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权游七国是哪七国(权游七国实力排行),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权游七国是哪七国(权游七国实力排行)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权游七国是哪七国(权游七国实力排行)

经常有网友比较权游与三国高下。

这其实是个好问题。

只要创作者思考历史题材故事,就难免撞到这两个标杆。

新故事没有三国和权游精彩,那读者为什么要看新作品?

从这个角度而言,故事创作难度是越来越高的。

对于艺术品,总体无法比较。

但我们可以拆成几个维度进行对比:

本文通过体量,叙事,角色,本位,欺骗,背叛,道德与政治这几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

1、体量

字数

三国演义的体量是60-80万字,如果彻底白话化,字数至少翻倍,不低于120万到160万字。

三国肯定是超长篇。

权游目前是180w词,翻成汉语至少360万到400万字,还没有更完。

更完怎么也得大几百万甚至千万。

权游也是超长篇。

角色

据说三国出场1200左右角色。

权游出场2000+,相比三国,许多角色富含内在目标。

欲望与心理诉求。

场景

三国主要场景是西安、河北、洛阳、许昌、荆州、南京、蜀中,大体不超过10个。

权游主要场景是7王国1君临+3东方+1长城,不少于10个。

基于上述客观数据,权游相对三国,体量更大一些。

2、叙事角度

个人认为,三国叙事以事件为主,角色为辅。

重点是角色做了什么事?

最简单的论据就是目录:

做了什么事

三国侧重天下大势分与合,歌颂英雄们做了哪些大事。

典型中古时代的英雄史诗。

权游正好反过来:角色为主,事件为辅。

重点是通过事件,反映了角色是个什么人?

是个什么人

3、角色塑造

承接上节:

马丁花了很大心力刻画角色内心世界:

欲望,目的,情绪,信仰,权衡。

但在三国里,诸葛亮的内在目标是什么?

亮子对英子感情如何?

亮子对子女教育如何?

这些都是缺失的。

在中国的史官看来,这都是小事,上不了台面。

还可以继续举例:

关二哥一家日常?

刘备更爱糜夫人还是甘夫人?

曹孟德为什么好 *** 这口?

阿瞒多疑及复仇的性格如何形成?

他第一个老婆是 *** 么?

然后被他爸曹嵩抢去睡了么?

像泰温和雪伊那样。

所以跟他爸老死不相往来么?

像提利昂和泰温那样。

还是说曹操的启蒙导师是曹嵩小妾。

小妾答应嫁给曹操,转手却嫁了他爹山高,欺骗了曹操,所以后者形成了多疑人格。

所以操哥后来找陶谦报仇,名义上是杀父之仇,实际上因为陶谦把操哥初恋情人给抢去睡了。

但总不能因为晚娘兴师动众,显得不好听,所以旗号成了“因父之名”。

假设曹氏父子感情好,为啥老爹不跟着操哥军队走?

董卓之乱时,曹操在陈留起兵。

曹嵩不肯相随,带着少子曹德(又作曹疾)到琅邪避祸。

答案很明显,就是父子没法在一起共用一个女人,太烝了。

初恋之死对阿瞒造成了终生ptsd,使他一直困在 *** 癖好里无法自拔。

之所以叫阿瞒,就是因为一直瞒着曹嵩偷晚娘。

如果罗贯中把这些内容都补全,那就成了权游。

删掉这些内容,就成了三国。

所以我们在看三国与权游时,其差别就不是吃饺子和吃汉堡。

完全是吃饺子和抽雪茄。

根本没得比。

三国看的是宏观的英雄事迹,权游看的是微观的人物弧光。

所以,如果马丁写一个宏观的架空的大事记,不会有任何人感兴趣。

因为超越不了魔戒。

但宏观事迹+微观成长,这就超越魔戒了。

因为托尔金对弗罗多,山姆,甘道夫的内心世界描绘很弱。

同理,如果罗贯中细化三国角色的内心世界,也会更爆款。

比如甘夫人之子刘禅被封太子后,糜夫人如何反应?

在演义里,关平作为义子,与关兴关索的关系如何?

为什么义子跟在关羽身边,亲子却不在身边?

关羽是培养义子,还是保护亲子?

一个受重视却没有继承权的义子,和一个有继承权却不受重视的亲子。

好比雪诺和萝卜不和,会发生什么事情?

故事就会瞬间产生悬念。

实际上,过去几年,比较火的司马懿军事联盟,还有六神磊磊读金庸,

其路数都是放大名著里的小角色,重新解释塑造。

由于创作者思想考量非常深刻,其再创作获得巨大成功。

4、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

罗贯中是事本主义与天道主义,

老胖丁是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

三国演义相比权游,角色内在心理描写不够深,其对底层角色关注也很少,主要侧重王侯将相。

这就是两者字数,100万字与500万字的差值所在。

马丁除了贵族,还花了很大精力刻画小人物。

比如龙妈身边的奴隶,美人布蕾妮,佣兵波隆, *** 雪伊等等。

并没有因为这些角色地位低就完全无视。

对于罗贯中来说,角色能不能进入我的故事,要看你角色做的事情够不够大。

董卓烧了洛阳,可以进。

曹家窜了权,可以进。

周瑜烧了曹操,可以进。

关公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以进。

如果关公没有威震华夏,我估计罗贯中不会给关公那么多篇幅。

刘备代表汉室正统,可以进。

其他糜夫人甘夫人华佗吕伯奢,没有权力,没做大事,都是小人物。

工具配角给主角剧情做个铺垫服务,然后就滚蛋吧!

从这个角度可以意识到,罗贯中是中世纪文学家,写的是英雄史诗。

但他的史诗经过戏剧化处理后,其冲突、矛盾变得非常精彩。

而马丁是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学家,写的是芸芸众生。

富含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

这些诞生于文艺复兴以后的思想,鲜明地烙在马丁大脑里。

如果马丁作品里看不到人本人道,那从1400年到现在,人类文明这600年就白发展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1330-1400)的罗贯中与(1948-今)的马丁,两者就完全不可比。

相当于郑和宝船VS小鹰号航母。

罗贯中甚至不能和1500多年的莎士比亚比。

罗贯中最多应该与乔叟(1343-1400年)比,这才是公允比较。

5、欺骗

这个点很有意思。

罗贯中总体赞扬欺骗。

马丁否定欺骗。

三国这边,无论是曹操欺骗董卓,刘备欺骗曹操,欺骗刘璋,诸葛草船借箭,庞统黄盖诈降,诸葛空城计,司马欺骗曹爽。

最著名的事件,最伟大的胜利,都从欺骗而来。

所以说,诸葛亮是天字第一号大骗子,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然后诸多中国人以欺骗大师诸葛亮为偶像。

三国里,似乎没有哪个角色因为诚实而扮演正面角色。

鲁肃更多是一个被耍的团团转的傻子好人。

刘璋则被扣上暗弱的美名。

所以三国提供了这样的逻辑:

诚实=傻子,骗子=偶像。

总之,三国提供了一种极其务实的实用主义理念:

只要能赢就行,方式方法无所谓,荣誉道德毫不重要。

输赢重要性远高于是非。

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相对更难构建契约,普遍零和博弈。

单次博弈背叛最优,所以要比谁的骗术更高明。

所以中国观众看奈德,很容易嫌弃+鄙视+嘲笑。

但马丁不赞美欺骗,马丁明显站在奈德一边。

开场选择一个诚实,家庭,誓言的好男人作为主视角,没有一丝一毫的贬低和嘲讽。

在胖丁这里,是非非常重要。

这继承了莎士比亚以来的主题风格。

文学作品里反复讨论正义与信仰。

比如哈姆莱特到底选择复仇还是不复仇。

在三国里,这种思辨的问题往往会被简化为一句话: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奈德这样的人并不适合在君临环境下生存。

谴责屁用没有,游戏继续运转。

胖丁以奈德之死,宣告中世纪骑士精神彻底过时:

美德与荣誉退位,阴谋与卑劣上位。

这也正是玫瑰战争对中古英国文明的影响。

综上,罗贯中不反对欺骗,马丁不赞美欺骗。

罗贯中赞美正统,马丁赞美正义。

所以,如果非要谈骗术,也就是网友问的:

三国和权游,谁的权谋更深邃?

那肯定是罗贯中塑造了更多经典骗局。

但是,问哪个作者更擅长骗读者?

毫无疑问,胖丁啊!

开场,胖丁误导读者以为瑟曦和詹姆是杀害琼恩的凶手。

谁能猜到是小指头搞的鬼,是莱莎骗了姐姐?

第一卷结尾,谁能想到奈德能被砍头?

红色婚礼,谁能料到萝卜母子被团灭?

紫色婚礼,谁能料到真凶是老玫瑰?

罗贯中什么时候把读者骗得团团转,跟二傻子一样?

6、道德立场与政治干扰

罗贯中赞美欺骗,自己也知道在道德上不够扎实,如何圆这件事情呢?

就是人造一个道德前提:

刘=好,曹/董/司马=坏。

这样,曹骗董,刘骗曹,诸葛骗司马。

因为立场正义,所以手段卑劣也无妨。

关于刘备欺骗刘璋,两人都是老刘家。

所以,只能强行赋予刘备主角光环,强行赋予刘璋反派光环。

这就是问题所在:

罗贯中植入了道德前提。

相比而言,马丁要公允客观很多。

虽然采取斯塔克家族作为主视角,但却并没有一个过于倾向斯塔克的感情。

很大程度上,因为故事原型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都源于英国王室,不存在谁正统谁逆贼。

而曹操董卓并不源于汉刘皇室。

读者在喜爱兰尼斯特和坦格利安家族成员时,比如小恶魔和龙妈时,并不会与马丁的感情发生冲突。

但三国读者喜欢曹操司马时,就会与作者立场发生冲突。

这是因为罗贯中需要考虑朱明朝廷的态度,所以需要尊汉贬蒙,作品里就是尊刘贬曹。

而马丁没有政治压力,没有政治担忧:

于是天天开心地kukuku。

7、背叛

虽然两个作者在欺骗与道德问题上有不同,但在忠诚问题上基本类似:

赞美忠诚,反对背叛。

只要是忠诚,罗贯中统统赞扬。

无论是关张诸葛赵黄忠于刘备,还是典许夏侯忠于曹魏,还是周鲁忠于孙吴。

甚至荀彧忠于汉室,都行。

但只要是叛徒,无论吕布,曹操、司马懿、糜芳、孟达,都是负面人物。

哪怕是吕布背叛了大坏蛋董卓。

司马懿背叛了二坏蛋曹家。

罗贯中决不接受叛徒。

马丁和2DB也憎恶背叛:

詹姆“背叛”疯王,所以一直挨骂。

莱莎背叛姐姐,最后被一脚踹下深渊。

大熊一定程度背叛龙妈,所以要遭些罪。

泰温和雪伊背叛提利昂,去死。

席恩背叛斯塔克家族,以死谢罪。

佛雷背叛萝卜,族灭。

后记:

虽然罗贯中歌颂欺骗手段,但我并不认为罗贯中拥有反人类或者卑劣人格。

他在诸葛亮火烧藤甲兵时,曾经做过诸葛亮的自我批评:

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

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皆死于谷中,臭不可闻。

孔明垂泪而叹曰:“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

左右将士,无不感叹。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罗老爷子具有人本人道的思想萌芽,可以视为中式文艺复兴的先声。

随后在汤显祖、朱载堉这些大家手里,正式开启第十五世纪的中华文艺复兴。

更多权游七国是哪七国(权游七国实力排行)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