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很多妈妈一定遇见过这样的情况:
孩子明明已经学会了走路,可他还是会动不动要妈妈抱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岁半的二宝正处在这样的阶段。
只要是我出现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都会哼哼呀呀地张开胳膊,让我抱抱。
如果我因为手头有事延迟或者暂时拒绝,他都很委屈地耍起情绪来,甚至大哭不止。
当他满意了,被抱起来,就睁起圆溜溜的大眼睛,不停地观察四周,还时不时用小手指指,用专属的“婴语”表达自己的看法。
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为什么这样说呢?
1.这是孩子心理在走向进步的表现。
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前,会有一种强烈的自主探索的欲望,不管妈妈把他抱得有多紧,他都会使劲地挣扎开,自己去一点点试着爬、学着走,努力把每一个动作做好,把每一步走好。
等到了2岁左右,通常孩子已经学会了走路,而且大部分会走得比较稳当。
这个时候,他的心理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对他来说,走路已经没有什么挑战性。
相反,来自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会慢慢占据上风,他希望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去看看周围有什么好玩的事物,看看别人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上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懵懂无知,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而且会想办法去满足这个愿望。
2.这是孩子在表达被关注的愿望。
在孩子没有学会走路的时候,我们习惯于紧紧跟在他的 *** 后面,他每做一个动作、每往前一步,我们都会表现得非常紧张。
等孩子走路稳当后,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恨不得天天几乎24小时围着他转,而是会把精力分散出去,一边偶尔盯盯,一边做做家务、上个厕所,或者刷个新闻。
时间久了,孩子感觉到这种疏远,他就会想: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为什么妈妈不像以前那样天天盯着我、抱着我了?那我怎么样才能重新吸引她的关注呢?
这种心理之下,他行为上好像会有一些倒退,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愿意走路,而且很敏感、粘人、爱哭闹。只有当妈妈紧紧把他抱在怀里,他心里才能踏实。
闺蜜也曾经我吐槽过她的经历:自从家里有老二后,老大突然就变了,本来自己穿衣、刷牙、吃饭好好的,现在却半天不肯做,这让她一度很焦虑。
耐心了解才知道,原来老大看到妈妈抱小宝宝的样子,感觉妈妈没以前那么爱她了。
这样,这个样样能自己做的乖孩子,突然什么都不肯做,其实只是想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和爱。
同样的道理,当会走路的孩子,伸出胳膊求抱抱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说孩子会走路后,心理上在一步步向前发展着,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吸引妈妈的关注,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妈妈毕竟还要承受很多任务和压力,如果长时间抱着二三十斤重的孩子,妈妈的身体也会出现问题。
所以,当孩子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还是需要去找一些办法,既让孩子能体会生活的有趣和妈妈不变的爱,也能减轻妈妈负担。
这里有三个好方法
1.走路时带入游戏,既增加趣味性,又锻炼孩子的专注力。
对孩子而言,身高上的劣势决定视觉的受限。所以和孩子一起走路,如果是单纯地走,他肯定感觉到索然无味。那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带入一些他喜欢的游戏来增加趣味性。
比如说,他喜欢看汪汪队里面永远都冲在前面的狗狗阿奇,就带他模仿阿奇来报道;如果前面刚好是他爱看的小猫咪,那就和他比赛,看谁先跑到小猫咪出现的地方;还可以唱他爱听的儿歌,一二一齐步走……
需要注意的是,刚会走路的孩子能够持续专注的时间相对来说会比较短,所以单一的游戏安排在3-5分钟就可以,然后可以换下一个游戏来做,轮流切换,直到走完计划要走的路。
2.把路程或时长拆分量化成多个小目标,分步完成。
这个方法就是我们大人工作学习时常用到的目标分解法。
如果是把路程的长短作为一个参照,可以分成多个平均用3-5分钟可以走完的阶段,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我们先走到前面拐弯处,妈妈就来抱你走走”。
如果是把时间的长度作为参照,这里强调一下,在和孩子表述时要避免类似这样的话:“你再坚持3分钟,我们就到了”。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并不清楚3分钟具体是个什么概念,可以用诸如“咱们现在一边走一边数数,数2个100就到家了”。
3.适当向孩子示弱,激发孩子内心对妈妈的保护欲。
在孩子面前,我们除了可以是“无所不能”的大人,还可以是需要帮助的“弱小”。
比如在抱他走了一段之后,妈妈还可以用稍微夸张的语气跟孩子撒个娇:“宝贝,妈妈刚刚抱你的时候伤到肩膀了,你可以帮妈妈揉揉吗?”
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希望自己是强大的,尤其是在最亲近的妈妈面前。当保护妈妈的机会一出现,他自然是不会放弃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给他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但是,记得在孩子照顾完妈妈后,一定要记得夸他:“谢谢宝贝,妈妈的胳膊现在好多了。”
到这里呢,只完成了一半,还可以顺便说出最想要说的话:“那接下来宝贝你需要自己走到家哦。”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刚刚被夸赞的自豪感的作用下,还是会欣然答应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孩子的耐力比较有限,以上三个方法单独使用时往往并不能够达成理想目标,那就试试这三个方法交叉使用。
同时,在不同方法之间还可以增设一个抱抱的环节,相信孩子会乐此不疲的,我们的目标也就能很轻松地达成了。
总的来说,孩子任何看似异常的举动背后都是有原因的。究其本质,无非是自身身心成长的需要和爱的表达。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他还是那个最让我们疼爱的孩子。
你说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想要查看更多往期精彩文章,敬请关注@妤婷的育儿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