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剥了皮的巴多罗买
文 / 冯骥才
米兰大教堂的雕像是任何人都无法看下来的,因为它总共有六千多尊,怎么看?而且每一尊都称得上精美的艺术品。在米兰大教堂前后建造的漫长的五个世纪里,总共多少代多少雕工参与了教堂的雕造?无法能知。这些雕工大多没留下姓名,但他们却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才情。有人说,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一座大理石山,我却称它是凝聚意大利人雕塑才华的大山。
虽然不可能将这座大山上所有的雕像全看过来,可是在这有一尊却给我震撼,令我折服,叫我惊讶和称奇,我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奇异乃至神奇的雕像。它叫我极为深刻地记住。
《巴多罗买》雕像 马克·达阿格里特
这尊雕像在大教堂祭坛的后边、接近右边侧门的地方。它立在一个高高的竖长的台座上。雕像是一位中年裸体男子,比真人略高,光头,目光炯炯向前,手里拿着一块长长的片状的东西,好似一大块薄布。奇异的是这个男人没有皮肤,全身 *** 的全是光溜溜的肌肉、骨骼和血管,而每一寸筋骨,每一块肌肉,每一根血管全表现得清清楚楚,精准地符合人体解剖,这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立体模型吗?
这尊像是谁?谁雕的?为什么雕成这样?幸好它与这座教堂绝大多数雕像不同——它的底座上刻着雕像和作者的姓名。作者叫做马克·达阿格里特。雕像人物是耶稣的门徒巴多罗买。
先说作者,他1504年生于米兰附近小镇(阿格里特博安泽)的一个雕塑世家。在那个时代,意大利杰出的雕工多不可数,他虽然算不上身居“头排”的人物,却也颇具名气。他和他的哥哥吉安·弗朗切斯科曾为一些重要的教堂和贵族建造纪念碑和墓碑,因而在米兰大教堂建造时,被邀请雕造耶稣的圣徒。原先请他雕造另外的一位圣徒,但他选择了巴多罗买。
《巴多罗买》雕像局部之一
在基督教早期被视为异教的时代,耶稣的十二门徒大多因传教而殉道。巴多罗买殉道于亚美尼亚,死时很惨烈,被剥下全身的皮,绑在树上。因而,基督教常常把他做为一种誓死忠于宗教的精神偶像,出现在世界各地宗教题材的艺术中。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所画的壁画中也有被剥了皮的巴多罗买的形象。
然而,最具震撼力的还是米兰大教堂的这尊雕像。这尊用纯白色大理石雕刻的石像,经历岁久年长之后,凸处光亮,凹处幽暗,愈发立体。由于这位雕塑家对人体解剖极其精确的理解和非凡的表达力,使得这个宗教史上视死如归的传奇人物显示出强大的震撼力。这说明艺术的力量最终还要靠艺术家才能的本身。
再往细处看。这个剥去皮的躯体坚实挺拔,双脚有力,目光镇定向前,手中自己那张被剥下的皮,好似飘然的斗篷。人物的镇定自若,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这样的艺术效果正是宗教所需要的。依我看,这应是和《大卫》同一量级的作品。尽管人们对它的注意远远不够。
《巴多罗买》雕像局部之二
如果我们再将这尊雕像放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上,就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与价值。
在西方,虽然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和希波克拉就通过动物的实体解剖,进行解剖学研究。但在随后的一千多年宗教统治的“黑暗时期”,解剖学一直被视为亵渎神灵的异端,划入禁区。直到文艺复兴民主与科学的大旗高扬起来,解剖学才被解放。然而最初突破禁区的都是勇敢者,维扎里就是冒着生命危险解剖人体的,他的《人体结构》于1544年出版。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用棕色铅笔画了大量的研究人体构成的素描画。而米兰大教堂这尊《巴多罗买》不也正是这个时代创作的吗?它也在那个充满勇气时代前沿的行列中。由此看,它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
它还使我们看到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支撑究竟在哪里。一是坚实的功力,一是思想的勇气与科学的精神。不管当代人对艺术作出怎样稀奇古怪的解释,我相信游戏态度支撑不起艺术的大厦与伟业。这恐怕是身在市场和商品时代的艺术家们必需直面的问题。
我们总不能用“古典主义过时了”的说法,做为自己怠懒、投机以及无能的遮羞布。
本文选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读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