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蒋人略,吾家南溪人。在职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1994年参加工作,曾在公安反过扒、当过文书、宣传干事,发表过新闻稿件数千篇。现就职于远洲集团,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临海市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党代表。
山乡处处亦风情
作者:蒋人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不是东塍人,但说起这次采风的目的地东塍康岭一带,我比随行作家可能有更多的了解,平时空闲时,我常听中字头作家、地地道道的康岭人吕二先生,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他家乡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也知道在他的小说集里,有多篇小说人物原型和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片被优秀人文滋养的山乡大地,氤氲着缤纷诗意,浸染着水墨丹青。
如果说我对康岭情有独钟的另其原因,就是整个康岭乡许多山村都有我的亲戚和同学,学生时代放假期间,我们同学之间经常组织到这一片山乡游山玩水,那个时候山上的自然风光就已经是美不胜收。后来,由于同学们各奔东西过着各自的生活,加上回家的路选择 也越来越多,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过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风水宝地。借此机会,我好好的去探其究竟。
(一)山乡山居的风骨风情
如梦如醉的山乡光是向往是远远不够的,你需亲临其境,虽然城市的喧嚣将其打磨,但山乡的风情仍领你寻梦世外。然山乡的“前世今生”的画面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带到90年代初,年少时我从老家来临海求学时,呈岐岭头是必经之路,那段险峻盘山石子公路,对于我来说记忆深刻,无法抹去,每一次坐车来回都可以形容为险象环生,真佩服那个时候客车驾驶员,每一个转弯都是特技表演,有时候我坐在客车前排转弯时,车头已经挂出了悬崖峭壁,真的是一身毛骨悚然,这条路还有一个特点,坐一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点都不为过。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带着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去我家时,坐车经过呈岐岭头时,荒山野岭吓得她花容失色,开玩笑说以为我是个“骗子”,幸好我们是同学,这条十八弯的山路也见证了我们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刚刚在思绪万千的美好回忆中,不知不觉的来到了麻山新村,听村书记讲述了麻山村的发展历程和新村搬迁的酸甜苦辣,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其实早在1958年,勤劳的麻山人就利用自己的双手就修建了原临海桐峙公路猪狗汇至呈岐路段。新千年之际,乡亲们翘首以盼的盘山公路山脚下被“岙里王隧道”和“呈岐隧道”两个隧道连通,新的省道通车后,虽然往日的山村没有了“车水马龙”,但也让这里的老百姓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近几年,在村干部领导下又建设了岙里王至村里公路,方便村民出行。喝水不忘挖井人,游子最恋故乡水,由于山上水资源匮乏,村里还建有小型水库3个,其中一个曾配建发电站,真不简单。
俗话说得好,穷则思变,往往会变得很痛苦,很割裂。但麻山村的搬迁建设历程,我看到麻山人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们把“愚公移山”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但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整个山乡的发展还是受到很大的的制约,山乡许多莘莘学子早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崇高理想,90年代开始就接二连三的去外地求学,来改变自己和家属的命运,数以千计的山乡村民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家庭的富有,去了宁波等地艰苦创业。
如今,山乡早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修起了文化礼堂,既保留了文化遗产,又记得住乡愁。许多村民在外面得到了发展,也不忘回乡修缮房子,引进项目,投资兴业,让山乡又重新焕发出书卷气、 烟火味。走村串户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见曾经风靡一时呈岐大会堂(电影院)正在全面修缮,要为 *** 花重金去修缮山乡精神场所点一个大大的赞,山乡有这样规模的文化场所,即便是放在现在的城市中也毫不逊色,愿修缮一新老会堂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为三乡村民送去更多文化大餐。
走在曾经走过的山乡小道,看着袅袅炊烟,我的脑海里又回想起一连串的美好回忆,在原来的记忆里,麻山村和呈岐村几乎都是石头屋,在山凹里层层叠叠,星罗棋布,现在,映入眼帘的虽然是同一片山乡,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山乡的变化,在半山腰看山村需要仰望,山村屹立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金色山林中,许多村民正在修缮房子,大部分的房子都变成了黑瓦白墙,接近徽派建筑,许多石头房子消失了,没有了过去的味道,难免有些遗憾,但小山村整体看起来仍然是错落有致,生生不息,置身于山乡山村,感受山乡风情与浓郁的山乡特色,还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也是山乡出来的人,山乡人给我的感觉淳朴肯干,有温度、有情怀、有风骨。
(二)山乡山居的田园风情
山乡远离城市的喧嚣,成了城里人香饽饽的好地方,山乡的美一定要在山顶上去感受,走到山顶便是呈岐村。据传,原陈氏居住岐山,始名为陈岐村,后陈氏迁居外地,何氏迁居此地。因“陈”与“呈”谐音,改称呈岐。村民中工匠较多,有木匠、篾匠、桶匠、锯板匠等,何昌梦有“临东鲁班”之称,曾有制木船(木制拖鞋)民间手工技艺。
鹿寻、呈岐山居
鹿寻、呈岐山居
现在,呈岐岭头已经兴起了许多的民宿,也是羁旅他乡的游子那无法释怀的愁绪慢慢升腾,在呈岐村宛如迷宫般的巷道中,穿过石头屋深处的清幽,七弯八拐寻见了那幢老宅子,来到台州网红打卡地“鹿寻、呈岐山居”。走进山居的确是别具一格,虽然不大,但民宿各种功能应有尽有,关键露台还有个露天无边小泳池,我想这可能是临海最高的游泳池。站在山水一色的露台上俯瞰整个山乡清新自然,质朴率真,或梯田层叠,错落有致,或田畴如锦,阡陌纵横,将山乡的本质美、特色美、个性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就像是一幅秋天丰收的山水画卷。坐在民宿的大堂上,让思绪慢慢沉淀,听着轻松的音乐,看漫山遍野的橙黄橘绿,也只有于山静空澄之中才能体会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慨叹。
鹿寻、呈岐山居
近年来,岭根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打造精品民宿作为一个山乡发展方向,前四庄作为岭根村的自然村,目前正在建设中规模较大的“山与秋”主题民宿群,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优美。我们看到了前四庄人有着发展的思维,超前的眼光,他们把村里空置房以长期租赁的方式给投资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前四庄的民宿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点,促进当地村民走向富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也为投资老板的富农情怀所佩服。
逐梦风情山水间,同奔民族共富路。由于岭根村地处牛头山水库上游,为市饮水生态保护区,严控厂矿企业,绝大部分村民以农业为主,其中草编为主要副业。其他特产如番薯、豆面、垂面、白枇杷、土鸡蛋等都是上佳的绿色食品。
共富工坊
临海当前正在打造山区群众身边的“共富工坊”,助力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岭根村在临海全域打造“共富工坊”走在前列。走进岭根村10月份刚刚启用的“共富工坊”---草编加工厂,草编非遗传承人郑仙红正手把手地教大家蒲扇的新编法,上下翻飞的灯心草,亲眼目睹草编的制作过程,我为岭根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为岭根村草编文化历史的传承而钦佩。岭根村的草编早已是闻名遐迩了,草编工艺自明、清几百年传承下来,成为传统手工技艺,2012年,“岭根草编”已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岭根草编
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文艺乡建”是为了山乡百姓的精神富有,而“共富工坊”是为了山乡百姓的物质富有。只有这两样东西都拥有了,我们山乡老百姓的日子才会越来越红火。也足以证明东塍镇 *** 对山乡的画意诗情,发展新乡村的深情厚谊,我深深的感觉到山乡处处亦风情。
到一个地方,不得不提一个地方的美食,我不是美食家,但也算是走过了大半个中国许多城市,倒是能吃得惯“东甜、南鲜、西辣、北咸”的过瘾,但凡是我回临海在家里吃饭,东塍的“两个面”(岭脚豆面和康岭细米面)的美食,时不时在我的餐桌上、嘴巴里。在临海人的眼里,似乎对东塍豆面比较熟悉,其实康谷细米面更具历史,临海有几百年历史的米面制作工艺,经过聪明勤劳的康谷人精心改进,康谷细米面怎么煮都不会糊,汤水很清,爽口,吃着会有一种大米的香味,康谷细米面经过纯天然太阳光晒干,没有添加任何的防腐剂,卫生、绿色又环保。
康谷细米面
临海人对米面传统烧法有两种。一种是烫米面,一种是炒米面。一般来说炒米面更具特色,更有味道,对我来说也是更喜欢炒米面。传统的炒米面先将米面放在冷水中约泡5分钟左右,稍软即捞起,滤干备用,然后将锅烧热入一定量的猪油,将肉丝、香菇、葱、蔬菜等配料放入翻炒后,再将米面放入翻炒约几分钟即可食用,香气四溢,回味无穷,这种味道一直伴随我几十年未曾改过,就连我家的老婆、女儿也非常喜欢吃,一起享受美食也算是一个家庭的共同爱好,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烫米面
我想如果下次再来时,一定将山乡各村的古街、古驿道、古桥、古碇步走个遍,在小饭店里炒上几个地地道道的美食佳肴,坐在阁楼上推开雕栏花窗,感受古村落的烟火气息肯定惬意十足。
(三)山乡山居的历史风情
走进岭根村,临水而居的人家,从自然到人文,从厚重到时尚,岭根之美,得益于历史文化和岭根人的精心雕琢,组成了江南最美的山乡图景。漫步在岭根村的村头巷尾,感受到的是“古村”的另一番风情。岭根村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村内山皇溪、里庄溪和法洪溪三条溪流汇集,古称“三水夹金”之地。
岭根入村口
在悠远的岁月里,山水风情的岭根村,更是让人心驰神往,她是游子眷念的故乡,亦是异客向往的他乡。岭根村依山傍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少名胜迹,小皇城、贞烈祠、古街、古井、唐宋古驿道、古桥、古碇步、古民宅等。带着敬仰与虔诚的心,参观了岭根村文化礼堂内“高大上”的村史馆,无论是岭根村的行政变革,还是风土人情、“古迹遗址”等,墙上一块块展板、一张张照片,足以证明岭根村过去的辉煌。
岭根村史馆
岭根乡贤馆
岭根村是个名副其实的“长寿村”,清朝时期,该村王世芳寿长140岁,是至今为止有历史记载寿命最长的一人。曾3次赴京出席乾隆皇帝“千叟宴”,乾隆皇帝御赐木牌坊一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旌表百岁老人王公讳世芳,乾隆帝特旨赐建“百岁坊”,并御笔“升平人瑞”四字匾额而扬名,以旌表功德,荣耀乡里。
升平人瑞
岭根又称为“将军村”,沧海桑梓,岭根村王氏后裔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杰出人才,尤其是民国期间,岭根籍有史可考,有据可查的就有8个将军,在村老街街口,跨溪而建的一座凉亭,名“将军亭”,一个乡村,竟然出了八位将军,也算是凤毛麟角吧!。辛亥革命著名人物王文庆(临海现有一条“文庆街”以纪念王文庆)、光复会女将领王素常、革命者王梦之“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一度传为美谈,可以这样说:“一个岭根村、部分民国史”也不为过。
沿街左拐,一座高大的三孔石拱桥架在村边的康谷溪上。此桥称“连山桥”,这座桥是民国期间由王纶将军(岭根村人)出资造的桥,拱顶两侧的纸扇形石额上刻有“连山桥”及“民国廿伍年立”字样,是当年的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所题。说是“连山桥”但没有一头连着山,是一座砌石而起的石拱桥,桥梁全由大小均匀的石块垒砌而成,技艺堪称精湛;桥面铺以小而匀称的溪石图案,平整、精致、完好,历经百年,桥下三连拱显得坚而不垮。我在想,“连山桥”可能就是王伦将军和家乡人一起心连心吧!
连山桥
岭根村尚存的古建筑集中于下店和上新屋,其中保存完好的有王文庆故居、外王王辅臣故居及下店部分三合院、四合院,听村里老者言,以前下店村全是院落结构,其间有回廊相互通达,雨天不用伞亦可走遍整个自然村。王文庆故居有高大的围墙,宽阔的院落,是一座深宅大院,前台门有著名书法家、三门人章梫题之额“居之安”,院落中还有口古井。这些老宅青砖黛瓦,巍峨高大,各具建筑艺术特色,马头墙层层叠叠,显示当年主人身份的不凡,特别是那墙面的纹饰、外墙上的灰雕等建筑装饰上更讲究,更精美精致,简直就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由此可见,岭根村历史悠久,村中广布丰厚的人文和历史遗存,凭借秀美的风景、深厚的底蕴,岭根村相继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等殊荣。
如今的岭根村虽不复往日繁华,但古韵犹存。离开岭根村前,看到岭根村的的建筑风格和沧桑历史,我对这个山乡中心村岭根历史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我期望,对于这样重要古老村落需要进一步得到保护,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说起康岭的历史古迹,最有名的非广福寺莫属,虽然这次没有成行参观。据了解,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元和年,距今有1200多年左右,为僧重济所创,旧名“资瑞”。宋庆历八年(1048年)建僧堂、山门、罗汉堂,并立僧舍七十间。一度时期,这座寺庙规模之大,香火之旺,前所未有。此后,屡建屡废,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废,清康熙九年(1670年),僧涵霖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住持僧世安重建金刚殿。民国时,有僧人英参住持修缮,广福寺有大雄宝殿三间、金刚殿五间、方丈楼七间、净玉堂十一间和西厢房七间。现为临海市佛教保留场所。
东塍康岭之行,我沉醉在山乡大自然之美,但我更加喜欢山乡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力量,愿山乡人们今后仍然保持它最真的那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