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民歌时代,这个离我们有些年头的节点,至今却还为老乐迷们津津乐道。从杨弦、胡德夫、李双泽,到再次革新音乐潮流的罗大佑、潘越云,短短十几年中,中国台湾的华语音乐从西洋音乐的追随者,蜕变成了百家争鸣的创作热土。
而其中有两位重要人物,也深深影响了这个时代——民歌界的泰斗李泰祥,与至今仍活跃在一线的歌手齐豫。1979年,由李泰祥作曲、编曲、制作,齐豫演唱的专辑《橄榄树》发行,一张永载史册的作品横空出世。
师从李泰祥
被齐豫在《橄榄树》中的初试啼声惊艳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李泰祥。
李泰祥古典乐手出身,担任过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及台湾大学管弦乐团指挥,并曾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各大交响乐团访问进修。
他的作品向来追求浪漫唯美,一生尝试过古典乐、现代乐、实验电子、流行歌曲、电影配乐、剧场配乐等,在古典音乐的影响下,他坚持认为流行乐也能高大上、不流俗,甚至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创作出极富人文色彩的作品。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民歌运动兴起,李泰祥的现代民歌创作实践苦于找不到一位合适的诠释者,就在这时,一位台大的大四学生让他眼前一亮。
1978年,还没大学毕业的齐豫以一曲《Diamonds & Rust》获得第二届金韵奖冠军、第一届民谣风冠军。李泰祥被这惊为天人的声音震撼,毫不犹豫地成为了齐豫首张唱片《橄榄树》的制作人。
虽然《橄榄树》的多数作品都写于初识齐豫之前,但李泰祥在这张专辑中身兼作曲、编曲、指挥、制作等多重身份,动用近三十人的管弦乐队伴奏,让齐豫的歌声与歌曲本身完美融合。
《橄榄树》中既有齐豫那高音带来的飘逸昂扬之感,又有无限亲近土地的民谣风情。此后频频被称为“天籁之音”的齐豫,在这张出道专辑中就展现了“高雅不流俗”的新式流行歌气质。
除了最为知名的专辑同名曲目《橄榄树》外,专辑中还收录有屠忠训指导的电影《欢颜》同名插曲。《欢颜》结合了古典与流行的元素,消弭了古典音乐和听众的距离,一举拿下第1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电影插曲奖。
而专辑中像《青梦湖》这样的作品,带有着浓厚的旧式流行歌气息,寄情于物、灵动欢快、饱富诗意,秉承李泰祥积极阳光、拒绝无病 *** 的音乐风格,让人忍不住随之雀跃,感怀于音乐为我们带来的最纯真的快乐。
在官方评选的1975年-1993年台湾中文百佳专辑中,罗大佑的《之乎者也》、苏芮的《“搭错车”电影原声专辑》与齐豫的《橄榄树》分居前三,被永远地铭刻在华语流行音乐史中。
与三毛结缘
《橄榄树》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目,非同名曲《橄榄树》莫属。这首歌不仅仍由李泰祥作曲,歌词方面更邀请到知名作家三毛创作。
《橄榄树》原诗是三毛以英文写成,描述了三毛对西班牙的情感,歌词中充斥着大量西班牙元素——“为了小毛驴,为了西班牙的姑娘……”
虽给听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但这样的歌词并不容易引起最广泛的共鸣,因此李泰祥只是为其谱了曲,久久没有发表,直到几年后邀请民谣歌手杨祖珺改写歌词,这才有了今天我们听到的“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这样的改动令原作者三毛不太满意,而《橄榄树》瞬间红遍整个台湾,证明了这个版本的歌词深受听众认可。有了《橄榄树》的合作,齐豫和三毛也建立起了非同一般的友谊。
1985年,齐豫、潘越云、三毛共同合作了一张专辑《回声》,这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一张CD唱片,“回声”之名取自三毛的英文名Echo,以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三毛的下半生。
作为专辑的制作人与演唱者,齐豫将三毛的经历借歌曲的形式,延展成所有女人的生命故事。她一直称三毛为“三毛姐姐”,希望借由音乐,帮她走出失去爱人荷西的痛苦。
对于这张专辑,三毛曾写道:“每写任何一首歌,心情总是放在那一段时光里去,也曾哭过,与之同生同死。「用心去写」,而笔,只是心的工具而已。这种投入的写法付出的代价很大。目前的我,化为过去许多个消逝的我,那好似在看一卷一卷录像带,而我无法淡然。”
直到后来,齐豫才意识到要三毛揭开伤疤,开诚布公地讲出她的故事,是一种莫大的伤害。2018年,齐豫与潘越云联手带来了一首《不曾告别(三毛姐姐如晤)》,并在台北小巨蛋举办了“三个女人的壮阔人生——三毛、齐豫、潘越云《回声》演唱会”,是感同身受的致歉,也是无比感慨的缅怀。
从《橄榄树》,到《回声》,再到近年来发表的佛学音乐作品,我们认识的齐豫总是那么超然、自我、不受世俗裹挟,听她的歌,总是让人心神宁静、忘却烦忧。
对于多数乐迷而言,1979年是个显得有些遥远的年份,但说到《橄榄树》,我们总能哼出那熟悉又治愈的旋律,或许这就是齐豫和她那张《橄榄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