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梨形虫病又称焦虫病、血孢子虫病,是一类经硬蜱传播,由梨形虫纲巴贝斯科或泰勒科原虫引起的血液原虫病的总称。其中以莫氏巴贝斯虫和山羊泰勒虫对绵羊和山羊的致病性最强。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环形泰勒虫对牛致病性强。
1、流行特点:该病在我国各地常有发生,硬蜱是该病的主要传播者,可以这样说,没有硬蜱就没有焦虫病。本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与蜱的出没密切相关。幼畜发病最多,耐过的病畜为带虫者,不再重新发病。
硬蜱传播焦虫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经卵传播 梨形虫随雌蜱吸血进入蜱体内发育繁殖后,转入蜱的卵巢经过蜱卵传给蜱的后代,尔后由蜱的幼虫、若虫或成虫进行传播。梨形虫可随蜱的传代长期在其体内生存。当幼蜱吸食健康牛血时,将焦虫接种到牛体内,在牛的红细胞内继续发育繁殖而使健康牛发生焦虫病。
(2)期间传播 幼蜱或若蜱吸食了含有梨形虫的血液,可传递给它的下一个发育阶段—若蜱或成蜱进行传播,即在蜱的同一个世代内进行传播。泰勒虫是以这种方式传播的,即当感染泰勒焦虫的硬蜱在牛的畜体吸血时,虫体(子孢子阶段)随硬蜱的唾液进入牛体内,这些虫体在牛的脾、淋巴结和肝等网状内皮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形成多核虫体,多核体破裂后又释放出很多大裂殖子,裂殖子又侵入新的网状内皮细胞重复其无性繁殖。一般认为当其繁殖进行6代后,有的大裂殖子侵入网状内皮细胞发育为小裂殖体,小裂殖体破裂后释放出来的小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内变成配子体,即红细胞+寄生的泰勒焦虫。
2、临床症状:牛的双芽巴贝斯焦虫病的潜伏期是8-15天,牛的巴贝斯焦虫病潜伏期是5-10天,这两种病的临床症状很相似。患畜发热,体温可达40-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和黄疸,反刍停止或迟缓,便秘或腹泻,粪便呈黑褐色,恶臭,带有黏膜。呼吸加快,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出现血红蛋白尿、尿的颜色由淡红色,到棕红色,甚至黑红色。泰勒焦虫病的潜伏期约为14-20天,病牛体温升高到39.5-41.8℃,为稽留热,病畜随体温升高而表现精神沉郁,行走无力,离群落后,个别病畜昏迷,卧地不起,呼吸增快,眼结膜初期充血肿胀,流出多量浆液性眼泪,以后贫血黄疸,布满绿豆粒大出血斑。病初食欲减退,中后期病畜喜啃土或其他异物,反刍次数减少以至停止,常磨牙、流涎,排少量干而黑粪便,常带有黏液或血丝。体表淋巴结肿胀为本病的特征,大多数病畜一侧肩前或腹股沟浅淋巴节肿大如鸭蛋,病初硬肿、疼痛,后渐变软。病畜迅速消瘦,在眼睑、尾根部和薄的皮肤上出现粟粒乃至扁豆大的、深红色结节状的溢血斑点。病程6-12天,急性病例常于1-2天死亡。
3、剖检变化:主要以全身性出血,第4胃黏膜有溃疡斑,以肝、脾、淋巴结高度肿胀为特征。死于焦虫病畜尸体消瘦,血液稀薄、色淡、凝固不全。皮下结缔组织充血、黄疸。肝、脾肿大,表面也有出血点。胸、腹部皮下水肿。
4、防治:
(1)有蜱的地区应定期灭蜱,厩舍内1米以下的墙壁,要用二嗪农等杀虫药喷洒,杀灭残留蜱。
(2)对畜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
(3)不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前,定期药物预防,以防发病。
(4)治疗:静脉补液,注射三氮脒或贝尼尔等专用药物。
60%二嗪农溶液:药浴,牛初次浸泡用本品1042ml,补充药液添加2500ml。环境和牛体表喷淋,1:200-300倍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