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哀伤的五阶段理论由心理医生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该理论用来描述人在失去重要的人后的5个阶段:否认、气愤、讨价还价、抑郁并最终接受 (Newman,2004) 。
否认(Denial)
“否认”是哀伤的第一阶段,这会帮助我们最小化这种难以承受的痛苦。
接受所爱人的离去是十分困难的,生活也会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大脑要处理的信息以及悲伤的记忆太多了。
“否认” 可以帮助我们缓解这一过程,让我们可以慢慢地接受现实,而不是一下子被情绪所淹没。
但是,“否认”并不是假装失去不存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逐渐地理解失去与现实。
01. 气愤(Anger)
在失去所爱的人后感受到气愤也是正常的,虽然在这过程中会感觉很难受,但是愤怒可以给你的情绪找一个出口。
愤怒并不会把我们变脆弱,比起愤怒,害怕会更让自己难以接受。这是释放情感第一步,与过去的自己保持距离,同时也让他人与我们保持距离。
02. 协商(Bargaininge)
当我们面对失去的时候,经常会感觉到绝望,会找一些事情来做来减轻或最小化这种痛苦。失去会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避免当下和未来的痛苦,所以与自我“协商”就出现了。
这过程中包括这种承诺,包括:
“如果上天能让TA好起来,我愿意付出一切“
“只要TA能好起来,我绝对会改过自新”
“只要TA能好起来,我绝对不会再向TA发火了”
当“协商”开始发生的时候,通常就会开始幻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我们会突然意识到,无论我们怎么做,现实都不会改变。
这种无望感会让我们用“协商”的方式进行抵抗,以此增加对生活的掌控感。
我们会将注意力聚焦在曾经犯下的错误中,希望能收回这些言语与行为,假设事情就会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那样我们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然而还是忍不住去回顾与对方相处的点点滴滴,想到却又无法与对方联系,从而又将陷入痛苦中。
03. 消沉(Depression)
在处理悲伤的过程中,情绪慢慢地变得平息,我们逐渐开始看清现实。当发觉“协商”不会有任何作用时,我们开始面对现实。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更加充分地感受到所爱之人的离去,恐惧开始褪去,迷雾消散,终于看清失去对方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内心地悲伤开始弥漫开来,然后就不自主的自我收缩,不想社交,不想再与别人讨论自己的生活。虽然“消沉”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阶段,但是理抑郁的过程是非常孤独的
04. 接受(Acceptance)
最后我们会接受,不再感受到痛苦,不再逃避自己的现实处境,最终挣扎着做出改变。
在这个阶段,消沉也仍然可以出现,但是,否认、气愤,和协商将不再出现。
05. 你并不会永远哀伤
哀伤好比波涛汹涌,随后冲到岸边。其实更多时候需要放平心态,顺势而为。哀伤时,你需要寻求帮助,照顾好自己,然后随它冲走。
以下是感觉哀伤时,你需要做的:
(1) 对自己温柔
哀伤会令人精疲力尽,压力大的时候多照顾自己的身体,保证睡眠和饮食。另外,酒和甜品虽然可以暂时缓解情绪,但实际上它们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2) 循环性思考
有时你会感觉精神状态调整到良好,但又变得非常糟糕,这不表明你的情绪又回到原点或变得更糟。因为这就是哀伤的运作方式,它实际是向前运动的。
悲伤是一个循环,所以你的情绪很有可能回到前一段时间的位置。
(3) 直面它,不要逃避它
避免痛苦的经历是人类的天性,当失去对重要的人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无法应对悲伤的痛苦。但是当我们试图抑制或逃避感受时,就又会触发哀伤机制。
腾出时间和空间来体验痛苦的情绪,这样会更好锻炼到我们的心理韧性。
06. 最后想说
每个人悲伤方式都是不同得,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的这些阶段。
这些阶段的界限也往往也不清晰,并且每个阶段没有明确的时长限制。
有的人可能在某一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有的人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度过,所以多花一些时间是正常的。
痛苦不是独特的,与所爱之人的联系才是独特的。每个人处理情感的方式都不同,所以花费时间的多少并不重要,毕竟只是不想再让自己伤心而已。
长时间哀伤可能会引起长期悲伤障碍,如果长期无法从中缓解出来,建议及时寻找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咨询。
References:
Newman L. Elisabeth Kübler-Ross. BMJ. 2004;329(7466):627.为什么人在告别痛苦的时候,会有不舍呢?8 赞同 · 2 评论回答压力和焦虑有什么区别?3 赞同 · 0 评论回答精神压力大对人身体会产生一些什么影响?3 赞同 · 0 评论回答欢迎关注壹点灵——
用专业的心理服务,叩开幸福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