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聊城八县市景点(山东聊城历史古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聊城八县市景点(山东聊城历史古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聊城八县市景点(山东聊城历史古迹)

聊城古八景

【光岳晓晴】

聊城古城中央有座“光岳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734年),经过历次重修,如今仍是坚固雄伟,蔚为壮观。它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我国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清代皇帝康熙、乾隆南巡路经东昌时,曾登楼赋诗,镌石流芳。

整个楼阁,全系采用横斜欹零的木材,以艺术巧妙结合互相衔接构成,布局谨严,气势巍峨,为四重檐十字脊楼阁,重檐雾隐,昂首云天。楼高达十丈,分四层,最高层矗立雕镂透花的葫芦宝顶,高耸云霄,气势磅礴,更显得古楼的庄严雄伟。每于风和日丽之晨,但见其巍然起于闾阎阛阓之中,“冲汉凌霄,连云梯目,巍巍然,峨峨然,如翚如翼。昔人所谓‘手可摘星辰’不是过也。”

登楼远眺,一篇秀丽景色。远瞻东南的少岱,峰峦叠翠,与云烟缥缈中若隐若现,瞳瞳旭日,光辉迎人,古城风姿、阛阓万家。环城水光波影、宛若江南。西望长堤如虹、杨柳簇绿、菡萏满湖,香远益清。极目四野,阡陌交亘,田园棉麦,村舍依依,晨炊袅袅,尽收眼底。于一片繁华景象之中,又呈现无限妩媚风光,古人将此良辰美景称之为聊城八大景之首“光岳晓晴”。

光岳楼,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依然雄峙碧霄,整体无恙,显示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艺术和智慧,呈现出我国文化悠久的历史光辉。

【铁塔烟霏】

铁塔不只属于八景,还是“东昌府三宗宝”之一。它在东关老运河的南岸,有名的古刹护国隆兴寺东南角,塔的创建年代,已无文字可考。1973年, *** 拨款加以整修,把多年深陷地下的塔身,又挖掘出来,重新铸造了塔的尖顶,砌补坚筑,使原来十三层的浮图,又恢复了完整面貌。

在拆卸未毁的五层塔身和基座时,曾发现石函,石函外陈列有铜菩萨、瓷瓮、宋元古钱多枚。函内,有小型银棺,藏有僧人骨灰和舍利子,石函外侧有石刻铭文,说明原有的铁塔,于明代永乐年间已经倒塌。后经过了宣德、景泰,到了天顺年间,才由东昌府僧纲司都纲、性深和尚和隆兴寺的方丈德宁,募缘重修。这中间已经过了五个皇帝的更替,四十二个年头,至今五百多年的悠长岁月,风雷摧剥、地震摇撼,又陆续倒塌,因此重修多次。

铁塔十三层,高约三丈余,造型崇峻浑朴。塔下基座占地十六平方公尺,石刻佛教浮雕有孔雀、麒麟、龙凤及乐舞人物,各类图饰都很古雅生动。据上海同济大学古建筑学教授陈从同推测,塔的建立应在辽金,又有考古学家根据它石刻禽兽和佛教人物风格来推断,当在隋唐之前。何说乃是,尚待考证。

其实,这铁塔初建时,原本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墓塔。后来,砖塔因遭到破坏,人们为了报答正果寺仁安长老的大恩大德,又在原塔基础上铸造了这座铁质舍利宝塔。千年来,铁塔不仅成为聊城历史的见证,而且给聊城增加了诸多光辉。后人把它列为聊城的八景之一“铁塔烟霏”。明嘉靖进士许东望有诗为证:“绝顶摩云迥去雁,暮云倚树起鸣塘。争春惨淡烟光里,蜃气分明出海洋。”

东昌三宝之一的铁塔,多少年来,倾圮于暮烟斜阳荒蔓凄凉的景象中,而今又赋予新的生命。依然掩映于湖光波影、荷塘柳堤,饶有诗情画意。

【仙阁云护】

聊城光岳楼的西南方,有一座数百年历史的雄巍高阁,它全部采用木构砖砌、双层楼台,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它始建筑于古木参天荷塘环绕的海源阁藏书楼旁,这就是著名的“仙阁云护”万寿观昊天阁。

据邑乘载:万寿观前身是房老庵,是明代古建筑群,道家胜地,供奉上八仙及下八仙,明代洪武29年(1396)后军都督金荣奏改今名。弘治年间(1488--1505)由郡人候宁又复扩建。那时万寿观的范围,是相当宏阔深邃,有三清殿、郁罗箫台、悬九龙钟的特室等,殿后高壁有邓状元写的“阆苑瀛洲”四个大字,高逾一丈有余,兀自笔力雄遒、结构谨严。楼阁两壁上所书的“龙”、“虎”二字也系邓钟岳书,字高丈许,笔走龙蛇、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这座昊天阁两层高楼矗立碧空,金字匾悬于正中是“仙阁云护”,未落款识,不知何人手笔。楼上神像是玉皇,为道教所尊奉的最高天神。据道书说:“玉帝居玉清三元宫第一中位”。宋徽宗赵佶尊之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楼下神像有三,即天官、地官、水官,也是道家崇奉之神。这三尊神像,服装不同、面貌各异,但雕塑惊绝,神色凛凛,栩栩如生。阁后特室有口“九龙钟”,高达两米,重约万斤,钟上镌雕九条飞龙,各具不同的形态神情,或二龙戏珠,或吻张目突,或悠然静伏,或昂首欲飞,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这口钟,据传是很有灵异的,逢天旱不雨,地方官就虔诚地向它祝祷,“击之辄有雨”。过去的历任知县有韩龙震(乾隆39年)、郑纪洛(同治4年),都曾因旱祈雨而得甘霖沛降。那位韩公还作了“谢雨祭九龙钟文”。郑公也因“祷雨辄应”,遂“建楼悬钟而为文记之”,俱载邑志。如今阁已圮毁,钟也莫知踪迹了。

【圣泉携雨】

两千多年前的聊城,是在今治城西北十五里“聊古庙”。相传那地方有古代帝王颛顼的坟墓,颛顼是黄帝之孙,十岁即辅佐少昊,二十岁登帝位,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邱(今濮阳),因此,颛顼墓又称高阳氏陵。

以前在陵墓前曾有聊古庙,庙规模宏大、远近闻名,山门巍峨,翠柏浓蔽,有清代聊城状元邓钟岳写的“聊古庙”匾额。正殿中塑有这座帝王坐像,龙袍冕旒,执圭端肃坐于蟠龙宝座,两旁有文臣武将侍立,匾是“膏泽下民”。殿后有三间两层的楼阁,还有亭榭回廊,院内老槐覆盖,竹木清华,十分幽静。庙内有钟楼、鼓楼、大殿、廊房、后楼等建筑,殿顶起脊,飞檐斗拱,殿内雕梁画栋,庙的整体结构布局得当、协调紧凑。

圣泉是颛顼陵墓前的一口古井,位于聊城东昌府区闫寺镇审李庄东、聊古庙遗址附近。井旁有碑,就是所称胜景之一的“圣泉携雨”。据志乘记载,这圣水井“颇著灵异,逢亢旱祷雨、往往沛降甘霖”。据说古时山东瘟疫流行,死亡百姓不计其数,上天为救下界百姓而赐了这口井,百姓喝井水便可治瘟疫。瘟疫流行时,唯这儿的百姓不得瘟疫,就是因为喝了这井里的水。井如今已无,庙已荡然无迹,那颛顼墓古迹亦成为略高于地面的土阜了。1945年聊古庙被毁掉,1978年, *** 为保留这历史遗迹,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庙遗址”以志。

至于颛顼与圣泉是什么关系?据《辞源》引《尔雅》所注:“颛顼水德,位在北方”。可见这位古代帝王又成为壬癸司水之“神”,功能足以控驭甘霖润泽万方,圣泉携雨意义想系本此而言。

【古甃铺琼】

这是说得一口古井内的瑰丽形象。东昌府衙西南神霄宫内曾有“玉环井”,神霄宫后来废弃,成为清心庵,晚清时有尼姑妙静、妙谛居住。传说,庵内有大殿、禅室、小小后楼三楹,院内花草树木繁茂多姿,尤以丁香著名,前庭后院,栽植皆是,而且品种不一,每逢丁香盛开季节,芬芳浓郁、香飘远近、沁人心脾,入得庵内,一种幽静清逸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尼姑妙静,能诗善画,在本城中是颇有名气的。

那一口列为八景之一的古井,就在庵的前院一株海棠树下,有白玉石井栏。井底也是白玉石铺砌,井水清澈晶莹,一望见底。底层有琼玉琢就的朵朵菡萏,与井壁茸茸青苔相映,水光花姿愈显优美。井水清冽甘芳,妙静常汲以烹茶,以款待来庵游览的雅士文人。

甃:音同“昼”,甃的本义为井壁。《说文》:“甃,井壁也”;段玉裁注:“井壁者,谓用砖为井垣也”;《五经文字》:“甃,砖垒井”。

【巢父遗牧】

在城东南十五里,许营村的西边,过去有一处高出地面丈许的丘陵,这边是属于八景的“巢父遗牧”所在地,土陵就是巢父陵。据东昌府志和聊城县志记载:“巢陵,在府东南十五里,旧聊城治十字街东南。旧聊城即巢陵城、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河决、城圮于水,乃移治于孝武渡西,即今治也”。此城为聊城县和博州的治所,在今聊城东南十五里的许营大石槽村西,俗称其曰“旧州坡”,或“旧州洼”。聊城县治在巢陵的时间为四十七年。清嘉庆《东昌府志》载:“石晋陵城,开运二年河决王城毁,……曾在聊城一带放牧,尧以天下让巢父,不受,死后葬于聊城”。

据传这个巢父,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一位隐居高士。他不求仕进,以放牧啸傲岁月,因栖处老树之巅,故称巢父。传说中巢父曾隐居聊城,以下是传说故事:

尧从16岁开始为天子治理天下,他在位时,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把天下划分为9州,9州是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聊城时属兖州之域,国家昌盛富强, *** 诗中曾夸赞唐尧虞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尧在位70年,到了86岁的时候,他觉得年老体衰,不能担负天子之责,就想传位让贤。尧王听说他有治国之才,想把天下让给他,他不答应。以后,尧王又想把这富有四海的天子爵位让给许由,许由更不欲闻,跑到颍水去洗耳,恰逢巢父正牵牛来饮水。见许由洗耳,就问他为什么,许由便把尧王欲让位与他的事说了,因不愿听这言语,要洗一下耳朵。巢父说:你如果深居山林,不要接触显贵,那么也不会有人欲以爵禄干扰你了。洗耳岂不把清洁的水也弄脏了吗?别污了我的牛口,于是牵牛上流饮之。这个故事《汉书鲍宣传》也有记载,终竟是渺茫传说,后人附会。

巢父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在他生活放牧的地方,修建了巢父墓。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这一段地方古有巢父陵、洗耳池、卧牛坑、祭岁坪、尧王坟等古迹,1969年中国科学院的考古专家,曾到这里考察,发现此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层,出土有汉代的麻点砖块和东汉时代的绳纹筒瓦片,这足以证明这处古代文化遗址,确有其来历。七十年代初,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平掉。

【崇武连墙】

东关大街馆驿口向南是“大码头”,码头西边有块高地,是明清时代“崇武驲”的旧址。时称崇武驿大码头,俗称“大码头”,为京杭大运河重要口岸之一。位于今聊城东关闸口以南800米处的古运河西岸。码头长17.5米,宽5.8米,呈“巨”字形,共设踏跺两处,左右设上下台阶。大码头为官用码头,巨贾富聊城运河大码头商之船也多停泊于此。

七十年前,虽是漕运已停,但运河交通运输依然频繁。南来北往的船只,犹如水上列车,日夜繁闹不休,真是舳舻蔽日、桅樯如林。从聊城往南方装运的土产有乌枣、贡面、槐米、黄花菜、五香疙瘩等等。由南方各省来的货物,种类更多,如糖、茶、纸张、江米、大米、杂货绸缎之类,在这里装卸集散,码头上堆积如山。紧张而繁盛的水上运输,南北沟通的物资交流,给这崇武港口增添了兴旺景象和迷人情趣。表现出聊城的地方富庶和工商业的繁荣。从大码头南望,舳舻相连,帆墙如林,宛如一幅宏丽壮阔的图画,故有"崇武连樯"之称,列为聊城八景之一。“崇武连樯”这一景的命名意义,就是那时运河帆舸相接首尾不断之雄美画图,是昔日聊城民作为运河枢纽之地经贸繁荣的象征。

清康熙皇帝南巡途经聊城时,多在此登岸,驻聊观光。大码头附近曾有一御碑,是清康熙皇帝为减免东昌税收而立。随着古运河的开发,大码头又重新改建,1994年4月,被聊城市(今东昌府区)人民 *** 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绿云春曙】

绿云春曙,是五百年前的聊城胜景之一,意思是说:在风光绚丽的春天早晨,登上绿云楼,凭栏眺望那景色美艳的晨曦。这时,春光骀荡、曙气爽身,正当旭日将出之际,蔚蓝的天空中,晓雾飘渺,紫蔼升腾、举目东望、东岳泰岱的峰峦层叠、若隐若现。四郊农野,翠浪丛簇;大运河中桅樯云集,俯瞰阛阓,万户栉比,景象万千,胭脂似的朝霞照射着城河中碧波银帆,仿佛是用彩笔饱蘸姹紫嫣红的春晖,把东昌府古城描绘的分外妖娆。

据清宣统《聊城县志》记载,绿云楼,在府城西北隅,宋时建,名自公亭,至元九年,尚书徐士隆为总管,改建为绿云楼,亦云绿云亭。旧废为民居,乾隆三十二年,知府黄检扩其地为园,为学使谦恒题额曰“得水”,三十八年,知府胡德琳重葺,改名“依绿”。园中因阜缀山,因洼疏池,亭榭楼阁,花木繁茂,这园是与府衙相连,可游览、可宴客、到处清流潺潺,峰树掩映,园名“依绿”,有十八景,是砥斋、晚晴书屋、小玲珑洲、丽农山房、南章山房、小沧浪等。东昌府衙原为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后经多次重修,为东昌府最高行政长官办公、居住的地方。府衙内原有宋徽宗赵佶亲笔书石碑一通(为半截碑),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珍贵文物。绿云楼是在花园的北面,紧靠北城墙,在翠柏荫森、岩洞幽邃之间,危楼耸起、画栋雕梁、飞檐彩椽,壮丽非凡,是“城上二十七楼“之一。从东昌府志及其他参考资料上,可看到明代许东望、张鸣鹤等咏赞“绿云春曙”和依绿园景色的诗词,真个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茂林蔽日、修竹苍翠、夏荷盈池、秋芦似雪,好似大观园的景色风光。

丽农山房为依绿园主建筑,丽农山房西边累土为山,名曰华山,山房南面也有土山,名为南章。南章左右分别是名为邀月的游廊和称作蓼庵的水榭,两建筑东面是通往晚晴书屋和砥斋的双桥。双桥之间有小玲珑馆和名为可亭丽的房间。山房北面有轩房一处,三面临水,故名枕流漱石台。此轩西北有一亭,“绿云深处”的名字正好迎合依绿园的原名“绿云楼”。

依绿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不仅在古城内有,在鼎顺花园附近还有一部分。据说,因为靠近运河,乾隆东巡来聊城的时候就在北园接见地方官员。当年,郑板桥来东昌府,夜降大雪,第二天,众人踏雪观竹,当时知名画家吴竹堂,即兴泼墨作了一幅《得水园喜雪图》。郑板桥欣然为面南的一处园中宅子题写了“喜雪斋”,以示文人清高自洁的秉性。喜雪斋门柱上有一幅楹联,是清代书法家、清官刘墉撰写--“幽人来问篱边菊,仙客相论海上琴”。

这楼和园由元明以迄清代中叶,还部分存在,经历代修葺未致全毁。降至清末渐已圮废,如今楼址已成荒墟,只有那一带仍以“西花园”作为街名了。

----上述内容源于史料搜集整理,如有疑义,欢迎批评指正。

更多聊城八县市景点(山东聊城历史古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