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秦腔花亭相会戏词(秦腔花亭相会对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秦腔花亭相会戏词(秦腔花亭相会对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秦腔花亭相会戏词(秦腔花亭相会对唱)

秦腔《花亭相会》本戏又名《对玉环》,《米拉膳》等,一般认为这个戏的故事源自南戏《珍珠记》。《珍珠记》是讲高文举故事的,高文举故事的版本很多,现在的戏曲舞台上以福建梨园戏,莆田戏等最为代表,评弹舞台上也经常可以见到,这类戏在东南一带流传甚广,还形成了俗称的“高文举戏”。中国戏曲以个性人物故事构成系列剧目的,大概有“关公戏”、“关索戏”、“海瑞戏”、“包公戏”、“木莲僧戏” 等。这类戏甚至还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形成。

“高文举戏” 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最早的“高文举戏”出现于明朝徐渭(1521~1953)编辑的《南词叙录》一书中,但也只是断定“本朝”,存留的只有《高文举》剧目名称,作者佚名,剧本也无存。几乎同时期的张大复(1554~1630)所著《寒山堂曲谱•杂调》一书著录《珍珠记》并题曰“此即《高文举两世还魂记》”。明末著名戏剧家祁彪佳(1602~1645)所著《远山堂曲品•具品》一书收录的《珍珠记》也提及俗本《还魂记》。可见,当时似乎没有人刻意区别《珍珠记》和《还魂记》。明万历年间万林阁的藏本《珍珠记》,董康(1867~1947)在其所著《曲海总目提要》一书中认定为弋阳腔版本。明朝江西人徐文昭编辑的《新刊耀目冠场擢奇风月锦囊正杂两科全书》,简称《风月锦囊》,又名《全家锦囊》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刊印发行,其中收录《高文举登科记》一剧曲谱六支,基本可以确定该戏是《高文举珍珠记》的别称。总之,“高文举戏”以《珍珠记》和《还魂记》最有代表性,但是,很长时间人们并没有见到过《还魂记》的剧本。现在学术界主要争论于“高文举戏”是宋元南曲还是明南曲、《珍珠记》和《还魂记》那个在先。

1986年安徽省徽剧团资料室发现一册名《水云亭》的抄本,扉页题“云亭相会”,抄者注明为同治八年(1869年)藏本。这个剧本叙述的是不同于《珍珠记》的高文举故事。尽管《珍珠记》版本也很多,故事情节也多有差异,但是大体故事脉络并没有大的出入,即书生高文举因受王家救助,就入赘了王家,后上京赴考高中,被奸相强行招亲,奸相纂改文举家书,令王女改嫁,王女看破机关,上京寻夫,进入相府,被相府小姐虐待,后遇见文举,说明缘由,王女越墙出相府告状于包公,包公惩治奸相,助文举夫妻团圆,并收奸相女,一夫二女收场。

而《水云亭》的故事情节前半部分跟《珍珠记》 大同小异,只是王女进相府后被奸相残害致死,奸相为灭口也害了高文举。因五福神佑护,文举夫妇死而复生,遂告状于包公堂前,包公为文举夫妇雪冤,惩治奸相父女。其中的高文举王女性格刚烈,奸相父女残酷无情。这些都叫人唏嘘不已。

有学者研究认为《还魂记》 应该是更早一些的版本,而《珍珠记》应该是根据《还魂记》改写而来。但是,《还魂记》的情节简陋,人物性格粗线条,即使它很古老,其实也已经远远不能同洋洋洒洒,蔚为壮观的《珍珠记》同日而言了,或者说,《珍珠记》事实上已经完全脱离《还魂记》 独立存在了,现在的“高文举戏”一般也就是指《珍珠记》,而不是《还魂记》了。河南曲剧(把高文举改名高延明,剧名也叫《华庭会》),婺剧等的这个戏还被拍成了电影。

“高文举戏”流传到北方,把王女(南方具体名字很多,比如王贞贞,王金珍,王兰珍等)改成了张美绒、张美英、张梅英等名字。尤其是把其中传奇由南方常吃的米糷改成了北方常见的稀饭米拉膳,还把珍珠改成了玉环。这就成了梆子腔《花亭相会》的剧本。

秦腔《花亭相会》是过去老戏班训练学生的基本戏,小生旦角前辈基本都演过这个戏。应该说秦腔这个戏了无新意,店主张三,黑女子等丑角废话太多,早期传奇琐繁啰嗦的痕迹十分明显。张梅英的唱腔也是既老土还重复不断,表演手法粗俗不堪。唯有《华亭观诗相会》一场,小生的道白文词虽然粗俗,却还规矩,也很能显演员功力,名小生靖正恭先生以此赢得大名,名旦李正敏先生早期也经常反演这个角色。《华亭相会》的生旦摇板唱腔舒畅明快,十分受群众喜欢,名旦曹韵卿以这个戏远近闻名,俗称“曹韵清搬辘轳”。

虽然现在最流行得是名小生任哲中和名旦苏蕊娥合作的版本。但是,这个录音很明显显示出任哲中并不常演这个戏,甚至,他对剧情也不一定了解。比如:

一、把“我枉生双眉和双眼”唱成“这才是柳叶弯眉杏子眼”,莫名其妙!

二、把“米拉茶膳”念成了“玉兰扇坠”,不知所云!

三、“上写着拜拜拜拜拜”一句应该是上句,任哲中唱成了下句,这就是典型的“三条腿”,犯这种错误太不应该。

四、剧词本有“我趁着夜色把她奉”,任哲中唱成了“高文举偷眼把她奉”。这句虽然不算大错,但是不够准确,一个状元看丫鬟还需要偷眼吗?再,如果不是夜晚,高文举就真不认识张梅英吗?

后来,李晓峰翻演任哲中版本全不细思,依葫芦画瓢,错误依旧。在这个媒体时代,就把错误恣意扩大了。

另外,苏蕊娥的演出我不知道怎样,但是剧中张梅英已经是“头上青丝她剪去,指尖刺破花貌容”了,这个时候把张梅英扮成花里胡哨的丫鬟,显然就与人物形象相去甚远。这里张梅英应该穿黑褶子,包大头,再垂发一绺,这样显示其落魄被残害的处境才是。

戏曲就是通过演义人物故事搭建平台,以显示演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吃透剧本是演员展示才能的前提,否则就成了脱缰野马,成了纯粹的卖弄技巧。名戏也不能随意。

更多秦腔花亭相会戏词(秦腔花亭相会对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