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一直认为,太保是一家非常神奇的保险集团公司。
第一:
作为一家地方国企,风格又国企,又市场,介于国寿与平安之间,类似天平座,取得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第二:
对科技特别有感觉,也有投入,仅在2011-2016我开始受命做科技与保险融合的工作期间,持续调研并关注的,至少就有神行太保和智慧门店,虽然没有去门店实地体验(印象中标杆店是在福州?),但从不多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一个客户综合服务的理念已经在落地,一个客户到门店,一刷身份证就可以后台调出所有客户相关,以方便门店服务,那是2014年前后了,我记得后面还有一个Alpha;
第三:
从高管层开始,对于客户为中心、客户经营有着非常执着且深刻的认知与传统,并在不同会议和论坛上发表过给行业很有启发的分享,从10多年前,2010、2012年左右,就一直强调客户需求为中心,并在2016前后,集团层面就已经做了整体的数字化顶层设计,可谓理念是非常超前,2019年太保寿险还专门委托咨询公司做了NPS的调研。
如果从2010年开始算起,至今,一个轮回,12年。
太保在信息化、在线化,到现在的数字化,围绕着“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客群服务、新技术应用”这些方面,持续在迭代,并且产、寿(还有小弟弟太保健康和养老)之间有非常想象力的客户资源共享的前景。
信息化:PC时代,仅仅是有了电脑,更方便的记录和统计;
在线化:借助电脑终端+web网络,可以把业务流程标准成系统工程,把业务效率提升;
数字化: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才是能把各个环节重做一遍,这也是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的所指。
回到12年前,别说数字化了,在线化也才仅仅是个苗头,那是平安MIT的年代。
然后,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3G的普及,进入到阳光保险用安卓PAD的年代,新华保险开始在银保用PAD展示动画产品效果的年代。
这也是数字化的初始阶段,因为数字化,就和数据脱不开关系。
而,数据的获取、分析与应用,在源头,数据到底是什么?这方面,在当时还是处于一片模糊,因为要知道数据到底从哪儿来,到底是什么,需要深入到业务基层去探查,这显然也超出了当时行业的能力范围。
这个很好理解,就如同电商的大数据发展,千人千面的实现,要从零售业中去探查,比如:门店动线图,货架陈列。
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客户画像、精准营销、客群服务”,在当下的数字化已经被其他行业应用的熟练之后,对于数据是什么?数据从哪儿来?数据怎么获取?数据怎么清洗与分析?以什么模型和算法制定数据规则?结果怎么应用?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好的解决路径。
要说数字化的方法论,上面的那些问号,应该是起点,然后是回顾与分析现状,制定实施路径,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保证机制落实。
早在2016年,太保集团就意识到了数字化的趋势,这是非常厉害的地方。但是我个人感觉,在渠道销售的数字化,这方面,并没有着力去发力,甚至曾经一度把银保砍掉了。
可能太保的本意是把销售渠道的数字化,包到了更好的服务于中产阶级消费者,以及适应客户消费行为的数字化,推动运营转型降本增效,这大部分里面了,神行太保,移动理赔,在线商城,就是最好的体现。
但是作为销售渠道能力的top保司,服务渠道的数字化,尤其是代理人队伍,这是太保集团非常重要的资产之一,是非常有必要作为与客户服务数字化并列的。
以我现在的认知的数字化对于资源禀赋足够的保司而言,基本面是:客户服务数字化,销售支持数字化,运营转型数字化。
在2016年,我记得是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金融非常火热的时候,所有人可能都在想着金融脱媒,有一天保险产品可以直面客户,干掉所有的代理人。现在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在当时,其实也有很多人都还清醒,靠互联网去销售保险,不过是从一个“浅坑”跳进了一个“火坑”。
流量在哪儿,(定位的)客户就在哪儿,(专属销售模式的)销售阵地就在哪儿,(什么样的)保险产品就应该流向哪儿。
从这四层一层层剖析下去,互联网,银行网点,代理人,经代公司,必然不是一样的打法。
这也是为什么2017年底去京东金融时,我坚持一定要100%收购一家有机构、有队伍、有续期的保险代理公司的原因,后来非常幸运收购了鼎鼎保代,可惜没有做好后面的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即使是现在,客户对于线下的依赖,也是事实,在艾瑞与众安曾经做过的一期中国保险用户需求趋势洞察报告中,非常着重的提到了这一点,如果当年,太保顺势提出对于销售队伍的数字化支持,可能将是领先行业的关键。
费用投向互联网去做销售、获客,如果有强大的运营能力支撑,这个运营能力不仅仅是人,还有系统,还有产品,保险产品源源不断的推出符合互联网上消费购买习惯的新品,还不能与线下渠道相冲突,那是成立的。否则,在互联网的获客价格上涨到不能覆盖成本时,就是火坑了,这个火坑的燃烧速度,可是很快的,还不如银保渠道。这时候,保司积累下来的资产是什么?客户量,投放获客的系统,投放获客的算法,可以孵化出一家互联网保险广告投放科技公司了,即ADTech。
费用投向销售队伍,帮助队伍把整个的客户经营全生命周期结构,每个环节数字化,从触客,到出单后又开始新的一轮的触客,裂变(转介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为支持有力量,代理人的队伍会壮大起来,也会慢慢的健康起来。这时候,保司积累下来的资产是什么?队伍,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运营科技,也可以孵化出一家营销科技公司,即MarTech。
虽然都很好。但是后一种,显然更符合已经拥有庞大代理人销售队伍的保司,寿险也好,产险也好。实际上,”人太平“的财险代理人队伍规模也不少啊!在注册的几百万代理人中,产险代理人也至少在20%。
所有行业的数字化,都是为了业务服务,保险行业也不例外。业务就是一个连接销售与客户的公式,现在对销售的定义已经很宽了:
一个APP,是销售,一个
而客户的定义一直没有变,个人客户,法人客户。但是客户的消费者认知变了,客户变得更挑剔了,客户变得更专业了。在众多类型的销售,与客户的连接问题上,用什么连接?怎么连接?体现了一家公司的经营理念,数字化就是连接的手段,它把连接的手段升级了。
就在2016年同期,美国的MarTech,MA,与营销相关的科技公司,进入到一个爆炸期,但是没有在保险行业有太多应用,同样,那个时候我的认知也极其有限,还只停留在用功能帮助销售队伍以及销售渠道实现在线化的作业,类似于神行太保的展业APP那样的工具集,对于数字化的运营辅助是完全陌生的。
因此,不得不感叹,反观太保集团的数字化顶层设计,在那个年代,确实走在了行业的前沿。
另外,对于寿险的个人客户,尤其是长期保障险种,线上咨询线下购买,这种模式,也是太保在多年前就提出来的数字化的一部分,其实就是现在的OMO的模型。也是在那时候,我调研纽约人寿的官网,客户对保险有咨询需求的时候,也是留下电话,美国的电话与街区对应,然后推送到街区内对应的保险代理人。
”人太平“三家的车险,其实没啥区别。如果从保险集团的视角,车险真的是非常适合作为获客级产品,这是保险产品中,唯一一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客户群体也是属于比较有钱的,在互联网上的车险产品价格不再具有优势后,连这个功用都打了折扣,因为线上不能返佣,在此也真的不明白监管的车险定价的监管,是为了保护行业?
寿险个人客户一定是强烈依赖线下,这里也看到了对代理人的提及,在当时,代理人如何知道客户线上搜索的信息,还是个技术问题(其实那时候美国的MA已经在应用了),现在也不是问题了,尤其寿险销售,是具有很强的属地色彩,最新的人身保险销售管理方法,更强调了这一点。一个代理人,维护好身边的100-200人就可以了,不需要全网的能力,需要属地的能力。
那个时代,保险集团都提出了一个客户一个账户的理念,太保也是最早的规划提出者,一个客户,综合服务,其实现的基础,就是,就是账户。
有一句话:得账户者得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期,平安的一账通,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尤其是集团作业,各子公司,甚至子公司的各个业务渠道,账户打不通,是没有统一的客户视图的,他买了车险,同时也买了寿险,还买了健康险,都是割裂的。
了解了这些,是不是您也觉得,太保真是一家神奇的保险集团公司?
另外,我想说的是,其实每家保险公司,都聚集了大量优秀的行业顶尖的人才,尤其是高管团队,你如果说他们不懂数字化,不懂科技,那是瞎扯,即使什么都不干,天天听国际顶尖的咨询公司来BD讲方案,也远超出市场上的有些保险科技创业公司。因此,看到有一些人,说保险公司对大数据,对科技,对数字化,这个不懂,那个不懂,我就想笑。
而且,数字化,从来都不是”懂不懂“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