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泻药 这个,你多看几本书不就知道了 比如启功老先生的书、沙孟海大师的考证 比如孙晓云先生的书 他们都提到古今握笔不同的问题啊 孙晓云女士更是在书里把考古证据都摆出来了。 什么道理? 五代以前没有桌子啊 人写字的时候要么要书童把纸用两手撑开,然后书写者书写 如图北齐《校书图》的局部(所有图都是网上找的) 别惊讶别奇怪啊,没桌子的时代还真就是这样的。 如果纸张是硬的,那么人是这么拿笔这么拿纸的 不废话,看图,还是同一副图的局部 觉得是同一幅图不够有说服力? 再看其他图 敦煌的《禹受洛书传说图》这是唐代敦煌藏经洞的壁画的局部 两张图执笔几乎一样,这种拿笔方法就是所谓的单勾,一个指头勾着。 这个在题目补充说明的文字中有提到,但是题目中那篇文章就是不明白为什么那时候的人要用这种我笔法,因为没有桌子,所以纸张通常和水平面是呈45度角的,用单勾握笔法很容易将笔管与纸面做到相对垂直,这样笔尖会始终在笔画中间,也就是说容易保持中锋。 当然,还有种情况,那就是五代以前中国虽然还没引进桌子,但是几案是有了,几案很矮,因为当时的人是跪坐的,所以还有种写字的情况是,纸张铺在小几上,写字的跪坐在几前执笔,由于几案矮小,肘部和手臂没有可以支撑的地方,也就自然的做到了悬肘,跟现在比的话大致相当于我们站在桌前拿笔写字——也是自然悬肘——也能自然的用单勾法执笔,并且还能保持中锋。 但是到唐朝的时候,其实执笔已经有点变化了,比如欧阳询就说"虚拳直腕,指齐掌空"云云,这就已经和二指单勾不太一样了,具体咋样呢?孙晓云先生的《书法有法》一书中有一幅日本空海和尚握笔法的图恐怕颇能说明问题,我跟网上找了找,各位看看 看到吗?其实还是让笔管垂直于纸面。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用五指执笔法了呢?因为自唐末五代起,桌子被引入了中国。 从此人们可以在舒服的坐姿下,在高度适合的平台上,让肘部有支撑后写字,相比于书童撑纸和书写于几案,毫无疑问,可以书写的精确度得到了保证。 所以邱振中教授在他的《中国书法:7个问题》里奇怪道,为啥笔法到了宋代就为之一变呢? 其实就是桌子的引入。 自此之后,写字可以以肘部为支点,以腕部为活动中心,并且用五个指头的不同动作所谓:擫、押、钩、格、抵来精确的控制毛笔的运动。 相对来说,纸张铺在桌上,悬肘已经有些别扭了,而单勾握笔法已经有些容易造成偏锋了,所以逐渐逐渐的还是五指握笔法占据了主流,至于五指握笔法中的各种握笔法流派细分,本文就不说了。 虽然五指握笔法和桌子搭配是最好的,但是有些书家还就不用,比如苏东坡,人就用类似握铅笔的三指握笔法,还号称握笔无定法云云。。。。。 但其实提到苏轼是因为苏轼类似现代握硬笔的三指握笔法的名声最大,而据一般认为,宋代传统的三指握笔方法其实还是主流,一直要到什么时候五指握笔法也就是双勾法成了主流了呢?咱按绘画找的话,直到南宋,人物绘画里的人物还是以三指握笔法为主流,所以可以认为桌子自五代而两宋,对人们的握笔的影响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但座椅器具改变了,握笔姿势不变,难免对笔法会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宋代开始行草书的笔法由绞转而改变为提按,可以说行书在宋代产生新面貌这事,和器具的改变是很有关系的。 而到了明代开始,则人物绘画中的握笔法一变而为双勾。几乎是所有的人物画中的握笔法都变为双勾这说明,最晚到明代,五指握笔法即双勾法已经普及了。 上张明代绘画说明问题,明代陈洪绶的南生鲁四乐图局部 (图中主人公颇像吴京,这也是寻图一乐,哈哈) 说到这里呢,补一句,五指握笔法并非是宋明才发明出来的,实际上在唐代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中就已经明确提倡五指握笔法了,并称单钩法为“俗流”,按韩方明师承徐璹(后直接得笔法于崔邈,而崔邈就是张旭的弟子),徐璹父徐浩,而徐浩师承张旭,而张旭源头在二王,由是论之,韩方明执笔却也权威。另外,韩方明还是空海的书法老师。。。。这么一说五指执笔法并非少见。 综上,握笔法的演进不过是配合环境变化的合理演变而已,期间习惯和传统或者促进或则延缓这个过程。 这不顾着桌子的出现说什么原来我们的握笔法是错的,哎,这叫尽信书那什么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