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桃叶那尖上尖,柳叶遮满了天,在其位的这个明啊公,细听我来言,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蓝靛厂啊,蓝靛厂、火器营,有一个松老三啊……”看到这段唱词,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小鞭儿哥张云雷的摸样。作为中国相声界第一个把相声专场开成演唱会的人,其个人魅力确实是非常的大。张云雷幼年即已经登台献艺了,岁数虽然不大,确是郭德纲门下最早的几个徒弟之一。
在张云雷将这首小曲儿改编并唱红了以后,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有发展成为一代神曲的趋势。在此之后,无论是摩登兄弟还是晓月老板,亦或者是哪一位翻唱的小姐姐,都对这首小曲儿进行了演绎,各个视频平台上传唱者更是不计其数。这首小曲儿不是张云雷最先唱的,但确实是他让这个小曲儿再一次在年轻人中流传开来,单从这一点来看,张云雷的贡献是很大的。经过张云雷改变后的《探清水河》,伴奏由三弦改为吉他,整体的风格也更偏向流行音乐的要求,同时演唱难度也有所降低,更加的适合在年轻人中传唱。
这首小曲,曾经广泛流传于京津两地,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到了近现代,却几乎失传。究其原因,在于这首小曲儿本是窑调儿出身,旧社会多在青楼楚馆和底层人民之间传唱,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传播的载体不存在了,这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渐渐的为人所淡忘。加之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涌入中国,我国的各种传统曲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些外来文化面前,传统曲艺逐渐的失去了竞争力。而这些小曲,本就是传唱于民间巷内,也未曾专业化和科班化,因而更加容易失传。
但是有一个概念大家一定要明确,青楼楚馆所传唱的并不一定都是低俗的东西。京剧包括昆曲都是当年 *** 的拿手好戏。而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若是没有青楼楚馆的传唱,怕是也不能流传千古。彼时的文人墨客大多流连于歌妓间,所作新词也首先拿给歌妓传唱。因此不能站在道德角度去欣赏这些艺术,这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根据笔者的研究,这首北京小曲,最早应是出自莲花落。莲花落作为清末流行于北京、直隶、天津的一种艺术形式,现在已经濒临失传。但是莲花落的传播对于我国曲艺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大的。莲花落传入河北后,在唐山同当地的艺术形式借鉴后,逐步发展成了评剧,现在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而传入东三省后,同东北的萨满教以及大秧歌结合后,就发展成了二人转。而一些小曲目、小牌子在北京地区也就逐渐发展成了北京俗曲。所以你才会看到,不仅仅是《探清水河》,包括《大五更》、《送情郎》等北京小曲,在二人转中也都有相同的曲目,而在评剧的部分曲目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出现。
笔者第一次听到《探清水河》就是由二人转演员所演唱。彼时东三省“本山杯”二人转大赛开展的如火如荼,那时候赵本山老师还未广开山门,门下也没有什么徒弟。现在所熟悉的王小利(刘能扮演者)、刘小光(赵四扮演者)等均是通过“本山杯”二人转大赛才投入赵本山门下。他们在进入影视圈之前都是东三省有名的二人转演员。彼时二人转演员在正式演出前都会先以小帽开场。著名演员李小影、黄小燕在参加“本山杯”的时候,开场唱的便是这个《清水河》。二人转里的《清水河》,唱腔更加婉转,唱词中也增加了很多的虚词、叠词,演员一男一女、一唱一和,独具自己的艺术特色。且每一位演员演唱的均有不同,都是在自己所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动,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现在的二人转本人们冠以低俗的艺术,实在是冤枉的很。真正的二人转,不仅仅幽默、接地气,也有很多很严肃的唱段。因为其传播于民间,所以通俗化程度肯定会更高,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正戏是相当严肃的。只是现在在舞台上已经很少看到了,因为生计问题,二人转演员逐渐的都转向小品、影视方向发展,而其本身的二人转功夫则越来越不被重视。
根据笔者的了解,《探清水河》现在可查最早的演唱者是著名曲艺家赵俊良。赵俊良作为民俗曲艺艺术家,对于各种时调小曲造诣很深,其演唱时候多以单弦伴奏,如果听他的录音会发现,其演唱更像是莲花落最早的形式,以说、唱相结合,形式更加的自由,更加的灵活。虽然唱词没有太多出入,但是唱腔同现在流传的确实大大的不同。而在现在的曲艺市场,最早将这首小曲唱出来的,当属现在德云社的创始人郭德纲。郭老板演唱的时候,或是以三弦伴奏,或是以竹板贴板伴奏。郭老板嗓音婉转高亢,多年的戏曲功底,使其驾驭起这首小曲儿来,韵味十足,绕梁不止。其最好的一版当属当年其复演后,在北京天桥剧场,由郭鹤鸣伴奏,郭老板在历经困难后,再次登上舞台。用自己扎实的功底,将这首小曲儿演唱的酣畅淋漓,颇有传统艺人的独到风采。其虽然在多次演出中都曾演唱过《探清水河》,但是却没有这一场的独特韵味。这首北京小曲经过郭老板的改编后,完全去掉了俗的风骨,听上去十分雅致。但是演唱难度确实有所提升,所以未曾在坊间传唱。同时在一次偶然的契机,在京郊偶然目睹过一次在葬礼上由民间艺人演唱的《探清水河》,与我所知的所有版本又有不同。故事梗概没有变化,但是唱腔确是不同,其唱腔显得更加的俏皮,想是经过自己的改良和加工后形成的。
可见同样的一首小曲,历经百年,不同形式的艺术融合、再经民间艺人打磨后,其变化是如此的丰富。其实民间艺术的发展本就是如此,口口相传,然后与其他的艺术相互借鉴,再由演员发展改良,其生命力是无限的。所以不论是在百年前的天桥、还是东三省的农家大院亦或是现在的现代化舞台,传统艺术都有其在当代的风貌,这是中国传统曲艺所独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