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阆中历史悠久

文化源远长流

其中有九大闪光点

0

1

远古时期华胥孕育阆中

查《路史》载:“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孕十有二岁而降神,生于仇夷,长于起城。”注云:“所都国,有华胥之渊,乃阆中渝水地也。”

明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其记载俱同,清《阆中县志》载:“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地华胥之渚,孕十有二载而降生于仇夷,长于起城。《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乃阆中渝水地也”。嘉陵江旧称渝水。

华胥,传说是中国远古帝王伏羲的母亲,曾居于阆中,并在此孕育了伏羲。

0

2新石器时期賨人在阆中生息

查中国《考古》1983年6期,载:“《四川嘉陵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一,阆中县兰家坝遗址,位于城关附近沙溪公社一大队四生产队江边台地上,台地距江面20米,长约100米,宽约100米。在冲沟和江畔断面上,尚有遗物暴落出来……陶器、罐、釜、杯、缸、器盖钮、石器、斧、杵等,结语:采集的石器都是用于砍伐农耕的生产工具……陶器的种类与中原北方、长江中下游等农业部落相近。

由此可见这些遗址的居民们过着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的经济生活……分析认为,阆中新石器文化是中原文化范畴之内的一种地方文化,它与陕西龙山文化和大溪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往来,也受它们一定的影响。其时间大致相近,皆在殷周之前。”

查《四川文物)2002年5期42页记载俱同。

查《三星堆与巴蜀文化)一书,王家佑、李复华《关于三星堆文化的两个问题》文中载:“阆中遗址属于三星堆早期蜀文化类型。”查《巴蜀考古论文集》一书,赵殿增《巴蜀原始文化的研究》文中载:“阆中兰家坝遗址与三星堆遗址属同一文化范畴……属中兴场类型。绵阳边堆山遗址,汉源狮子山遗址,阆中兰家坝遗址属于三星堆早期蜀文化类型。绵阳边堆山遗址距今4500——5000年(14C测定)。”所以,阆中兰家坝遗址与上述诸遗址同一类型原始文化,距今也应在4500——5000年之间。

查《四川文物》2003年6期,徐光翼、林向、段渝等10人《罗家坝遗址笔谈》一文载:“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罗家坝遗址,地下保存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存,属賨文化。阆中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汉祖入关,从定三秦,其人勇健好歌舞,高祖爱习之,今“巴渝舞”是也……属“賨文化”,“賨”是嘉陵江流域古老的原住民……

可见,新石器时期阆中賨人在阆中生息。

0

3

战国时期阆中为巴子国国都

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查《四川通史》载:“战国中期,巴在接连失去长江三关以后,川东之地已无险可守,而川中又面临一个赫赫蜀国,巴王室只得退保阆中。”又载:“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冬十月平蜀,秦移师东进,取巴之江州、阆中,俘虏巴王,巴国由是灭亡。”

查《舆地纪胜》卷185引《九域志》转引《图经》载:“秦司马错执(巴)王以归阆中。”

查清《四川通志》载:“阆中,属贡梁州之域,春秋巴国别都。”

查清《保宁府志》载:“阆中县古巴国别都。”

查《巴蜀古史论述・巴蜀的史迹》载:“春秋时巴、楚有关的事既多在北境,可见当时是都在阆中。”

查清《阆中县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查《巴蜀史稿・巴蜀史大事年表》载:“公元前339年(周显王20年)楚封废子于濮江(今嘉陵江合川下游)号铜梁侯,巴为楚所逼阆中。”《益都耆旧传》又载“公元前329年(周显王40年),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直侯,与巴为好,巴时都阆中”。

0

4

战国时阆中为巴蜀早期三大城市之一

查《四川通史》载:“巴是文明古国,建有城市当无可疑。五都即是巴国入川后在川东先后建立的都城……都城是早期城市……”

又载:“巴以国都为中心形成的城市,政治军事性质最为突出,而尤具军事重镇的特征。”

查《三星堆与巴蜀文化》,段渝著《巴蜀早期城市的起源》载:“巴国都城已经开始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初具都市规模。”

查《四川通史·首批城邑的改造》载:“阆中城,传为张仪筑,然张仪攻下阆中后即返咸阳,可能还顾不上亲自领导修建县城。但视其为秦城是可以的。秦城址约在白沙坝(今文成)一带。该城原利用三面环阆水为屏障,新筑城不一定四面皆土城,亦有部分利用阆水为屏……但为秦城。”

查《四川通史·语言文字》载:“秦汉时……巴蜀地区,包括在成都、阆中、江州这样的大城市,主要流行与汉字迥异的巴文字。

0

5秦置巴郡治阆中并置阆中县

查《四川通史·郡县制的推行》载:“巴郡的设置,巴郡在巴蜀三郡中最先设立。《华阳国志·蜀志》说周郝王元年(前314)“置巴郡”。巴郡初期的治所可能在阆中。”

查《四川通史・大事年表》载:“公元277年,蜀郡守张若率兵攻打‘楚黔中、巫郡’之地,又收回部分被楚国占领的巴地,巴郡治所由阆中迁江州,筑江州城。”

查(四川通史・巴郡有属县12)载:“公元前314年,秦县,阆中县辖今地阆中、仪陇、苍溪、南充、南部、西充、巴中部分、遂宁部分、蓬溪(应为蓬安),主要依据:《元和郡县志・山南道》,阆中秦为巴郡阆中一县,最初可能为巴都治所。”

查清《四川通志》载:“秦为巴郡阆中县,”又载:“秦置阆中县。”

查清《保宁府志》载:“古巴国别都秦置阆中县。”

0

6

汉落下闳是世界杰出天文学家

查《史记》卷26历书第4载:“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

查《汉书》四・志一载:“以造太初历,乃选治历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侍郎尊及与民间治历者,凡二十余人,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与焉。都分天部,而闳运算转历。”

查《西汉会要》记载俱同。

查《汉书・考证》、《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旧唐书・天文志》、《旧唐书・律历志》、《新唐书・天文志》、《新唐书・律历志》、《太平御览》、《宋史・天文志》、《元史天文志》、《天府广记》均有记载。

查《二十五史补编》:《史记正讹》卷2、《历书》节4、《史记三书正讹》、《史记三书释疑》、《汉书律历志正讹》、《汉书艺文志拾补》、《汉书艺文志条理》、《补后汉书艺文志)、《三国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考证》,《南北史补志》也均有记载。

查《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载:“落下闳巴郡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至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存,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制(太初历)。制定后,汉武帝请他担任侍中(顾问),他辞而未受……

查《中国历法表)载:“序号7、历名,《太初历》(三统历),创造者,(汉)邓平、落下闳,制定年,前104年,行用年,前104后84,刊载文献,《汉书・律历志》。”

查《天文大事年表》载:“公元前104年,中国的落下闳改进赤道式仪器,定下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查《中国风俗辞典》载:“至汉武帝时,落下闳、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

查清《四川通志》、《四川简史》、《四川通史》、《四川古代名人》、明嘉靖《保宁府志》、清《保宁府志》、清《阆中县志》等地方志均有记载。

查查有梁著《世界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载:“落下闳的贡献:研制浑仪和浑象,开创‘浑天说’,制定《太初历》,构建了中国古代关于‘宇宙图象’的‘代数结构’。‘落下闳系统’是一个可与‘托勒密系统’媲美的宇宙系统,称落下闳为‘中国古代天文学集大成者’当之无愧。称落下闳为‘世界杰出天文学家’,合情合理。”

0

7

两汉时期阆中文化优于江州

查《华阳国志・序志》载:两汉三国巴郡士女目录:

查《巴蜀古史论述》载:“巴郡士女,前汉十三人,其十ニ皆阆中人,后汉以下始见江州、垫江各县人物,可见巴郡文化发达最早之地是阆中,武王封宗姬于巴自应在阆中。”

又载:“巴郡士女,前汉十三人,阆中十ー人;后汉三十九人,江州仅三人。见两汉之世,江州文化远不及阆中,足知姬姓之巴子在北而不在南。

0

8

南宋时期四川宣抚司治阆中

查《四川通史》载:“四川宣抚司,最初全称为川陕宣抚处置司,曾治兴元,阆州、利州、兴州、河池等地。其长官宣抚使有便宜黜陟之权,直接统领诸将,指挥抗金战争,始置于建炎三年(1129年)张浚为宣抚处置使时。”

查《四川简史》载:“1130年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害怕金兵再次进攻江南,不顾诸将反对,轻率地集结大军在陕西向金兵发起进攻。九月,金兵同川陕方面的四十万宋军会战于陕西富平县。宋军因指挥失当,遭到惨败,张浚退奔四川阆中,巴蜀大震。”

查《四川古代名人》载:“南宋爱国名将张浚,1129年冬,治兵于兴元(陕西汉中市)以图中原。”又载:“1130年9月,激战于富平,战败,退阆中。”

查清《保宁府志・职官志・政绩》载:“张浚字德远,绵竹人,四川宣抚,治阆中,驯兵破敌,遗民归附曰众,全蜀堵。”

查清《阆中县志》记载俱同。

查清《保宁府志》载:“郑刚中字亭仲,婺州人,宣抚副使。初宣抚司治阆中,刚中奏利州在潭毒关内,与兴洋声势接,遂移治利州。刚中有方略,分州路,肃军政,复利州钱监,旋以忤秦桧罢。”查清《阆中县志》记载俱同。

0

9

清初四川省会治阆中

查《四川通史》五册载:“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四川,并打败了张献忠大西军,但仍然面临着在云南建立抗清根据地,坚持抗清战争的大西军的挑战和四川抗清地主武装的打击,难以控制全川,致使四川一直动荡不安,只能偏隅川北保宁,并以此为据点向全川发展。清军初入四川,虽曾企图一鼓作气控制局面,并深入到川南遵义地区,但因屡遭四川抗清武装的顽强抵抗,又加上水土不合,难以立足,只好撤回川北保宁,以保存实力,准备再战。四川巡抚衙门暂居于保宁城。”

又载:“顺治十六年(1659),四川巡抚高民瞻,再入成都。顺治十七年(1660),四川巡抚佟凤彩开始在成都建立官署、孔庙等,成都城市建设起步恢复。直到康照四年(1665),原设保宁的四川 *** 机构才全部迁往成都。”

查《四川通史》大事年表载:“顺治三年(1646)清军进四川,张献忠率部前往川北抵抗。顺治四年1月,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牺牲,康熙四年1665年,清 *** 将设在保宁的四川 *** 机构全部迁至成都。”

查《四川简史》载:“1646年,清军进驻川北保宁,并以保宁作为四川政权的据点,逐步向各地扩展。”又载:“1646年,除保宁、广元一角有清军駐守外,全蜀尽为抗清力量所控制。”

又载:“1659年,清巡抚高民瞻率军夺取成都。至此,清王朝四川巡抚统治机关首次由保宁迁往成都建署。1665年,下川东战事结束,至此,全蜀归清王朝统治。从顺治三年(1646)到康熙四年(1665)的20年间,省的建制一直保留着,全省领府12,州8,厅6。”

查《巴史新考》、《重庆及川东地区史迹表》载:“《荒书》云:顺治三年(1646),冬十二月,清兵入川,进驻保宁。顺治四年(1647)正月,清兵追取重庆,八月清兵攻遵义,九月攻忠州失败,仍退驻保宁。”

查清《四川通史》载:“王遵坦字太平,山东益都人,顺治三年,从肃王入蜀平张献忠之乱,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时军务未竣,饥疫相仍。遵坦披荆榛,坐戎幕。招辑流亡,极意抚恤,民气渐芳。六年以劳瘁卒于阆中,有愿学斋集尚户王士正为之传。”

查清《保宁府志》、清《阆中县志》记载俱同。

来自:阆中古城 南充晚报

更多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