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如果你没听说过陶白白,要么你不混微博,要么你真的完全对星座文化无感。这位由一位90后男生及其幕后团队打造的新媒体账号,在微博坐拥1700万粉丝,时不时还因为其“精准”的星座分析窜上热搜榜第一,大有席卷中文互联网亚文化圈之势。是的,陶白白很火,但看罢热闹,总有人会感到疑惑:星座预测真的那么准吗?星座学真的是一门科学吗?
或许,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星座文化。
一 古老的星座文化
什么是星座文化?星座话语来自西方占星术,是用天体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来解释或预言人的命运和行为的系统。准确而言,最早的星座学来源于天文学家的好奇心,他们根据太阳系内行星运动的相对位置总结出了各种天体运动状态,其后被人们加以应用,投射于社会生活。
星座学认为,天体,尤其是行星和星座,都以某种因果性或非偶然性的方式预示人间万物的变化。它试图利用人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和天体的位置来解释人的性格和命运。
后来,人们越来越相信,星座与人的生活暗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便发展出占星术。
占星术信徒认为,星座是可以遗传的。他们假设,将父母的星盘作为条件构造一个关于孩子出生时间的函数,从而解答出偶然性当中的必然性。
根据十二太阳星座形成的流行文化,用来描述十二星座的性格特征和个人喜好等。同时还包括月亮星座、上升星座、星盘、十二宫、相位等一系列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简要来说,太阳星座代表人的外在,月亮星座代表人的潜在特质,上升星座代表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多后人的变化。
在占星术中,星盘是指用来描述生物体诞生时,星体不同位置的能量对生物体产生先天与后天的各种影响的一张图表。
而宫位,宫位是指将黄道平均划分后的十二块天区,分为先天十二宫(通常于星盘外圈以逆时针方向排列)与后天十二宫。每个宫位即对应一个星座,如第一宫对应白羊座,第二宫对应金牛座。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十二星座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吧?
二 占星之术
互联网流传着一套关于占星的流程。在进行正式的占星仪式之前,首先你要同占星师沟通问题,让其掌握背景,同时还要提供必要的占星资料(出生日期等),最后再约定占星的时间,完成整套仪式。针对不同的问题,占星师会有不同的解答流程和套路,这与中国几千年文化延续而来的“算命”不谋而合。
现代占星术更加获得年轻男女的青睐。青年人通过占卜问事,为自己的困惑寻找原因和支持。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星盘横空出世,让占星变得触手可及。你只填入一些数据,很快就能收获一大段关于你自身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可只是依赖计算机的排列组合,每个行星、宫位的释义很可能发生矛盾,成年人大抵不会相信,这只是糊弄小孩罢了。
其实,一个占星师读解个人星盘,与在网上查出星盘看到的解释,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占星师不能做一个星盘查询的网页,他拿到一个人的星盘,要看到这个人性格与人生的要点所在。
三 星座文化在中国
你可能几天前才第一次正式接触星座学,但它已经在中国发展了四十多年了。
1979 年,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大门,各种新潮思想和新兴文化争相涌入中国,西方占星学“乘着浪潮”,以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介的形式传入中国。
现代星座奠基人、美国著名占星师琳达·古德曼。台湾版《星座·爱情·婚姻》于 1982 年正式引入大陆,成为大陆将西方占星学引入中国的标志性书籍。1989年,内地将其翻译为《生辰与个性》进行出版。
自 1980 年开始,《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多篇关于占星学的新闻报道。《人民日报》于 1981 年 3 月 23 日刊发了李荣标的文章《鬼神·占卜·计算机》,该篇新闻报道描述了西方占星学风靡日本的现象。
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推动了星座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国内的“星座”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占星学范畴,开始形成一种独特的星座文化。
从 1996 年开始,港台各大综艺节目纷纷开设星座板块,节目邀请星座专家作为固定嘉宾,为明星嘉宾现场讲解星座知识。台湾人物访谈节目《小燕window》邀请了台湾著名星座专家唐立淇为固定嘉宾为王菲等大牌明星解读星座;台湾的相亲节目《非常男女》特邀薇薇安作为固定星座爱情顾问,为配对的男女嘉宾进行爱情指导。
千禧年之后,星座文化乘着互联网之风快速发展。2000 年,新浪网成为国内首家开设“星座频道”的门户网站。随后,腾讯、搜狐、网易、凤凰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效仿,一时间“星座文化”在互联网上“遍地开花”。在这之后,星座文化便深耕互联网这片沃土,直至今日,我们在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都逃离不开星座预测的侵袭。
四 你相信星座预测吗
你相信星座预测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泾渭分明。相信的人可以给出一万个理由去说服你,但不相信的人只用一句话就进行了反驳:这只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在星座语言系统中,“就像”、“适合”、“特有”、“大胆”、“必须”等带有鼓励性、肯定性的词句是常用话语,而这些话语往往都是模糊的,但正因为其模糊不清,反而更容易让人觉得这些话语所说的性格符合青年人自己的个性。
犹豫不决、大胆果断、厌倦平静、喜欢挑战往往也是社会学家对于青年人性格的总结,星座借助于同样的描述,让青年人认识自我、挑战未来。
星座文化受到人们仰赖,是因为它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通过神秘朦胧的叙事、玄真的话语风格,惯用“水逆”、“相位”、“守护星”等占星学专业术语,以缜密的推理和权威的口吻叙述,直击人们的内心,使人们对其坚信不疑。
对于一些有追求目标却又信心不足的星座迷来说,星座迷把 “星座” 的预测与自己的理想相结合,用这些说法使自己为实现理想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化的依据,尤其是对于那 “星座预测” 给了他们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支撑和行为依据。
青年群体被 “星座文化”贴上了角色各异的标签,通过这些标签他们了解到自己应该具有相应星座的特征,即明确了角色期望,并在这种角色期望下完成角色扮演。
当角色冲突产生,即自身实际的特征与星座所期望的不一致时,星座迷们则会暗示自己向星座所期望的角色靠拢。青年学生为了与该星座群体大多数保持一致以获得群体认同,也会尽力符合标签的角色期望。
培知灼见,相信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