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或许我前期发表文章的推理过程很多人看不太懂,还得边看文章边查百度,今天我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科普探索表述方式来描述一些历史和地球之谜的巧合,也对前期帖子中 *** 地轴的偏转时间进行了修正。
1、 玛雅历法的奇怪之处
中美洲玛雅文明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五代人类文明和几十万年前的超文明、2012世界末日等话题都是源于现代人对于玛雅历法和古文献的推测,这些当然是假的。
那么2012世界末日怎么来的呢?是因为玛雅有2种农历同时使用,农历只有日月(没有纪年的概念),每年循环。玛雅长期纪年历叫做长计历,为20进制(第二位为18进制)记录天数,可以无限扩大,即“0.0.0.0.0......天”这个格式(类似个十.百.千.万......)。根据考古研究,2012年12月21日时玛雅长计历可能正好是“13.0.0.0.0天”,后4位全是0,可以算一个特殊日期,或许也可以算是个大循环日期,结合五代文明的传言,末日谣言就这么出现了。
在这里我们不关心谣言,但玛雅2种农历中的卓尔金历实在是太奇怪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玛雅的哈布历每年18个月,每月20天,年底加5天(可以算作第19个月),正好365天/年,跟我们现在的公历一致,而且和现在的玛雅长计历对应。但卓尔金历却不一样,每年13个月,每月20天,260天/年。这个奇怪的历法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让所有人都很困惑,提出了各种猜测,有的提出是不是金星周期呢?可金星周期是224.7天,也不符合呀?!所以这个历法源头至今仍然是个谜!这个谜的答案又在哪里呢?
日历的产生肯定是基于农耕种田和生活规律需要,也就是说应该是基于客观规律产生的,既然找不到源头,那么这个日历会不会真的就是古代的真实日历呢?有没有合理性呢?我们来看看:
首先,地球转速一直在改变这是科学公认的,地球1.3亿年前的自转周期为500天/年,4.4万年412天/年,6500年前376天/年,地球转速因某种原因变化引起日历变化并不是不可能。
其次,我们可以对照玛雅哈布历来看看卓尔金历:除了月数13和哈布历19不同之外,其它包括配套的长计历都跟哈布历完全一致。既然哈布历与现在的公历一致,也就意味着哈布历肯定是基于更早期的卓尔金历修改的,卓尔金历才是最早的历法,也应该是20进制,第二位是13或12。
最后,对照哈布历,卓尔金历第13个月应该也是补差月,那么实际上应该是12个月*20天/月+第十三个补差月,即实际年天数可能在240天-260天之间。12个月跟我们现在基于月亮周期定义的月数很吻合不是吗?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到20天/月,其实月亮、太阳没变,运动规律也没变,所以实际看到的年和月的绝对时间周期和规律性并没有任何改变,仅仅是地球人一天的时间变长了。地球人看月亮周期(朔望月)还是12个月,现在朔望月平均为29.53059天/月拉长到平均20多天/月,年周期或许在241-259天/年之间。这些数据在地球物理逻辑上是合理的,完全具备可能性。
上述推测的合理性还需要更多证据来验证,我们继续往下看。
2、 苏美尔王表真实年代的困惑
苏美尔和阿努纳奇,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苏美尔是一个古代文明,主要处于现在伊拉克地区,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也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处于沙特、伊朗、土耳其、叙利亚之间。苏美尔根据考古发掘和科学测定,是目前国际公认最早产生的文明,具有人类最早的文字即楔形文字。
这里的“文明”二字大家要注意,“文明”在国际上是有标准的,并不是有人类活动就叫做文明!25万年前就有智人了,但不能叫文明。“文明”几个关键要素就是要有城市建筑、社会体系、青铜器等冶炼技术普及、有精神信仰(宗教)等很多指标,只要不完全符合的都会划归新石器时代也就是部落文明,符合条件的会叫做青铜文明、铁器文明等。古中国“夏朝”就是因为青铜器冶炼技术应用达不到国际文明标准,所以算不算“文明”的问题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争论,比如知名作家二月河就认为不算,应该从商朝始算。其实这个矛盾并不是否定夏朝的存在,而是争论夏朝算是青铜文明还是新石器时代。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中西方、热带寒带文明的特性差异很大,国际上“文明”定义可能并不完善,但是要推翻“文明”定义这就太复杂了,所以我们或许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古中国夏朝疆域可能超过同时期环地中海地区所有国家的总和,同时期农耕等科技水平也都差不多,因为发展方向不同而造成的技术差异很正常。比如热带地区、地震多、台风多的地区喜欢用木头建房子比石头房子安全(砸不死),难道木头房子就比石头房子要先进吗?同时期战力强大的游牧民族就比农耕民族强大吗?这些都跟地区特点有关,所以文明定义或许需要更加细化,又何必纠结这些问题呢!
苏美人自称来自东方,农耕、文化同时期极其发达,以“黑头“自居自豪。所以国内外也有很多言论认为苏美尔人和古中国人的关系极其密切,甚至可能有人种渊源,至于是不是还有待考证,不是我这篇文章关注的内容。
再说苏美尔的阿努纳奇是什么呢?在苏美尔城市遗迹挖掘出了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其中有大量内容描述了苏美尔的神族阿努纳奇的记录或故事。
有一位出生在阿塞拜疆的美国籍民间科学爱好者叫撒迦利亚·西琴,他自己翻译楔形文字并出版了大名鼎鼎的《地球编年史》,认为苏美尔神是几十万年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为了采矿黄金创造了人类等等,其言论至今已经大量证伪,纯粹无稽之谈,但网络上引发的各种遐想和言论还一直存在。西琴并未采用科学界正确解析的楔形文字翻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瞎翻译,而且其列举的其它证据也都逐一证明不具备可信性。最重要的是,苏美尔城市考古才6000-6500年,这个指的是碳检测年代,苏美尔人早期肯定也是部落,逐步发展强大到立国肯定还需要很多很多年,所以苏美尔立国至少是距今6000-5000年甚至更晚。所以,又哪儿来的几十万年的历史呢?证据呢?如果真有几十万前的发达科技,总会有人类和文物遗迹存在吧,压根就没有啊!所以西琴和相关网络上的言论完全不可信。
虽然西琴和网上胡编滥造的言论不可信,但是苏美尔楔形文字却是真实的文物,是可信的!那么苏美人阿努纳奇又是什么呢?答案就藏在苏美尔王表中。
苏美尔王表是采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城市、统治者和统治时期记录(下图所示),有多个版本,现存保存最完整的王表(Sumerian King List)是WB444版本。
苏美尔王表分洪水前和洪水后,有两个历法单位“ner”和“sars”,查到的资料都是1个“ner”为60年,1个“sars”为3600年,我也不知道这两个日历换算单位从哪儿来的?所以王表洪水前最长的一个王的统治期为12sars×3600年=43200年,王表洪水前总计277200年,洪水后至最后的伊辛王朝被拉尔萨(苏美尔分裂的另一个旁支势力)灭亡总计24825年,接着古巴比伦又打败了拉尔萨,于公元前1792年继承了苏美尔文化。
总计三十多万年,怎么可能?!不但跟苏美尔实际考古年代完全无法对应,都超过智人基因推导的6万年前的“Y染色体亚当”和13万年的“线粒体夏娃”了,这绝对不合理?!而且60进制是远比苏美尔晚的古巴比伦时期才发明的,也就是说苏美尔王表“ner“和”sars“两个单位的解析肯定不对。那么应该是什么呢?必须要找到早期的对应农历和记录单位才可以。
3、苏美尔王表、柏拉图对话录和玛雅卓尔金历的巧合
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申辩》、《克力同》、《游叙弗伦》、《拉齐斯》、《吕西斯》、《查米迪斯篇》等对话系列十余部著作统称为《对话录》。其中,有关亚特兰蒂斯的传说,在柏拉图最晚年的著作《克里特阿斯》(Critias)和《提迈奥斯》(Timaeus)两本《对话录》中都有提及。记录由其表弟柯里西亚斯叙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柯里西亚斯是苏格拉底的门生,曾在对话中三次强调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柯里西亚斯说,故事是其曾祖父从一位希腊诗人索伦(Solon,约BCE639-BCE559)处听到。索伦在古希腊七圣者中极有睿智,在一次埃及之旅时从埃及老祭师处听到亚特兰蒂斯之说。
《对话录》中描述亚特兰蒂斯有一段话是“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其势力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还远达欧洲、非洲和美洲。“,这段话中出现了众多环地中海国家和美洲!苏美尔挨着古叙利亚,也算半个环地中海国家,那么最大可能也臣服于亚特兰蒂斯王国(属于藩属国),那么苏美尔和美洲玛雅就产生关联了。因此,这些国家会不会用相同的日历呢?卓尔金历会不会是亚特兰蒂斯殖民带到美洲的呢?即苏美尔和美洲玛雅先民当时会不会采用统一的日历历法呢?
当我把玛雅卓尔金历代入苏美尔王表中,众多巧合就产生了!
如果“ner”对应卓尔金历和配套长计历的20天/月,“sars”代表卓尔金历长计历的13个月一年,那么我们从苏美尔灭亡后古巴比伦接续的时间点往前倒推:BCE1792年汉谟拉比打败拉尔萨,正式继承苏美尔成为古巴比伦;BCE1795年苏美尔最后的伊辛王朝灭亡;王表中的“洪水”是公元前3049年;苏美尔王表的开国时间为公元前3125年(前期帖子的公元前3103年计算有误在这里修正,由于王表中有时期重叠,所以详细分析计算过程很复杂,就不在这里描述了。)
王表的年代换算有了,真正的巧合有哪些呢?
巧合1:
柏拉图《对话录》中记载:波塞冬将整座岛划分成了十个区,分别让给是个儿子来统治,因为长子叫“阿特拉斯”,因此称改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又根据阿兹特克集《梵蒂冈拉丁抄本》(Vaticano Latin Godex),玛雅第一太阳纪叫 “玛特拉克特里·亚特兰”(Matlactil Ail ),也有“亚特兰“家族姓。
而古埃及第一王朝和古希腊米诺斯文明(早期EM I期)建国时间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玛雅元年为公元前3114年,苏美尔建国公元前3125年,建国年代都如此的接近!那么会不会就像炎黄族群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或中国古代的诸侯国分封,相对强大的亚特兰蒂斯统一了环地中海和美洲地区建立了王国,然后将埃及、希腊、叙利亚、美洲、欧洲诸国等分封成下属十国呢?时间极其一致,存在可能性。
巧合2:
根据《对话录》记载,“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参考其它文献应该是对外侵略、发动战争)……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其它描述表示当时亚特兰蒂斯(应该指首都国)正在和古希腊交战,一夜之间亚特兰蒂斯首都国被海水淹没消失了。
这么大的超级海啸和海浸灾难必然会对所有环地中海国家产生灭绝性灾难性冲击,也包括苏美尔。而且各文明在这次灾难之后的历史记录都很连续,除了还有一次相对较小的暴雨所导致的洪涝外,就没有其它超级水灾了。因此,毁灭亚特兰蒂斯的超级海啸和海浸必然就是苏美尔王表中公元前3049年的“洪水”!
巧合3:
苏美尔王表中洪水的分割点在公元前3049年。古埃及历史断代应该就是埃及第一王朝中纳尔迈是不是美尼斯以及上埃及统一了下埃及这个时间点,古希腊同期也有断点,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中国黄河流域BCE5000年-BCE3000年仰韶文化、长江下游地区BCE4000年-BCE3300年的崧泽文化、BCE5000年-BCE3000年河姆渡文化、BCE4000年-BCE3000年薛家岗文化、东北地区BCE4000年-BCE3000年的红山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约BCE3600年-BCE3300年的凌家滩文化等断代时期基本都在公元前3000年。还有泰国东北部的乌龙府发现了BCE3000年甚至更早期的已进入青铜时代的班清遗址等,早期人类和历史都完全找不到了。
全球文明或新石器时代族群都几乎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同一时间历史断代,甚至彻底消亡,这难道是巧合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城市正常应该是不断的修缮更新扩大,没有特殊原因又怎么可能彻底废弃不要了呢?难道同时发生了全球大战?同时朝代更迭?这些不具备可能性!唯一的可能原因就是全球性超级天灾,导致全球众多城市被摧毁甚至掩埋,才有可能导致全球性大量同时期城市毁灭的遗址。所以巧合导致的推理结果就是:公元前3049年灭亡亚特兰蒂斯的大海啸会不会是全球性的呢?是不是造成全球文明同时历史断代的根源呢?
巧合4:
2010年4月28日,一支由中国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组成的探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海拔超过4000米处发现了巨船遗迹,并成功进入巨型木结构的方舟内,探索队员还在方舟内发现了陶器、绳索以及类似种子的物体。探险队称,他们已对遗迹进行了碳元素鉴定,结果证明此次发现的遗迹可溯至4800年前。
探险队认为这是诺亚方舟,这肯定不对!因为洪水基本都是从山上往下冲,即使洪水如堰塞湖淤积后释放,中东地区周边也根本不具备洪峰达到几千米波浪高度的堰塞湖地理条件,根本不可能把大船冲到4000米的山上!而海啸就不一定了,虽然土耳其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端,距离地中海东端还有800公里以上,距离大西洋就更远了。如果一颗小行星砸到太平洋引起上万米的海啸都是有可能的,海啸波如果直线进入地中海,完全可以造成地中海几千米高的海浪冲击,完全可能把船冲到几千米的山上搁浅。
而且碳检测时间与诺亚方舟的时间也对不上,比诺亚方舟要早1000多年,诺亚方舟大洪水的时间我会在后面分析。所以,造成大船搁浅的只能是柏拉图《对话录》中的大海啸,而且碳检测距今4800年之前也更接近苏美尔王表推导的公元前3049年,所以这艘沉船遗址应该是亚特兰蒂斯时期的船,比诺亚方舟更古老,更有考古意义。
不过200多年的误差量还是有点大,虽然碳检测本身会有误差量,通常认为6000年内碳检测误差约30年,所以时间差异的原因还有待分析考证。
4、苏美尔马尔杜克治水、中国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巧合
亚拉腊山大船遗址为什么不是诺亚方舟呢?除了木材与《旧约.创世记》描述不符合和洪水无法导致搁浅高度外,时间不符合指什么呢?
根据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约为公元前2070年(不排除有误差),如果夏朝第一代国君是大禹,大禹治水谁都知道,也就是说大暴雨造成的大洪水肯定在2070年之前。而苏美尔阿努纳奇的水神恩基和儿子马尔杜克也有治理洪水的故事,而且和大禹和其父亲治水很类似。那么,马尔杜克治水和大禹治水是同一时间吗?如果是,则意味着超级大暴雨洪水也是全球性的!
结果,还真的从苏美尔王表中找到了这个时间节点!就是公元前2015年!该时间点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及其他新石器文化衰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论文中约4000年前中原至长江下游地区由湿转干的气候吻合,与大禹治水时间基本吻合。
根据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史诗分析,苏美尔是神族统治体制。神实际上就是最高统治者阶层的人,由于古代迷信,会将自然界力量赋予某个统治家族或者能力强的人作为神位称呼,所以就有了天神、水神、风神、战神、爱神、农神等等几十、几百个大神小神。一个神开拓的城市基本归这个神族成员所有,神委任城主管理城市,所以一个神可以有多个城市,而所有神的最高领袖为至高神。在阿努纳奇时期,最高神就是安(annu),他的妻子叫启(qi),所以“anun & qi”夫妻建立的家族就叫安努纳奇,水神恩基是他的儿子,马尔杜克是孙子。安还有个儿子叫恩利尔,是继安退位之后苏美尔的最高神。
苏美尔王表中记录的都是神委任的城主名字,神族高高在上,所以王表中根本找不到神的名字。但依据苏美尔泥板史诗记录的历史,王表中还真的找到了3个有关联的人物:第一个就是恩美巴拉克西(Enmen-baragesi,公元前2147年),根据古巴比伦《埃努玛.埃利什》记载分析,安努纳奇家族的恩基和安推翻了恩美巴拉格西的统治,也就是发动了政变;第二个人是乌尔宁加尔(Ur-nungal,公元前2155年,乌尔指城,也叫吾珥城),她是恩利尔儿子、安的孙子月神南纳(也叫辛)的妻子;第三个人就更出名了叫吉尔加美什(Gilgamešh,公元前2058年),他是月神南纳的女儿伊南娜(也叫伊师塔尔,被后期闪米特语系的很多族群崇拜)委任乌鲁克城的城主。所以苏美尔的阿努纳奇家族人物就在公元前2150-公元前2000年这个时期。
基于这三个人,通过对苏美尔王表和泥板史诗综合分析,伊朗西南部的埃兰人联合阿摩利人(可能是原古叙利亚被大海浸毁灭后复兴的众多小部落联盟)攻打了苏美尔的库德城(冥界)。然后矛盾进一步逐步激化,埃兰人于公元前2033年彻底攻占了苏美尔,成为苏美尔王表中的阿万王朝。而阿努纳奇神族被迫逃到 *** 半岛波斯湾南岸巴林地区的迪尔蒙呆了约18年。之后,由于公元前2015年超级大暴雨大洪水,阿万王朝损失惨重,恩基带领苏美尔神族反攻并收复了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在公元前2014年重新复兴了基什第二王朝,该过程中就包含马尔杜克治水。所以,从苏美尔王表推算的大洪水时间为公元前2015年或更早。
但即便苏美尔反攻和治水都需要时间,从公元前2015年向前再早个五年十年,依然比古中国大禹治水后建立夏朝的时间节点还是晚了50年左右,这个时间差问题在哪里呢?
这就要说到《山海经》了, “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如果看过《山海经》原文的人应该知道,当权的帝在《山海经》中都称呼为单字“帝”表示尊敬。但这句话中对“禹”并没有尊称,也就意味着九州划分建立国家时禹还没称帝呢,否则这句话中的禹应该尊称为“帝”,绝对不会直呼其名。
而这句话中的建国的国号是什么呢?不知道,缺少记录,我们可以暂时称为九州之国。
但刚成立没多久就遭遇到大暴雨洪水超级灾害,死伤惨重,民不聊生,人们不得不逃到山上生活,所以有了《山经》考察,社会退化。
再之后,大禹父亲鲧治水9年失败,大禹治水13年共计22年。因大禹治水功绩巨大,根据《史记·本纪·夏本纪》考证推测:“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也就是说,禹治水成功后都并没马上继位称帝,而是舜死后3年;而且禹必然有了功绩才可能作为舜的继承人,所以禹继位时间最大可能在大洪水后3+22=25年之后。
九州立国在洪水之前还有多少年不知道,假设为10年,立国时禹肯定已经成年了至少13岁,即从九州立国至禹称帝可能至少相差了35年以上(禹为48岁),从人物年龄合理性来说35-60年左右都是合理的。而且从洪水灾难后复兴的角度来说,夏禹应该算是对于洪水前九州之国的复兴,但城市、文物遗迹完全可能是类似的。
综上所述,九州立国比禹称夏帝的时间可能早35-60年,公元前2070年更大可能是九州立国的时间,但魏晋时期的古人考证时把九州立国和禹称帝的时间混淆到一起了,这或许就是“夏始于公元前2070年“而”公元前2015年大洪水后禹才称帝“的两个时间点矛盾的可能原因。
额外说一点,就按最大60年计算,九州立国也就在公元前2050年,到不了公元前2070年。国内很多学者也对这些年代提出异议,比如禹时五星聚年代与《尚书》《史记》冲突,造成禹在位达到118年,寿命可能达到178岁,这明显不合理。还有很多矛盾问题就不在此表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在晚上查阅,从我的分析来看,魏晋时期考证炎黄时期的古书本身就存在大量矛盾,形成误差是无法避免的,还有待寻找更多科学证据完善。
回到大洪水时间分析,古中国大禹治水和苏美尔马尔杜克治水的年代吻合了,那么诺亚方舟对应的大洪水时间呢?
首先,大禹治水和马尔杜克治水的洪水前期都是由前期暴雨记录的,玛雅记载洪涝为52ner,古印加记录为暴雨连续60昼夜,《旧约.创世纪》中诺亚方舟的中古大洪水记录暴雨40天,洪水泛滥40天,在地上150天,150天后水退,全部都有暴雨记录,与公元前3049年的地震和海啸记录完全不同,所以诺亚方舟应该对应公元前2015年暴雨导致的洪水而不是海啸。
其次,我们从犹太王国灭亡为公元前586年往前推,到“旷野40年”共计1022年是准确的,从“雅各全家进埃及”到“旷野40年”为215年,这个时间有争议,再往前就是《旧约.创世记》23代人接续2298年,加起来都公元前4121年了,而且平均都100岁生孩子,肯定不合理。有人说可能因为氏族名或家族名,多人继承所以就几百岁,这也不合理,不论古代东西方,自己名、氏族名、家族名等都不能重叠的,最多罗列一堆前缀。而且不管什么古文献,族谱也没听说过一个名字代表好几个人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些时间对应点分析,第一个就是亚伯兰(亚伯拉罕)。
亚伯兰和父亲他拉(或特辣黑)生活在住在苏美尔的吾珥城(即乌尔城,前面描述的苏美尔王表中的乌尔宁加尔就是乌尔城城主,月神南纳的妻子,战争时期临时到女儿伊南娜的乌鲁克城当城主)。亚伯兰去埃及的路上经历了“四王战五王”事件。五王以以兰王(埃兰国王)为首,包含示拿王,示拿王应该就是巴比伦城的王。前面介绍过埃兰和阿摩利人联合攻打苏美尔,后来阿摩利人的一支苏姆-阿布姆的部落于BCE1798年在巴比伦城独立,所以“四王战五王”肯定在这个时间点之后。而到了汉穆拉比时期巴比伦势力很强大了,并与苏美尔联合实施抵抗埃兰和阿摩利人的进攻,不可能与埃兰联合打死海区域,所以,“四王战五王”时应该在BCE1798-BCE1792之间。亚伯兰之后又经历了索多玛、蛾摩拉城的陨石灾难,该陨石灾难科学研究推测约为BCE1700年-BCE1800年左右。从时间点来看非常接近,先后顺序也对。如果按照586+1022+215+290(亚伯兰出生至雅各全家进埃及)=公元前2113年,比“四王战五王”早太多了,肯定是不对的,所以《旧约.创世纪》中的纪年单位肯定有问题。
因为亚伯兰一家生活在苏美尔的乌尔城,既然苏美尔纪年用的ner和sars,而且早期所有环地中海国家可能用的都是统一的日历,那么《旧约.创世纪》会不会也是呢?跟苏美尔王表一样,“年“实际上是20天/月的“ner“呢?
还真有可能。我把ner带入《旧约.创世纪》族谱中,由于国家计年和古人计岁还是有点差别,可能需要增加一个古老且普遍的成人礼岁数,成人了才按照成年人开始计岁。如果成人为13岁,那么族谱人物的年龄换算从64-21.1岁,生孩子从15-40岁,全部都极其合理了,这难道是巧合吗?
而且这样换算的结果,诺亚生于公元前2061年,公元前2021年生了闪、含、雅弗,正好公元前2015年遭遇暴雨大洪水,时间点合理。
而亚当换算后出生于公元前2236年,正好是全球天气逐渐变暖和湿润,与全球各文明开始活跃的时间相吻合。根据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史诗和王表记录对照分析,公元前2147年恩美巴拉克西任城主至公元前2063年阿努纳奇政变,天气开始是变暖,但之后又进一步热成了旱灾,后期两河下游都快没水了,下游城市难以存活。而在此之前的公元前3049年大海啸后的700-800年期间气候极其寒冷,动植物匮乏,人类存活极其艰难!
古中国同样,根据《山海经》记载,禹是黄帝三世孙(黄帝→骆明→白马(鲧)→禹),祝融是黄帝五世孙(黄帝→昌意→韩流→颛顼→老童→祝融),也是炎帝四世孙(炎帝(和听訞)→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古人生孩子早,假设平均15岁且为长子,推算出黄帝出生大概在BCE2120-BCE2100年之间,实际可能更早一些。炎帝根据海内中经中有七世孙“噎鸣生岁十有二”倒推,炎帝出生不会晚于BCE2127年。从祝融来看,炎帝比黄帝还晚一辈,为什么岁数还大呢?因为老童和戏器是夫妻,老夫少妻,而同时期炎帝已其七世孙,黄帝才有五世孙,这么比炎帝比黄帝还大两代呢。所以,多代交叉通婚造成的辈分混乱很正常,而这里我们更关心的是,炎黄集团正好也是公元前2200年全球变暖后开始活跃和发展壮大。
其它文明活跃情况不再一一列举,总体来说可以看出,苏美尔、古中国、古埃及等都是因为天气转好而迅速开始活跃、繁衍加快和扩大发展,而之前几百年由于大海啸灭绝灾难和引发的冰河气候,导致人类存活都难。古埃及统治者发明了金字塔墓葬文化追求灵魂永生和再世复活,或许就是因为连续灾难所带来悲观情绪,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吧。
亚当正好处于全球天气刚开始转好、动植物迅速繁茂的早期阶段,所以可能才有了创世7天之说。而且亚当所处位置最大可能也在苏美尔地区,因为其家族后裔亚伯兰和父亲就居住在苏美尔的乌尔城,诺亚方舟被冲到土耳其后,诺亚子孙也是向东到示拿地,就包含巴比伦城(巴别),巴比伦城挨着苏美尔政权最核心的基什城。而且,亚当出生于公元前2236年正好处于苏美尔王表中伊库(Ilku,公元前2262年)和伊塔萨杜姆(Iltasadum,公元前2212年)城主管理期间,而苏美尔当时又是中东地区最繁荣、农耕最发达的地区,所以,伊甸园会不会指的就是这两个“伊“城主建立的果园或农庄呢?是不是又很巧合呢?!
另外,不论苏美尔楔形文字还是闪米特语系族群,早期文字也是拼装式,伊甸园的“伊“和”甸“应该都有独立含义组合而成,如果闪米特语系的”甸“指的是就是田园、耕地或农庄,”伊甸“自然指的就是伊的种田的园子,那么上面的解析不就更合理了?!
5、远古中国历史人物的年代尚需修正
这里额外说个小插曲,关于黄帝年代,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说我推算的黄帝时期怎么比黄帝纪年公元前2697年(生于公元前2717年)晚那么多呢?
1)古文献历史人物年代的矛盾和困惑
如果你看过有关黄帝纪年的考证资料就知道了,最早的都是相隔2000多年的后人(西汉魏晋开始)推导的,而且黄帝及子孙在位都一百多年,近代还有公元前4513-公元前4053年共十五世460年的说法等。众说纷纭,矛盾重重。
以公元前2697年为例,这个年代是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纪》、西晋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唐代王瓘《广黄帝本行记》等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在位100年(寿110年)、黄帝子少昊帝青阳氏84年、黄帝孙颛顼帝78年(年98岁)、黄帝孙帝喾高辛氏70年(年105岁)等顺序即位倒推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假设都20岁即位,孙子帝喾比爷爷黄帝晚262年,代差平均131年,黄帝才活了110年,怎么可能在131岁左右生孩子?!两代人之间差70-84岁也不合理呀?!
而宋代《轩辕黄帝传》中黄帝在位105年,寿120岁,少昊帝青阳氏81年,说法又不一样了。有关古文献之间的矛盾问题非常多,就不在这里一一说明了。
就算有些人把这种年代的不合理性归咎于人物称呼不是单一的个体名而是氏族或家族名,但从古文献来看,古人的姓、名、氏族名、家族名、称呼名是有明显区分的。而且,假如黄帝、炎帝、颛顼、禹等已经是氏族或家族名了(代表一个族群多代人),那黄帝的有熊氏(或“帝鸿氏”)怎么又单独分出一个氏族称呼呢?再比如《山海经》中的夏后启和夏后开等都是夏后氏,如果同氏族用同名表述,那么都应该都称呼为同名的“夏后“,为什么还要区分呢?
所以,古文献中所有的人物应该都是指单个人,只有带”氏“字指的才是氏族、家族或部落名。而且如果你研究《山海经》和早期古文献中人物名称的甲骨文含义,你会发现基本都不是真实的姓和名,而是如耕种、工匠、铁匠、打猎、音乐、制作陶器、看管水井、制作皮革等特征化名称,可能是根据人物、族群或管理城市等特征,简化成1-2个字的人物简称名,方便区分和表达。
比如“共工”,文字含义是共同做工、工匠工作(包含治水)等,管理这些工作的领导就被称为“共工”,有点像“工部尚书”的概念。“共工臣名曰相繇”,相繇(相柳)也就是类似“工部侍郎”的角色。再比如“后稷”,姬姓,名弃,就像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稷是谷子,“后稷”就表示“谷子之父”的概念。而“共工”带领的氏族、家族或部落就叫共工氏,共工相当于共工氏的族长。《山海经》中的语言表述极其严谨,但到魏晋之后,可能由于理解偏差就混乱了,参照前人不准确的分析资料,自然也会导致了今人的错乱。
2)炎黄时代的众帝年代资料存在大量时间重叠
回到远古历史人物的年代问题,古文献中的人物名就是单个人物,子孙接续就是族谱,大量古文献中自相矛盾、相互矛盾、逻辑混乱的问题已经说明了古人考证早期炎黄历史的分析结果是错的,所以考证年代又怎么可信呢?很可能是拍脑门凑出来的。
其实根据《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以及前后文情况来看,当时应该因严重的灾害导致饥荒,匪患强盗众多,连山里的各种猛兽都进入人类生活区甚至吃人,建立“四帝八台”就是为了守卫领土和农田粮食。所以,总不能拿死去的“帝“当威慑吧,这四个“帝”必然都是真正的活人,带队打仗守卫领土。再比如已经有“帝”了,还有“白帝”同时存在。更复杂的分析证据不再列举,但这些已经说明同时期实际上是有多个“帝”同时存在的。
考虑到炎黄集团可能是半部落联盟半邦国制(后期划分九州立国)状态,或许每个主要族群或分封的势力都有自己的“帝”,下面的官员叫“神”,而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可能是众帝中的最高统领即最高帝,类似联盟联邦议长这种性质。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除“最高帝”才会顺位继承外,众多的帝都是同时存在的,或许通过选举、比试、轮流继承等方式任最高帝。如果把这些“帝”的在位时间错误的当成了“最高帝”的任职时间,人物年代必然存在大量的重叠,也就导致了人物年龄、生于、继承等一系列的不合理性!
另外,像“三皇五帝”同样是后人的叫法,各个古文献中人物都不一样,并不是炎黄时期或《山海经》时期的说法,应该是后人对古人功绩排序的各自判断。另外,像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等明显就是部落氏族名称,而伏羲、黄帝、炎帝等又是人物称呼名,显然把部落氏族和人物称呼名搞混淆了。
3)朴实真实的《山海经》才是找到历史真相的源头
如果说拿一个相对可靠的依据来分析远古人物年代,我更相信《山海经》而不是汉朝魏晋之后的古文献!不是因为它最早,而是因为真正看过山海经原文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山海经》(包括山经和海经)就是一个地理和社会勘察的流水账。
在一十八卷三万一千字如此庞大的文字内容中,99%都是极其枯燥的山、水、动植物、矿产、国家、人物样貌、谁发明了什么、族谱等单纯的情景或记录描述,顶多特征描述夸大突出一些,几乎没有任何带情节的历史或故事类内容。剩下不到1%的内容,对于仅有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九黎战争、刑天之战、应龙、黄帝女魃等几个事件也是寥寥几句话,远远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神化故事般饱满、丰富、奇幻。脍炙人口的女娲在《山海经》中只有“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一句相关描述就没了,而“ *** 开天”更是东汉末徐整著《三五历纪》才出现的说法,与《山海经》无关。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看到的源于《山海经》人物和怪兽等神化故事几乎都是后人或民间演绎、虚构、编撰加工过的内容,并不是原本的《山海经》真相!!
虽然民间传说也不一定都是假的,或许存在隐含的真实内容,但是捕风捉影在今天都能发酵成胡编乱造的神奇神秘,更别说远古迷信社会了。不神奇又怎么会吸引人呢?以讹传讹、利益驱动反而可能有更多人关心不是吗?因此,历史也是科学,不能盲从于古文献和权威,没有严谨的逻辑分析和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细细研究你会发现,《山海经》每篇的名称和前后总结并不一定对应或正确,由于原版早就找不到了,所以分册名称和前后总结极大可能也是后人添加的注释。而经文中凡是“一曰”之后的内容应该也是后人的推测注释,表示“有人说”或“有一种说法”。去除这些可能的后人注释后,《山海经》变得更加严谨和逻辑自洽。
反向思考,也正是因为:又有谁会写一本又厚又超级枯燥乏味的流水账呢?对普通人没有任何吸引力。而且炎黄时期应该是刻在竹简上的甲骨文,那得多大多重!所以《山海经》只能是特殊用途的工具书,是统治者为了管理国家才需要的地理、生产生活、社会环境等数据资源,也就意味着它必然是真实的。
基于《山海经》的族谱记录,由于古人生孩子早,且以长子继位为主,所以才推理分析出炎黄时期历史人物的合理年代范围,而且该时间段也符合全球气候条件等其它关联因素。
6、大海啸、沉船遗迹和百慕大的巧合
公元前3049年的大海啸能把巨船搁浅到海拔4000米的土耳其亚拉腊山,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如上图所示,土耳其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端,距离地中海东端还有800公里以上,距离大西洋就更远了,所以发生在大西洋的海啸波动必须尽可能沿着直线方向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才能保证海啸波动的衰减最小,否则会被陆地阻碍衰减甚至阻断。也就是说造成海啸的不管是什么,必然在穿过亚拉腊山和直布罗陀海峡的延长线附近,结果这么一画线,好巧,怎么就正好连接到百慕大海域了呢?
根据百慕大稀奇古怪的传说,还真可能性?如果一颗小行星撞击在百慕大海域,其残留的小行星核心会包含重金属、放射性金属等高密度物质,其嵌入地球岩石圈后确实有可能造成引力、电磁力等异常现场导致古怪的事故,这样一想反而还说得通了。
而且,在百慕大西南的巴拿马海域的海底确实有大量古代遗迹,会不会就是早期文明因小行星撞击导致的毁灭残骸呢?这难道又是巧合吗?
7、东方文明历史断代和历法推理的巧合
小行星撞击可以解释西非亚特兰蒂斯、美洲玛雅先民和环地中海文明历史断代的可能原因,但海啸波不可能冲到中国东部平原和东南亚呀,有陆地挡着呢?全球其它文明又为什么会同期灭亡呢?
又巧了,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所有文明可能用的都是类似约260天/年卓尔金的历法周期,因为年历必然跟自然规律要吻合!当地球自转突然变化到365天/年,说明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加快过,地球突然加快会不会引起海啸海浸呢?
当然会呀,你拿个水杯突然加速水都会泼出来,如果地球突然加快,所有海水都会往西边涌,不正好冲到中国平原、东南亚、澳洲等陆地上吗?!
一计算不得了,赤道处最高可达628.89米,向两极递减到0米,这是由于球体旋转的表面线速度和半径成正比。对于中国平原纬度来说,也就意味着海啸可能从400米-200米左右。而且,这种由于地球加速海水滞后所导致的海啸不同于地震、撞击形成的海啸波,不是震荡波动,你可以想象你拿个大水盆加速跑,水盆里的水估计能泼出来一小半。对于海洋来说,相当于海底加速跑了,所以海水就会不停的往陆地上涌(朝西),比普通海啸波水量大得多,虽然冲击力可能没海啸波大,但会造成严重的海浸灾害。这也就意味着,全球所有纬度越低的地区海水涌上陆地越大,这或许就是古中国平原地区、东南亚、澳洲等早期文明同时断代甚至消亡的原因吧。
日历变化推出的全球海啸海浸和全球文明同时期断代又是巧合?!
8、山经方向、地轴偏转、古文明赤道线和爱因斯坦古北极推理的巧合
我们把地球想象成旋转的大球,小行星是个小球,我们中学就学过碰撞的动量守恒,用小球砸大球,大球动量当然会变,只是一般的流星体(陨石)太小了,对地球影响几乎感觉不出来。如下图所示,能造成地球从260天/年加速到365天/年的小行星动量必然极其巨大,砸到并嵌入地壳中,不但会造成地球自转突然加速,还可能把地球自转轴都砸歪了,甚至翻滚起来。地球质心甚至都会有偏移,不再绕着近似几何球心转。
除非小行星沿着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切线)方向撞击,这种机率太低了,否则地球自转轴肯定会被撞歪一些,那么到底歪没歪呢?
就算是地轴撞歪了,但我们也没有看到地球在翻滚呀?那是因为地球必然会重新调整稳定的。比如通过内外部质量变化重新将地球质心调整到近似几何球心,因为只有这样才会稳定,内部作用力最小。再比如所有带磁场的行星、恒星只有一个地轴和一个磁轴,为什么呢?如果翻滚就会出现2个轴造成不稳定,这就涉及到目前科学界一直在探讨的行星磁场和自转的关联性热点话题了,目前普遍认为是行星自转产生了磁场,具体物理原理还在研究。但如果有2个以上的自转轴,也就意味着有2个以上的磁轴,这样就像把一堆不同方向的磁铁强行压在一起,不可能稳定,必然会合并成一个同方向磁轴。而且这些磁力作用都在地球内部,作用力大且作用速度快,并反向带动行星自转轴快速合并唯一。
所以不管地轴是否被撞歪过,总会趋于稳定的,调整形成新的质量平衡、唯一磁轴和自转轴。但也有个疑问,就是地球状态调整一般需要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但从历史记录和传说来看,并未发生长期黑白天混乱甚至颠倒情况,这是为什么呢?会不会有一种情况,地球在被撞击时恰好形成一种较稳定状态呢?这样地球的调整量和周期就会非常短,甚至人类基本感觉不到呢?
巧合1:
巧了,还真有一种情况,就是小行星撞击造成地球新增的角动量和地球原有自转角动量几乎相同且垂直时,如下图所示,就会直接形成一个45度稳定自转的叠加角动量。这就像一个向前混动的球,你在垂直方向施加一个相等的动量,小球会沿两个矢量中间的夹角45度直线混动。
计算出来的结果也很让人惊讶,按照矢量叠加计算,合并后的线速度和角动量值为原角动量除以sin(45º),即合并转速为原转速的约1.414倍,当把260天/年作为原角速度代入,地球新的自转速度为367.64天/年且,极其接近今天的地球转速,如果是这样也就意味着地球状态调整量极小且时间短,会有这么巧吗?!
巧合2:
合理性还需要继续分析,我们需要找到这三个矢量方向。地球被撞击前的原自转轴跟现在一样吗?这可不一定,缺少证据。又巧了,虽然没找到这两个垂直动量或角动量方向,但我却找到了最接近公元前3049年撞击后的方向,那就是古中国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
如下几图所示,我在研究解析《山海经.山经》全部路线后发现,山经的东南西北方向明显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是歪的,与现在的方向差了大概逆时针15度。
1)山经总图
2)海外四经和海经.海内经总图
3)海内四经总图
山经、海外四经、海经.海内经、海内四经勘察在公元前3049年大海啸之后约1000多年左右(大荒经为商初勘察,时期不同),应该算是最最接近撞击后地球状态的证据了。当我把山经方向作为叠加方向代入,原地球自转轴线地表运动(线速度)方向和小行星撞击动量方向应该在两侧45度,结果一大堆巧合又发生了!
如上图所示,十字方向是《山海经.山经》的方向。但这个方向并不代表赤道线唯一,由于所有纬度也就是东西方向肯定跟赤道线是球面平行的,因此可以切出无数个赤道来。但巧合的是,如果以图示“45度赤道线“为准,北侧45度蓝色的”古赤道线“恰好穿过了西非撒哈拉之眼(也是亚特兰蒂斯首都国最大可能位置)、苏美尔、古埃及、古叙利亚、古中国、南美上古印加、泰国等五千年前的主要文明地区。这也太惊人了,合理吗?
其实细想想是合理的,我们的祖先智人是随着第四冰川期逐渐退却向全球扩张的。到距今8000年时全球大部分地区可能还依然寒冷,人类更多是聚集在当时的赤道线附近,也只有温暖的赤道线附近动植物等食物资源才能繁茂,人类繁衍才能加快和推动文明进步。所以,早期相对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族群或文明必然集中在赤道线附近的温暖宜居区域,这才是最合理的。
而且根据科学考证,不论是西非的撒哈拉沙漠还是埃及地区,在8000年前都是一望无际、土地肥沃、湖泊众多、动植物繁茂的大草原。苏美尔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古至今就是中东地区最好的粮仓。东南亚少量国家在5000年前就达到了青铜时代,但可能因为多山其实并不适于农耕发展,青铜技术应该也是航海商贸引进的。古中国和古希腊偏北稍冷,但古希腊及欧洲诸国渔猎资源丰富,而古中国则是超级的地大物博,南方发展快但多山,而东部平原偏冷所以发展进程会缓慢一些。但从红山、仰韶等文化发展来看,古中国5000年前族群势力遍布了,而且平原地区可能远远比山地文化要发达的多。因此,图示公元前3049年之间的古赤道线是完全可能和合理的。
但可惜的是,可能在公元前3049年,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大西洋百慕大海域,造成了一场全球性超级海啸海浸灾难,对人类特别是集中在中低纬度的发达文明或族群形成了灭绝性灾难!就像玛雅早期文献记录的,可能只活下一堆夫妻重新繁衍,人都成了猴子(野人)。受灾地区的人类可能百不存一,千不存一,大量的早期城市被摧毁和掩埋,很多人类文明很多都退化到新石器时代重新发展,最惨的一些文明或族群撤销消失到连历史记录都找不到了。
巧合3:
按照上图中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古赤道线位置,推导出古北极点位大概位于加拿大西经140度北纬58度左右,在北美加拿大西海岸中部向西大海里(加拿大与阿拉斯加交界南端的东南)。这与网络资料上关于“爱因斯坦认为地轴在1万年前位于加拿大北海岸”的推测位置很接近,可惜我没有查到爱因斯坦的推测文献出处及分析过程,否则可以拿来参考比对。相对而言,我从历史证据和物理换算分析的地理位置更偏西南,发生时间距今要晚一倍。
巧合4:
从上图可以看出,原来处于蓝色古赤道线的文明,在撞击后纬度普遍大幅升高,最大偏转点在伊朗阿富汗地区,苏美尔、古埃及、古中国、古希腊等主要文明纬度都升高了30-45度左右。参考北京中心北纬39度54分,东北哈尔滨北纬44°04′~46°40′之间,以苏美尔为例,从图上看差不多北纬43-45度,就类似现在哈尔滨的气候,能不冷吗!更别说再加上小行星撞击造成地球热量释放后冷却的小冰川气候叠加,全球气温会更冷。这种情况与苏美尔泥板史诗中描述的寒兰干燥生活艰难的气候完全吻合。
古中国大部地区原来在北纬0-20度之间(见下图)是热带。撞击后,古中国地区越靠西侧纬度差越大,敦煌地区大概北移了约26或27个纬度,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大概北移了15-17个纬度,总体在17-40度之间,比原来要冷不少,特别是东部平原地区变得寒冷不利于人类复兴发展,所以在公元前2200年气候变暖之前也发展缓慢。
但南方山地少量地区仍处于热带,所以幸存了大量的大象、犀牛、鳄鱼等动物,在1000年后气候变热的炎黄时期开始扩张到汉中、山东等地,到1400年后的商朝,长江流域还有很多大象。这与目前考古证实我国早期有大量热带动物完全吻合。
热带动物之所以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元前2200年-79年长达两千年的超级旱灾和火山爆发降温四次交替过程,这个后面再分析。
9、海洋板块挤压带方向与公元前3049年之前古赤道方向的巧合
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古赤道以后简称“3049前古地轴”,它还有一个关键性的证据就是海洋板块之间的挤压带方向。
大陆和海洋板块都在软流层上漂移,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海洋板块也会跟着地球一起转,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水球表面有一堆相互挤压的高低木板整体自转。当两个海洋板块相接触时,由于海洋板块之间的速度并不一定一致,一般会自西向东产生挤压,这可能是因为欧亚非联合板块质量重漂的慢,所以西侧板块一个接一个往东挤导致。所以海洋板块之间就会在海底形成挤压带,挤压必然产生局部隆起,其挤压的主体方向肯定和自转轴的纬度方向一致。我们来看下面三张图:
1)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南太平洋板块挤压南大西洋板块——图示向右上方向箭头,海底的挤压带极其明显,浅色痕迹表明了深度低的海底隆起形状。
2)亚洲与澳洲-南极洲之间印度洋板块挤压太平洋板块——图示向右下方向箭头,之所以把澳洲和南极洲放在一起,是因为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自转轴何时形成的呢?后面分析可以看出早于5500万年澳洲和南极洲大陆分裂之前。红色不规则曲线部分就是挤压带的海底隆起部分,北侧痕迹明显,而南侧部分可能因为澳洲大陆漂移被抹没了。
3)亚洲与北美之间北冰洋板块挤压太平洋板块形成了白令海——图示向右下方向箭头,阿留申群岛就是挤压带边缘的隆起部分,北侧北冰洋板块挤压南侧太平洋,穿过缝隙的部分形成了扇形的白令海。
大家可以拿个地球仪比划一下,上面三张图的海洋板块挤压方向(海底白色与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古赤道球面平行,也就是与纬度方向完全一致!这应该不可能是巧合!也进一步证明了穿过5000年前主要文明的古赤道猜测是完全合理的。
10、陆桥假设和各大陆板块远古连接的巧合
从上面的三张图来看,位于自转西侧的海洋板块明显把中间原有陆地连接给挤裂了,才跟另一个海洋板块接壤。而且从图上裂缝的陆地形状来看,明显有弧形的被挤压痕迹,且断开部分碎裂成众多分散的岛屿,随着海洋挤压带及隆起部分漂移。
还有一个没被挤裂的就是南北美洲之间的中美洲连接带(见下图)。
那么,没被挤裂之前的各大陆之间的连接会不会就是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远古路桥呢?
陆桥假说从何而来呢?是因为互不相连的大陆上分布有相同的动植物区系,而且很多都在 *** 大陆分裂之后甚至更晚,动植物总不能游过大海吧?难以解释,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推理假设,认为分裂后的大陆板块之间早期可能存在连接,就像两个陆地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古陆桥。
国内有些人痛批陆桥假设是谬论,那好,你既然说它是不对的,你就需要拿出一个可以合理解释动物跨大陆同源性的推测分析吧。如果你拿不出来,你怎么证明路桥假设肯定就是错的呢?陆桥假设本身从古生物学问题所引发的最基本的逻辑推理,只是到现在科学界还在寻找而已,或者能发现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不过,我或许有可能把这个疑惑解决了!
如果我们把前面被海洋板块挤裂的部分还原,把澳大利亚板块还原到与南极大陆分裂之前,再考虑各大陆板块后期漂移的还原,结果就形成了下面这幅地球板块展开图。
有人可能会质疑非洲的位置,如果非洲位于北极点如何解释非洲动物化石的连续性呢?我同样也怀疑。既然非洲是1.35亿年前从南美洲分裂出去的,那么就有可能是下图第二种展开图情况。
有没有可能介于两图之间的情况呢?甚至处于非洲大陆漂移过程中呢?从后面陆桥形成原理来看应该不可能。到底是哪种情况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但不管哪种情况,非洲都是同时期最冷的。不过这倒是合理解释了长毛的猛犸象溯源的问题。猛犸象存活于480万年-4000年,源于非洲,之后扩展到欧洲、亚洲、北美地区。80%的猛犸速度尸体或化石都在西伯利亚,但问题是,猛犸象是食草动物,体量大饭量必然大,还是群居,数量很大,在西伯利亚等冻土地区靠吃什么活着呢?只有热带或温带大面积雨林和草原才能满足猛犸象的生存条件,所以西伯利亚过去必然是温带甚至热带,且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那问题来了,猛犸象有厚厚的脂肪和长毛是为了耐寒,其从非洲迁移到西伯利亚并大量繁衍扩大,说明当时西伯利亚的气候和食物条件远比非洲条件好,也就意味着西伯利亚比非洲热才合理!反过来说,这么短的周期,假如按现在的气候环境,猛犸象不可能从炎热的非洲草原跑到寒冷的西伯利亚基因变异成抗寒动物且蓬勃发展,即便由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西伯利亚也远比非洲冷,逻辑上说不通!
但是,依照上图中我推理的远古地轴状态就非常合理了:非洲靠近北极的位置怎么都比处于热带和温带的西伯利亚冷,西伯利亚当时气候温暖且动植物资源及其丰富,所以源于非洲寒冷地区进化产生的猛犸象,向温暖且植物繁茂的温带甚至热带地区不断迁移发展就很合理了。
我们还是回到陆桥的研究,不管上面哪幅展开图,太惊讶的巧合了!所有大陆都连接到一起了(图中未画出澳洲-南极洲大陆和亚洲的类似中美洲的双路桥连接,具体样式可参见前面的图示),而且正好是一个地球最大圆周!这明显就是一个更早期的赤道线和地轴体系!大陆板块之间的连接就是远古陆桥!该远古地轴以下简称为“ *** 地轴”。
所有陆地板块几乎均匀分布在远古稳定赤道线上!应该达到了基于质量对称的地球自转平衡;而且每个板块最宽方向的面积均分线(几何长轴),可近似认为是质量均分线都距离赤道线很近,通俗来说就是所有板块都是躺在远古稳定赤道上,所以最稳固!这些都就意味着这个远古地轴可能经过漫长的时间达到了地球板块最稳定的状态。最稳定会产生路桥吗?原理上应该是。
远古陆桥产生的物理原理:
上图是我画的远古陆桥产生的物理原理图。远古陆桥如果能稳定产生:第一点,两个陆地板块的相对位置必须长期恒定,否则反复拉伸、压缩或错位会导致陆桥难以形成。第二点,南北两侧海洋板块的主体运动方向不能对陆桥有单方向垂直压力差,否则就像前面海底挤压带一样,陆桥根本无法形成,只能是图示的平行于陆桥方向。
要达到上述两个条件,唯一的可能就是:所有大陆和海洋板块必然要形成基于综合质量对称的稳定旋转状态,此时所有板块位置长期恒定!而且,只有赤道线附近的海洋板块间压力差最小,其它纬度都会因两侧海洋板块同样存在离心力导致的垂直于陆桥方向的压差挤压。
这就像一个球型陀螺上面有一堆高矮重量不一的滑块,由于陀螺转动产生离心力,所有滑块必然都往赤道跑,但重的滑块会把轻的滑块挤开占据陀螺的赤道线。重的滑块即使到了赤道,也必须沿着赤道线横向移动,轻的滑块也会在周边变动位置调整,直到轻重滑块达到基于自转轴质量对称时,这些滑块才不会再移动,从而保持恒定状态。
对地球来说是原理一样,如上图所示,所有大陆板块都移动到了远古赤道位置,结合较轻的海洋板块,形成了地球自转的板块质量对称状态( *** 地轴)!其实从图上陆地板块几何面积的分布情况来看,海洋板块南北两次差异不大基本可以忽略,地球自转稳定性几乎完全取决于陆地板块的质量对称!因此,也就具备了陆桥产生的条件。
*** 地轴赤道线上的大陆相对位置恒定,南北两侧海洋板块的漂移方向与两侧大陆板块连线平行,对陆桥形成位置的压差对等。此时,软流层岩浆会沿着南北海洋板块之间的缝隙不断上升到海底,并附着在两侧大陆板块之上不断生长,而两侧海洋板块的对等挤压力又会将陆桥压的越来越坚实,日积月累上升到海面上就形成了两个倒锥型连接的陆桥结构。
此外,其中顺着海洋板块方向的锥形要大很多,因为受力最小容易积累。如果两侧陆地板块太宽,由于两侧海洋板块垂直于陆桥方向的压力不够,就会形成双路桥结构,两侧各自被一侧的海洋板块挤压形成隆起,中美洲陆桥和亚洲-澳洲南极洲陆桥就是双路桥结构。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中美洲、东南亚的 *** -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力宾-巴布亚新几内亚等、白令海峡和德雷克海峡尖角型陆地等就是远古陆桥,都是基于古老的大陆板块在特殊稳定条件上生长出来的,只是后来因地轴偏移导致板块挤压而破裂。
在地轴偏转发生后,海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不再和陆桥平行,由于包含陆桥的陆地板块肯定比海洋板块在软流层上的压强大,所以陆地板块比海洋板块漂移的慢,也就导致西侧海洋板块对陆桥下部产生挤压,将陆桥向上顶起,从而导致陆桥扭曲从中间断裂(所有大陆东侧被海洋顶高成山脉也是这个原理)。两侧海洋板块接壤后,因漂移速度差形成挤压,西侧海洋板块的物质会穿过裂缝,就像挤牙膏一样延伸出海底形成挤压带形态,并在接缝处形成隆起,而破碎的路桥部分也会跟随挤压带隆起漂移,就形成了前面几张图的情形。
11、南极洲温带推理和科学证据的巧合
从“ *** 地轴”时期的大陆板块分布来看,南极洲处于赤道位置,属于热带地区,这可能吗?!还真有一堆科学研究结果恰好可以作为参考。
1)2010年,根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网站3月12日报道,科学探险队通过对南极洲海床3000多个冰核和泥核的钻探和分析,表明5400万年前的南极大陆可能属于温带气候。
2)多国科研人员组成科学团队搭乘破冰船“RV北极好”于2017年远征南极,之后将研究成功发表于《自然》期刊。研究发现在南极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保存相当好的花粉、孢子甚至植物根系,且种类高达65种,历史可追溯至9300-8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恐龙时期),证据指向南极洲存在过热带雨林(或温带沼泽森林)。团队通过建模方式将南极的温暖归因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高造成地球温暖,融化极地冰原导致海平面比今天高170米,南极不存在冰盖,白天的平均温度约12度,而夏季最热更可高达20-25度。
3)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托马斯·摩尔斯及其同事,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前往南极半岛西摩岛探险,期间发现了一个髋骨和有纹饰颅骨的化石残骸。这些化石样本大概有4000万年的历史,来自始新世,全都属于智利蟾科,也被称为“头盔蛙”。该证据说明南极洲在该时期应为南美洲雨林的温暖气候。
4)1986年,科学家在南极洲找到了南极甲龙的化石,此后古生物学家又陆续在南极地区发现了其他多种恐龙化石,其中既有植食性恐龙,也有肉食性恐龙。
2019年5月《白垩纪研究》杂志的《来自南极洲的巨型薄片龙科:关于薄片龙科体型多样化和阿里斯顿龙类演化预测的新信息》论文发现了7000-655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古生物学家还曾经在该组地层中发现了包括莫罗龙(Morrosaurus)在内的许多恐龙化石及鸟类化石,此外还有许多海洋生物的化石等。
智利的一个古生物研究队伍在南极大陆挖掘到了沧龙蛋,沧龙是史前水生蜥蜴,在白垩纪末期(9 400 万— 6 600 万年前),海洋里最大的顶级掠食者,在南极生蛋意味着当时必然有足够的海洋食物来源和温暖的气温。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合作,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对发现于南极洲西摩岛的伪齿鸟化石的研究,该化石或为有史以来能够飞行的最大鸟类,翼展在5到6米之间。根据对原始野外记录研究分析,跗跖骨化石产出于一处5000万年前的化石点,而下颚化石却来自于一处4000万年前的化石点。
这些证据充分说明直到白垩纪末期,南极洲相当温暖,如果没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大型动物的生物链无法构成。
5)澳洲大陆在2900万年之前跟南极大陆还在一起,所以澳洲大陆生态和南极大陆应该类似。的确,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的恐龙湾,发现了恐龙化石及150多种动植物。智利南美杉、银杏和罗汉松等硕大的裸子植物构成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繁盛的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些低矮的小灌木甚至草本植物构成了森林的下层植被,其地层年代约为1亿-1.2亿年之间。此外,绰号“库珀”的化石骨骼于2007年在昆士 *** 西南部的埃罗曼加盆地的库珀溪被发现,研究发现应为9000多年前大型食肉恐龙。
上述资料虽然不能证明远古南极曾经是热带,但至少说明南极-澳洲大陆直到4000万年时还比较温暖,9000万年前还有恐龙。
目前大量分析资料认为是古代二氧化碳浓度高,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所以南极洲温度一起就高了。但如果按照我分析的地轴变动状况,即使达到3049前古地轴时期(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几千万年),南极点在现在东经40度南纬58度左右印度洋里,当时的南极-澳洲大陆绝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最暖和的地方差不多能达到北京的纬度,本身就不是太冷。而温带雨林基本在更高纬度的45-55度之间的沿海地区,所以南极-澳洲大陆有大量的温带雨林很正常,别说是4000万年前,公元前3049年之前可能都是温带气候有大量温带雨林,与上述科学考察的气候数据完全可以对应。
然而对于大食量的恐龙生态链来说,温带四季分明的冬天缺少食物,肯定会被饿死。而其它大陆因地轴偏转虽然有所变化,但仍有大量地区处于热带雨林适合恐龙生活,所以就合理解释了南极-澳洲大陆的恐龙灭亡比全球恐龙灭亡(6500万年)提前约2500-3500万年的原因。而且,既然温度降低到较冷的温带气候都会导致恐龙灭亡,也就意味着恐龙原先应该都生活在热带地区,这也反向验证了 *** 地轴时期所有大陆板块都集中在赤道线附近,都有大面积的热带地区。
至此,南极大陆热带→温带→寒带三个过程正好对应了 *** 地轴、3049前地轴和今地轴三个状态,这么巧!
12、远古陆桥破裂、澳洲-南极洲板块分裂、南极洲-非洲板块分裂与地轴偏转、海洋挤压带形状等的关联性巧合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远古陆桥生长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和稳定的环境条件,也就意味着 *** 地轴的时期可能极长。而 *** 地轴偏转到3049前地轴的原因和过程又是如何呢?又有哪些证据呢?我们还得进一步寻找。
1)澳洲-南极洲板块分裂与地轴偏转的巧合
从前面图示可以看到,澳洲大陆把亚-澳陆桥破裂后的南侧部分抹平了,至少说明澳洲板块漂移过程肯定在陆桥破裂之后,那么澳洲-南极洲板块破裂会不会也跟地轴偏转有关联呢?可能性还真的很大,我们来看下面这幅图。
地轴偏转后,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仍在赤道附近,只有澳洲-南极洲板块从原赤道位置跑到了南极,北美板块跑到了北极附近,上图表示了主要陆地板块的位置。
A、B分别代表未分裂前南极板块和澳洲板块位置的两个点,C、D表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在3049前地轴状态仍处于赤道周边陆地板块)的两个点。假如“A与B”和“C与D”的距离(地表距离)相同,但由于向心力(或离心力)与半径成正比,如图所示,所以A与B之间的作用力差值远远大于C与D的作用力差值。作为同一片陆地,作用力差异越大也就意味着拉伸甚至撕裂的可能性越大。
或许用向心力或离心力表达不够直观,我们可以把上图中的ABCD都看成微小的质量单元。由于地球自转,这些质量微元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都应该惯性直线运动飞出地球,其运动速度(线速度)和半径成正比,也就是越靠近赤道的质量点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跑得越快。可为什么没跑出地球呢?是因为地球的固体结构抗力拉着,相对位置难以移动。由于惯性速度和半径成正比,也就意味着B大于A的惯性速度差远远大于D大于C的惯性速度差,所以AB之间的抗力远比CD之间的抗力大很多倍,才能拉住两点之间的距离不变。这就像把大陆板块比喻成木板,两侧拉力不同,拉力差异越大越可能裂开。因此,越靠近地球赤道线的陆地板块内部拉力差和抗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的板块内部拉力差和抗力越大,也越容易撕裂。
因此,由于地球自转轴偏转,确实造成澳洲-南极洲板块的内部拉力差增加了几倍至十几倍,从而导致最终板块撕裂是非常合理的!而北美洲没有撕裂可能是陆地板块结构比较稳固吧。至此可以看出,地轴偏转不但造成了远古陆桥破裂,也是澳洲-南极洲板块分裂的最大可能根源。
有关澳洲大陆分裂的说法众多,且时间也不一致,较多资料表述为约5500万年左右开始分裂,至2900万年彻底分裂。我们暂时按这个数据进一步分析,可以判定初步 *** 地轴偏转发生的时间不会晚于5500万年,只能更早;而陆桥破裂至形成挤压带时间也要远早于2900万年。
我开始怀疑会不会是6500万年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撞击造成的呢?从分析来看,撞击造成的地球轴偏应该是即时生效,而后期地球调整状态的过程却极慢,如果直接把地球直接撞到3049前地轴状态,处于温带的南极-澳洲板块的恐龙应该很快灭绝,与9000万年发现恐龙化石不符。而且,该小行星10公里直径能产生的动量微乎其微,远远达不到该轴偏需要的动量数值。
由于澳洲-南极板块从赤道位置越接近南极才越容易撕裂,如果 *** 地轴偏转到3049前地轴是一个长达几千万年的缓慢过程,那么分裂时可能已经到了地轴偏移过程的中后期,即总偏移时间可能是5500万年的一倍以上,这就与前面 *** 地轴偏第二幅展开图——1.35亿年前非洲板块尚未与南美板块分裂的时间对应了。但是不是呢?
2)南极-非洲板块分裂与地轴方向的巧合
我们再来看看非洲大陆从南美大陆分裂后的情况。
这又太巧了!如上图所示,非洲大陆从南美洲大陆分裂后,如果考虑撞到欧洲板块后被顶住会逆时针旋转与欧亚大陆贴合(图示红色弧形箭头),那么非洲板块直线漂移的方向与3049前地轴赤道方向几乎一致!与远古陆桥破裂方向一致!这似乎为3049地轴提供了证据,但其实不然,因为:非洲板块如果在 *** 地轴状态下分裂(如上图),由于地球自转和离心力作用,它只能沿着平行 *** 赤道和垂直接近 *** 赤道两个方向漂移,也就意味着南美洲和非洲应该相互挤压而不是分离。
上图中非洲板块的漂移方向只能说明3049前古地轴在1.35亿年前非洲与南美板块分裂前就发生了,或者有一个近似方向的过渡地轴状态,我们暂时称为过渡地轴,非洲板块分裂后早期应该就是受到该过渡地轴的影响向欧亚板块方向接近。
该过渡地轴必定早于1.35亿年非洲分裂之前,早多久?是受到外力导致地球突发轴偏还是其它原因造成缓慢轴偏?我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的资料, *** 地轴偏转时间节点只能暂定为13.5亿年之前待定。
3)非洲板块漂移与3049前古地轴的巧合
我们虽然找不到 *** 地轴偏转的起点,但可以看到终点3049前地轴,也就是公元前3049年之前的自转方向和板块分布情况。
如果非洲板块未分离,所有大陆还保持 *** 地轴的质量平衡也是地球自转最稳定的状态,那么不管地轴如何偏移,必定会缓慢恢复回到 *** 地轴的状态。但非洲板块漂移打破了原有的质量对称和自转平衡结构,这就像本来平衡的陀螺却一边越来越重,所有板块基于地球自转平衡必然会寻求一个新的平衡态,自然会形成一系列地轴偏转和板块漂移的复杂过程。
这个新的平衡态应该就是3049前古地轴状态,虽然它可能还尚未达到类似 *** 地轴那样极其长久的恒定状态就被外力打断了,但它至少已经接近最终稳定态了。由于非洲板块最终漂移撞到亚欧板块并结合到一起,造成该联合板块的总质量最大,因太阳引力和离心力作用都在赤道处最大,所以联合板块最稳定的质量均分线一定会尽可能接近赤道线。这就像在火车上放一个长方形木块,躺着肯定比立着稳定。由于我们不清楚各板块的实际密度,但差异不会太大可以认为基本相同,所以欧亚非联合板块最稳定的形态就是其几何最宽的面积均分线即几何长轴躺在赤道上才最稳定。
为了维持地球这个球型陀螺自转稳定,其它大陆板块除了向赤道漂移外,必然会向欧亚非联合板块的地球对端运动寻求质量对称,这应该就是南北美洲远离欧亚非板块的原因,否则地球自转的轴线都会偏到一边引起自转震荡。从3049前地轴的几何分布(近似质量分布)来看,赤道两侧的板块质量基本已达到均衡,但基于自转轴的平衡和自身稳定性还相差甚远,所以各个板块还在漂移和偏转过程中。
上述分析也就意味着, *** 地轴偏移造成板块移动的结果与 *** 地轴偏移的原因无关,只取决于最终平衡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把 *** 地轴偏转分成前后期两个阶段:前期因某种原因导致轴偏并带动地球板块位置变动,可能是突发也可能是长期变化;后期则是所有板块基于质量对称漂移寻求新的平衡态,必然是长期调整过程。
4)南极板块漂移位置与 *** 大陆偏转的巧合
理论上是所有板块寻求基于地球自转的质量平衡,但由于 *** 大陆时期各板块已经形成了稳固的远古陆桥连接成为一体,这就像一个围绕地球的环(以下简称大陆环),所以当 *** 地轴发生轴偏后,除分裂的非洲板块外,其它所有板块并不像现在能各自独立漂移,而是呈环状结构整体绕着地球转动。
南极大陆的漂移情况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因为所有陆地板块因离心力必然趋向赤道运动,这是物理原理决定的。今天的南极大陆处于南极点位置,可能是因为与南美洲远古陆桥的底层岩石圈结构支撑,所以才能保持在这个位置,但迟早有一天也会滑向赤道。所以, *** 大陆偏转后,南极洲从热带跑到温带,除非地轴突变导致纬度直接改变,否则只能是被远古陆桥形成的环状板块一体结构强行顶到了温带纬度。当公元前3049年地球遭到小行星撞击发生轴偏,又再次被顶到了现在的南极点位置。但南极大陆并未发生类似澳洲大陆的明显漂移,说明它与南美洲大陆的连接极其稳固。
5)远古陆桥破裂后挤压带与地轴偏转的巧合
远古陆桥挤压带形状或许可以为地轴偏转提供一些线索。亚洲与澳洲-南极陆桥破裂的挤压带形状与南美和南极板块陆桥的挤压带形状及方向类似,我们以南美-南极板块陆桥的挤压带为例。
如上图所示,如果不是其它原因导致挤压带弯曲,那么挤压带弧形切线方向就代表了当时西侧海洋板块的挤压方向,也就是当时的地轴线速度和纬度方向。最后的挤压方向按理说应该是现在的挤压方向,但5000年太短形成的痕迹根本看不出来可以忽略,所以最后的方向应该还是3049前古地轴纬度方向。
从图上分析,最早的切线方向与最终的方向相差约35度,且为逆时针偏转, *** 大陆偏转到3049前地轴约75度,上图的方向差展现了最后期35度的轴偏过程。上述分析也恰好证明了: *** 地轴偏转的后期阶段,地球调整寻求新的自转平衡态是一个不断轴偏和极其漫长的过程。
此外,假设轴偏速度均匀,轴偏最晚1.35亿年计算,则该远古陆桥的破裂时间最晚为6300万年。如果有办法检测到挤压带地质年代,也可以反向推导远古陆桥破裂的时间以及各时期的地轴方向。
6)地轴偏转的可能过程与困惑
基于上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较大可能是以下过程:
(1)首先,在1.35亿年之前的未知时间因未知原因地轴发生了逆时针偏转,假设为20度。
(2)然后,到1.35亿年时非洲与美洲板块分裂开,开始沿赤道附近向今东南方向漂移。由于非洲板块的移动打破了原有地球自转的质量平衡,原质量对称的大陆环因为缺少了非洲,对端的亚洲区域就相对重了,那么亚洲区域就会占据主导优先向新赤道漂移,向今西南方向并顺时针旋转,同时带动大陆环整体发生球面滑动。板块整体性滑动就意味着站在板块上的人看到的是地轴反向偏转,即地轴继续逆时针偏转。
再返回头看非洲板块脱离南美板块后的漂移轨迹,它实际上应该一直跟随地轴偏移的赤道方向偏转,也就是从今东南至东偏北方向的一条弧线。
随着大陆环或地轴偏转,南极-澳洲大陆被推到温带并越来越冷,于9000年前恐龙灭亡。
(3)最后,由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都向赤道漂,两者越来越近,最终于6500万年(取自网络数据)碰撞并逐渐结合到一起。对比海洋挤压带方向,该时期地轴已逆时针偏转到约45-50度左右。
然而,地球还远没有达到质量对称的自转平衡稳定态,亚欧非联合板块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最稳定的状态就是几何长轴(近似质量均分最稳定状态)躺在赤道上,实际上经过6500万年直到公元前3049年也未达到。但3049前古地轴时期已经基本实现了亚欧非联合板块的几何长轴已接近赤道线,赤道两侧的所有大陆质量基本均衡。
其实根据我的分析,地球自转轴及各板块在未来已经很难形成类似 *** 地轴时期可产生陆桥结构的恒定状态了,为什么呢?是因为远古陆桥即使地表看来破裂了,但下面岩石圈层的残留结构还存在,仍会发生作用,而且海洋挤压带下部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变冷凝固后同样是结构支撑。比如南极洲还在南极位置必然是南极-南美陆桥残留支撑所导致,否则它早就很澳洲板块一样漂向赤道了。即便到今天,排除非洲板块完全跟陆桥无关,只有澳洲板块算是脱离了陆桥结构的影响,其它板块仍然保持在原“大陆环”周边并明显存在相互制约的情况。因此,除非把所有远古陆桥从地表到岩石圈层彻底磨没了,各大陆板块才可以自由的漂移,否则根本不可能不受干扰的形成类似 *** 地轴时期的恒定(超稳定)状态了。
回到该阶段地球状态,在亚欧非联合板块形成后,除澳洲大陆外,加入非洲的大陆环结构继续整体性漂移寻求质量平衡态,即地轴逆时针偏转到75度左右成为3049前古地轴方向,然后由于小行星撞击地轴突变而中断,进入新的地轴调整期。
综上所述,以上 *** 地轴偏转到3049地轴的可能情况与科学勘察数据基本吻合,很难说是巧合,只是对应年代需要更多论据修正。唯一问题就是我查到的动物同源性的时间有的比陆桥破裂时间晚不少,一种情况就是陆桥破裂时间有个长期过程需要进一步修正,另一种情况就是同源动物变异类似所以仍为类似同源,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13、 *** 大陆分裂和 *** 地轴的巧合
*** 大陆指泛大陆(Pangaea),源出希腊语pangaia,意为整个陆地。该学说由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Alfred Wegener)于1912年提出,作为其大陆漂移学说的一部分。大陆漂移说认为,全球所有大陆原来是一个整体,约在2.5亿年前经三个阶段的分裂,逐渐形成现在的陆地形态,所以 *** 大陆就是指假想的整体的原始大陆。
*** 大陆分裂时间同时也是地球五次生物大灭绝中最严重的第三次二叠纪大灭绝,70%的陆地动物和96%的海洋动物消失。再之后第四次三叠纪-侏罗纪生物灭绝发生在约2.03亿年, *** 大陆分裂成劳亚古大陆和冈瓦纳古大陆。
由于远古陆桥的形成需要极其稳定的地球自转平衡状态和漫长时间,所以 *** 地轴稳定状态的形成时间至少比1.35亿年早几千万年,因此,远古陆桥的产生时间必然在1.35亿年-2.03亿年之间。
从上图来看,两阶段分裂后的亚欧、北美、南美-非洲、南极-澳洲四个大陆板块只需要漂移很短的距离,就可以近似均匀的、稳定的“躺”在 *** 赤道上,无需复杂的位置和角度调整,即可形成质量对称平衡的地球自转恒定状态。是不是很巧合呢?!
这也就意味着 *** 大陆分裂后直接就形成了 *** 地轴, *** 大陆时期的地轴和远古陆桥形成时期的地轴应该是近似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把这个地轴称为“ *** 地轴“。
如果看过 *** 大陆分裂相关资讯、视频的人应该能发觉,我的推理在分裂过程和年代方面并没有太多异议,但地轴方向完全不同和后期变化情况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1)现在的 *** 大陆模型都是按今天的地轴画的,那问题来了,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导致所有板块都必须往赤道漂移,怎么会反着往两极漂呢?完全不符合物理规律,肯定不对。而按照图示北极点在 *** 大陆的非洲中部就合理了, *** 大陆的质心原来在北极点,分裂后都向 *** 赤道方向漂移。而且,前面在澳洲-南极大陆分裂过程时分析过,越接近极点,离心力导致的板块内部撕裂作用力越大,这或许就是 *** 大陆分裂的原因之一。
2)在2.5-2.03亿年期间分裂的大陆板块,经过较短时间的漂移调整,就形成了大陆板块位置恒定的 *** 地轴状态,至少保持了几千万年至1.35亿年前,从而生长出稳固的远古陆桥,并形成了所有大陆连接的环状结构即“大陆环”。
3)1.35亿年后的各板块漂移过程,除非洲和澳洲脱离开大陆环自行漂移外,其余大陆板块都受到了原有大陆环结构的制约。即使远古陆桥破裂,依然底层结构依然存在支撑和阻碍,导致部分大陆只能一起漂移。
上述分析内容相当于对 *** 大陆分裂过程进行了原理及过程的可能修正。
至此我们已经有了3个古地轴及变化过程即:
1) *** 大陆分裂前后的地轴方向近似,可以看作统一的 *** 地轴,所以要早于2.5亿年很久(具体早多少年未知),一直持续到1.35亿年之前(早多少年未知)。
2)1.35亿年之前(早多久年未知)因未知原因导致地轴逆时针偏转→约1.35亿年时非洲从南美洲分裂漂移,6500万年前撞上亚欧大陆,同时期远古陆桥开始破裂→约5500-2900万年澳洲大陆从南极板块分裂漂移到赤道附近→直到公元前3049年,整体过程中地轴基本持续逆时针旋转约75度,最终形成了3049前古地轴,全球早期文明集中在赤道线热带地区。
3)公元前3049年地球遭遇小行星撞击导致地轴突然偏转约45度以上,并开始逐步回偏到今天的地轴情况。其中,1000年前《山海经》逆时针15度的地轴方向应该是一个过渡时点状态。
特别强调一点,该分析原理与板块漂移学说没有任何冲突,地轴偏转实际上有真偏移也有假偏移,假偏移是由于大陆环等构造导致主要大陆整体性一起漂移,看上去就等同于地轴在偏转。
14、海平面变化与全球主要文明的变化情况分析
回到公元前3049年撞击过程继续分析,因为还有一些地球物理变化过程尚未分析全面,比如不论哪种地轴状态,只要是方向或转速改变,必然伴随海平面的变化。
海平面极其复杂,跟潮汐力、地球椭球或扁梨型结构、引力、地形等众多因素有关,不是专业的人讨论不了。但我认为,基于物理原理,对于同一地点相同海平面位置,由于地球转速改变引起海平面变化是必然的。上图是公元前3049年地球自转转速变化造成的海平面变化纯理论示意,由于海洋总量几乎不变,所以地球自转速度越快,海平面就会越扁,即改越靠近赤道变得越高,越靠近两极变得越低。而地轴方向约45度的偏转相当于这个椭圆球体的角度改变了,自然导致全球海平面有的变高有的变低,有些沿海地区扩大了,有些沿海地区缩小了。
经粗略分析的测算分析推测数据如下:
1)中美洲玛雅先民地区的纬度从古北纬30度变为约北纬8度,气候变得温暖。但由于接近赤道线,地球自转加速致使海平面上升很大,造成原有很多遗迹被淹没在几十至上百米的水下。而且由于小行星撞击地震波导致海底地表严重变形,遗迹可能会下沉至海底几百米深,并大概率被泥沙掩埋。
2)西非撒哈拉沙漠最大可能是原亚特兰蒂斯首都国地区,直接面对了气态小行星撞击后大西洋冲击海啸和速差海啸(地球突然加速海水滞后导致的海啸的简称)的叠加冲击。超强冲击不但造成该地区人类全部灭亡,连地表土壤层完全被损毁,为沙漠化提供了初始条件。同时,该地区北移约20个纬度,仍处于热带地区,温度略有下降。海平面因纬度上升会下降,也会因45度地轴自转加速会上升,综合来看,大概率海平面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形成长期海浸灾难(海水震荡会造成海底沙化),并且因地势平坦导致大量海水滞留造成盐碱化,加剧沙化趋势。再加上后期又有两千多年的天火干旱灾害炙烤,最终成为沙漠地区,文明彻底消亡且没有延续。
3)上古叙利亚国亚特兰蒂斯十国中的强国之一,包含今叙利亚及周边地区,与苏美尔、古埃及接壤,曾与古埃及抗衡。结果它正好处于环地中海文明中撞击海啸和速差海啸震荡的正面最大冲击区域。因冲击力过于强烈,沿海地区后来形成了叙利亚沙漠和死海等状况。纬度向北上升约43个纬度,气候变得极其寒冷且季节温差大,人类在很长时期存活困难。
4)苏美尔在上古叙利亚东侧,十国中原属于弱国。因为没有直面地中海海啸冲击,受灾情况相对较小。从原古赤道北移约45个纬度,气候变得极其寒冷且且季节温差大,从而存活困难发展缓慢,直到阿努纳奇时代之前约200年全球气候转暖后才开始繁荣兴旺。地中海和波斯湾的海水应该对该区域进行了冲刷,盐碱情况对后期农耕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楔形文字泥板有相关记录。
5)上古埃及包含亚特兰蒂斯十国中的两个国家:上埃及和下埃及,下埃及在上埃及南边靠地中海(名称与地图上下是反的,古代很多文明以北为上)。由于地处地中海撞击海啸和速差海啸方向的侧面,所以海浪冲击力灾害很小,主要灾害以海浸为主。靠海的下埃及远比内陆的上埃及受灾严重,所以这可能就是上埃及趁机吞并下埃及实现统一的机缘。埃及地区从原古赤道北移约40个纬度,气候转冷且季节温差大,原农耕技术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开拓,食物匮乏导致生存困难,社会发展缓慢、停滞甚至倒退。古埃及统治者可能因超级灾害和人类生存困难的悲观主义思想,在迷茫中开始关注于永生,所以创造了金字塔陵墓及文化。
6)上古希腊及欧洲诸国基本都北移至北纬50度以上,气候极其寒冷,应该不亚于现在的寒带气候,所以古代欧洲文明复兴比古埃及、苏美尔晚至少约2400ner(神历月)=133年,且极寒导致发展更加缓慢和滞后。但海平面大幅下降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陆地、半岛和海岛资源。
7)南美洲上古印加从原古赤道南移至南纬约30度,气候变冷了一些,海平面可能变化不大或略有上升。由于其核心处于南美洲西海岸,所以太平洋的撞击海啸都被大陆东部山脉阻挡消减了,而东北部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以及巴西东北地区早期人类族群基本被团灭。再由于上古印加文明核心地区本身就处于高海拔的安第斯山脉地带,阻挡了速差海啸震荡灾害,最多就是西海岸原有族群灭亡,文明核心依然存在。
然而,从历史经验来看,高海拔文明由于农耕条件差、食物资源不够丰富,不可能有蓬勃发展。所以上古印加文明相对于亚特兰殖民在大海啸之前的早期开拓反而衰退了,甚至回到原始生活状态。遗留在南美的殖民统治者可能由于失去了亚特兰祖地支持,不思进取最终腐朽衰亡。
8)古中国大部地区原来在北纬0-20度之间,是热带。地轴偏转并加速后,古中国地区越靠西侧纬度差越大,敦煌地区大概北移了约26或27个纬度,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大概北移了15-17个纬度,总体在17-40度之间,比原来要冷不少。
汉中地区北移约23个纬度即新北纬38度左右,按理说比较寒冷,但为什么在1000年后的《山海经》炎黄时期还记录有犀牛、大象呢?较大可能时由于古中国地区大,跨热带和温带,所以公元前3049年因气候变冷,热带动物先南迁至中国南部热带地区。然后在约公元前2200年起全球气温逐步升高直到暴热干旱灾难(四次超级干旱和严寒交替循环过程,在本文后面再描述)的过程中,热带动物又繁衍北扩到了新北纬35-37度地区。
然而,上古中国的热带动物很可能在后期天火旱灾与地火阻断的严寒期多次反复过程中,由于冷热极短变化和反复迁移而大量死亡,或许就像夏、商、周末期因缺少水源食物导致人类大量死亡、朝代灭亡一样,动物更会大量死亡,还要加上人类在这种灾害饥荒环境下的无限制捕杀,致使这些5000年前的热带动物彻底从中国消失。
古中国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约BCE5500-BCE3000年)、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约BCE5000-BCE3000年,含半坡遗址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凌家滩主题文化时期(约BCE3600年-BCE3300年)等肯定都是被BCE3049年200-400米近40个小时的速差海啸第一波冲击所灭亡的。这也包括华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BCE4500-BCE2500年),但得益于泰山这片平原高地,存活较多人类并复兴发展,所以年代看起来跨越了上古大海啸时期,但实际上应该分为早期和复兴两个阶段。
上古大海啸相当于是对早期文明势力的重新洗牌,BCE3049年之后的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BCE2500年-BCE2000年、古蜀国文化(三星堆)BCE2800年-BCE1100年、以及马家窑文化后期(约在BCE3300-2050年)和山东大汶口文化灾害阶段实际上都是灾难幸存人类对早期文化的复兴和继承。由于原势力更迭重新整合成为新势力群体,所以后期的考古遗迹自然会出现早期多个文化特征融合的情况,所以文化融合也不一定就是通商,也有可能是族群合并。
古黄河及古汉、济水下游地区很可能被貊国等东夷族群占据,但不确定是上古大海浸开始之前还是之后,有待考证。
此外经测算,上古中国海岸线以南端海南岛中心至北京地区的纬度为参考值,撞击后海平面上升为约75→32米(按北京原纬度20度计算),然后随着地轴位移又下降了至约34→94米,所以两个过程叠加后的结果就是:今海平面相比原海平面由南至北、从海南岛至北京升高约为41→-62米。总体过程为:中国海岸线总体有一个急速升高又缓慢降低的过程,向南升的越高反而降的越少(向北升的越低反而降低越多),海平面最终变化的结果就是海南岛最高约41米,北京纬度反而比5071年(3049+2022年)前原始海岸线低62米左右。
北京平均海拔才43.5米,62米意味着包含北京在内的中国华北平原近海地带很多区域在5000年前还是大海,由于气态小行星撞击及地轴偏转导致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才逐渐裸漏出来成为陆地。以上海作为华北平原南端计算,古纬度约15度升高44米变为今天31度5米。华北平原海平面由南至北从上升5米→下降62米,可以认定华北平原海平面整体下降,华北平原海岸线由南至北呈扇形扩展大(越北扩展区域越多),为古中国人类发展扩展了大量的新生沿海陆地资源和宜居生活地区。
同时,这也合理解释了为什么古中国沿海海岸线基本找不到5000年前的早期文明遗迹,一定会远离一定距离。按理说古人类依靠渔猎,海岸是很适合人类生存的场所,并不是没有,而是原来的海岸遗迹随着海岸线向海洋大陆架扩张几至几十公里,早期原始部落遗迹成了内陆地区。
9)澳洲大陆、印尼等地区更靠近45度地轴赤道,所以速差海啸更严重,其它地区不再一一列举分析。
10)另外,阿曼原古南纬8-15度,变为北纬33-38度,气候变冷,这与科学证据阿曼地区化石珊瑚分析证明其曾在BCE2350年有过频繁的寒冬情况对应。
11)科学家研究老挝北部石笋沉积的岩石含量,发现距今5100-3500年之间经过干旱,老挝从古赤道0度变为北纬近30度,当然气候会变得干旱。虽然还有全球变冷、飓风等其它综合因素,但纬度引起的气候变化肯定是最主要因素。
12) 上古大海啸、大海浸灾难重创了人类文明,欧亚主要文明地区普遍纬度上升30-45度变得寒冷;地球转速加快导致大气对流加速,全球风力加大,极端天气增加;再加上全球火山爆发和后继的类似小冰川期等综合灾害,人类严重衰退并发展停滞700-800年以上,直到公元前2200年开始转暖,但慢慢又成了超级旱灾导致两河枯竭。该情况和苏美尔泥板史诗记录的早期寒冷艰难,后期干旱河水断流情况完全吻合。
从以上比对分析可以看出,基于地轴偏转和加速情况,单纯通过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的结果与地质、文明变化、气候科学证据等基本吻合,这难道都是巧合吗?!
15、地轴、磁轴的唯一性原理的推测
地球自转轴在公元前3049年被撞击下偏转,不可能像前面分析的理想情况刚好合成一个45度的稳定地轴,肯定有所偏差,也就意味着除原自转轴外,还存在另一个垂直方向的自转轴。
但地球为什么没有翻滚起来呢?而且从《山海经》方向来看,地轴方向在短短1000年内早就就实现了稳定和唯一轴,为什么呢?
该原理可能与目前科学界研究地球磁极的产生原理有关。地球自转可能导致内部产生磁极,两个垂直方向的磁极不可能同时存在,这就像两个磁铁放在一起,必然要合并成一个磁轴。再持续通过各地层摩擦力做功,带动地球自转轴快速合并唯一。
由于持续做功的动量损失,地球自转速度必然有所下降。也就是说,撞击时地球的转速要超过365天/年,可能按照矢量在唯一轴上的投影叠加方式,在地轴磁轴合并过程中减缓到365天/年。
从目前所有行星天体的唯一自转轴和磁轴也可以看出,不论如何被外部撞击产生轴偏,都不会发生翻滚情况。而小行星和流星体会发生多轴翻转,应该是由于没有磁场或磁场太弱了无法产生轴向合并。行星多轴自转→多轴磁场持续产生→磁场合并带动自转轴合并→最终形成唯一磁轴和自转轴,该过程及原理或许可以解释所有行星天体唯一自转轴和磁轴的根源。
16、山海经15度轴偏与地球位移理解的巧合
前面说过,古中国《山海经》中《山经》的方向为现在逆时针旋转约15度,说明小行星撞击后打破了原有基于地球板块质量对称的角动量平衡,地轴开始往回偏转,并在距今4000年内偏转了约15度,15度相当于约1670公里以上,是目前地球板块漂移速度的几万倍!这怎么可能呢?
各种原理分析都不合理,直到我突然找到了灵感,爱因斯坦作序的1953年哈佛大学教授查尔斯·哈普古德提出的《地壳位移:理解地球科学基础问题的关键》(Earth‘s Shifting Crust:A Key to Some Basic Problems of Earth),国内简称“地壳位移理解”的一些观点给了我启发,当地球内部因各种因素导致压力达到临界点时,地壳整体会发生快速、剧烈的位移情况。结合板块漂移学说,也就意味着大陆板块在特殊情况下的漂移速度会比常态快得多。
特殊情况又是什么呢?
根据尼罗河三角洲一个泻湖中古花粉化石和木炭含量的沉积物发现,BCE2200年至BCE1000年共发生四次花粉大比例降低和木炭增加,古埃及塞索斯特里斯三世金字塔附近掩埋的、Ipi-ha-ishutef棺材所用树木年轮样本中的放射性碳同位素,发现约BCE2200年古埃及曾经经历了一次气候的快速变化,可能是一个短暂的干旱时期等证据。而且根据全球文明灾害和断代情况,自BCE2200年起的2200多年又可以划分成4个干旱期和4个全球火山爆发的阻断期,说明如下表(天火至太阳辐射造成的言中国暴晒干旱期,地火指全球火山活跃期,反而因阻挡太阳辐射会造成寒冷):
天火分期时间段特征及灾难说明天火I期BCE2200年- BCE2015年两河、尼罗河几近枯竭,有“十日”、“十个太阳”之说;
玛雅第三太阳纪被火毁灭;
古埃及贫民奴隶第一次大起义;
末期埃兰和阿摩利人入侵两河流域苏美尔,苏美尔被打败,埃兰阿万王朝占据两河中下游;
古希腊米诺斯早期文明(克里特)被地震海啸毁灭中古大洪水
地火I期
阻断/风寒期BCE2015年
以南极洲欺骗岛火山大爆发为首全球火山活跃期河湖、地下水得到补充;
期间苏美尔人建闸蓄水
北美霍皮族第三太阳纪洪水天火II期
大质量陨石雨密集阶段BCE1900年-BCE1645年两河几近枯竭;
陨石雨最强烈的时期,摩亨佐达罗、索多玛、蛾摩拉、卡巴德奇亚等至少4个城市被陨石毁灭,其它区域也有高温灼烧的玻璃状物质遗迹;
末期古埃及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BCE1609年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BCE1824年之前不久开始干旱灾荒);
末期古中国夏朝被商朝灭亡地火II期
阻断/风寒期BCE1645年-BCE1500年
锡拉、桑托林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未导致严重文明毁灭天火III期前缓和期约BCE1500年-BCE1250年地球地质变动状况相对稳定,全球环境相对稳定天火III期BCE1250年-BCE1050年极度干旱,古中国黄河断流;
古希腊极度干旱;
末期古中国商被周朝灭亡;
赫梯女王给当时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送去一块泥板写着“我的土地上没有粮食了”,而赫梯和埃及因迦南地一直处于敌对交战关系地火III期
阻断/风寒期约BCE1050年-BCE600年
以中国长白山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性火山活跃期天火IV期BCE600年-CE79年BCE538年,波斯灭亡古巴比伦
BCE525年,波斯打败古埃及
BCE332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灭亡波斯王朝
古中国周朝极度干旱地火IV期
阻断/风寒期约CE79年左右,以维苏威火山为首的全球火山爆发活跃期庞贝古城被维苏威火山埋葬
亚历山大城、埃及法老城群被地震、海啸毁灭的时间不确定,但很可能也在这个时期4次干旱和全球火山爆发活跃期不正是地球内部压力的集中释放的表现吗?!地球就像烤栗子一样被太阳辐射加温,激发到一定程度就会释放内热。按照现代地球物理,地球板块的岩石圈层都在软流层上漂移,软流层实际上也算是岩石圈超过一定温度的液化形态。BCE2200年后,太阳辐射增加,导致地球吸收热量过多,地球内部增温导致岩石圈层底部更多熔化为软流体,大陆板块质量变轻,漂移速度加快。最关键的是,软流体温度变化会导致粘度急剧下降,地球板块漂移阻力急剧降低,板块漂移速度会极度加快。由于地球自转离心力影响,所有大陆板块都会向赤道漂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也对应结构抗力,所有板块在大质量板块带动下可能会产生类似整体性滑动的效果。
该过程可能可以作为地壳位移理解的证明和全新解释,但并不是像地壳位移理解中描述得地壳整体滑动,而是岩石圈层板块在软流体上漂移和相互挤压形成的一种板块整体性运动效果,本质还是地球板块在软流层上的漂移原理。
地球自转轴在BCE2200年后约2200多年内产生15度偏转很可能是所有板块漂移整体性作用的结果,而且,已破裂的远古陆桥和大陆环结构仍然对板块漂移产生影响,同样属于整体性漂移即球面滑动。经计算,板块漂移速度也在733米/年以上(地轴漂移量相同),是今天亚欧板块平均1cm/年的73300倍,是今天美洲板块约2.5cm/年的29320倍。
从下表天火和火山爆发阻断期周期来看,地球在逐渐降温,周期也在不断加长,板块漂移速度对应减缓。直到地球冷却后,软流体粘度急剧上升,板块漂移过程恢复缓慢状态。
天火分期时间段喷发期/地火阻断期/风寒期软流层压力积累喷发的周期天火I期约BCE2200年- BCE2015年BCE2015年,以南极洲欺骗岛火山大爆发为首全球火山活跃期;中古大洪水;地火I期阻断/风寒期185年天火II期约BCE1900年-BCE1645年约BCE1645年-BCE1500年,锡拉、桑托林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火山活跃期;地火II期阻断/风寒期245年天火III期约BCE1500年-BCE1050年约BCE1050年-BCE600年,以中国长白山火山大爆发为首的全球性火山活跃期; 地火III期阻断/风寒期450年天火IV期约BCE600年-CE79年约CE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地火IV期阻断/风寒期700年4个天火旱灾和寒冷期同样对应了人类历史的战争、饥荒和朝代更迭,甚至是断代或消亡。2200多年的反复暴晒寒冷交替,加上前期海啸和海浸导致的海水滞留,也可以合理解释全球靠海平原地区的盐湖、盐碱地、沙漠的形成原因,也能合理解释动植物消亡和迁移的原因。
分析完5000-3000年前的大陆板块高速漂移过程(视同轴偏过程),那么更加活跃的早期地球呢?从2.5亿年前的 *** 大陆时期往后,多次剧烈的全球性地质活动是否同样会产生大陆板块的整体性高速漂移(球面滑动)过程呢?从原理分析来看,理所当然!即地球上所有得大陆板块在几亿年的漂移过程中,在一些地球内部高热的活跃时期,大陆板块的漂移速度会比常态漂移速度高几万倍,从而让所有板块寻求地球自转平衡稳定态的过程缩短几万倍!
17、公元前3049年后2200多年的灾难可能源于一次天文事故
根据地球地轴偏转角度和转速变化,假设小行星撞击时的速度v’=13000米/秒,v=332米/秒计算,小行星与地球质量的比值为:m’/m=0.001964,即小行星质量至少是地球质量的1.964‰;假设与地球密度相等,半径折算约为地球的12.5%,约797公里,是灭绝恐龙的小行星的近160倍。
如此巨大的撞击并未造成地球物种灭绝,不可能是岩石小行星或彗星的刚体撞击,根据目前天文学发现的气态小行星残核,怀疑撞击地球的可能是气态小行星。气态小行星主要由由云层-液态氢海洋-弥漫物质-金属氢(或固态氢)-岩质内核等多层结构组成,可能会形成气态、液态多层缓冲的软碰撞,从而在动量守恒和地球吸收动量的情况下并未彻底撞碎地球。
而且,在2200年内连续出现小行星撞击、流星雨导致摩亨佐达罗等4个城市灭亡、太阳辐射阶段性增加导致地球内热释放和板块漂移加速等情况,灾难密集,太巧合了!由此推测公元前3049年后2200多年的地球灾难很可能源于一次天文事件引发的长期连续灾难。
气态小行星可能首先撞击了地球内侧的水行(也不排除是金星),撞击后的核心残骸又被地球捕获,撞击地球造成地球自转加速和自转轴偏移。
气态小行星于水星(或金星)撞击产生了极其庞大的氢氦气体原子、弥漫物质、岩石碎块等混合的物质云团。由于太阳引力,又被拉伸成为长达数百万至数亿公里、宽几百万公里的扇形带状,由于运行状态不同又可以分为气体云团和固体云团两大部分。
其中,如上图所示,角动量较小的一部分流星体、小行星等固态物质即固体云团部分会螺旋式公转趋向太阳,最终逐渐被蒸发燃烧,而气体云团部分也会因太阳引力逐渐向太阳靠近并被蒸发燃烧。该过程由于整体物质云团的飘移速度、螺旋环绕过程、角速度复杂性等因素持续时间会非常长。固体和气体云团连续不断轰击太阳所造成的物质燃烧应该会导致太阳风增强,从而造成地球辐射大幅增加,这或许就是800年后持续2000年天火灾难的根源。
固体云团中的另一部分是角动量较大的流星体和小行星等固态撞击碎片,反而会呈螺旋状越转越远离太阳(如上图所示),在木星引力影响下逐渐趋近于小行星带,这就形成了一个从水星或金星向小行星带逐渐飘移的、由数量庞大的流星体和小行星组成的带状固体云团。当该云团恰好经过地球轨道时,地球相当于撞击到一个飘移的小行星带里,必然会造成大量的流星体和小行星撞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转造成地球一次又一次穿过该物质云团,直到物质云团飘出地球轨道外,所以地球会遭受长达几十年至几百年小天体轰击过程,这可能就是天火II期同时伴随大量流星雨并导致至少4个城市灭亡的根源。
18、遗留的困惑
至此,研究内容都说完了,但还有一个困惑一直无法解决,那就是:地轴几亿年看起来几乎一直在不停偏转,有真实轴偏(相对于太阳系空间位置),也有地球整体板块滑动所造成的假性轴偏。然而,假性轴偏时,地轴的空间角度真的没有变化吗?会不会也是真实轴偏呢?或者是两种情况的结合呢?
单从地球作为一个独立的力学系统来看,要遵循动量和角动量守恒,无外力情况下不应该发生真实轴偏!然而,地球实际上一直受到太阳以及其它行星引力、磁场等影响,持续做工可能会改变状态。而且还有一个极大的可能性,就是可以把地球看成多层嵌套的球体,这就像多层自转的复合陀螺结构,当外层自转质量不平衡时,完全可以通过内层质量和轴向的同步变化来共同形成新的平衡状态,即地球总动量和角动量依然守恒,但单独从外层来看确实不守恒,外层的地球自转轴偏转了。
如果上述分析的假设情况成立,即使不考虑地壳位移理解中板块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高速漂移的理论,同样可以合理解释地球外层的轴偏状态。而且这种地球内部的多层调整速度可能远比板块最大漂移速度还要快太多。
该推理过程用通俗的话来形容,即当地球外层自转质量不对称平衡时,地球内部可以通过多层结构的质量和轴偏等调整达到总体平衡,总动量和角动量几乎不变,但从地表层来看,无须板块漂移,地轴自己就偏移跑了。
这种分析推测情况很难以找到实际的科学证据论证正确还是错误,所以只能当作一个疑问,有待科学家论证。
19、总结与展望
关于我对于地球物理和人类文明研究告一段落,基于上述一系列推导所产生的地球物理状态、年代和历法变更等分析结果,可基本对应、合理解释和修正了目前全球古文明考古年代、检测年代、古文献和传说、古生物及人类迁移、远古陆桥形成和破裂、 *** 大陆分裂过程、基因溯源等变化过程及本质根源,可能科学绿色了地球和人类历史中大量的未解之谜!并可以将5000年内的古文明年代精准修正到1-10年误差!
通过研究过去几亿年的地球物理变化过程、灾害情况、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情况等关联性分析,结合未来地球物理变化及灾难推测,有助于人类对于未来灾害及人类发展的预测和防范,更合理得推动地球和人类长远发展。
真有地球和人类毁灭的一天,难道你还会埋怨科学跟你无关吗?埋怨科学界和国家为什么没解决问题呢?有意义吗?其实,你也是人类的一份子,地球发展人人有责,虽然你不一定站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但是全社会的良好发展和关注科学,是促进全球科学进步的源泉!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长远发展,为了走出地球,走出太阳系,实现人类的宇宙生态文明,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注释:
1、 本文对前期文章中 *** 地轴的轴偏时间节点修正到1.35亿年之前。
2、 感谢很多读者对我的支持和关注。有些读者希望获取我的书或详细内容,特别是《山海经》解析,但由于书籍出版很麻烦还会很久,所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我的讲解视频里面有书籍大部分内容的说明,还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