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黄河大合唱《黄河颂》(延安颂是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的作品吗为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黄河大合唱《黄河颂》(延安颂是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的作品吗为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黄河大合唱》的谱曲者冼星海。

1944年6月,爱泼斯坦到延安访问,从延安交际处获得的《黄河大合唱》总谱,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资料图片)

82年前,《黄河大合唱》首次唱响延安

1939年4月13日晚7时,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座无虚席,大家正等待着音乐会的开始。本场音乐会共有六个节目,当时正值延安第一次生产运动的 *** ,第四个节目是冼星海指挥、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学生表演的《生产运动大合唱》,大合唱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掀起了音乐会的一个 *** 。

真正让这场音乐会载入史册的是最后一个节目,由来到延安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表演的《黄河大合唱》,站在舞台上的演员并不多,合唱队不到三十人,乐队也不过三十人左右,而且乐队成员大部分来自鲁艺音乐系。然而,《黄河大合唱》天然的气势,却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腾在舞台上。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紧接着唱响了《黄河船夫曲》,这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其中我们最熟悉的《保卫黄河》是第七乐章。《黄河大合唱》既有配乐朗诵,又采用了多种演唱形式,有合唱、齐唱、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对口唱等,是一个完整的独具匠心的声乐作品。

当晚担任《黄河大合唱》指挥的是1920年出生的邬析零,这时他不过二十岁,他从十七岁就开始担任合唱指挥。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在自己的国家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听到《黄河大合唱》这样激越而深沉的音乐,内心怎能不激动慷慨呢?在许多年后邬析零回忆《黄河大合唱》创作始末的文章中,仍能感受到那份激动慷慨。

当晚的演出整体效果非常好,观众均受到了触动。尤其令邬析零印象深刻的是光未然朗诵《黄河大合唱》的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舞台上的灯光暗了下来,一束聚光照亮了诗人的上半身。他身披黑色的大半身长的大髦,遮住了他因伤扶着棍杖的形象,因而诗人显得那样的英武潇洒。随着吟诵的节奏,他挥动单臂。吟咏者高吟低哦,速度有张有弛。听众席上一片安静,个个倾耳谛听。心情随着吟诵的声调,上下起伏,随着诗句,走进诗中描述的情景。听众们陶醉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本是李白的一句诗。光未然朗诵的这个乐章,将黄河比作民族的大动脉,它带来灾难也养育了中华儿女,它见证了过往却从未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日这样团结,正是因为这团结是空前的,这力量是无穷的,胜利也终将属于我们。

《黄河大合唱》是先有诗再有曲的,诗的作者正是这位光未然。他的灵感来源于他所带领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渡过黄河的真实经历。

渡黄河的经历让光未然灵感迸发

抗敌演剧队诞生于1938年的武汉。1938年4月,国民 ***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正式组建成立,第三厅掌管宣传工作,由郭沫若任厅长,而周恩来当时担任政治部副部长。在周恩来、郭沫若的领导下,第三厅团聚了一大批致力于抗日民主运动的进步文化工作者,实际上第三厅成为党在国统区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

在第三厅的组织下,成立了十支抗敌演剧队,他们走到哪演到哪,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抗战。随着武汉失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抗敌演剧队分赴各地,其中第三队要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9月,第三队离开武汉,他们先到了西安,再到洛川、宜川,在宜川这一侧,他们欣赏了气势撼人的壶口大瀑布,而对面就是山西吉县。怒涛拍岸,他们该如何渡过黄河呢?

原来,壶口瀑布下游有一个叫圪针滩的渡口,但由此渡河非有谙熟水性、体力过人的船夫不可。1938年10月31日,第三队的队员们在渡口坐上了一种形制独特的船,据邬析零的回忆,这种船“像是一只近似四方形的没有盖子的大木头匣子,船首、船尾一般宽”,船中央有一块向下凹的地方,队员们挤在这里,四十来个敏捷而又有力量的船夫,将船推向水中,又迅速跳上船来,整齐站立在船的两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操桨,还有一些人掌舵,而总舵手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白胡子老头。

渡船的登陆地点在圪针滩的东南方向,但渡船始终逆流而上,朝着东北方向驶去,如果顺流而下,如此湍急的水流不知要把船载到何方。船夫们喊着号子,行至黄河中央,白胡子老头忽然提高音量,喊出了“嘹亮得像警报似的声音”,船夫号子立刻变了调子,“声调越来越高,音量越来越强,盖过了浪涛的怒吼;节奏一阵紧似一阵,越来越急促,原来一呼一应之间的间歇已完全消失”,这让坐在船中央的队员们都感觉到喘不过气来。

当时坐在船上的还有版画家力群,他也参加了第三队的工作,他说“如果没有这次切身的生活感受,诗人光未然就写不出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诚哉斯言,光未然久久不能忘怀这船夫号子,不能忘怀这些船夫与黄河搏击的场景。

第三队到山西后,在吕梁山区度过了两个多月,之后再次渡过黄河,于1939年春到达延安。光未然躺在担架上到了延安,此前他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不能行动。1939年3月间,为了给第三队准备在延安的表演节目,光未然将两次渡过黄河以及在黄河边上行军时的一些感受写下来。他无法握笔,躺在病床上口述给第三队队员胡志涛。花了五天的工夫,光未然完成了一首长诗,这便是《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有了歌词,还要有曲,完成这项工作的是光未然的朋友、时任鲁艺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

冼星海只花了六天时间谱出了曲调

在抗战文艺运动中,鲁艺是一面光辉的旗帜。1938年4月10日,鲁艺在延安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党在延安开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 *** 、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对这所学校十分重视,1938年4月28日, *** 来到鲁艺对全体师生发表了一次讲话,他为鲁艺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指明了方向,鲁艺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

1938年10月,冼星海携妻子从武汉到延安,出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留法学习音乐多年,在艺术技巧上是不成问题的。1935年回国后,他立刻投入到抗战文艺运动中,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冼星海、光未然都参加到了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的工作,实际上,他们在武汉时同住在一个房间中,白天各有工作,晚上临睡前可深谈,有时谈到忘了时间,听到隔壁房间敲墙板方止住。冼星海、光未然在武汉时已经合作过一些歌曲,当1939年春两人在延安重逢时,冼星海提出了再合作一次的建议,光未然欣然接受。

光未然完成歌词的几天后,在延安西北旅社的一孔窑洞中,他向冼星海和第三队的队员们朗诵了全篇。冼星海听完,忽然站起把歌词抓在手中,对众人表示有把握谱好曲子。或许令今人难以想象的是,《黄河大合唱》这么大的作品,冼星海却没有机会集中精力谱曲,他只能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抓紧每分每秒工作,为此连续熬夜。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只花了六天时间即完成《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调,之后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完了全部伴奏音乐,在写伴奏时,《黄河大合唱》的彩排也在紧张进行中。

1939年4月13日晚的音乐会,冼星海拿出了两部大合唱,这两部作品都载入了中国音乐史册。到延安后,冼星海的艺术生命迸发出了惊人能量,一个又一个音符仿佛从他笔底流出。冼星海有很好的西洋音乐的底子,他也热爱中国民间音乐,在延安,他热心搜集陕北民歌,他认为民歌是一个大宝藏,对于发展中国的新兴音乐至关重要,“吸收过去优良的民歌形式,灌以新的内容,再进一步,以新内容新形式的一种创作方法,归并一致,打破传统封建的、半封建的写法及其习惯,使我们能实践新兴音乐的民歌,能在世界乐坛上占一席地位”。

冼星海夜以继日工作,身体越来越差。从其留下的日记看,他在为《黄河大合唱》谱曲时,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状况。1939年3月27日的日记中,他写道:“身体不怎么好,恐怕是营养不足的关系”。4月3日,他写道:“上午参加种菜,下午因身体不好就午睡”。这一天,邬析零代表第三队来看望冼星海,送来了两斤猪肉、核桃和白糖。冼星海喜欢吃糖,忙于工作的他,将送来的白糖放在桌上,写几句抓一把糖吃。

1939年5月11日,为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举行的晚会上,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一百多人表演了《黄河大合唱》, *** 等领导人在台下欣赏了表演,连声叫好。当天,冼星海在日记中说“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1940年2月26日,冼星海又指挥了五百人表演《黄河大合唱》,盛况空前。

在这次表演后不久,组织委派冼星海去苏联完成一项任务,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与祖国的诀别。受阻于苏德战争,加之 *** 反动派的阻挠,他屡次回国不成,而病情日甚一日,于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年仅40岁。

冼星海曾对母亲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是耻辱的,祖国的孩子们正在争取让那青春的战斗的力量支持那有数千年文化的祖国。我们在祖国养育之下正如在母胎哺养下一样恩赐,为着要生存,我们就得一起努力,去保卫那比自己母亲更伟大的祖国。”冼星海用音乐作为战斗的形式,一曲《黄河大合唱》从历史深处走来,也将持续奏响华夏。(罗慕赫)

更多黄河大合唱《黄河颂》(延安颂是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中的作品吗为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