焰中的红马》。(致敬什么不好非得致敬杀人)
8. 《谋杀启事》——我,凶手,今天,杀人,不再另行通知。
杀人启事,怪盗基德的预告函既视感,不过并不是偷东西,而且谋杀。
这本书的原文读完之后印象不深,倒是话剧让我记忆犹新,尤其是落幕时那一句:
“生性懦弱而又心地善良的人,往往最容易背信弃义。
一旦他们对生活抱有怨恨,
他们原有的一点儿道德力量便会被怨恨消耗殆尽。
单纯的善良最易变质。”
懦弱的善良就是邪恶。
案件发生在相对封闭的小村庄里(为什么阿加莎每次都这样),大家平时生活很无聊,“在平静的生活中找寻一点 *** 不是容易的事”,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看报纸,这时却在报纸上发现了一则谋杀启事。
即便是在你熟悉的邻里之间和乡村的环境中,你可能都不真正的认识任何人,人心不可揣测,同样也不可估计,因为人性的复杂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马普尔小姐对人性的睿智判断,反而只叫她更加对人性失望了。
9. 《捕鼠器》/《三只瞎老鼠》
阿加莎最著名的舞台剧,从1952年11月25日开始,每晚上演连续50余年、20000多场至今不衰,每晚都在创造新的世界纪录。
我并没有看这部小说的原文,看的也是舞台剧。说不上经验,犯罪手法我甚至都不记得了,但是却依然丝丝入扣,吸引你慢慢看下去。
“阿加莎总是喜欢写被人亏待过的孩子已经长大,隐姓埋名生活在小村庄里,一个一个找到以前的人复仇。”from网友
10.《阳光下的罪恶》——阳光下处处有罪恶
(嫌疑人全家福)
“今天白天本来一直是风雨交加,迷雾浓的什么也看不见。不过现在云开雾散,风也停了,天空一片晴朗,众星熠熠闪耀。人生也是这样,夫人。”
太阳出来了月亮就看不见了,太阳没有了又注意月亮了。
又是波洛普通度假(扫把星附体),又是蓝蓝的海水、静静的小船、安逸的宾馆,岁月静好,看起来毫无风波……啪!突然死了个人。
死者又是最有权最有势最漂亮因此最遭人恨的人是死者,又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岛,又是每个人都有动机和嫌疑,以及在冰冷的山洞密室杀人。
但即便阿加莎写的那么“套路”,照样很好看,套路住了我这个读者。
侦探波洛又实力秀了一波自己的医学、化学、解剖学、地质学、犯罪心理学、刑侦逻辑学知识,从一个微小的细节(防止剧透)入手,绿色了迷案。
11. 电影《控方证人》——豆瓣9.6 黑白电影也掩盖不了它的精彩 所有人,看它!
真的,安利推理类的东西好难,我只能说它很好,但我又不能说它好在哪。说了你再去看就没那么好了……请勿看到一半去百度。
116分钟的电影一旦进入剧情之后没有一分钟我不在思考到底发什么了什么,剧情一直在反转反转反转。关于情节为了防止剧透不便多说,不管是演技,场景设定,台词,都是绝对的精彩。
整个电影几乎都在律师所和法庭展开,又一次启发观众思考那个法理学问题,法律追求的到底是程序正义还是实质正义。
又一部让我不想真凶获罪的案件。
这个案件没有主角配角之分,重点也不在推理和悬疑,全在逻辑与反逻辑,重重阴谋诡计和爱恨情仇之间。
千辛万苦将假象变真相,在演戏中演戏,却不知最后所深信的真相却也是他人所演绎之假象。看完再度怀疑人性的复杂程度和人心之叵测。
不管你爱不爱看推理电影或小说,它都是非常值得观看的一部高水准制作电影。看看电影海报和女演员的高颜值以及高演技便知。
(P.s 觉得女主和周迅有点神似 总之都好美!)
(早已看穿一切.jpg)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我在看案件的时候,如果被害者是个【在我的价值观体系下】理应受到惩罚却没有的人,我会非常希望真相不要被揭露出来,侦探和警方就此放弃,不要再进一步了。
有时候我都不敢看下去,因为我知道凶手是谁了,但我不希望他被揪出来。
我会希望有所谓的“完美犯罪”,会希望那些侦探们不要因为自己的高智商和推理力去“多管闲事”,只有这样才能惩罚逃脱法律甚至是社会苛责的人,也许不一定是杀人,也许诛心更甚。
因为有时候你杀了他反倒是遂了他的愿,让他挣扎地活着才是受罪。
对凶手也是,有一部分凶手杀完人了,可能无论最后被识破与否,都打算认罪了,虽然为了声誉还是会各种隐瞒动机或手法,但他们觉得自己的使命也就此结束了。
甚至因此,我在看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的时候,一度十分“讨厌”汤川学对石神的步步紧逼和对唯一真相的执着(虽然这是作为侦探的优点)。
真相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或许是,但是却不能排除有比 *** 裸地揭露真相更好的选择的处境。
真相只有一个,
但侦探可以根据自己的裁决将真相用另一种方法展现给世人。
这是个moral dilemma,
但是也是除了逻辑和探案手法之外最考验一个侦探的地方。
当然,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各种代价,
无论有多么充分的理由去实施故意杀人,无论你的手法/诡计/演技有多么高明,你骗不了自己。
しんじつ)は いつも ひと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