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夏天到了,一年一度的酷暑又不约而至。
”火炉城市“是对夏天天气酷热城市的夸张说法。
最早出现“火炉”城市这一说法是在民国时期。那时候的重庆、武汉、南京三城就被称为“火炉”,“三大火炉”的叫法也就从那时候开始。
建国后又有了“四大火炉”之说,又多了南昌、长沙、杭州、上海等城市,但无论怎么组合,重庆、武汉、南京这三座城却始终名列其中,“四大火炉”的说法在中国的流传时间最久。
一直到了2013年,中国气象局专家分析了30年来的气象资料,得出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大城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其中排在前四位的重庆、福州、杭州、南昌,被当时的媒体称为新“四大火炉”。
又一个十年快过去了。
每年的酷热或早或晚,但从来也没有缺席过,不该热的地方,也会突然热起来,貌似还有新的城市加入到了火炉的行列,那原来曾经的“十大火炉”有没有变化呢?
小编对前述十大“火炉城市”,再加上上海、海口、济南共计13座城市的历史气候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间,有10座城市35℃以上的高温天数累计超过了200天,其中超过300天的城市有7个。从2011年到2020年,高温天总数列前十名的分别是福州、长沙、海口、南昌、重庆、杭州、西安、南宁、武汉、合肥。
一、 福州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421天
福州市区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地形,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并且近年常出现热岛效应。
福州原来也曾经是“水都”,城区内有100多条河流,福州以前有一个东湖,比西湖还大,现在的五一广场是福州一个地标,这里以前四周是一片沼泽、湖泊池塘,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绿地和水面消失了很多,近些年福州夏天经常出现持续高温,在2000年-2009年的十年间就以高温375天的总天数名列榜首,而且福州的夏天热的早,热的时间长,从四月末会一直热到十月中旬。
而且这里的湿度还大,哪怕温度只有30度,体感也特别不舒服,去年夏天共出现35度以上高温天数达56天,近十年35度以上高温天数在50天以上的年份占了近一半,名列第一也是实至名归。
二、 长沙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384天
长沙一直是国内夏天最热的城市之一,但看这十年的历史数据,长沙之热还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长沙炎热有三大因素,一个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呈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横亘在湖南和两广的边界上,夏季盛行的偏南风在翻越南岭山脉时产生的焚风效应,对长沙夏季的炎热高温起到了加强作用。第二个因素就是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长久盘踞而产生的严重干热现象。第三个因素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建筑密集、汽车尾气排放增加,使得长沙城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导致气温升高。
从统计数据上看,近十年长沙的最热年份出现在2013年,35度以上的高温多达63天,但那前后几年气候还算温和,但近五年却处于持续出现高温天气,每年出现35度以上高温天气都在35天以上。
三、海口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371天
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性气候特色的地方,纬度低离赤道近 太阳直射时间长,其夏天炎热主要是由于海南的夏季风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经中南半岛山脉地形的阻挡,水汽条件较差,气流变得干热,这股干热的西南气流经过海南岛中部的五指山后,叠加焚风效应会变得更加干热,经常会导致了海南岛包括海口等地成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
这几年说到“火炉”城市,提到海口的不多,但查看海口每年夏天的历史数据,很难想象一个海岛城市会有这样密集的高温天气,海口的夏天不但气温高,而且持续时间还长,每年会从四月下旬一直持续到十月上中旬高温才会消退,2015年夏天竟然出现了高温超过35度以上的天气达64天之多,创下了本文中提到的这些城市一个夏天高温天气最高记录。
四、 南昌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363天
南昌深居内陆,西面有井冈山,东边有武夷山,南边还有南岭山脉,处于群山包围之中,能带来凉爽的亚热带季风被这些山脉阻隔难以进入,潮湿的空气聚集中部,没有风,热气久久不能散去,空气中的湿度过高,导致夏天的南昌经常会出现持续高温、闷热、无风、潮湿的极端气候,每年7月初到8月末最为难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 天。
每年夏季最热的时候,半夜12点的室内温度仍然可以达到33-35度,中午的室外温度更会达到40度左右,地表温度甚至会达到60度,真可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火炉城市。历史上的极限天气出现在2013年,高温天数达到了57天,最近出现的是2018年,高温天数达到了51天。
五、重庆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351天
重庆作为资深的“火炉”城市,主要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重庆地处盆地,处在长江干流和嘉陵江河谷的区域,属于四川盆地中地势比较低的地区,夏季热量不易散发,而且这里水汽资源富集,空气湿度较大,较低的地势使得空气的密度也较大,而且重庆四周群山环抱,经常出现无风或者微风天气,空气中积聚的水汽和热量很难通过大气流动进行疏散,还有重庆市区的人口比较稠密,高楼林立,使城区的增温效应更加明显,而且热气很难向四外散开,这几个因素的叠加,造成了重庆夏天炎热。
但这几年重庆坚持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建设湿地公园,加大蓄水,这两年的夏天明显变得凉爽,从数据统计也能看出有明显的变化,去年和前年出现的高温天气累计才有52天,其炎热状态得到了明显改善,今天的重庆已经不再是一个”火炉城市了。
六、 杭州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319天
杭州处在北纬30度的亚热带季风区,夏季气候炎热,湿润,冬季湿冷是杭州的气候特点。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密度的增加,产生的城市热岛效应也导致了杭州夏天的炎热。据有关气象专家跟踪,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杭州平均气温每10年就上升了0.35℃。数据显示杭州在变热,但通过最近十年的数据看,这个变热的趋势并不明显。
近十年杭州最热的夏天出现在2013年,35度以上高温出现了53天。这年的7月24日到8月14日,连续出现了22天的高温天数,其中39度以上的就有19天。还有就是2016和2017年都连续出现过40天以上的高温天气,2017年甚至还出现过连续6天的40度以上高温天气。
上面的数据听着感觉杭州热得可怕,其实并非如此,杭州的夏天具有自己的特点,就是热得晚,走得快,高温天气很少出现在五六月份,而主要集中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下旬,除此之外的时间,杭州的夏天还是很舒服的。
七、西安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301天
西安,一个西北城市,谁也不会想到这里的夏天甚至比很多南方城市还热。
西安地处中原,南边是秦岭,西边是太白山,北边是黄土高原,整个四周都被高山高原所包围,在这里形成一个低洼地带,秦岭这个天然屏障有阻挡了暖湿气流,空气流动慢,在加上西安的经济持续发展,外来人口和工厂大量增加,水资源缺乏,超高容积率的韭菜楼盖得比较密集,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夏季这里经常处于燥热天气,是北方最热的城市。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每年夏天西安的高温天气来的也比较早,经常是五六月份就进入高温,2020年“五一”就出现了连续四天的36度以上高温,而且这个月30度以上天数就占了16天,2017年7月曾连续出现40度的高温天气达9天之久。
第八名南宁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294天
南宁处在北回归线以南,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南宁会是一个炎热的地方。从地形上看,南宁呈现的是邕江广大河谷为中心的盆地形态,海拔较低,盆地南、北、西三面均为山地围绕,北方来的冷空气受到大山阻隔减弱,南宁到大海中间还有十万大山的阻隔,所以从海面上吹到陆地上那种凉爽的风及造成降水的水汽,也很少能吹到南宁,所以南宁的夏天也是格外的热。
不仅如此,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南宁的夏天来得很早,进入五月份就开始炎热,有的年份甚至进入四月中旬以后,每天的最高温度都在30度以上,而且中间没有过度穿插,一直要热到10月中旬前后。虽然是有点热,但是南宁是中国著名的绿城,城市环境还是优美的,青山绿水,绿植覆盖率很高,在炎热的夏季也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南宁吃喝玩乐。
九、 武汉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257天
武汉位于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河谷之中,地势平坦低洼,四周山地环抱,地面散热困难,四周湖泊河渠又较多,白天受太阳辐射后,蒸发大量的水汽到上空,犹如罩上了热气的蒸笼,再加上城市的热岛效应,导致武汉的夏天也是特别炎热,是传统的“火炉”城市。
但近些年,由于武汉造了很多人工绿岛,对疏通空气环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武汉夏天的温度有所降低,35度以上高温天数明显减少,去年35度以上高温天数只有12天,武汉已经初步改变了过去留给人们的经典“火炉”的印象。
十、合肥
上榜理由:35℃以上高温天数205天
合肥从地理位置上看,其纬度比较低,其气候特点是冬寒夏热,春秋较短,夏季很长,天气炎热,又是内陆城市,所以也属于夏季高温城市, 再加上这些年合肥经济发展比较快,人口、机动车、高层建筑大量增加,诸多因素叠加产生的城市热导效应也加剧了炎热程度。
相对于安徽其它地市来说,合肥的夏天也显得比较长。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到,虽然35度以上高温总天数不是太多,但30-34度左右的天数不少,近十年的高温记录出现在前几年,2013年从7月23日到8月19日曾连续28天出现35度以上高温。2017年7月下旬曾连续出现4天40度以上高温。2016年也曾出现连续二十多天的35度以上高温,这两年的高温天数有明显减少,去年只有12天。
通过对13个城市最近十年夏天的气候数据进行的分析,排在第11、第12、第13位的分别是上海、南京和济南。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南京,一个历史上著名的“火炉”,这次却远在十名之外,去年35度以上高温天气只有11天,这种改变既有大气环流变化的因素,更有不断植树造林的功劳。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