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农贸市场,因其特有的“烟火味”及“接地气”,加之物美价廉,而深受居民青睐,在西安城郊就有多个农贸市场。而在东郊纺织城,也有两个大农贸市场,因水果、蔬菜价格便宜又很新鲜,成了远近居民购买果蔬的首选之地。
这两个农贸市场,就是枣园苏农贸市场和枣园刘农贸市场,分居纺织城的一南一北,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人缘优势,市场内外,商贾云集,贩夫走卒,皆愿在此摆摊设位。拥有二十多万人口的纺织城及临近纺织城的社区,是这两个农贸市场的主要客源地。
■ 枣园苏农贸市场大棚 | 作者拍摄
老纺织人都知道,这两个农贸市场,最早都是由隶属纺织城街办管辖的枣园苏村和枣园刘村经办的。这两个城中村,最早是一个村的,据《灞桥村史》记载:
“在北宋元符年间,桃李树较多,得名桃李村;北宋宣和年间,从湖北枣阳县迁来几户刘姓人家居住,改名枣阳村;清光绪年,因村中苏、刘姓人口增多,便分别以南北集中居住,形成枣园刘和枣园苏两个自然村;光绪二十六年,取‘阳’谐音‘园’,改村名为枣园刘和枣园苏。”
改革开放后,市场开放,这两个村遂分别在纺织城开建了农贸市场。
枣园苏农贸市场大棚,建在纺织城南头的白鹿原下,绕城高速及西康铁路中间一低凹空地处,紧邻绕城高速和西康铁路便民桥,因此又称“桥头市场”或“大坑市场”。有此交通优势,自然招引市内外,甚至省内外的菜商、果商开车来此促销,而附近的菜农及果农也不甘落伍,在市场内外抢占摊位。
大棚内,主要是卖蔬菜,边走边对比,货比三家,不一会,手提车内就装满了西红柿、土豆、黄瓜等,价格比超市要便宜许多。大棚外的桥头及向东延伸的上原之路两边,是市场的“白菜心”,那些来自外地的装满果蔬的大卡车,果蔬不仅比大棚还新鲜,价格也更优惠。手撕包菜,1元一个,从冰库拉来的红富士10元5斤,茄子1元两个,白鹿原下来的西瓜2元一个……难怪人们都围住车厢选购。
■ 枣园苏市场外的集市 | 作者拍摄
而在西康铁路护栏旁,还可看见美发职校的学生搞“公益理发”。就座理发的,白发老人居多。
■ 在市场外西康铁路旁的公益理发点 | 作者拍摄
过了人声喧闹的两座“桥头”,就是通往纺织城居民区的纺五路了,路两旁店铺林立,以小吃店居多,什么西府搅团、牛肉饼、肉丸糊辣汤、黄米甑糕、汉中热米皮等,都诱惑着才从白鹿原上健身下来的路人的目光及味蕾……
再说鹿塬街农贸市场,地理位置虽不比枣园苏农贸市场优越,但因独居纺织城之北的纺一路(原先市场是在鹿塬街,后来搬迁到纺一路),又紧邻纺渭路,占地17亩,有商户400多,承担着纺织城北片近十万人的生活所需。
■ 鹿塬街农贸市场大门 | 作者拍摄
市场内的布局,比枣园苏农贸市场更集中而有条理。一进大门,市场即被一分为二:高高的台阶下,路左边的大棚是经营小吃及水产的个体户。小吃的种类花样繁多,应有尽有。路右边的大棚,是经营水果的摊位。红艳艳的苹果,雪白的酥梨,黄澄澄的香蕉,都摆满了摊位。而台阶上面,则是专卖蔬菜及肉食、豆腐等的大棚。听听那些吆喝卖菜的声音,就知卖菜者多是来自河南、山东及安徽的外地人,当然也有西安郊县的本地人。他们看好在这里做生意,就是这里的营销环境好,客源有保证。不少商户,不仅自己在这干,还携儿带女,在这做生意。有的还在附近买了房,俨然已成了“新西安人”了。
■ 鹿塬街市场的蔬菜区大棚 | 作者拍摄
而在市场北门外,因靠近附近农村,不少村姑农妇也会趁农闲时在路旁叫卖才从田间地头采摘的灰灰菜、野苋菜及荠菜等。每年的香椿发芽,槐花飘香时,市场内外更是一片叫卖之声,不得不让人感叹“人间烟火是春天”。
■ 鹿塬街市场内的卖水果摊位 | 作者拍摄
然而,让我纠结的是,虽说我也不定期地到这两个农贸市场去买果蔬,但若让我说哪个市场好,还真不好定夺。
要是以交通方便来说,自然去枣园苏好。从我所住的纺三路,就可乘公交车11路,再倒195直接到枣园苏。而要去鹿塬街市场,就得走好几站的路,但有时还想去那儿。枣园苏市场属“早市”性质,每天上午11点就“散集”,12点连大棚里的商户都“歇菜”了。这对一些上班的“双职工”来说,就只好去全天都在营业的鹿塬街市场买菜了。
颇值一提的是,这两个城中村经营的农贸市场红红火火,每年正月十五之后的“赶庙会”,也是热闹非凡,堪有一比。
■ 枣园刘村赶庙会时的盛况 | 作者拍摄
■ 枣园刘村赶庙会的彩门 | 作者拍摄
“赶庙会”,就得有庙,两村自然有庙。枣园苏村捐建的寺庙普照寺,就在白鹿原下;枣园刘村捐建的圆通寺,就在枣园刘村原址。
■ 枣园苏村集资建的普照寺 | 作者拍摄
两村的“庙会”一前一后,仅隔几天,又称是“年后西安东郊第一会”,商贾云集而来,抢占好的地段、好的摊位。摆的最多的,是卖吃喝的,炒凉粉,热饸饹,摊位最多,看商号,都是来自斜口及蓝田,这还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些卖日用杂品、花草树木及服装鞋帽的,就只好另觅别处,“见缝插针”了。
■ 枣园刘村集资建的圆通寺 | 作者拍摄
两村都是一连两三天的赶会,人潮涌动,赶会时只能在人缝里侧身弯腰移动前行。当然,最热闹的还属庙会中心搭建的戏台了。每年的庙会,两村都会邀请专业秦腔剧团演戏。别看这里地偏一隅,省戏曲研究院还多次来这里演出精彩大戏。虽然我对秦腔说不上喜欢(主要是听不懂,全凭看字幕),但在充满旱烟味的人堆里,听老戏迷们议论,才知台上的演员谁是王新仓、谁是徐松林、谁是李娟……台上演戏,台下说戏,人生如戏,才生生不息。
■ 枣园苏村赶庙会唱大戏盛况 | 作者拍摄
今年,因为突袭而来的疫情,自然是没有“赶庙会”了,两个农贸市场也是在疫情好转后的三月底才又恢复营业的。
当我拉着手提车,走进这两个农贸市场时,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在疫情“宅居”日子里,不能出门,不能下楼,实在是太憋屈了。能再自由出入这两个农贸市场,随心所欲采买,才切实感悟到平常的日子才是最宝贵的。
作者 | 劲夫 | 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