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古代,天文学是一门考验视力的学问,夜观天象,细数星辰,孱弱的肉眼极尽所能,擘画了杂糅浪漫与蒙昧的原始宇宙观。
尽管落后,但科学探索总是有迹可循的,人们锁定了5颗走位不同寻常的光点,并将它们与那些位置相对固定的繁星区分开来,古中国人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概念为其冠名。
长达千年的时光里,5颗星球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参与着人类对天外世界的幻想,直到18世纪,新技术催生新发现,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举起天文望远镜,将天王星收入视野。
也是得益于近现代科学的快速演进,数学和物理学使天文观测开启新阶段。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因天王星轨道出现难以解释的偏差,海王星被计算推导出来,并在随后被更为先进的天文观测所证实。
然而,天王星轨道偏差问题得到部分解决后,新发现的海王星却又出现与理想计算结果相悖的现象。人们坚信,一定还有颗“行星X”,在不远的黑暗角落摄动着冰巨星。
▲冥王星
冥王星就这样横空出世了。1930年,冥王星作为“行星X”被发现,从此以后,“太阳系九大行星”成了科学常识。
遗憾的是,经过几十年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冥王星仅有月球体积的三分之一、质量的六分之一,如此微小的星球,以及它脱离黄道面的轨道,让最初的假设打上了问号。
后来,陆续发现了多颗与冥王星规格相似的星球,阋神星尺寸甚至超过了冥王星,如果可以,这些星球都有资格被定义为行星,天文学界顿时争议四起。
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将冥王星请出行星行列,并全新定义了矮行星的概念。虽然许多人恋恋不舍,但最终接受现实,开始了对“行星X”的新一轮搜寻。
抱着寻找大行星的动机,近些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不少矮行星、小行星,也算意外收获,为研究太阳系发展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新的“第九大行星”始终未曾谋面。
▲“第九大行星”可能位于奥尔特云(概念图)
一些天文学家坚称,就像当年发现海王星一样,这颗“行星X”的轨道,即新“第九大行星”的轨道,已被公式推导出来。
由于科学进步,推导出来的不仅是轨道,甚至还包括星球的性质。即便缺乏观测数据,天文学家仍就各自掌握的零星信息,提出了关于这颗星球性质的迥异推断。
最初,推断集中于气态巨行星或冰巨星。天王星、海王星作为“大个头”,只有达到一定体积和质量,方能撼动它们。
类似木星、土星的气态巨行星肯定可以做到这一点,类似它们自己的冰巨星也有这样的实力。气态巨行星和冰巨星居于太阳系外围也是至今人们常规的认识。
不过,虽然有无数遍演算,太过遥远的假设轨道仍旧产生了围绕星球质量的分歧,一说“行星X”质量为地球的2~5倍,另一说则超过10倍。
地球质量2~5倍的尺寸,一般不会形成类木行星等气态巨行星,与之匹配的类型,是被称为“超级地球”的类地行星。这类行星有坚硬的岩石表面,与地球、火星、金星的构造非常接近。
如果质量达地球的10倍以上,小则冰巨星,大则气态巨行星,更有甚者,提出了褐矮星的假设。
通俗地讲,褐矮星是一类介于恒星与气态巨行星之间的星球,有着比普通气态巨行星更大的体积和更多的能量,但尚不具备点燃中心核反应的能力,处于临界状态。若是如此,太阳系险些就变成双星系统了。
还有更为大胆的猜测,认为“第九大行星”是个黑洞,令人毛骨悚然,好在尚无明确依据。
▲“堤喀”有可能是一颗褐矮星(概念图)
有坚信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存在的人,也有提出反对意见的。如今的人类,能用哈勃望远镜等尖端设备瞭望深空,相比之下,同属太阳系可谓近在咫尺,为何难觅踪迹?
对于这一问题,合理的解释只有光线了。太阳系之广阔,远超常人认知,冥王星外的柯伊伯带曾被认定为边界,但随着科学探索,发现还有一层包裹着太阳系的奥尔特云,需要以光年为尺度。
推测的“第九大行星”,可能比海王星轨道还远500倍,因其过于遥远,难以接收太阳光并反射至内太阳系,又不像恒星一样自带光芒,只能隐遁于漆黑的宇宙背景。
一些富有理想主义的天文学家已经给这颗星球取了名字,叫做“堤喀”,原意是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这位神祗随意地把好运和厄运分配给人们,代表了欲望的风险与不定。
这大概是对“行星X”意义的暗喻,如存在,这颗星球带给地球和人类的,或许是绵延亿年的默默守护,或许是将会降临的世界末日。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