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脚本,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iǎo běn,是指表演戏剧、拍摄电影等所依据的底本又或者书稿的底本。脚本可以说是故事的发展大纲,用以确定故事的发展方向。之后,确定故事到底是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有哪些角色,角色的对白,动作,情绪的变化,等等,这些细化的工作都是剧本上所要清楚确定下来的。以下是央视编辑老师们精心编写的《全州十大碗》(上集)脚本。欢迎分享!
《家乡至味2022》
第十九集
引子: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最令在外闯荡的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就是“十大碗”,也是逢年过节全州人招待贵客的必备菜肴。全州十大碗汇聚了全州各乡镇的美 *** 华,每一碗所对应的乡镇,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自然馈赠组成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和生态体系,都融合在了这一碗碗家乡至味之中。
解说:2020年11月26日,是广西全州县枧塘镇的唐以金老人八十岁的生日。今天,他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正是“十全十美”的全州十大碗。
同期:唐以金和家人互动,孙子孙女绕膝的幸福,各种切菜、张灯结彩等气氛镜头。
解说:全州地处桂林市最北端,与湖南一衣带水,享有广西北大门的美誉。几百年来,全州作为湘江的源头,在湘桂文化的交融下,孕育了全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而这些基因通过重要的节日、活动沉淀下来,融入全州十大碗,成为当地招待贵客的必备菜,是寿喜宴的精华。
同期:家族们、族老们、亲朋好友们,今天是难逢的一天,现在有请长子、众孙子孙女、外甥女,一起来,寿堂拜寿。一叩首。。。
解说:唐以金把全州各乡镇最有代表性的十大碗菜肴聚集到宴席,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在全州这是最高的礼遇。(同期:敬酒)唐以金是全州当地的名人,乡里乡亲都知道他花了11年时间和毕生积蓄,保护性抢救复建了42座明清古民居,形成气势恢宏的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就像他抢救保护的这座明清建筑博物馆一样,全州十大碗宴席,让源远流长的故事和味道在这里碰撞和交融。
同期:后厨准备好了么!上菜!上菜!第一道菜“喜庆寿口,团圆肘子”
解说:在全州县北边的大西江镇大石江村,这里全村人都姓蒋,传说系三国蜀相蒋琬的后裔。逢年过节,寿禧宴席,这里的老百姓都会首先端出来“团圆肘子”敬奉先祖。村中至今保存的古建筑中,也处处留下“忠孝廉节、励志勉学”的家风。在八房宗祠内悬挂着一幅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幅对联是蒋氏始祖潜江公励志后人所留,耕读传家的根脉文化传承至今。文史爱好者蒋咸喜召集族人相聚,商讨大石江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振兴之道。
采访(蒋咸喜):通过开发这个乡村旅游,乡亲们的话在不离故土、不离家乡在自己的家门口,就是能够有一份工作。
解说:相聚的主角自然是全州十大碗的头道菜——团圆肘子。大石江的厨师在制作团圆肘子的过程中,粗中有细,豪放之中自有原则。做这道菜前首先要搓一根长长的草绳,用来绑肘子。搓草绳有讲究,顺时针搓,也有着传承孝道文化的意寓。
采访(蒋咸喜):20:45顺手搓这个草绳顺就是什么呢,这个顺就是相当于什么呢,就是要全程这个孝顺文化不枉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就是要顺着搓这个草绳来扎这个肘子。
解说:洗好的肘子用草绳捆扎,在中间结成十字,能用手提起。绑好的肘子放入大铁锅中,加姜、八角、辣椒、豆豉、小葱,慢火炖一小时,待皮晶莹透亮时捞出。
同期:向列祖列宗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解说:只有在隆重的敬奉祖先的仪式之后,完整半熟的肘子才能进入后续的加工环节。接下来,煮过的肘子戳洞,高温油炸,表皮变色,色泽鲜亮。炸好的肘子放井水中搁置40分钟,经过凉水的 *** ,肘子的外皮变得酥脆。捞起再放入铁锅,适当大小的灶火加上相当慢的炖煮,肘子呈现诱人的黄褐色,丰满润泽。如今,团圆肘子已成为当地宴席上不可缺少的美味,并成了全州人祈福平安,阖家团圆的象征。
解说:第二碗端上来的是洮阳蒸鸡,它有着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今天的永岁镇曾为全州地区的“升乡上八里”,以鸡出名,而“升乡下九里”以鸭子出名。当地俗语:“下九里的鸭子,上八里的鸡”说的就是现在“文桥的鸭子永岁的鸡”。
同期:抓鸡现场
解说:从做了一辈子大厨的老父亲那里得到真传,梁云娥做的洮阳蒸鸡在当地颇有名气。
采访(梁云娥):04:58我父亲非常孝顺我的奶奶,我奶奶的牙齿不好,为了我奶奶能够吃动,所以我父亲按照洮阳鸡的老式做法,蒸出来以后,那个肉质都是很嫩的。每一年过年的时候,还有奶奶生日的时候,这些时候,父亲都会做这个菜,都会做来给我们吃。所以很小的时候,对这道菜都是比较熟悉的。
同期:梁云娥抓鸡
采访:现在我们做这个洮阳鸡,基本是在果园里边去要那个养的土鸡,不管是田、地还是果园,有树有木的地方它就是有虫子,在那里养的鸡,它除了吃那个谷子,然后吃那个碎米,嘬那个种虫子,吃了以后,那个鸡的肉质营养都是非常丰富的,肉质就是很嫩,基本上那个鸡的重量大概是在两斤到两斤四两之间。
同期:抓住了,这是很辛苦了,因为野生野养的鸡很难抓住它
解说:做洮阳蒸鸡离不开当地特制的瓦罐。历史上,全州曾是楚越交界之地。传说战国时楚国大将吴起曾在永岁一带驻扎,为当地带来了中原的冶陶技术。
周金良师徒对话同期:底上都没有上釉料吧
解说:经过多代传承,当地的制陶技艺到宋代时到达了顶峰。
同期:文史研究员蒋廷松采访(1月5日P1029772 6:50-7:10)
采访:利用湘江河里的运输方便,还有这个陶土,还有本地的松树,可以做燃料,所以生产的陶器产品非常好销,销往祖国的四面八方,所以把我们永岁的陶称为陶器的故乡。
同期:我们这里全是老陶片,好多的,这个山都是。
解说:周金良,是全州现在为数不多还在坚持手工制作瓦罐的人。
采访:做这个蒸鸡,他们老古人他就是用这个土陶来做,这个鸡就特别的鲜味
采访:每一次我们蒸这个鸡,都放这个陶碗上去蒸,那个汤有热度,那个陶瓷上边会传来一点点那个鸡肉的香味。
解说:给整只鸡洗个盐浴,从里到外仔细揉搓,准备好的作料塞入肚子。洮阳蒸鸡看似简单,其实内在精致复杂。
采访:按照这个洮阳蒸鸡老式的做法,要放枸杞啊、黄芪啊,这些都是比较温补的药膳食材,还有豆豉、姜、葱,把它塞进鸡的肚子里面。
解说:中火加热慢蒸,利用水蒸汽把鸡蒸熟,这样做出来的鸡既香滑鲜美又性情温和。
梁云娥:可以了很好了。
同期:梁云娥与家里人一起吃团圆饭
家人:来了啊!
蒸好啦!
香!好吃吧,吃了您老人家活100岁
解说:对梁云娥来说,洮阳蒸鸡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镌刻在岁月上的记忆,永远难以忘怀。
采访:乡情、亲情都在里边吧,有很多回忆在里边,虽然我的父亲也去世有十来年了吧,所以每做这道菜的时候基本上就像在昨天,就像我父亲在的时候,昨天一样在做这道菜。
同期:梁云娥采访
同期:航拍文桥大镜
解说:有桥乡之称的文桥,是全州风雨桥最多的乡镇。行菜令的第三碗是文桥醋血鸭。对全州人来说它是深植于心的乡情记忆,对53岁的蒋厚鹏来说更是如此,这些年在外兜兜转转,让他魂牵梦系的就是醋血鸭的味道。
同期:蒋厚鹏做菜
采访:外出打工根本没有这个醋血鸭,时间一久就想醋血鸭了,好想念的。见到这个醋血鸭,现在说我想流口水了,好想的。
解说:蒋厚鹏做醋血鸭的手艺是跟母亲学的。如今,母亲早已离世,可妈妈的味道与爱一直温暖着他。这所300多年的老房子,是蒋厚鹏86岁的老父亲蒋积光的曾祖父留下的,是他们一家6代人的家。今天,蒋厚鹏要在老房子里做醋血鸭宴请回娘家的两个姐姐。
同期:鸭子镜头
解说:挑选鸭子,文桥的小脚麻鸭两斤重为最好。
同期:这是传统品种,在我们全州县志里边记录了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的鸭子杂食性比较强的,性子比较野。我们的鸭子运到桂林去销售的话,别人说这是“飞机鸭子”。一般你要放出去的话,没有东西你根本挡不到的。
解说:小脚麻鸭放养在河流与田野中,有足够的稻谷和小鱼食用,体型小巧,肉质劲道,少有脂肪,腥味极淡。这成就了它肉质的鲜美,也让它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同期:养鸭子的人
同期:制做酸坛
解说:餐桌上如果没有泡菜,当地人就会食欲尽失。在文桥镇,家家都有几个泡菜坛子,蒋厚鹏尤为在意里面的酸水,这是做醋血鸭非常关键的原料。
同期:酸坛水,越久越好,拿过来有那个醋,做起来香味浓郁点好吃多了。
解说:泡菜里面的酸水倒上半碗,杀鸭时让鸭血流进装有醋水的碗里,同时用筷子快速搅拌,泡菜的酸水与鸭血融合,既可防止鸭血凝固,还可提鲜。
同期:蒋厚鹏制做
解说:酸辣椒几乎能与任何食材搭配,这种酸与辣的交融,是深入全州人骨髓的味道。要做出纯正美味的醋血鸭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蒋厚鹏有自己的经验。
解说:旺火生锅,煎五花肉,把多余的油脂逼出来,加生姜、酸辣椒、鸭肉,耐心翻炒,放入新鲜的苦瓜、青椒,共同衬托着酱紫色的鸭肉。放醋血的时机是关键,锅必须从旺火上移开,让鸭肉降温,只有这样,调好的醋血才能均匀地裹在鸭肉上,否则温度过高,鸭肉凝聚成块。二十多年的经验,蒋厚鹏自有把握。
解说:花生干锅煸炒,去掉红衣捣碎。每块鸭肉裹着花生碎,咸香与酸辣,在这里完美邂逅。
同期:一家人围坐吃
解说:全州人家里吃醋血鸭,很少拿碗装,都是直接放锅里,边吃,边小火煨着,越吃到后面,鸭肉越入味。
同期:老爷子蒋积光采访(好吃,昨天喝了两杯酒,今天鸭肉好吃,喝了四杯酒)
解说:现在,蒋厚鹏不再外出打工,他在文桥老家承包了100多亩地搞起了生态农业。他有了更多给家人做饭的机会,香浓的醋血鸭,承载着家的味道,留在蒋厚鹏一生的记忆里。
同期:做豆腐镜头
解说:豆腐,也许是最能反映中国传统哲学的食物了。小小一块,就能在餐桌上左右逢源。在全州,十大碗中的第四碗就是传统的五香金丝,也称五香豆干炒三丝,它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搭起桥梁。
同期:蒋国友菜市场买菜
解说:65岁的蒋国友一大早上就来到菜市场,他要为一月一次的家庭聚会采购食材。(买菜:要半斤)蒋国友是乡间的名厨,认识他的人都称他是“第一厨”。只要哪家的宴席上请到他,来吃饭的客人必定络绎不绝。今天的飨宴上,也少不了蒋国友做的五香豆干炒三丝。
采访:我从我父亲那里学到的,以前我父亲也是这种胡萝卜这三丝这么搭配,我也是这么搭配,我们要吃的就是原汁原味,正宗的尊重传统的。
同期:蒋国友买豆腐干
解说:乡亲唐玉妹家做的豆干是蒋国友必选的食材。她家的豆干韧性强,色泽好,深受人们的喜爱。
采访:在我们广西全州,这就是第一家的五香豆腐干最出名了,得早一点去,你不早一点去她卖完你就买不到了。
同期:要好多豆腐干?要两斤,你家生意太好了,可以。
解说:全州镇制作五香豆腐干的历史悠久,清朝时曾一度成为宫廷贡品。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一千多年前,全州湘山寺的佛刹始祖寿佛爷在湘山脚下建佛寺后,每天早上都要吃豆腐,那时都是他的徒弟撑船去县城买豆腐。有一年的冬天,徒弟冻手误将五香粉混在了豆腐里,没想到寿佛吃了有五香粉的豆腐更喜欢,说以后专买这种五豆腐,就这样五香豆腐在全州出了名。
同期:制作豆干
解说:在湘山寺对面的老街上,曾有不少豆腐坊。66岁的唐玉妹,做豆腐已有43年。每天凌晨三点,她和家人就开始忙着制作一天要卖的豆干。唐玉妹对原料要求很高,上等的黄豆洗净浸泡一夜,磨浆,煮浆,点浆。
采访:做好不容易啊,要是你试错一样会做坏的,卖的比别人贵,我那个豆腐不掺假,做得结实,紧扎,所以我的豆腐走得很远的,日本也去了,澳门啊,都是全州人卖走的,有出国的。
解说:豆腐里的水分慢慢被挤压出来,变成韧劲十足的豆腐干。妈妈娴熟准确地把整块豆腐干分割,儿子在一旁配合刷上调制好的五香粉。四十摄氏度,一块块豆干被烘烤得油亮金黄。这样制作出来的豆干含水分极少,咸香劲道。这种浓郁的风味也被全州人称为家乡的味道。
同期:蒋国友菜园里拔萝卜、摘辣椒
解说:拔几棵自家菜园里新鲜的萝卜、小葱,摘几个青辣椒,制作豆干三丝的配菜就有了。
解说:新鲜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朴素的烹饪方式。豆干切丝,炸至金黄备用。
同期:五香豆腐干最讲究是这个油温,把筷子 *** 去,起泡了,油温就到了。最讲究,一放进去就不要动它,一动它就粘在一起了。
同期:差不多了,可以出锅了。
解说:锅中底油加热,爆香的蒜未豆鼓,伙同红萝卜丝,青椒丝,共同衬托着豆腐丝的咸香。
同期:加葱花,出锅啦!
同期:来来来,这个孙子、小儿,这个兄弟,我的兄弟,干杯一下,今天高高兴兴的。
同期:一家人吃饭
解说:漫长的冬日里,一家人围炉而坐,有了咸香可口的豆干三丝的陪伴,再平凡的日子,也会变得温暖、富足、有滋有味。
解说:清淡爽口的豆干三丝,在宴席中也起到了解油去腻的作用。
宴席进行到第五道,金灿灿的香芋扣肉被端出。此刻,全州县安和镇青龙山村正锣鼓齐鸣,热闹非凡。
同期:安和镇青龙山村的祠堂做饭热闹场景
解说:这里的村民们,要用香芋扣肉宴请几位特殊的客人。
同期:蔡家两姐妹收拾东西下楼出发去安和
解说:一大早,蔡秀英带上亲手织成的帽子和手纳的鞋垫。今天,她和姐姐要去40千米外的安河镇青龙山村看望父亲救命恩人的后代。这是一次相隔46年的会面。
同期:昨天晚上就睡不着了,要去见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说感谢的话。
解说:青龙山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这里的村民崇文尚武,有许多红色传奇故事。
解说:当年她们的父亲蔡荣春,参加长征湘江战役过湘江前因伤势严重跟不上队伍,青龙山村民冒死收留了他,将他藏在家中,用中药和安和芋头帮他调养伤势。
同期:(大女儿)当时他的那个身体肯定很虚弱的,当时芋头是比较好一点的东西,他们用这个把我们的父亲救活,还使给他恢复体质。
采访(蔡秀英):那个时候确实条件很差的,香芋他们都舍不得吃可能,就给我父亲吃的,救了他一条命。
解说:广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长冬短,水汽充足,非常符合香芋的生长习性,在最困难的战争年代,芋头是村民的救命口粮,也让当年的蔡荣春得以度过危难。这份恩情,也传承到了蔡秀英这一代身上。
采访:我父亲也死的早,死了之后我们也忙于生计嘛,我们就当时没怎么走动,但是我们就一直记得这个事情。
同期:请问一下那个猴子住在哪里,猴子哥哥,从这个边走过去一点,还要过去,好。猴子哎,出来啊,
同期:来,喂颗糖给你吃,没什么东西,猴子哥哥,没得什么礼物,来给你织了个帽子,哦谢谢你这么细心
采访: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的父辈救了我父亲,才有了我们今天。以后我会经常跟他们走动走动的。
解说:洗菜、烧柴,祠堂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今天的重头菜——香芋扣肉,必须有经验的师傅才能操作。
同期:切芋头
解说:香甜软糯的芋头是扣肉忠实的搭档。
同期:安和镇芋头种植基地(种植面积、特点、致富)
采访(安和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邓金花):我们这个芋头叫安和香芋,一家金芋,全村飘香的。
采访(邓金花):它是纺锤形的,你看这花纹,做扣肉用这个芋头肯定好啦,这个芋头又重、又大个、又粉、又香、又糯。这几年吧我们通过创办那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我们现在全乡已经种了一万多亩了,好多那个贫困户因为种植安和香芋已经脱贫了。
解说:腐乳是扣肉的点睛之笔,色泽悦目香气浓郁,它将味道浓缩在一寸天地之间。在全州,用自家酿的腐乳做扣肉才算完美。带皮的五花肉煮至五成熟,筷子在肉皮表面反复扎洞,以便入味。
同期:炸芋块
解说:炸过的芋块外表金黄焦脆,内里香醇粉糯。(烹饪同期)
解说:调制好的酱汁均匀包裹上每一块五花肉。一片芋头、一片肉,相夹起来码在碗中,上锅蒸。粉糯的香芋吸收了肉中的油脂,芋中有肉味,肉中有芋味,相得益彰。
同期:敲锣打鼓迎相亲
解说:危难时刻,村民舍命相救;艰苦岁月,芋头温暖人心。小小的芋头,慰藉的是乡亲,牵动的是乡情。
同期:龙井村民俗活动
解说:六千米外的安和镇龙井村,村民们保持着传统的民俗活动,随着唢呐锣鼓的开场,人们怀着敬意,沿着盘踞在村子中间蜿蜒曲折的龙井河,把热气腾腾的香芋扣肉奉献给祖先,祈福守护全村的生命之河——龙井河碧水长流。同时也愿日子红火、金玉满堂,全家和和睦睦。
同期:唐以金寿喜宴 百岁老人寿喜宴
解说:在全州,任何重大的活动,必须要有十大碗的登场才算圆满。一顿寿喜宴,唤醒的不仅仅是熟悉的家乡至味,更是割舍不断的乡情和亲情。把幸福变成美食,呈现在餐桌之上;淳朴的民风、浓浓的乡味、感人的故事,尽数包容在这海纳百川的十大碗中。
同期:茄子!福!
解说:在全州,有任何重大事项,只要上了十大碗才算圆满。一顿寿喜宴,召唤的不仅仅是亲情,更有熟悉的味道。中国人就是喜欢把幸福变成美食,呈现在餐桌之上。淳朴的民风、浓浓的乡味、感人的故事尽在神奇的十大碗中,
央视《家乡至味》主编刘昭言
全州文脉的历史传承:从柳山读书堂到全州高中 全州姓氏溯源2:北宋迁至全州的经姓 观桂林全州二妃庙遗址 走进全州:匠人 全州祝融山梯田美如画 广西全州十大碗的来历 广西全州的解放 全州人与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