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向 村
作者:刘小利
向村概况:
(隶属)大王镇;(位置)东北2千米;(四至范围)东至南河,西至小王,南至大王,北至西阳;(面积)总面积为约4.51平方公里,(人口民族)418户,总人口约1138人,均为汉族;(经济)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势平坦,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以制衣业为主。(交通)保静线在村北而过,容新公路村西而过。邮政编码071699
村名探源
据《安新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明永乐(1402年-1424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向的在此居住,取名为向村。而今“向村”口语发音是“shang村”,“shang”村发音为何写成向村,“向”发音“xiang”与“shang”读音有点南辕北辙了,那么“xiang”与“shang”有什么原因呢。据《安新县志》记载:明万历36年新安地域图标注为尚村,没有向村的,而“尚村”标注的地理位置就是今天“向村”的地理位置。“尚村”来源哪里,“尚”在《论语·里仁》:好仁者,无以尚之。(爱好仁德的人,没有人能超过他了。)如,无尚荣光,高尚;《左传·昭公十三年》:余尚得天下。“尚”义为“公开”“光明正大”;“尚”姓位列中国百家姓第319位,村名是来源于姓氏还是其他,我们已经无从查考。而“尚村”何时改为“向村”呢?清雍正《畿辅通志保定府之河渠》记载:怡贤亲王奏请于三台村开引雹河,径小王营、尚(向)村之北至南河头入焼车淀南岸,筑堤建闸以禆节宣,堤内大溵淀数百顷皆引流种稻,屡获丰收,泽国已成乐土矣。在清乾隆《新安县志》记载:永庆寺在向村,城北十八里。“尚村”何时改为“向村”应是在清乾隆《新安县志》成书前,“尚村”改为“向村”是因为村里“向”姓。向村村南的战国—汉文化遗址证明战国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1949年属于安新县第新安区;1957年7月属大王乡;1958年9月安新县并入徐水县属徐水县新安公社辖;1961年1月恢复安新县建置属于新安公社向村大队;4月属安新县大王公社向村大队;1984年属于大王乡向村村民委员会;1993年4月撤乡设镇属于大王镇向村村民委员会,2019年10月20日雄安新区建设需要整体征迁。
历史与未来
据《史记·燕世家》集解引《世本》云:“桓侯徙临易。”《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废易县”下云:“废易县,在今县(指雄县)北三十五里,本燕故邑也,即此。临易位置即今天的容城县南阳,南阳位于向村东北7公里处,考古在村南发现了战国—汉文化遗址,说明了今天的向村早在27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居住,作为燕国临易郊区,2700多年的沧海桑田多少事淹没在了历史的变迁和尘埃之中,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信息和记忆也就此断裂了。
清乾隆《新安县志》舆地志 桥梁:向村桥,跨新河,上京大路;雍正四年邑令张公建。在清顺治《新安县志》地图上有一条从新安县城到向村上的道路,当时的向村是新安县(安新县)进京的必要通道,向村桥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经历了无数人与数不清车辆的一次次摩擦,聆听着尘世的车喧人攘,向村桥见证数不清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见证了当时的繁华,最终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此桥废于清光绪13年,1956年在旧桥东60米处建成水泥渡槽,今为乡间小路。)
2017年4月1日, *** 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也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和启动区的向村,在2019年10月整体征迁,迎来一个华丽的转身,一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将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