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达州的人文历史(达州的历史文化名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达州的人文历史(达州的历史文化名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达州的人文历史(达州的历史文化名人)

“达县十八怪”不是本地人总结出的,而是重庆知青的创作。1968年及以后的几年里,大批的重庆知青来到当时的达县地区各地农村插队落户。和重庆相比较,达县这个小城的种种现状让他们感到新奇古怪,最终被归纳为“达县十八怪”。

我是重庆人,爱和重庆知青聊天,得知了这个“十八怪”的部分内容。今天再回首看这“十八怪”,在了解当时达县城市建设诸方面落后状况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现在达州城市发展建设的巨大变化,倍感唏嘘和骄傲。

“打电话没得走路快”

80年代达州老车坝 照片由“施主你好”提供

看过电影《列宁在十月》吗?里面有段情景是,起义的水兵冲入了冬宫,坐在人工电话交换台前的接线小姐被密集的枪炮声吓晕了,一个水兵拿起还在呼叫的耳机话筒,对电话那边的人高喊道:“小姐们都晕过去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达县,使用的正是这种人工电话交换台和手摇磁石电话机。

手摇磁石电话机配有两节干电池做电源,并带有磁石式手摇发电机(用于产生交流振铃信号)。打电话的时候,要先按住电话机将摇柄一阵猛摇,再取下话筒,向接线员报出你要通话的单位,由接线员接通对方线路后,才能通话。有时会发生接线员没有听清楚而接错单位的事,例如我要打给县医院,却被接到了电影院。

南外龙郡入口下面 肖光泉/摄

当时的电话线路只有公家单位才能安装,几乎没有个人用户。一般的单位就只有一条电话线路,重要的单位和通话量大的单位有多条电话线路,而每条线路上可以安装多部电话机。我们单位就是两条电话线路,一条给关键业务科室专用,另一条线路接了两台话机,用一个小闸刀开关转换:上班时段转到办公室的话机,下班时段就转到值班室的话机。

在有些时段,例如刚上班的一个小时里面、周一、周末等,通话量处于峰值,邮电局的线路紧张,电话接通的难度就增大了。这个时候,接线员会按规定将重要单位的电话优先接通,一般单位的电话就会等好久都接不通,就有了“打电话没得走路快”的感慨。在久等接不通的情况下,有人就会按着电话机把手柄摇上一两分钟,让振 *** 闹得接线员心烦,以泄自己的怨气。

要打长途电话就更麻烦了,要先给长途电话台通话,登记你的通话地和单位名、人名,然后等待长途台给你接通对方城市的电话线路后才能通话。在讲完长途电话后,还得赶快摇通本地长途台,告诉他你已经结束长途电话了,不然就可能一直在继续给你计算长途电话时间,多花一大笔钱。

单位职工为私人的事情要打电话,一般打市内电话没问题,随便打。如果是长途电话,就要先给领导打个招呼,到月底话费清单来了,自己去财务上把长途话费交了。

改革开放后,通讯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事物之一。用着智能手机,再回首当年的“打电话没得走路快”,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滩头街房子一边歪”

达州人民公园 照片由“施主你好”提供

凤凰山红军亭 唐富雄/摄

从重庆方向坐汽车到达县城时,在通川桥上看桥下滩头街临河的一排房子,能发现两个特点:一、都是吊脚楼;二、都一起向着东方倾斜,知青称之为“一边歪”。

滩头街上的这排房子,都是穿斗结构的木房。这种房子,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房间的空间构架。穿枋穿过柱子处的空隙是打入木楔子卡紧了的,整个构架才不会摇晃。

这种结构的房子居住时间长了,风吹雨打之下,穿枋与柱子间的木楔子会出现松动,构架就可能摇晃。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整间房子的各排木构架可能会向同一个方向倾斜,成为一间“斜屋”。如果邻居房子木柱的木楔子已经松动了,在这间“斜屋”的压迫下,旁边的房子也会同向倾斜。这样一间一间的“传染”下去,就会出现滩头街那样,一条街的几十间房子都向一边倒斜,人们仍在其中正常生活的奇观了。 “嘞歪”“那歪”

“嘞歪”“那歪”是达县人的惯用语,意思和“这个”“那个”差不多。例如在商店里,顾客会指着一件商品向营业员说:“把你‘那歪’拿来看看”、“‘嘞歪’啷个卖”。重庆知青听到后觉得很有趣,就经常学说,还“发明”了一个“哪歪”(哪个)。

“看电影要把凳子带”

转转楼 照片由“施主你好”提供

重庆市内要看电影,只能去电影院看。而达县老百姓最喜欢的是去露天电影场看电影。

露天电影场位于现太平洋影城,也是太平洋影城的前身。据说是团地委发动城里中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捐款建的,取名为“红领巾露天电影场”,开业时,少先队员还给放映员系了红领巾的。

为啥老百姓更喜欢露天电影场呢?

达县原来有家电影院(现博视影城),票价0.16元。露天电影场的票价是0.10元,有价格优势。

露天电影场是地区电影公司直接经营的,有不少新片要比电影院先放映,有先睹为快的优势。

春夏秋三个季节,露天电影场看电影自由自在又凉爽,有环境优势。冬天虽然要冷一些,但允许观众把烤火炉提进场去。

露天电影场的地形,原来就是一个斜坡,在坡底建一面砖墙,刷上白漆就是银幕,半坡上再建个放映台就可以放电影了。遇到放新片的日子,每天下午5点过,就有家住附近的观众在放映台周边搭凳子占位置了。晚饭之后,来凤路上熙熙攘攘的都是去露天电影场看电影的人群,人们手上提着、肩上扛着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椅子、凳子,呼朋唤友,扶老携幼,比赶场还热闹。

后来,露天电影场经过了几次改造:先是改斜坡为台阶式的三合土平台;然后改成条石砌成的坐凳;最后在1983年改建成拥有1720个座位的红旗电影院,彻底结束了露天电影场的历史。

80年代的文华街 照片由“施主你好”提供

凤凰山黄果树北岩寺 唐富雄/摄

“达县十八怪”在群众中流行有多种版本,也没有听到过谁能把“十八怪”全部说齐过,我知道的也只有上面说的十一条。有人说的“邮电局的房子莫盖盖”、“肉不臭不卖”、“粪桶挑菜卖”、“住院自己抱铺盖”、“下了火车百米赛”等,也可能就是我没有听过的那部分内容。

“达县十八怪”的创作,确实是借鉴了“云南十八怪”,但二者之间有个重要区别是:“云南十八怪”的内容多是反映的当地多民族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有不少现在也还存在。而“达县十八怪”的内容,主要是反映的当时达县城市建设管理的落后状况,随着达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现在基本上已不存在,只能由我来当龙门阵摆了。

修建中的州河大桥 唐富雄/摄

□汪继业

更多达州的人文历史(达州的历史文化名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