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大卫·库尔珀(大卫·库克的《The Time of My Life》),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大卫·库尔珀(大卫·库克的《The Time of My Life》)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David Guetta | United at Home - Dubai Edition

皮埃尔·“大卫”·雅姆·库塔(法语:Pierre "David" James Guetta,法语发音:[pjɛʁ david ɡɛta];/ˈɡɛtə/,1967年11月7日-),出生于巴黎,是法国一位浩室唱片骑师及音乐制作人。

♠唱片骑师(英语:Disc Jockey,缩写为DJ)是指选择并且播放事先录好的音乐(如流行歌),并在现场以电脑、CDJ(英语:CDJ)、DJM(英语:DJM)混音,制造出不同于原曲的独特音乐,来为他人带来娱乐的人,工作地点可能是电视台或广播点唱节目,或者在其他一些聚会中表演,比如舞厅、舞会以及演唱会。

2014年与丹尼·布朗(英语:Danny Brown)一起表演的DJDJ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以符合不同的表演场合(比如广播室、 *** 或舞厅)和不同听众(比如爵士迷或嘻哈迷)的需求。一个DJ的表演风格和表演技巧必须反映出这些需求。比如说,结婚典礼上的DJ除了播放音乐外,他们可能也必须扮演典礼主持人的角色,要去介绍宴会的焦点、主角以及带领来宾互动等。锐舞派对中的DJ则必须在他们的表演中呈现出较多的放歌技巧,例如以电子音(电音)重新混合流行歌等,以维持现场的气氛和带动现场。

♠锐舞,又称锐舞派对和狂野派对,是一场通宵达旦的舞会,在那里DJ或其他表演者会播放电子音乐和锐舞音乐。锐舞是从英文的rave音译而来,当初这个字是1960年代伦敦的加勒比海裔居民用来称呼派对的俚语。1980年代末期,新闻记者将这个字转变成称呼那些从迷幻浩室(acid house)运动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派对现象及次文化。

反对锐舞的人试图将锐舞在各种法域中非法化,针对其中非法药物的使用与交易,以及未成年者饮用酒精饮料。有些大众媒体,特别是美国电视新闻杂志以及英国小报,会刻意去呈现出锐舞或raver比较耸动的那一面,使得大家对锐舞这个词产生负面的观感。

为使香港的年青人远离锐舞派对,香港 *** 曾在2000年代初期大力推动Para Para,并邀请郭富城等知名艺人站台,又资助他们拍电影,使香港人渐渐沉迷于Para Para而远离锐舞派对。

〔术语〕锐:指很有锐舞风格的装扮(例:哇!你今天穿的很锐耶)

锐裤:指锐舞风格的裤子(通常为:裤管超大超宽松,颜色抢眼绚丽,口袋大,穿着跳舞很有型)

〔理想与争议〕和宗教仪式相类的是,锐舞也有他的精神主张:PLUR。所谓PLUR是以下几个字的大楷简写:Peace(和平)、Love(爱)、Unity(团结)和Respect(尊重),其精神和60年代的嬉皮士相类。锐舞派对的原意是追寻一个友爱,没有歧视争斗的世界。不论是巫教祭典、嬉皮士还是锐舞派对, *** 物都占著一席之地。

♠Para Para(日语:パラパラ,或Para-Para、ParaPara)是一种在1980年代开始在日本发展、并在1990年代时逐渐向其他周边国家散播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的特征是以手部动作为主,除了简单脚步的移动之外,很少有下半身的动作。由于这种特征与日本在盂兰节所跳的传统民族舞蹈“盆踊”相当类似,有人认为Para Para就有如现代版的盆踊一般,故又称之为“平成的盆踊”(起因于此热潮是在进入平成时代开始兴盛)。Para Para的舞蹈音乐以Techno及Eurobeat等电子舞曲为主。

〔历史〕Para Para的舞步起源众说纷纭,最有力的有一说是源自于1970年代末期日本的流行团体性表演活动竹之子族;但是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才在日本以外的地区(尤其是亚太地区)流行起来。而关于Para Para一词由来众说纷纭,目前最有力的说法是,与挪威乐团“A-ha(英语:A-ha)”的“Take On Me(英语:Take On Me)”的前奏有关。

随着舞厅、俱乐部的发达,Para Para在迪斯可全盛期的1980年代蔚为风潮。而1990年代末期,日本偶像木村拓哉在热门电视节目《SMAP×SMAP》中跳起Para Para,带动了日本全国Para Para的流行,可说是Para Para第三次大流行的滥觞。坊间出现了传授Para Para的舞蹈教室,也有许多专为Para Para而制作的影音产品问世。许多艺人都将这种舞蹈运用在自己的表演之中,甚至有人组成了专门表演Para Para的团体;连东京迪士尼乐园的米老鼠也加入Para Para的行列。

在这一波流行中,电视游戏公司KONAMI推出了一系列名为“ParaPara Paradise”(简称PPP)的Bemani游戏机,更助长了Para Para的发展;随着ParaPara Paradise在亚太地区的流行,Para Para也开始在日本以外的地区蔚为风行。在ParaPara Paradise游戏机上,在左、右、前、左前及右前等五个位置设有动态侦测感应器,用来感应玩家的手部动作。玩游戏机时玩家站在八角形平台上,当萤幕上的箭头到达指定位置时,玩家须对着适当方向挥动手臂,游戏机会透过感应器判断玩家的手部位置是否正确并与以评价,达到一定的标准才算过关。此游戏机在2000年问世,在日本和香港都相当风靡。

北角码头街坊 Para Para 集体运动〔香港的Para Para〕

●2001年,Para Para在香港兴起过一阵热潮。几乎每逢周末晚上,也有Para Para爱好者在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的广场聚集练习,最高峰时,练舞者的数目曾多达百人以上。不过,由于无人替此大规模 *** 提交正式申请,所以警方曾多次到场驱散,终止活动。事实上,艺术爱好者只要循正式途径作出申请,便能租用该广场,唯 Para Para 聚会人数实在太多,故一直无法申请成功。2003年,Para Para在香港的热潮已过,爱好者的聚会数目亦愈来愈少。

●2001年,香港ParaPara舞蹈总会 (Hong Kong Para Para Dance Association/HKPPDA)成立。稍后亦设立了Facebook专页。及后每年的11月左右会举行一年一度的“香港 ParaPara 教学周年庆祝活动”,此项活动终止于2014年。

《芭拉芭拉樱之花》:一部关于 Para Para 的电影又名《浪漫樱花》(见文底)

库塔在1980年至1990年代原于夜店担任DJ,2001年创立Gum Productions唱片公司并于隔年发行首张专辑《再爱多一点》,之后又分别于2004年与2007年发行《轰狂趴踢》与《独领 *** 》两张专辑,其中还收录了库塔的畅销单曲《Delirious》。库塔在2009年发行的专辑《舞动真爱》为他打入了主流市场,收录的三首歌《真爱奇袭(英语:When Love Takes Over)》、《Gettin Over You》和《Sexy Bitch》更是皆登上英国单曲排行榜的第一名。2011年的专辑《舞动全世界》更是收录了如《Where Them Girls At》、《Little Bad Girl》、《Without You》、《金刚不坏(英语:Titanium (song))》及《Turn Me On》等多首热门单曲。

库塔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最受推崇的DJ之一,曾数次获格莱美奖。据统计,库塔已经销售超过6百万张专辑与1千5百万支单曲。英国DJ杂志于2011年和2020年和2021年将他列为百大DJ排行榜的首位。

生平

早年

1990年代中期,库塔即开始于几间知名的夜店表演。1994年,库塔与美国浩室歌手Robert Owens推出单曲《Up & Away》,在夜店小有知名度。同年库塔开始担任夜店经理,并在其他夜店举行许多活动。

三张专辑和逐渐成名(2001-2008年)

2001年,库塔与同为法国DJ的Joachim Garraud共同创立Gum Productions唱片公司,并于同年与美国福音歌手Chris Willis(英语:Chris Willis)合作推出单曲《Just A Little More Love》,库塔在Willis至法国度假时认识他。库塔的首张专辑《再爱多一点》于2002年由维珍唱片发行,销售超过300,000张。专辑内的几支单曲《Love Dont Let Me Go》、《People Come People Go》和《Give Me Something》也于2002年相继发行。库塔于2003年推出合辑《Fuck Me Im Famous》,此专辑收录了大卫·鲍伊的单曲《Heroes》的重混版本《Just for One Day (Heroes)》。库塔之后所发表的合辑皆使用“Fuck Me Im Famous”为名。库塔也于2004年发行第二张专辑《轰狂趴踢》,并发行《Money》、《Stay》、《The World Is Mine》和《In Love With Myself》等四支收录在专辑中的单曲。

2007年,库塔发行第三张专辑《独领 *** 》,此张专辑在欧洲各地都创下销售佳绩。据EMI于2010年的统计,专辑在世界各地总共销售达530,000张。专辑的首支单曲《Love Is Gone》也在公告牌舞曲/电子单曲榜登上第一位。库塔为此张专辑的宣传至世界各地进行巡回表演。他与法国说唱歌手JoeyStarr于2008年1月至毛里求斯表演。同年,库塔与妻子凯西·库塔策划于7月5日在法兰西体育场,名为“UNIGHTED”的表演活动。库塔与提雅斯多、卡尔·考克斯和Martin Solveig(英语:Martin Solveig)等多位知名DJ在40,000多人面前进行表演。

2009年,库塔登上了DJ杂志百大DJ排行榜的第三名,并获得DJ Awards颁发的2008年最佳浩室DJ奖项。2009年4月起,库塔在RauteMusik.FM网络电台于每周六晚间有了自己的广播节目。荷兰电台Radio 538后更邀库塔制作广播节目,名为“David Guetta DJ Mix”,在提雅斯多的节目“Tiëstos Club Life”后播出。

《舞动真爱》(2009-2010年)

库塔于2010年1月于墨西哥《舞动真爱》巡演期间

库塔的第四张专辑《舞动真爱》于2009年8月发行。库塔和凯莉·罗兰合作首支单曲《真爱奇袭》与和阿肯合作的第二支单曲《Sexy Bitch》,皆登上了英国单曲排行榜的第一名。专辑内也收录如库塔与艾丝黛儿合作的《One Love》、与基德·酷迪合作的《Memories》、和与Chris Willis、菲姬、笑本部合作的《Gettin Over You》等多支畅销单曲。截至2011年5月,《舞动真爱》在全世界已销售达3,000,000张。《舞动真爱》也在第52届格莱美奖入围最佳电子/舞曲专辑,《When Love Takes Over》更是入围最佳舞曲录音和最佳非古典混音录制两奖,并获得了后者。库塔也于2010年11月29日发行专辑的第二个版本《One More Love》,增加收录了如与蕾哈娜合作的《Whos That Chick?》等歌曲。

2009年6月19日,黑眼豆豆发行了由库塔制作的单曲《I Gotta Feeling》,创下了当时单曲下载的记录,在美国及英国分别销售超过7,500,000和1,000,000支。这首歌也入围了第52届格莱美奖最佳舞曲录音。2010年,库塔制作凯莉·罗兰《Here I Am》专辑中的两支单曲《Commander》和《Forever and a Day》。库塔也为美国歌手酷莉丝的第五张专辑《Flesh Tone》制作两支单曲《Acapella》和《Scream》。2010年6月28日,美国歌手佛罗·里达发行由库塔制作的一支单曲《Club Cant Handle Me》,这首歌也被收录在电影《舞出我人生3》的原声带中。

《舞动全世界》(2011年-至今)

库塔于2011年8月30日发行他个人的第五张专辑《舞动全世界》,专辑分为两张CD,一张为人声搭配,一张则是纯器乐歌曲。库塔称这张专辑的制作受到了摇滚乐队里昂王族和酷玩乐队影响。首支单曲《Where Them Girls At》与佛罗·里达和妮琪·米娜合作,于2011年5月2日发行,与泰欧·克鲁斯和路达克里斯合作的《Little Bad Girl》、与亚瑟小子合作的《Without You》、与妮琪·米娜合作的《Turn Me On》也相继发行。专辑内也收录了几首与希雅、Afrojack和珍妮弗·赫德森等人合作的单曲。

库塔于2012年9月10日发行《舞动全世界》的第二版本《舞动全世界2.0》。这张专辑收录了如再次与希雅合作的《She Wolf (Falling to Pieces)》、与瑞典组合Taped Rai合作的《Just One Last Time》、与尼欧和阿肯合作的《Play Hard》等几支单曲。库塔也于2012年发行《舞动全世界:最终版》,收录了《舞动全世界》与《舞动全世界2.0》中的所有歌曲。

库塔也释出纪录片《舞动全世界》,描述了库塔的一生,包括他的成名过程等,凯莉·罗兰、http://will.i.am、史努比狗狗等也有参与纪录片的拍摄。这部纪录片是由库塔与可口可乐公司旗下的机能饮料品牌burn合作推出,库塔于2011年担任burn的代言人。库塔亦为新起DJ的培训与burn合作,于伊维萨推行名为“burn studios residency”计划。

库塔还受邀负责制作蕾哈娜第七张专辑《道歉太难》,并协助举办蕾哈娜“Diamonds World Tour”巡演的欧洲场次。

库塔与妻子凯西·库塔出席于2012年NRJ音乐奖颁奖典礼

库塔自己成立了一间名为Jack Back Records的唱片公司,主要专注于发行有关电子音乐的歌曲。唱片公司发行的首支单曲为库塔与荷兰DJ Nicky Romero合作的歌曲《Metropolis》,这首歌也收录在《舞动全世界2.0》中。唱片公司的歌曲主要在Beatport上发行。

个人生活

库塔的父母皆为餐馆老板,库塔于1992年与名媛及夜店经理凯西·库塔(Cathy Guetta)结婚,并于2012年举办庆祝结婚20周年的典礼。两人育有两子,分别为2004年出生的Tim Elvis Eric与2007年出生的Angie。

作品

录音室专辑

《再爱多一点》(2002)《轰狂趴踢》(2004)《独领 *** 》(2007)《舞动真爱(英语:One Love (David Guetta album))》(2009)《舞动全世界(英语:Nothing but the Beat)》(2011)《聆听》(2014)《7》(2018)

奖项

House(中文多称浩室)是一种电子音乐风格。最早的浩室音乐源自于美国1980年代初期到中期。House一字是出自于芝加哥当代知名的舞厅“仓库”(Warehouse),当时驻场DJ法兰奇‧那寇斯(Frankie Knuckles)在此播放连续的经典迪斯可以及欧陆合成器电子音乐的混音舞曲,而舞厅的常客把他的混音作品归纳于浩室类型。绝大部分的浩室是由鼓声器所组成4/4拍子,伴随着厚实的低音声部(bassline)。在这层基础之上再加入各种电子乐器制造出来的声音和音乐取样(sample),比如爵士乐、蓝调或流行电音(synth pop)。浩室目前已经发展出非常多种的子类型。

♠电子音乐〔音樂類型〕

电子音乐,亦简称电音,是使用电子乐器以及电子音乐技术来制作的音乐;而创作或表演这类音乐的音乐家则称为电子音乐家。一般而言,使用电子机械技术与使用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是可以区别的。使用电子机械制造声音的设备有电传簧风琴(英语:Telharmonium)、汉门式电风琴(英语:Hammond organ)与电吉他;而纯粹的电子声音制造设备则有特雷门、声音合成器与电脑。

现代化电子音乐工作室(1998年)

电子音乐一度几乎完全与西方,特别是欧洲的艺术音乐连结,但自从1960年代晚期以后,因为摩尔定律造就了可负担的起的音乐科技,意味着使用电子方式制作音乐变的越来越在各国不同区域流行的领域普及与发扬起来。今日的电子音乐包含各式各样以及范围从实验艺术音乐到流行形式如电子舞曲。

起源: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

电传乐器,泰岱斯·卡希尔(英语:Thaddeus Cahill),1897

纪录声音的能力常被连结到电子音乐的产生,但不是绝对必要。最早的声音记录装置是1857年由法国人爱德华-里昂·史考特·迪马丁维尔(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注册专利的声波记录仪(phonautograph)。它外表上可以记录声音,但是无法回放。

1876年,工程师耶里夏·葛雷(Elisha Gray)发表了电子机械震荡器的专利。这个“音乐电报”由他于电话科技的实验以及早期尚存的电子声音制作的专利演变出。这个震荡器由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为早期的电话延伸出来。1878年,汤玛斯·爱迪生由此震荡器进一步发展出留声机,跟史考特的装置类似,都使用了活塞。虽然活塞继续被使用一段时间,1887年爱米尔·贝利纳发展出了碟式的留声机。李·德富雷斯特于1906年的发明——3极真空管在之后的电子音乐有深刻的效果。它是第一个热电子阀或者称真空管,导致电路可以创造且放大音乐讯号、放送广播波形、计算数值,并且进行其他各种功能。

在电子音乐以前,作曲家们对于使用科技创作新兴音乐有着逐渐增加的期望。一些仪器使用电子机械设计来创造出并且铺陈出之后电子乐器的兴起。一个叫做电传簧风琴(英语:Telharmonium)的电子机械仪器于1898年至1912年由泰岱斯·卡希尔(英语:Thaddeus Cahill)发展出。然而,因为它巨大体积所造成的不便阻碍了它被大量采用机会。最常被提及的一项早期电子乐器为特雷门,由李昂·特雷门教授于1919年至1920年发明,是以手控制无线电波来制造声音。其他早期的电子仪器包括1915年由李·德富雷斯特发明的三极真空管钢琴;1926年由尼可莱·欧布科夫(英语:Nikolai Obukhov)发明的十字发声器(英语:Croix Sonore);以及1926年法国人莫里斯·马特诺(英语:Maurice Martenot)发明的马特诺音波琴,后者被法国作曲家奥立佛·梅湘使用于知名的爱之交响曲(英语:Turangalîla-Symphonie),以及他之后的作品当中。马特诺音波琴还被安德烈·若利韦等其他主要的法国作曲家们所采用。

新音乐美感的描述

1907年,也就是三极真空管发明后的一年,意大利钢琴家及作曲家费卢西奥·布索尼出版了《音乐新美感的描述》(Sketch of a New Esthetic of Music),里头讨论到电子及其他新声源在未来音乐的应用。他写到未来在音乐的调微音调尺度,可能被卡希尔的电传装置加以实现:“只有长期而仔细的系列实验,以及持续的对耳朵加以训练,才能在将来的世代以其艺术里,令这种不熟悉的素材变成可达成且可塑造。”

布索尼在《音乐新美感的描述》中也陈述:

经由此一著作,以及个人的直接接触,布索尼深深地影响了许多音乐家及作曲家。可能是他最著名的弟子埃德加·瓦雷兹就说道:

未来派艺术家

在意大利,未来派艺术家以另一角度来达成音乐美学的改变。未来派艺术家哲学中的一个主要信念是珍视“噪音”,并且将之前没有被考虑,甚至离音乐性有点遥远的声音艺术和表现价值置放进来。巴利拉·普拉特拉(英语:Francesco Balilla Pratella)在其著作《未来音乐的技术宣言》(1911年)中陈述到他们的信条是:“展示民众、大工厂、铁路、大西洋客轮、战舰、汽车及飞机的艺术灵魂。将机器以及电子的胜利王国领域加入音乐史诗的伟大中央主题。”

1913年3月11日,未来派艺术家路易吉·卢梭罗将他的宣言《噪音的艺术》出版。1914年4月21日,他在米兰举办第一次的“噪音的艺术”音乐会。其中使用到他的吟诵噪音(Intonarumori),据卢梭罗自己表示为“声学的噪音仪器,其声音(怒吼、呼啸、搅乱、汩汩水声等……)由人手启动,并且经由喇叭跟话筒来投射。”6月,他在巴黎举办了几场类似的音乐会。

1920年代到1930年代

这十年带来了大量的早期电子乐器,以及第一次使用电子乐器作曲。第一部电子乐器称为以太发声器(Etherophone),是李昂·特雷门(出生时叫列夫·特雷门)于1919至1920年间在列宁格勒创造出来,后来重命名为特雷门。它带领出第一次针对电子乐器的作曲,与噪音制造器及其再衍生设备形成对比。1929年,约瑟夫·席林格(英语:Joseph Schillinger)创作了《特雷门与管弦乐团第一组曲》(First Airphonic Suite for Theremin and Orchestra),于克里夫兰管弦乐团进行首演,并由李昂·特雷门担任独奏。

除了特雷门之外,马特诺音波琴于1928年由莫里斯·马特诺(英语:Maurice Martenot)发明,并在巴黎首次露面。

隔年,乔治·安泰尔第一次为机械装置、电子噪音制造器、马达及扩音器作曲,应用于他未完成的歌剧《花先生》(Mr. Bloom)。

录音设备的发明使得电子音乐有了跳跃式的演进。1927年,美国发明家J·A·欧尼尔(J. A. ONeill)利用在橡胶表面涂布一层磁性物质,开发了一种录音装置,然而在商业上却失败了。两年后,劳伦斯·汉门(英语:Laurens Hammond)为制造电子乐器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他继续制造汉门式电风琴(英语:Hammond organ),这是基于特雷门的原理,并伴随包括早期回响装置等其他发明。汉门与约翰·汉那特(John Hanert)、C·N·威廉斯(C. N. Williams)继续合作开发其它电子乐器,例如诺瓦合音琴(英语:Novachord)是由汉门的公司于1939至1942年间制造。

用于电影艺术上的光学声音纪录方法让声音的影像可视化变为可能,除此以外也领悟到另一面—从一人造的声音波形来合成声音。在同一时期,听觉艺术实验开始进行,早期的参与者有崔斯坦·查拉、柯特·希维特斯(英语:Kurt Schwitters)及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等人。

发展:1940年代至1950年代

电子声学录音带音乐

哈利姆·埃尔-达巴(英语:Halim El-Dabh)在2009的克里夫兰嘉年华会。

低传真磁性钢丝录音大约从1900年就开始使用。到了1930年代初期,电影工业开始转换成基于光电池而开发的新型光学式声音伴随影片录像系统。大约在同一时期,德国电子公司AEG发展出第一套实用化录音带系统“磁音机(英语:Magnetophon)”K-1,并于1935年8月在柏林国际广播展发表。磁带比唱片在录音技术上有更大的弹性,可以重新再录,亦可以剪接。自此以后,磁带被广泛应用于收音机广播及有声电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瓦尔特·韦伯(Walter Weber)再发现并且应用了交流偏磁(英语:Tape bias)技术,该技术借由加入一个听不见的高频音调,戏剧性地改善了磁性录音的保真度。它将1941年份K4磁音机的频率曲线延伸至10kHz,并且提升动态范围至60dB,超越当时所有已知的录音系统。

早在1942年,AEG就已经进行立体声录音的测试。然而这些装置和技术一直对德国以外地区保密,直到二次大战结束,当时被捕获的磁音式录音机及数卷法本公司生产的氧化铁录音带被杰克·穆林(英语:Jack Mullin)等人带回美国。后来Ampex公司就在这些录音机及带子的基础上,发展出美国制造的第一部商业化专业带式录音机Model 200,并获得艺人平·克劳斯贝的支持,而他也成为第一批将广播节目及专业录音室录音复制在录音带上的艺人之一。

磁性录音带为音乐家、作曲家、制作人及工程师在声音表现的能力上开拓了一个广大的空间。录音带相对便宜而且非常可靠,它重制的保真性也比当时任何的声音保存媒介更好。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如同电影胶卷般的操作可塑性,而不像唱片一样死板。带子可以在录音或是播放期间减速、加速或甚至倒带,因而常有着惊人的效果。它几乎可以如同电影胶卷一般在实体上编辑,允许录音里不需要的段落被无缝的移除或置换;同样地,其他来源的录音带段落可以被编辑进去。录音带也可以结合成无止尽的循环效果,也就是重复播放先录好的素材。音效放大器以及混音设备可进一步扩展了录音带的表现能力,允许多重预录各种声音(现场声音、演说或音乐),再加以混合并同时录制到其他带子,仅会有相当些微的保真度损失。其他预料之外的收获是录音机可以相对简单地修改成回音机(英语:Echo machine),用来制作复杂而可控制的高品质回声及混响效果(这些大部分不可能以机械方式达成)。

录音带的扩散最终导致了电子声学录音带音乐的发展。第一个已知的例子是1944年由哈利姆·埃尔-达巴(英语:Halim El-Dabh)作曲的,当时他的身份是埃及开罗的一个学生。他利用笨重的钢丝录音机录制具有古老传统的萨尔典礼,并在中东广播电台录音室使用混声、回声、电压控制以及再录制处理这素材。该成果命名为《萨尔的表达》(The Expression of Zaar),并于1944年在开罗的一个艺廊演出。虽然他以录音带为基础所作成的初步实验并未传播到埃及以外地区,埃尔-达巴仍然以其后来在1950年代晚期于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英语:Computer Music Center)所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而广为人知。

法国具体音乐

在此前不久,巴黎的作曲家也开始利用录音带来发展一种称为具体音乐的新作曲技术。这项技术牵涉到将事先录好的大自然与工业声音的片段编辑在一起。巴黎的第一个具体音乐片段是由皮耶·薛菲组合而成,他后来则与皮耶·亨利(英语:Pierre Henry)合作。

1948年10月5日,法国广播公司(RDF)播送了作曲家皮耶·薛菲的作品《火车习作》(Etude aux chemins de fer)。这是《噪音的五项研究》(Cinq études de bruits)的第一个乐章,标志了录音室实际化与具体音乐(或听觉艺术)的开始。薛菲采用一部切割圆盘用的车床、四部录音转播机、一部四频道混音机、滤波器、一间回音室以及一套便携式录音设备。在此后不久,亨利开始与薛菲合作,这个合作关系可能对电子音乐的方向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另一位薛菲的伙伴埃德加·瓦雷兹开始创作《沙漠(英语:Déserts)》,一首为室内乐团与录音带创作的作品。录音带的部分在皮耶·薛菲的录音室制作,并且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作修订。

1950年,薛菲在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英语:E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举行了具体音乐的第一次公开音乐会(非广播)。“薛菲使用一套公共播放系统(英语:Public address system)、好几部录音转播机以及混音器。这个表演并不够好,因为使用录音转播机创造现场综合表演的手法从来没有被做过。”同年稍后,皮耶·亨利与薛菲共同创作了具体音乐的第一个主要作品《孤独人交响乐》(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1951年,由于世界潮流所趋,RTF(原RDF合并电视业务而成)在巴黎建立了第一个制作电子音乐的录音室。同样在1951年,薛菲与亨利为具体音乐与人声创作了一部歌剧《奥菲斯》(Orpheus,希腊神话中弹竖琴的名手)。

德国电子音乐

卡尔海因兹·史托克豪森在电子音乐录音室WDR,德国科隆,1991。

卡尔海因兹·史托克豪森曾于1952年在薛菲的录音室短暂工作过,之后多年都在WDR位于科隆的录音室从事电子音乐工作。

1953年,NWDR(英语:NWDR)在科隆正式设立广播录音室,后来成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电子音乐录音室。其实早在1950年该录音室就已着手筹备,并在1951年就有产出作品并进行广播。该实验室是威纳·梅尔-艾普勒(英语:Werner Meyer-Eppler)、罗伯特·贝尔(Robert Beyer)与赫伯持·艾默特(英语:Herbert Eimert)(他成为第一个编辑者)等人的智慧结晶,不久又加入了卡尔海因兹·史托克豪森与哥特弗里德·迈可·寇尼格(英语:Gottfried Michael Koenig)。梅尔-艾普勒曾于1949年在他的论文《电子发声器:电子音乐与合成语音》(Elektronische Klangerzeugung: Elektronische Musik und Synthetische Sprache)中推想出完全以电子制作信号合成音乐的概念;在这方面,德国的电子音乐明确地与法国的具体音乐区分开来,因为具体音乐是使用实际声音作为来源。

“由于施托克豪森及卡赫尔的坐阵,该录音室变成一年到头参访者络绎不绝、极富魅力的前卫大本营。”这是在两次结合电子产出声音与传统管弦乐团的作品——《混合(英语:Mixtur)》(1964年)与 《赞美诗,第三区与管弦乐团(英语:Hymnen)》(1967年)发表后所获得的评价。史托克豪森表示他的听众反应说他的电子音乐带给他们一个“外太空”的体验、飞行的感觉或是感觉身处“奇幻梦境”。最近,史托克豪森改在他位于屈尔滕的私人录音室制作电子音乐,他的最新作品在传媒中叫做《宇宙脉动(英语:Co *** ic Pulses)》(2007年)。

日本电子音乐

当早期的电子乐器例如马特诺音波琴、特雷门与特劳乌特琴(英语:Trautonium)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仍极少为人所知时,当时的一些作曲家如柴田南雄(日语:柴田南雄)就已经知道这些乐器。战争结束后好几年,日本音乐家开始实验电子音乐;在一些机构的赞助下,作曲家得以应用最新的声音录制及处理设备。这些努力展现亚洲音乐(英语:Music of Asia)与新兴潮流的融合,并且最终为日本在数十年后成为音乐科技发展的主宰者铺设了一条道路。

随着电子公司索尼(当时称为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于1946年的创建,两位日本作曲家武满彻与柴田南雄于1940年代晚期各自写到关于电子科技制作音乐的可能应用。在1948年,武满彻构想出一项新科技,可以“在一个小而拥挤管子内,将噪音与协调的音乐旋律结合在一起。”此与同年度皮耶·薛菲的具体音乐概念颇为相似。当时武满彻的构想并未受到注目,并持续了好几年。1949年,柴田南雄提出“一种高性能乐器”,可以“合成任何类型的声波”并且“非常容易操作”,他预测有了这种乐器,“音乐的情境将有突破性的改变”。同年,索尼发展出磁带录音机G-Type,它成为法庭及 *** 机关里最受欢迎的录音装置,也导致索尼于1951年发表家庭用版本H-Type。

1950年,一群音乐家共同成立“实验工坊”电子音乐工作室,使用Sony磁带录音机制作实验性电子音乐。参与的音乐家有武满彻、秋山邦晴(日语:秋山邦晴)及汤浅让二(日语:湯浅譲二)等。Sony赞助该工作室,让音乐家们得以接触最新的音频科技,同时也雇用武满彻创作磁带音乐来展示其磁带录音机,并举办音乐会。该团体最早产出的电子磁带音乐作品是《被束缚的女人》(日语:囚われの女)及《作品B》(Piece B),由秋山邦晴于1951年完成。他们创作的许多电声音乐录音带作品常被用于广播、电影及剧场的配乐。他们也举办了一些音乐会,例如1953年的《实验工作坊,第五次展示》,该场使用一部由Sony发展的自动投影机器,让投影展示(英语:Slide show)与录制于录音带上的原声音乐同步化变为可能;他们在Sony的工作室使用相同装置制作了此场音乐会的录音磁带。这场音乐会伴随着他们制作的实验性电子声学磁带音乐,形同为那年稍后引进日本的具体音乐预作了准备。除了实验工坊以外,有几位作曲家如芥川也寸志、富永三郎(日语:富永三郎)与深井史郎(日语:深井史郎)也于1952至1953年间进行了制作广播声效(英语:BBC Radiophonic Workshop)磁带音乐的实验。

日本经由黛敏郎引进了具体音乐,他在1952年参与了薛菲在巴黎的音乐会。回到日本以后,他为1952年的喜剧片《纯情的卡门(日语:カルメン純情す)》实验性制作了一个简短的磁带音乐作品,并且制作了《X、Y、Z为具体音乐》,于1953年由日本文化放送(JOQR)电台播放。黛敏郎也为三岛由纪夫的1954年广播剧《拳击》制作了另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然而,薛菲的法国概念“声音物件(英语:Sound object)”并没有影响到日本作曲家,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的主要兴趣——音乐科技,如同黛敏郎所言,克服“人类表现材料与范围”的限制。这导致了一些日本电声音乐家使用序列主义和十二音技法于作品上,例子有入野义朗(日语:入野義朗)的1951年十二音体系作品《照相机的音乐会》(意大利语:Concerto da Camera)、黛敏郎的《X、Y、Z为具体音乐》及其后柴田南雄的1956年电子音乐作品。

在建立于1953年的科隆录音室引导下,日本NHK公司也于1954年在东京建立了电子音乐全球领先机构之一的“NHK录音室”,配备有音调产生及音讯处理设备、录音与声光设备、马特诺音波琴、单弦乐器以及旋律 *** 发声器(英语:Melochord)、正弦波震荡器、带式录音机、鸣响调谐器、带通滤波器及4通道与8通道混音器。该录音室相关的音乐家有黛敏郎、柴田南雄、汤浅让二、一柳慧以及武满彻。录音室的第一批电子音乐作品于1955年完成,包括黛敏郎使用录音室的各种音调产生设备制作的5分钟作品系列:《研习一:依质数比例的正弦波音乐》、《依依质数比例的协调波音乐》及《方波与锯齿波的发明》,以及柴田南雄的20分钟立体声作品《为立体声广播的具体音乐》。

在电子乐器制造方面,梯郁太郎(日语:梯郁太郎)于1940年代晚期成立了一个“梯表店”修理工坊,专门修理手表跟收音机;其后于1954年成立“梯无线”。它在1960年发展成为专门制造电子音乐设备的王牌电子工业(英语:Ace Tone)公司,并且在1972年成为乐兰公司。梯郁太郎于1955年开始制作电子乐器,目标是创造能产生单声部旋律的设备。1950年代晚期,他制造特雷门、马特诺音波琴及电子琴,并且在1959年制作出夏威夷吉他放大器与电子风琴。

美国电子音乐

在美国,电子音乐早在1939年便已被创造出来,当时约翰·凯吉发表了《想像的风景(英语:Imaginary Landscape)》,使用两部可变速的唱机转盘、频率录音机、无声钢琴及铙拔。凯吉于1942至1952年间又陆续创作了另外四首《想像的风景》系列作品,全部都包含了电子元素。1951年,后来与凯吉合作的莫顿·费尔德曼创作了一首名为《边缘交叉》的作品,以风声、铜管乐器、敲击乐器、弦乐器、两个震荡器及极有吸引力的音效谱写,并且搭配费尔德曼的图解。

“磁带音乐计划”是由纽约派(英语:New York School)的成员(约翰·凯吉、厄尔·布朗(英语:Earle Brown)、克利斯提安·沃尔夫(英语:Christian Wolff (composer))、大卫·德铎(英语:David Tudor)及莫顿·费尔德曼)创建,并且维持了3年,直到1954年才结束。凯吉为这个合作写到:“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然而厄尔·布朗、莫顿·费尔德曼及克利斯提安·沃尔夫的作品持续展示了智慧的光亮,为一些观点作注解、表演以及试听,此一行动是 *** 的。”

凯吉于1953年完成了《威廉姆斯混音(英语:Williams Mix)》,当时他于为“磁带音乐计划”工作。这个团体没有固定的机构,必须依赖向商业声音录音室借用时段,包括贝贝与路易斯·贝隆(英语:Bebe and Louis Barron)录音室。

哥伦比亚-普林斯顿中心

同年,哥伦比亚大学为了音乐会的录音,购买第一套带式录音机——一套专业的Ampex机器。弗拉基米尔·乌萨切夫斯基(英语:Vladimir Ussachevsky)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音乐系负责这个装置,并且几乎立刻开始对它进行实验。

赫伯特·卢斯柯尔(Herbert Russcol)写到:“不久他被这套可以自行达成的声响迷住了,借由录下乐器声音,并且之后将它们互相重叠。”乌萨切夫斯基之后说道:“我意外地领悟到录音机可以被视为一个声音转变的仪器。”1952年5月8日,在哥伦比亚大学麦克米林(McMillin)剧院里,乌萨切夫斯基于他所创立的作曲家论坛中呈现了数种录音带音乐及他制作的音效展示。该次展示包含了变调、回响、实验、组合以及水下华尔滋。在一次访谈中,他说道:“在纽约的公开音乐会中,我呈现了一些我发现的例子,伴随着我曾经为传统乐器所创作的乐曲。”奥托·吕宁(英语:Otto Luening)参与了这场音乐会,他记录:“他所配置的设备包含一部Ampex磁带录音机……及由年轻的天才工程师彼得·冒齐(Peter Mauzey)所设计的一个简单盒状装置,用来创造一种机械式回声形式的回馈效果。其他设备是借来的或以个人资金购买的。”

就在3个月后的1952年8月,乌萨切夫斯基在吕宁的邀请下,前往佛蒙特州本宁顿展示他的实验。在那里,两人合作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作品。吕宁描述这件事:“备有耳机以及一支长笛,我展开了自己的第一次磁带录音机作曲。我们彼此都是熟练的即席演奏者,而这个媒介点燃了我们的想像。”他们在一场非正式的派对上表演了一些早期作品,在那里“一群作曲家相当慎重地恭喜我们说:‘就是这个’(‘这个’指的是未来的音乐)。”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纽约市。奥利佛·丹尼尔(Oliver Daniel)打电话邀请两人“为美国作曲家联盟及广播音乐公司赞助,由李奥波德·史托考夫斯基指挥,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十月音乐会创作一些简短的作品。在一阵犹豫之后,我们同意了……亨利·考埃尔安排他位于纽约州伍德斯托克的住家及录音室,以供我们使用。我们用乌萨切夫斯基车子的后行李箱放置借来的设备,便离开本宁顿前往伍德斯托克,并在那里停留两个星期……1952年9月末,这间移动实验室抵达了乌萨切夫斯基位于纽约的房间,在那里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些作品。”

两个月后的10月28日,弗拉基米尔·乌萨切夫斯基与奥托·吕宁推出美国第一个录音带音乐的音乐会。音乐会曲目包含了吕宁的《太空中的幻想》(1952年)——利用熟练的横笛录音的“一首印象主义艺术大师作品”,以及《低速》(1952年)——一首“采用远低其自然音域的奇特长笛作品。”两首作品都是在亨利·考埃尔位于纽约州伍德斯托克的家中创作的。在几场轰动纽约的音乐会之后,乌萨切夫斯基与吕宁被邀请到NBC的《今日秀》现场节目作访问与展示——这是第一次在电视播送的电子声音表演。吕宁描述这件事:“我即席表演了一些为磁带录音机所创作的(长笛)系列作品,乌萨切夫斯基当场就把它们作了电子转换。”

1954年见证了以今日角度来看,才是真正电子加声学作品的出现。那一年有三首重要作品举行首演:瓦雷兹的《沙漠》是为室内乐团以录音带声音而创作;另外两首是吕宁与乌萨切夫斯基的作品:《为路易斯维尔交响乐团的狂想曲变奏》及《循环与钟声的一部史诗》,均为交响乐团及录音带而创作。由于曾在薛菲的录音室工作过,瓦雷兹作品的录音带部分所含的具体声音比电子声音来得多。“一个由管乐器、敲击乐器与钢琴组成的群体,交替伴随工厂噪音的变声以及船舶警报器与马达的声音,并由两具大喇叭播放出来。”

《沙漠》在巴黎首演,并由法国广播电台作立体声播送。在德国汉堡的首演由布鲁诺·马代尔纳担任指挥,卡尔海因兹·史托克豪森操作录音带的控制。作品标题《沙漠》是由他人推荐给瓦雷兹,其意义不仅是“所有实体的沙漠(包括沙、海、雪、外太空或空旷街道的),也是人类内心的沙漠;不仅是那些被剥去公认为 *** 、超然离群、永恒的自然的一面,也是没有望远镜可以达到的偏僻内在空间,在那里人是孤独的,一个迷样的世界并且必然孤寂。”

1958年,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发展出RCA马克2号声音合成器(英语:RCA Mark II Sound Synthesizer),是第一部可编程化的合成器。卓越的作曲家例如弗拉基米尔·乌萨切夫斯基、奥托·吕宁、米尔顿·巴比特、查尔斯·武奥里宁、哈利姆·埃尔-达巴、布兰特·阿瑞尔(英语:Bülent Arel)与马里奥·大卫朵夫斯基将RCA合成器广泛用于不同的作品。埃及的哈利姆·埃尔-达巴是早期录音室中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于1944年发展了最早的知名电子化磁带音乐之后,又因《蕾伊拉与诗》(Leiyla and the Poet)而变得更有名。那是一套1959年的电子合成系列作品,坚决要求电子与民俗音乐深刻且无缝的融合,此与当时像巴比特等序列主义作曲家以更数学化的方式切入形成明显的对比。埃尔-达巴的《蕾伊拉与诗》,于1961被作为《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英语:Columbia–Princeton Electronic Music Center (album))》专辑的一部分发行,被一群音乐家引用并深受影响,范围从尼尔·罗尼克(英语:Neil Rolnick)、查尔斯·阿默堪尼安(英语:Charles Amirkhanian)与艾莉丝·谢尔兹(英语:Alice Shields)到摇滚音乐家弗兰克·扎帕与西岸流行艺术实验乐队(英语:The West Coast Pop Art Experimental Band)。

随机音乐

一个重要的新发展是电脑的出现并用于创作音乐,而非操控或创造声音。伊阿尼斯·泽纳基斯开创所谓的随机音乐(法语:musique stochastique),是使用数学几率系统的一种作曲方法。一组受参数控制的不同几率算法被用来创作乐曲。泽纳基斯利用电脑创作曲子,包括为弦乐4重奏而写的《ST/4》与为管弦乐团而写的《ST/48》(两首均完成于1962年)、《莫西玛-阿莫西玛》(Morsima-Amorsima)、《ST/10》及《阿垂斯》(Atrées)等作品。他发展了UPIC(英语:UPIC)电脑系统,用来转换图像以融入音乐成果,并且以它创作了《米仙·阿尔发》(Mycènes Alpha,1978年)。

1950年代中期至晚期

1954年,史托克豪森创作了他的《研究2(英语:Studie II)》——是第一部以乐谱型式出版的电子音乐作品。在1955年,更多实验性电子录音室开始出现。比较值得注意的有米兰无线电声音乐录音室(英语:Studio di fonologia musicale di Radio Milano)的创建、由黛敏郎在东京建立的NHK录音室,以及位于荷兰恩荷芬的飞利浦录音室,后者于1960年迁移至乌特勒支大学而成为索诺勒吉研究所(英语:Institute of Sonology)。

1956年电影《禁忌星球》的配乐,是由路易斯与贝贝·贝隆作曲,完全使用客制化电子电路及磁带录音机制作而成。

世界第一台用来演奏音乐的电脑是CSIRAC(英语:CSIRAC),系由特雷弗·皮尔塞(英语:Trevor Pearcey)与马斯顿·贝尔德(Maston Beard)设计制造。数学家吉欧夫·希尔(Geoff Hill)自1950年代最早期就开始为CSIRAC撰写程式,用来演奏流行音乐旋律。1951年它公开演奏《柏忌上校进行曲》(电影《桂河大桥》主题曲),但并无录音档留存下来。[64]然而,CSIRAC只是用于演奏标准曲目,并未用于延伸音乐思想或作曲实践。CSIRAC从来没有被录音,但是音乐的演奏方式确实被重新建构。电脑产生音乐的最早录音是由Ferranti Mark 1(英语:Ferranti Mark 1)电脑所演奏,那是“婴儿机器(英语:Manchester 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的一个商业化版本,由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于1951年秋天开发出来。音乐程式是由克里斯多福·斯特雷奇撰写。

电脑所造成的冲击在1956年仍旧持续。雷贾伦·希勒(英语:Lejaren Hiller)与李奥纳德·艾萨克森(Leonard Isaacson)为弦乐四重奏创作了《伊里亚克组曲(英语:Illiac Suite)》,那是第一个使用电脑辅助作曲(内含作曲算法)的完整作品。“……希勒假设电脑是可以用特定形式的规则施以教育,随后再被呼叫出来照著作曲。”其后的发展包括麦克斯·马修斯在贝尔实验室的工作,他发展出颇具影响力的MUSIC I(英语:IMUSIC N)程式。1957年,MUSIC成为最早演奏电子音乐的计算机程序之一。人声编码器技术也同样是此领域的早期主要发展项目。1956年,史托克豪森创作了《青年之歌》,那是科隆录音室的第一首主要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但以理书》的一段文字。那年一项重要的技术发展是Clavivox(英语:Clavivox)合成器的发明,系由雷蒙·史考特(英语:Raymond Scott)创造,并由罗伯特·穆格协助组装。

同样在1957年,吉德·巴尔坦(迪克·雷马克斯(英语:Dick Raaymakers))与汤姆·迪塞维尔特(英语:Tom Dissevelt)发表他们的首次登台专辑《第二月亮之歌》(Song Of The Second Moon),是在飞利浦录音室录制完成。大众对世界各地创造出来的新声音仍然维持着高度兴趣,并持续到1958年瓦雷兹作品《电子音诗》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飞利浦展示馆的演出,该场表演共使用了四百具扬声器。同年,阿根廷作曲家毛里西欧·卡盖尔创作了《转变2》(Transición II)。该作品在科隆的WDR录音室制作。有两位音乐家使用一部钢琴表演,一位以传统方式,另一个则在钢弦、框架与盒子上表演。另外还有两位表演者使用磁带录音机来整合现场声音以及预先准备的过去表演录音。

扩张:1960年代

这是个电子音乐多产的年代——不只在学术界,独立艺术家们也是如此,那是因为合成器技术变得更加容易操作。在这段期间,一个强而有力的作曲家与音乐家社群建立并茁壮,致力于创造新声音与新乐器。1960年见证了吕宁为小提琴与录音带而作的《滴水嘴兽》(Gargoyles),以及史托克豪森为电子声音、钢琴与敲击乐器而作的《接触(英语:Kontakte (Stockhausen))》首演。该作品存在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是4频道录音带;另一个则是人群表演的录音带。“在《接触》里,史托克豪森放弃基于线性发展与戏剧性 *** 的传统音乐型式。他称这种新方法为‘瞬间型式’(moment form),类似20世纪早期发展出来的电影剪接技术。”

第一个此类合成器是布奇拉(英语:Buchla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s),出现于1963年,是具体音乐作曲家莫顿·苏柏尼克(英语:Morton Subotnick)的一个先导性产品。

特雷门从1920年代起就有人使用,但它获得高度欢迎则是始于1950年代被用在科幻电影的原声带音乐(例如伯纳德·赫尔曼为《地球停转之日》经典的谱曲)。

在此时期的英国,BBC播音工作室(英语:BBC Radiophonic Workshop)(1958年建立)逐渐成为全世界最具生产力且广为人知的电子音乐录音室,这得归功于他们为BBC科幻系列节目《超时空博士》所作的大量贡献。当时一位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电子艺术家是该工作室员工戴莉亚·德比夏(英语:Delia Derbyshire),她以1963年为具象征性的《超时空博士》主题曲实践电子音乐而闻名,该主题曲由朗·葛雷纳(英语:Ron Grainer)作曲。

以色列作曲家约瑟夫·塔尔(英语:Josef Tal)在耶路撒冷电子音乐录音室(1965年顷)。在右边的是休·勒·凯恩(英语:Hugh Le Caine)特别为带式录音而做的声音合成器。

1961年,约瑟夫·塔尔(英语:Josef Tal)在希伯来大学建立了“以色列电子音乐中心”,而1962年休·勒·凯恩(英语:Hugh Le Caine)抵达耶路撒冷并将他的“创新带式录音机”安装于此。后来到了1990年代,塔尔与舒洛莫·马凯尔博士(Dr. Shlomo Markel)共同带领一个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及福斯汽车基金会(VolkswagenStiftung)的合作研究计划(Talmark),致力发展一套电子音乐的乐谱系统。

米尔顿·巴比特使用合成器创作他的第一部电子作品——《为合成器作曲》(1961年),过程中使用了位于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的RCA合成器。

《芭啦芭啦樱之花》(英语:Para Para Sakura),2001年4月开始拍摄,7月份上映的电影,又名《浪漫樱花》。电影由马楚成执导,郭富城、张柏芝主演,片中由郭富城演唱的主题曲和樱花舞蹈曾风靡整个东南亚。但票房各地均不理想。

夜店

舞池、DJ正在搓碟、霓虹灯散发出炫丽的光芒

♠康康舞(法语:cancan),华人多数称呼康康舞为大腿舞,是一种在19世纪末起源于法国的音乐厅舞蹈,舞蹈通常由数名身着艳丽服饰的妙龄女郎表演。此种舞蹈最初由男性练习,强调力量和技巧,是一种很有体育运动性质的舞蹈,后来逐渐被女性模仿。

一张1895年的海报

康康舞表演者一般身着黑色长筒袜,衬裙通常长及地板,从上到下有很多层,并且每层都是波浪形的皱褶。其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跳舞时提着裙摆的两手不断左右挥动并向前高高踢直腿,令人眼花缭乱。最有名的数法国蒙马特的红磨坊 *** 和丽都 *** 。而法国足球队之技术亦于1997年4月1日开始以康康球来命名。目前部分健身馆使用此音乐来帮助运动员的运动节奏。

最著名的康康舞曲是天国与地狱序曲中第二场第二幕的地狱舞曲。

红磨坊的康康舞

举世闻名的法国红磨坊 *** 是传统康康舞的发源地,至今康康舞仍然在这里上演。在早期的红磨坊中,康康舞是交际花首先用于取悦男性顾客的舞蹈。这支舞蹈通常进行个人表演,借由舞步中高涨的精力和 *** 吸引客人。她们频繁掀起裙子、展示自己的大腿、内衣、 ***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红磨坊的康康舞变得越来越粗俗且露骨的色情,曾引起了很多公共暴力事件。

然而不久,随着进音乐厅的娱乐方式在欧洲日渐流行,红磨坊最终成为合法的 *** 。康康舞的粗俗元素减少,而以运动技巧和杂技表演出名。很多舞者是具备特殊技艺的芭蕾舞演员。红磨坊逐渐褪去了“上流妓院”的印象,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造访、观赏那引人入胜的歌舞表演,包括那至今仍在上演的康康舞。这支舞蹈易于从那长长的裙子和演员身上缀有冗长饰边的内衣上辨别出来,高高的踢脚、圆环内的单脚跳、同时将另一条腿高举到空中、劈叉、横翻筋斗和其他杂技表演都是识别康康舞的标志,除此之外还经常伴随长长的欢呼和尖叫。当这支舞蹈的声望越来越高,它的粗鄙之处便越来越少。但是,这种舞台艺术有时总是带有不同程度的欢乐、浪漫、调情、 *** 及顽皮……等情调。

今天,红磨坊 *** 的康康舞在全世界舞蹈界中,依然有其标志性的地位。

♠《天堂与地狱》(法语:Orphée aux enfers)或《地狱中的奥菲欧》(英语: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英语:Orpheus in Hell)是一部由雅克·奥芬巴赫创作的谐歌剧(opéra bouffe ,一种轻歌剧),取材于俄耳甫斯的传说。乐曲的法语版本歌词是由朱利哈勒维所填,而后则是由赫克托 - 乔纳森(英语:Hector-Jonathan Crémieux)所填。

这个作品首次于1858年演出,并声称是历史上首个以完整长度演出的古典滑稽歌剧。奥芬巴赫的早期滑稽歌剧作品全是规模细小的作品,因为当时法国的法律禁止一些音乐项目以完整长度演出。天国与地狱序曲不只比他以前期作品长,而且比前期作品更有音乐冒险成分。

这个作品也为奥芬巴赫开拓了新的作品风格,即使用希腊神话作为作品的背景。此滑稽歌剧是对格鲁克和其作品《奥菲欧与尤丽狄茜(英语:Orfeo ed Euridice)》不敬的模仿和尖刻的讽刺,而这样令部分观众非常震惊。奥芬巴赫也在后继作品中讽刺一些人和事,例如法兰西第二帝国。

第二场第二幕的地狱舞曲,则是一个著名的古典康康舞的背景音乐。

雅克·奥芬巴赫(法语:Jacques Offenbach,1819年6月20日-1880年10月5日),出生于德国的法国作曲家。代表作为歌剧《霍夫曼的故事》。

《舞出我人生3》(英语:Step Up 3D)是一部2010年上映的美国歌舞片。以tappers、印度舞、霹雳舞、机械舞与锁舞等都会街头风格的舞蹈来表现剧中内容。

更多大卫·库尔珀(大卫·库克的《The Time of My Life》)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