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949年8月15日,这一天持续了6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尾声,而对四万万中国人民而言,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也最终取得了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剑锋终究是没能击倒中国这个“孱弱的对手”。
在这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之中,中国人民以3500多万的伤亡为代价牵制了日军在全球战场上的大量兵力,用中国军民最炽热的鲜血换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的胜利,中国也凭借抗战中所作出的贡献跻身联合国五常的席位,可以说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从抗战的胜利开始逐渐走向世界主要国家的行列之中的。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但抗战不只是中国人民胜利的凯歌,它更是一则反抗侵略者的悲壮史诗,14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所爆发的战役战斗不尽其数,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抗战期间的小型战斗多达4万场,大型战斗也有千余次,其中经典战例也是数不胜数,那么本期节目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抗战之中的10场经典战例,他们中不乏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捷,同时也有值得后人警醒反思的惨痛教训。
第一场:平型关战斗
既然要盘点抗日战争中的经典战役那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平型关战斗,那时抗日战争刚刚开始,日军企图依靠先进的机械化装备迅速推进,企图快速占领各主要城市逼迫各军阀以及南京国民 *** 投降结束战争,其中地处华北的日军所面对的第一个敌人,也是最难啃的一个敌人便是盘踞了山西20多年的晋系军阀阎锡山,而想要逼迫阎锡山投降,他们必定要拿下他的老巢太原。
平型关的险要地形
此时日军已经占据了山西北部的大同,而太原到大同之间,此时只剩下了平型关以及雁门关两道互为犄角的天然屏障,如若日军跨过这里,他们的机械化军队将迅速展开进而攻占山西全境情况十分危急,可以说这两道隘口是落后的中国军队唯一可以取得部分优势的战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八路军115师奉命开赴前线配合友军作战。
但同大部分人所想的不一样,我八路军115师其实并未在平型关隘口阻敌,我军前线部队收到的命令是伏击前去增援平型关日军,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称的“围点打援”战法的一种变体,根据战前制订的计划,在伏击取得成效歼灭日军援军后便配合从另一个方向而来的 *** 军完成对日军平型关攻坚主力部队的合围,进而吃掉来犯之敌。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平型关战斗前一晚,天降暴雨,我军冒着山洪的危险进入了指定位置伺机展开伏击,但平型关隘口的 *** 军却在没有上报的情况下被击溃撤出了阵地,原定同我军一道合围日军主力的友军已不复存在。虽然情况十分危急,但我八路军主力却决心要打,加之日军收到了平型关隘口的前线捷报,后续增援部队也丝毫没有防备,当即被我军从数个伏击点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击溃战不是我军所期望的,为了完成对这支日军的歼灭作战目的,交战双方对地市占据优势的老爷庙阵地展开了争夺,最终以我军占据老爷庙全歼了山沟之中的日军完美收官,我军以仅600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了来犯日军1000余人,成为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但此次战役折损了数百名红军时期一路走来的精锐战士,并且没有同预期那般与友军合围平型关日军主力实属可惜,可以说是这次大捷中的一点瑕疵。
第二场:忻口会战
在看完平型关战役始末之后我们再继续将目光放在1937年的山西,将目光聚焦于整个山西的形势,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山西地区受到阎锡山的常年经营,太原早已跃升为了阎锡山统治的核心地区,为了保卫自己的这点家底,阎锡山可谓在太原会战期间投入了所有能够调动的资源试图保卫太原城。
晋系军阀阎锡山
但可惜的是太原会战的发展方向自一开始时便超出了阎锡山的预料,平型关战役中虽然我军取得了大捷,但总体上讲日军却占据了关口,中国守军也被迫撤往五台,日军接连占领雁门关宁武关,前线到太原之间除去忻口已无险可守,谁能夺下忻口,谁就能夺取太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中日双方势必要在忻口地区决一死战。
国民 *** 为了保卫忻口不惜抽调中央军主力来支援山西,其中投入兵力总和超过了20万人规模空前,而日军也投入了7万主力企图突破防线,虽然在人数上日军没有中方的规模大,但其装备上所占据的优势却不可小视,对训练有素的日军士兵来说,以一敌二乃至敌三都绰绰有余,因此这场战役双方势力可谓是旗鼓相当。
此次战役中我八路军三个主力师都投入到了战场之上,中央军也抽调了卫立煌主力死守忻口,战役初期我军步步为营,日军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但随着战局日趋白热化时,我军缺乏火力的劣势逐渐趋于明显,其中郝梦龄将军率部多次同日军对怀化阵地展开争夺,其中一天就打掉了日军3000人实属激烈,但最终郝梦龄将军没能守住阵地,他本人也在阵地上为国捐躯。
其他战线也在鏖战了半月之久后愈发力不从心,而日军却源源不断送来新的生力军和炮火坦克等重武器,最终轰轰烈烈的忻口会战以中方伤亡10万日方伤亡2万而收尾,虽然仍旧没能保卫住山西重镇太原,但仍旧创下了华北战区的歼敌纪录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第三场:昆仑关战役
在看完了抗战初期的两场惨烈战役之后我们不妨将视线从山西转到广西,时间从1937年转至1939年年底,由于此前的长沙会战在正面战场上取得了胜利,日军在长沙一战后元气大伤不得不进入休整期,抗日战争也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但重庆 *** 高层却认为日军现在正处于弱势期,应当发起更多的进攻扩大战果,加之南宁刚刚失陷日军立足未稳,于是重夺南宁的计划就提上了日程,昆仑关战役一触即发。
为了能够快速取得战果,蒋介石派出了自己的爱将杜聿明以及此时 *** 军中唯一一支机械化军第五军开赴战场,在正面交上手后,杜聿明命部下“邱疯子”邱清泉率部迂回企图包抄日军。
昆仑关之战一战成名的“邱疯子”——邱清泉
但“邱疯子”终究是有点疯狂,他竟擅自下令将日军主力放进阵地中,随后便率领装甲部队切断了日军的退路,由于第五军各部都是正牌的装甲部队,邱清泉所部也都是武装到了牙齿,面对中国军队的钢铁洪流日军无力抵抗,只得按照邱清泉所预期的那般退却,最终同昆仑关日军合兵一处,日军几次组织敢死队试图突围但均被打退,最终在多方部队的配合下,第五军歼灭了日军第21旅团百分之八十的有生力量并击毙了其最高长官,可以说是彻底打垮了这支日军王牌。
第四场:百团大战
在见识过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人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后,我们不妨调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敌后战场。此时距离全面抗战爆发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时间,这三年间,日军的攻势已不再有当年的锋锐,正面战场上的 *** 军也不再像抗战爆发伊始那般被打的猝不及防毫无招架之力,而我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也悄悄的渗透进了敌人的后方开启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
面对我军层层渗透,日本华北方面军采取了类似于红军时期 *** 围剿红军的碉堡战略,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筑起了一座又一座的碉堡,构成了一道又一道的封锁线,并且还给他们赋予了“囚笼政策”的名字,企图依靠层层封锁禁锢八路军的渗透发展,依靠次次扫荡清剿已经成型的抗日根据地。
为了摆脱困境求得发展,彭老总同左权将军制订了八路军集体开展破袭战的作战方案,初步估计投入二十五个团的规模对日军的补给线交通线和沿线碉堡进行一场大规模破袭。
随着总部的一声令下,八路军各部纷纷于同一时间开展攻势,直接瘫痪了全国日军的补给线,日军高层部署一时间陷入混乱,见此情形彭总当即决定扩大战果,最终该次战役的投入兵力超过了100个团40万人,成为了华北地区自沦陷后的几年时间中投入兵力最大的一次会战。
正在破坏日军补给线的八路军战士
在主动出击的前两个阶段结束后日军开始了疯狂反扑,但由于之前所积攒的战斗经验以及缴获的武器装备,我八路军实力大大增强,日军的数次反攻均没有取得显著成效,日军不得不集结更多部队对我根据地进行清剿,直接宣告了日军集结一个中队就可以在根据地中肆意横行的时光成为了历史。
第五场:百师大战
缺衣少粮的八路军能在艰苦的敌后集结100多个团开展一次百团大战,那兵力方面更占优势的 *** 军又在正面战场的前线做了什么事呢?其实正面战场上的 *** 军也没有闲着,他们在百团大战爆发的半年多之前刚刚开展了一次百师大战。
那时 *** 军队刚刚经历了一年的整训,其所部在正面战场的表现也逐渐稳定,不再是一触即溃的溃军或者散兵游勇,而这提升的战力固然是要应用于实战之中的。
发起冲锋的侵华日军
由于此前正面战场上的大部分战役都是由日军发起我军迎战,因而我军始终无法掌握战场主动权,如今日军兵锋放缓,且我军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战斗力,重庆 *** 当即意识到现在就是发动攻势的大好时机,当即集结部队对日军发起了反攻,由于战役前后历时四个月几乎都是冬季,因此此次攻势被称为“冬季攻势”。
而在这次攻势中,国民 *** 为了彻底扭转自身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惜调集120多个师跨7个战区全部投入了战斗。
战役开始之后的开封、商丘、山西部分地区接连光复,原本没有被给予厚望的南线的桂南会战中也取得了之前所讲过的昆仑关大捷。
面对中国军队大规模的同时进攻日军前线部队一时间被打蒙,许多兵力薄弱的地区当即被我军所攻克,由于是全线作战,日军根本无法抽调部队重点支援哪一具体战场,虽然战役的最终结果仍旧没能达到重庆 *** 高层的预期,且暴露了 *** 将领中普遍存在的越战越怯懦,越打越放不开手脚的弊病,但他的结束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经此打击再也无力组织全线攻势,因而这场战役仍不失为一场经典的战例。
第六场: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前前后后打了三四次,时间跨度也从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开始到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结束历时五年之久,光是倒在长沙城下的日军就足有11万人之多。
之前我们讲到了许多大捷与胜仗,不妨在长沙会战这里我们就来谈一谈唯一战败的第四次长沙会战吧。
第四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示意图
由于前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我长沙守军将士在如临大敌之际产生了轻敌思想,于是便仿照着前三次长沙会战的部署对本次会战进行了准备,但日军却早已吃透了薛岳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的那几招,针对性的部署了三路兵力同时出击直逼长沙城,许多诸如岳麓山阵地这样在前几次战役中有突出贡献的外围阵地遭到了日军的迅速打击,仅仅在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就被日军所攻克,随着外围重点防御区域被攻克,长沙城也陷入了累卵之危,不出几日便日军便兵临城下。
同时日军吸取了经验教训,将部队分散部署,一部分围攻长沙城,另一部分时刻准备切断支援长沙部队的退路,一时间薛岳进退两难,进,则主力和长沙守军尽数被围,退,则坐视长沙被攻克,最终薛岳下令长沙守军向外突围放弃长沙,他的“天炉战法”也就此被日军所破,长沙城仅仅被围三日便被攻克。
第七场:仁安羌大捷
中国远征军带着祖国的使命出征 *** ,以最艰苦的条件捍卫西南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而在远征军的诸多英雄故事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那必然是以少胜多的仁安羌大捷。
由于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目的本身就是配合以及支援盟军部队在 *** 的部署,因此远征军的很多战役都同盟军部队产生了合作,但这个合作关系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般愉悦,大多数时候远征军将士都被盟军当作桥头堡顶在最危险的地方,执行最艰巨的任务,仁安羌之战也不例外。
驻扎在 *** 的英军部队
那时英军部队在撤退途中遭到了日军的袭击,为了帮助自己的部队脱困英军指挥官电令中国军队前往支援,其中我军大部分部队已经投入战斗,真正能够帮他们解围的只有一个团的兵力,而日军却有一半个联队将近3000人的兵力。
为了完成任务刘放吾率领全团1000余名战士同日军展开了生死搏杀,并辅以英军所携带的火炮对日军进行轰击,一时间让日军搞不清自己面对的中国部队究竟是何规模,为了摆出大部队反攻的态势,刘放吾令部队大字排开展开佯攻,一时间吓的日军连连退却,在英军主力完成撤退后刘放吾又在英军的装甲炮火支援下直接打进了仁安羌油田区,日军全线溃败,我军以500余人的伤亡毙敌1200多,开创了我军自入缅以来的首次胜利。
第八场:台儿庄大捷
如果问全面抗战初期我军取得的最大胜利是哪一场战役,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回答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战役前后毙伤日军2万人,创造了全面抗战爆发初期的最大战果,但其实这个战果的到来却十分偶然,原本负责布防徐州以北的国军司令长官韩复榘不战而逃,后被国府以抗战不利为名所处决,日军也因此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突破了黄河天险进而攻占济南泰安等战略要地,徐州会战原本的部署被打乱,李宗仁只得重新调整部署,最终选择了台儿庄为决战地点。
李宗仁
为了引诱日军第五师团进入包围圈,李宗仁命令一支部队营造出步步为营且战且退的姿态,一面派出张自忠驰援临沂,造成内部空虚的假象。
日军第五师团果然上钩孤军深入到了台儿庄,为了围歼该股日军,李宗仁命张自忠部回援台儿庄同庞炳勋共同围歼第五师团,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在军阀混战期间庞炳勋临阵倒戈出卖了张自忠,二人因此结怨,也正是这段历史让第五师团认为张自忠部不会帮助庞炳勋部,故而敢孤军深入,即便是李宗仁也对张自忠是否会执行这份命令也存疑。
张自忠将军
但令人欣慰的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张自忠将军不计前嫌当即回援,最终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军近2万人,正是这股“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团结抗战态度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就是这股流传了千余年的精神让中国人民再次团结了起来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九场:淞沪会战
之前谈完了我们在抗战中取得的各项胜利和捷报,那么在本期节目的尾声我们不如来谈一谈那些可歌可泣但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战役吧,而这些血战惜败的诸多战役中以淞沪会战最为重要,同时也最为惨烈。
在淞沪会战之前国民 *** 对日军的攻击策略进行了评估,国府认为中国自北向南出了长江黄河秦岭之外根本无险可守,一旦日军取得突破将会是大踏步的占领我国的领土,而且倘若日军一河南河北一带长驱直入,很有可能将中国军队以东西为界一分为二,从而围而歼之,国民 *** 当即想起了直系军阀蒋百里曾提出的国防设想,那便是将来犯之敌的进攻方向强行拉为自东向西。
*** 军队中的精锐——德械师
为了完成这个部署,国民 *** 当即集结了海陆空三军中的精锐准备上海同日军展开一场大会战,但由于情报提前外泄,日军在长江沿岸的舰队提前撤出,可以说战役一开始便走了样。
而在陆上的作战中我军也陷入了困境,国民 *** 引以为傲的德械师也出现了步坦不协同以及日军火力更为迅猛的诸多问题,最终不得不大量调集各路军阀的部队驰援上海。
徒步行军的中国军队
但要命的是这些从全国各地奔赴上海的部队却没有什么有效的交通工具,甚至有些部队都是徒步赶往前线,原本占据主场作战后援充足的我军反倒是赶不上海运而来的日军增援迅速,虽然在四行仓库、吴淞口等地我军均打的顽强,但最终还是败给了日军,虽然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但他却将日军死死的卡在了上海3个月,直接打破了日军“三个月 *** ”的狂妄叫嚣,也为日后中国军队在部队建设中要搞好步坦协同留下了深刻教训。
第十场:南京保卫战
我们本期所要盘点的最后一场战役就是轰轰烈烈但又令人唏嘘的南京保卫战,这次的盘点中我们不详细讲述战役的经过,而是将重心放在南京保卫战为何会以惨败而告终。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南京 *** 在西安事变之前始终报以“安内”的路线,蒋介石 *** 将大量的军事发展重心都放在了如何同红军作战,如何收服军阀等方面,而原本防备日本发起进攻的长江要塞也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停工,以国府目前的情况来看,南京城防只剩下了没有造好的要塞以及南京城的城墙。
南京城墙
再加上之前淞沪会战中国府对日军的估计不足,没有预料到淞沪会战能够折损自己大半的精锐进去,能够投入南京保卫战的作战部队大多数都是刚刚经历了淞沪会战的洗礼,他们没有得到休整和补充便又要投入到新一轮的大会战之中,而原本就在南京城内的警备部队并不多,就算把税警部队也拉来也凑不上多少人,因此南京城的守备兵力实际上也是十分空虚的。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国府内部并非都支持守备南京,甚至很多将领高参都认为南京应当直接舍弃,因此城内守军守将的军心实则不稳。
当敌军兵临城下时,蒋介石又害怕将自己的家底折损进去,进而下达了弃城突围的命令,原本还有斗志的部队也失去了奋战的想法,最终南京城破,警备司令唐生智下达了撤退命令后随即离开南京城,而此时的南京守军只接到了一封撤退的命令,从哪里,怎么撤都搞不清,最总是守军的有生力量没有很好保存,捍卫南京城的行动却功亏一篑。
结合今天我们所盘点的十场战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道理,那便是以同样恶劣的装备水平下,我军是可以取得胜利的,而取得了胜利的战役必然是官兵上下,各兄弟部队之间团结一致共同抗敌。而失败了的战役也都是指挥官畏首畏尾甚至各怀鬼胎从而丢失了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用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更是中华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团结抗战的产物,合则生分则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谨以此篇献给所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幸存的战士们,以及在抗战中做出了贡献的普通百姓们,是你们的付出换来了中国今日的荣光,是你们的牺牲换来了后代挺起腰杆做人的底气,你们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