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都,国,鄙,邑的意思(古代城邑是什么意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都,国,鄙,邑的意思(古代城邑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都,国,鄙,邑的意思(古代城邑是什么意思)

我国古代对疆域内的地区划分是相当复杂,不同时期也各有不同,但基本还是围绕周初时期的基础加以演变或改变的。那么古代对国家内的地域到底是怎么的区分的?他们都代表了什么,又分别有哪些含义?史料记载,周人“武装拓殖”时期是这样区分的:国(都)为城,城外是郭,郭外是郊,郊外是牧,牧外是野,野外是林,林外是鄙。今天就按照这样一种逻辑,给大家做如下系统的解读。

下面我们先围绕城市来看国、都、邦、邑、城、市、关等都是怎么回事?

国,繁体字写为“國”。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本义指疆域,地域。《周礼》: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后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在上古三代时期,天子或诸侯的都城。先秦时期,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食邑也称国、国都。那时国的本义已被都取代,比如,齐国、楚国、燕国、韩国等。今专指国家。

都,本义为有已故君主宗庙的邑,后引申为具有重要政治地位的邑。今指一国最高政治机构所在地,都城。

邦,本义指古代诸侯较大的封国或者领域,和国一样也是国家之义。有时也和国连用,邦国。但到了汉朝,为了避讳刘邦的邦,邦这个字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邑,中国古代规制聚落的统称。本义,为封地。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大臣的土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字形上看,上面是“国”下部为跪着的人形,表示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最初国、都均称邑或都邑,后特指一般规制型聚落。邑也作为县的别称。

城,本义是都邑四周的墙垣,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古代还有国(国家)的意思,有些较小的国家就是一座城。周代早期的“城”通常有两层城墙,有内城外城之分。也有城池,屯兵、驻守地,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现代,城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市,古代对市场、集市的简称。《周礼·司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原来是指,城市当中的一部分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最早的市和城根本不是一回事,按先后顺序是心有城后有市。现今引申为人口密集、文化发达的城镇,常与城并列使用,城市。

关,繁体字写为“關”或“関”。城关。“关”的本义是门闩。引申为关门,又引申为关口,边关。比如山海关,八九十年代的深圳还有关内关外之分呢。实际上,古代靠城门外附近的一片区域称作关,也叫城关。为了军事需要每个城市都设有关卡,于是城市的关卡名为关,城一般设有四街、四关。四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关:东关、西关、南关、北关。

郭,又称“廓”。本义指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周人武装拓殖的“城”通常有两层城墙,有内城外城之分,也有说“内者曰城,外者曰郭”。

我们再看城市以外的地方优势怎样区分的吧:

郊,远古时是指距离国都(城)外百里内的地区称之为“郊”。《说文解字》:距国百里为郊。周时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

牧,本义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牧,牧野的简称。牧在古代还有统治、管理的意思。

野,是指郊外。最初指周代王城外百里的区域。《说文》:野,郊外也。野,牧野的简称。由郊外引申为旷野、田野、偏僻之地。

林,指野外或能士退隐的地方。《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更远的野林之地。《诗·周南》又野外谓之林。

鄙,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指一般郊外更加的远处,也指远方之地、边境或地处边远地区的邑。你明白了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我们一起聊历史。

更多都,国,鄙,邑的意思(古代城邑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