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作者 | 经韬纬略智库
全文 3319 字
孔子为什么批评做好事的子贡?
在很多人眼里,孔子是一个非常古板、迂腐的人。《论语》说:“割不正,不食。”孔子连吃肉都要求切得方方正正,否则宁可不吃。但是,当我阅读了更多关于孔子的原始文献后,我发现孔子有时也是一个懂得变通、很讲究策略的人。在本文的开始,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吧。
春秋时期的鲁国,很多平民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将子女卖到贵族家里当奴仆。官府规定,如果有人愿意出钱为奴仆赎身,让他们变回自由人,就可以得到官府的奖金。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出钱帮一个奴仆赎身了,但谢绝了官府的奖金。他以为,这种好人好事一定会得到孔子的表扬。没想到孔子严厉地批评他:“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百姓行为的,不是针对某个人。如果大家都像你子贡这样高风亮节,以后谁还怎么被动力去做好人好事呢?”
孔子批评子贡的故事说明,人们有时会好心办坏事。我们每个人都要读书或者参加工作,都要跟同学或同事打交道,都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名声。但是,你可能没想到,有时候好名声反而会带来坏结果。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反常的问题。
引入重复博弈的新视角
我们每天都要跟很多人打交道,但我们经常不知道对方的人品如何。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就简单粗暴地像小孩子看电视一样,暂且把所有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好人”,另一类是“坏人”。用契约理论的话来说,人品是一种表示个人类型的信息。在打交道之前,我们不知道对方的人品,因此人品是一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在前文中,我们介绍了揭露当事人类型的两种主要方法:一种是信号发射,就是当事人通过某种独特的行为——比如考上好大学,证明自己是比较聪明的人;另一种是信息甄别,就是老板通过设计不同的契约让员工选择——比如是拿固定工资还是拿销售提成,胆子大、能力强的员工就会选择拿提成,而胆子小、能力弱的员工会选择拿固定工资。这些分析都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静态的、短期的,双方之间是一次性博弈。但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博弈通常是动态的、多次重复的。这就是我们这一讲的主要知识点——动态逆向选择问题,即人们如何在动态或者重复博弈下克服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一旦我们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重复博弈,一些静态条件下成立的结论在重复博弈下可能是错的。否则,我们要学那么多理论干什么呢?
在重复博弈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声誉机制了解一个人的品德。所谓的声誉,就是名声、口碑。我们不知道一个陌生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的部分行为来判断他的人品。比如说,我们看到他做了一件好事,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人可能是好人;如果我们看到他做了无数件好事,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绝对是一个好人;如果我们看到他做了一件坏事,那他肯定是一个坏人。也就是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我们只能通过行为来推测人品。因此,“好人好事”其实是一种建立好声誉的办法。
有了声誉机制,好人会经常做好事,因为好人需要证明自己是好人;有趣的是,坏人有时也会做好事,因为坏人希望通过做好事来掩盖自己的类型。毕竟,没有哪个坏人一开始就巴不得告诉别人自己是坏人。看来,声誉真是个好东西。在经济学界,声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斯坦福大学教授克雷普斯(David Kreps)。克雷普斯被认为是最有天赋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曾经获得了克拉克奖。克拉克奖专门颁发给40岁以下的、最优秀的美国经济学家,他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潜在候选人之一。
好人也会做坏事!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好声誉不仅让好人和坏人做好事,有时也会让好人做坏事!2003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依莱(Ely)与合作者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题目就是《坏声誉》(“Bad Reputation”),顾名思义,声誉有时是个坏东西,它会把好人给害了。博弈论的论文都非常复杂,满篇都是数学公式,但是没关系,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故事就可以说明。
在一条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有一家汽车维修店。维修店的位置是固定的、长期营业的,但是开车路过的车主都是临时的、一次性的。车主一旦在高速公路上发现汽车出了毛病,就会把车送到维修店来修理。但车主不是汽车专家,不知道自己的汽车究竟有什么毛病,严重不严重。车主只能推测汽车有50%的概率需要大修,例如换发动机或者变速箱,有50%概率需要小修,例如更换机油或者轮胎。专业的修理工知道汽车的真实毛病,但车主不了解修理工的人品,双方之间存在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这样就容易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逆向选择问题。修理工有两种类型:好的修理工根据汽车的真实状况来决定大修还是小修,而坏的修理工总是选择大修,因为大修比小修带来的利润更高。在不了解车况以及修理工人品的前提下,这些临时路过的车主唯一拥有的信息,就是这个修理工以往的修车记录,因此车主根据修车记录来判断修理工的人品好坏。如果他发现修理记录上大修的记录超过50%,那么他就认为对方很可能是一个坏修理工;反之,如果他发现修理记录上大修的记录低于50%,那么他就认为对方很可能是一个好修理工。在这种声誉机制下,修理工为了表明自己是一个“好的”修理工,就会尽量减少大修,增加小修,哪怕是该大修时也改为小修。在极端情形下,修理工干脆全部小修,以免被顾客认为自己是坏人。但这样一来,该大修的汽车就没法彻底修好,说不定还会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更严重的事故,甚至导致车毁人亡。理性的车主一旦意识到这点,干脆就不来修车了。于是,修车市场就崩塌了。
修车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声誉机制的作用下,如果好人急于证明自己是好人,那么好心可能会办坏事。这就是动态逆向选择模型的基本结论。这个结果类似于我们前面学过的信号发射理论:有时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过度发射了信号,反而浪费了社会资源。
在声誉压力下,好人做不成好事的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例如,一个程序员在办公室整夜写代码,第二天白天有点犯困了,就在电脑上看一会电影。假如此时老板刚好经过办公室,就会认为这个员工不务正业,甚至直接开除。而一旦预料到这种结局,或者看到了这样的处分以后,其他程序员就不会再熬夜加班,工作业绩反而减少了。
不应过于看重短期评价
在前面的修车故事中,如果声誉机制没有发挥正向的作用,不仅司机的生命会受到威胁,更大的威胁是司机不再信任维修人员,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崩溃。
那么,如何让声誉机制发挥应有的正面作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下面这个案例能够给到我们一些启发。
大家都知道,可口可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饮料生产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可口可乐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前十年却“一个铜板也没赚”。因为当时的董事会主席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它还在不断成长。为此,可口可乐公司美国总部对中国公司的考核要求是:不看短期盈利,只看长远预期。为了培育中国市场,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央电视台投放了第一个电视广告,并持续地赞助体育赛事。通过不断宣传,可口可乐公司塑造了在中国的良好形象,建立了品牌声誉,最终将中国市场成功地培育为贡献最大的全球市场之一。相反,如果当时的公司负责人目光短浅,只注重短期声誉和年度考核,那么这个全球第一的洋品牌很可能至今都无法立足中国,更不用说让中国市场成为其全球主要市场了。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声誉的评价者不是看重当事人的短期表现,而是看重长期表现,那么当事人就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好声誉而去干坏事。假设汽车维修店不是开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而是开在一个居民小区边,或者人流固定的办公区,那么来修车的车主就不必管别人的维修记录,根据自己的几次修车经历就知道修理工靠谱不靠谱。也就是说,一旦我们把双方博弈的环境从一个短期当事人和一个长期当事人,换成两个长期当事人,答案就完全相反了。这正印证了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有的时候,给自己一点耐心,就是给别人一点信任,也是给好人一次机会。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当事人可以通过声誉机制来证明自己的类型。但如果当事人过于看重短期的声誉,会导致他为了证明自己而做出对客户不利的事情,这就是好心办了坏事。
思考题
居里夫人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她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镭。为了推动相关研究,她慷慨地将所有的奖金无偿捐出,但自己却没有钱再买一克镭来做实验。请问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