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崇祯时期就不说了,
那简直就已经是极其惨不忍睹了。
就说说崇祯之前吧。
1、明朝的官员 ***
朱元璋时期,
洪武十八年(1385)有户部侍郎郭桓贪污秋粮案,涉及到许多中央和地方官吏。
此案发生后,朱元璋亲自办理,严加惩办,"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死","核赃所寄遍天下"。
兵部侍郎王志"为勾捕逃军等事,受赃二十万( 贯 )",宝钞提举司官员造钞六百九十余万锭,隐匿一百四十三万余锭中饱私囊,连中央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也"假御史之名,扬威胁众,恣肆贪淫" 。
地方官吏在贪贿方面也丝毫不比中央官吏逊色,他们利用征钱粮等机会肆意侵渔百姓,如"浙西所在有司,凡征收害民之奸,甚如虎狼。
且如折收秋粮,府州县官发放,每米一石官折钞二贯,巧立名色,取要水脚钱一百文,车脚钱三百文。口食钱一百文。库子又要辨验钱一百文,蒲篓钱一百文,竹篓钱一百文,沿江神佛钱一百文" 。
额外索取竟达九百之多,比正税增加了近一倍。
府县衙门的吏员也经常"出入市村,虐民甚如虎狼",真是"赃吏贪婪如蝇蚋之趋朽腐,蚁蝼之慕腥膻"。
由此可见,在明朝初期朝堂与地方上同样存在不少 *** ,
朱元璋时期也并没有消除 *** 。
由于朱元璋极其残忍对待贪官,采取"重典治吏",
极大地抑制了贪污腐化现象的滋生和进一步繁衍,
总体来说吏治还是比较好的。
但也仅仅是压制,
朱元璋死后,巨大的压制 *** 力量消除了,
明朝官员的 *** 就逐渐开始大面积扩散,直至不可收拾。
“嘉(靖)、隆(庆)以前,士大夫敦尚名节,宦游来归,客或询其囊橐,必嗤斥之。”——明人陈邦彦对明朝的 *** 评价。
陈邦彦对明朝的 *** 评价仅仅说明在嘉隆之前明朝士大夫们 *** 还是遮遮掩掩的,
士大夫们还是有羞耻感的,
并不是说在嘉隆之前 *** 不严重,只不过没有达到那么肆意而已。
明英宗时期,父母官朝谨也必须向王振 *** ,史载:"每觐期,振不问何品官,能具礼者,多至令媛,少则百,悉得达,然必令媛始得一醉饱而出,门日夜不得合。"
等到了正德时期左右以后, *** 已经完全普遍半公开化了,
士大夫们已经完全不在遮遮掩掩的 *** 了。
当时,"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恶,计大小,计贫富,计迟速。"
为保住官位和谋求升迁,下级对上级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官场中的吃喝风也愈演愈烈,官员之间经常"具糖席,张嬉乐,具宾主纵饮,夜分而罢。"
嘉靖时期,士大夫无不“以官爵为性命,以钻刺为风俗,以 *** 为交际,以嘱托为当然”。
今天下自大吏至于百僚,商较有无,公然形之齿颊。”——明人陈邦彦
万历时期的官员谢肇浙在记述当时官场的吃喝风时说:
官吏富豪"穷山之珍,竭水之错,南方之蛎房,北方之熊掌,东海之鳆炙,西域之马奶,真昔人富有小四海者,一筵只费,竭中家之产不能办也。"
史载,当时"纳贿受赂,公行无忌" ,"无官不赂遗","无守不盗窃"。
当得到朝廷任命,得到一个肥缺的职务时,都高兴庆祝,但如果得到是一个穷差事则没人理会他。“宦成之日,或垂囊而返,则群相姗笑,以为无能。”
明朝此时的官场形成了,谁贪的多证明有能力,笑话清廉官员无能,这样官场,即使出清廉官员也无法生存下去。
万历年间的除夕时节,南京城中的兵马司送礼的人竟然挤满了道路,以致"食盒塞道,至不得行"。
这时候明朝朝廷的贪污和权权交易、 *** 已经成为公开化,不这样就是异类了。
2、明朝不同时期的官员 *** 的例子
隆庆年间,淮扬巡盐御史孙以仁“侵匿盐银千余两”,事发,被革职查办。
殷正茂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广西时,“岁受属吏金万计”。
当时广西正闹民变,首辅高拱竟然说:给他百万黄金,即使“干没者半,然事可立办”。
吏科给事中魏大中,谁给他送礼他就举报谁,于是再没有人敢登他的门,最后结局很惨,死在狱里。
嘉靖末年,御史与官员 *** 形成“猫鼠共眠”的局面,他们反腐职责则“无闻以赃吏上闻者”。
巡按御史黄廷聘路过衡山县,县令陈安志对他傲慢无礼不满,陈安志一气之下打开了黄廷聘的行囊,发现“金银诸物甚夥”,于是奏报朝廷,最后黄廷聘受到“冠带闲住”的处分,却保住了乌纱帽。
御史陈志先巡察江西后,回来后丢失了四件行李,地方官员查获后,发现“其中皆金宝”,还有他 *** 明细表,详细记载了他 *** “不下数万”,陈志先也受到“革职闲住”。
嘉靖末年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弹劾严世蕃,严世蕃被杀,严嵩革职,就此失势。查抄其家产,得黄金三十万两、银二百万两、良田美宅数十所,可见其贪污之甚。
严嵩倒台后,朝廷从严家抄没的珍宝异物太多,连清单都能编为一本书,名为《天水冰山录》。
嘉靖时期,有位叫翟鸾大臣最开始进入内阁工作时,他有修洁的名声。他身为重臣时,巡察边境,可以对边疆地区文官武将有生杀大权。
此时翟鸾巡察时,官员们都“橐键郊迎”,“馈遗不赀”,他巡察结束时,是什么景象呢?“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后来他在内阁首辅的位子上,被人举报 *** ,他“声誉顿衰”,最后遭到削职为民的结局。
明朝万历时期赵志皋当首辅时,綦江抓获了一个人,抓捕人员从他身上搜出4封函件,还有他携带的黄金五百、白金千两与虎豹皮数十张。经过官府的多次过审,此人才承认,他的这些钱财主要去朝廷打点内阁官员。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个能臣,有作为的明朝改革家,但也是一个 *** 高手。
时任南京刑部尚书殷正茂曾行贿张居正,送他两个金盘子,盘子中有高达三尺高的珊瑚。
黄仁宇先生于1976年写过一本明史书籍,名为《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记载,明朝追查张居正贪的各种财物价值10万两以上以。
张居正的儿子还称,还有30万两寄存到其他地方。
朝廷命人抬进宫里进行点验,一查财物达110扛(这里的“扛”是指专门装金银财宝的轿子,由两人抬着)。
张居正死后,明朝官员就不服气对他进行鞭鞑:“开门受赂自执政始,而岁岁申馈遗之禁何为哉?”可见张居正 *** 之重。
嘉靖时期的能臣胡宗宪,既是能臣、名臣可又是贪官。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遭到科道官罗嘉宾、庞尚鹏弹劾,他们指责胡宗宪“扣侵边饷为常规,有‘总督银山’之号”,“而所侵官帑、敛富人财物亦不赀”。
第二年,罗嘉宾、庞尚鹏再度弹劾胡宗宪侵占国帑计三万三千两。
到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南京户部给事中陆凤仪又弹劾胡宗宪“欺横贪淫”十大罪状,再次抨击胡宗宪“督府积银如山”,导致胡宗宪被捕,并最终自杀。
此后,徐阶主修《世宗实录》,将“总督银山”作为胡宗宪确凿无疑的罪状。
《万历野获编》对胡宗宪的评价:“自是督臣胡宗宪献芝与白龟同进,上以之谢玄坛告宗庙,赐宗宪鹤袍”;“宗宪在江南亦恣情妓乐,自负嫪毐之器,至拥诸倡女,与幕客宣淫于制府”。
所以,
明朝的时候无论有才还是无才的廷臣都贪污 *** ,
基本就是无贪不臣了。
但是明朝诡异的事情却很多,
例如,明朝之所以能延续到崇祯时期,
还真是以因为这些贪官,
而不是因为清官,
只不过到了崇祯的时候,
明朝 *** 已经成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了。
但是如果依靠明朝的清官呢?
例如,海瑞。
肯定不行。
海瑞那就是异类,可观,可看,但是不能用,
道德帝,洁癖太超前了,
一万年以后再看看。
就拿张居正来说,
张居正的权力来自皇太后,
没有皇太后,张居正啥也不是,
及对太监冯保及其他的宦官张居正也都需要打点,建立非常好的关系,这种“好”是靠利益关系培育的。
说白了就是送礼。
张居正给后宫送礼从来不遮掩。
这层关系稳固了,张居正的权力就稳固了。
张居正才能去干很多国家正事。
戚继光能留下历史业绩,
那是因为张居正的支持,
张居正就是戚继光的后台,
没有这个后台,戚继光能依靠吃空饷来训练新兵剿灭倭寇吗,
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得到了张居正这个后台,
张居正给宫里送礼,得到了皇太后这个后台,
有了后台,
张居正才能推行改革,
戚继光才能安心去训练新兵去剿灭倭寇。
所以,这是明朝体制问题,
体制不改就改变不了这些问题,
但是明朝体制如果改变,那么明朝就灭亡了。
明朝需要一个清廉的张居正,
但是不需要的海瑞,
张居正是政治家,即需要坚持原则,又需要灵活机动,因势利导没看待问题要站的更高。
海瑞是道德帝,圣人的楷模,
海瑞评判事物的标准是礼和善恶。
对就对,错就错,
摸着石头过河这事海瑞是不可同意的,
当时明朝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危如累卵,危机四伏,内外忧患,
如果按照海瑞的做法,
明朝会很快的灭亡,
这就像治病一样,
明朝已经是重病在身,
已经经不起猛药烈药的治疗,
需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心态,
海瑞没有生在末世,
如果海瑞生在明晚期或者南明时期,
那么对海瑞的评价可以参考史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