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汪精卫经历了什么苦难(汪精卫经历了什么事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汪精卫经历了什么苦难(汪精卫经历了什么事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汪精卫经历了什么苦难(汪精卫经历了什么事件)

本文是2022年2月12日老冯网络直播课的文字节选,有删节。

……

汪精卫祖籍浙江绍兴,但是出生在广东三水,汪精卫的童年,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度过的,汪精卫虽然出生在三水,但,他主要是在英德、曲江等多个地方长大的。

汪精卫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爸爸汪琡,是做“师爷”的,也就是县令的幕僚,大概等于今天的县委书记秘书,那么这种职业有个特点:师爷是跟着县太爷走的,举例说,陈县令在韶关做县令,汪精卫的父亲是秘书,那么,陈县令被调到清远做县令,那么汪精卫的父亲作为秘书,通常也会跟着去,毕竟是县太爷自己的班子,用惯了,不愿意换,这种情况在当时,叫做“游幕”,也就是说:一个四处游荡的幕僚,叫“游幕”。

当然了,也有反过来的:陈县令不喜欢汪秘书,他到省里打报告,把汪秘书从韶关县衙调走,调到清远县衙,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就是为什么,汪精卫虽然出生在佛山,但是在韶关、清远等多个地方度过了童年,所以呢,你问汪精卫,哪里是他的家乡,其实他也说不清楚,因为汪家这种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其实没有固定的“家乡”。

当然了,倘若要真论籍贯,汪精卫的祖籍是浙江绍兴,不过,汪精卫没有在绍兴生活过,所以,恐怕他也不能算是绍兴人。

汪精卫18岁那年,考中了秀才,番禺县试,第一名,广州府试,也是第一名,那么到了1904年,汪精卫21岁,当年,广州官派日本留学生,汪精卫报名,被选派,赴日本留学。

次年,也就是1905年,汪精卫22岁,经革命党人介绍,汪精卫在东京,认识了孙中山,汪精卫参加反对清 *** 的革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那么,汪精卫是怎样从革命党人的群里中脱颖而出的呢?关键的一点是:汪精卫的文笔好。因为文笔好,汪精卫担任了当时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编辑和主笔之一,要知道,汪精卫的本名是“汪兆铭”,但是从这段时间开始,汪兆铭用“精卫”发表了大量鼓吹革命的文章。

为什么不用“汪兆铭”本名的名义发表革命文章呢?

答案是:因为汪兆铭自己是大清官派的留日学生,而且,汪兆铭的哥哥汪兆镛,当时正在两广总督府做公务员,级别还不低,汪兆铭不愿意连累哥哥,所以,用“精卫”做笔名,“汪精卫”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可是,当年在日本留学的广东人,可不止汪精卫一个,时间久了,纸包不住火,有些广东籍的留日学生把消息传回了广州,说汪兆铭在日本,参加了革命党,担当革命党报纸《民报》的主笔,而且经常以“精卫”为笔名,发表了大量鼓吹革命的文章。那么这个消息,就传到了广州他哥哥汪兆镛的耳边。

汪兆镛对于弟弟参加革命党的消息,感到五雷轰顶,他作为两广总督府的高级公务员,当然认为汪精卫的行为大逆不道,于是,他写了很多的信到日本,劝弟弟汪精卫回头是岸,汪精卫当时满脑子都是革命,当然不听他哥哥的劝,所以,他回信给汪兆镛,说“自绝于家庭”,意思是:为了不连累家里人,我汪精卫和你这个哥哥,以及家里其他人,都断绝关系。

哥哥汪兆镛收到汪精卫的回信,见弟弟如此“鬼迷心窍”、“顽固不化”,他也登报公告:将弟弟汪精卫“逐出家门”,并到清 *** 机关留档备案,意思是:和弟弟汪精卫划清界线,以免受到牵连。

……

当时革命党人那么多,汪精卫凭什么能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呢?刚刚说的《民报》主笔是一个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至少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汪精卫一直是革命党的宣传干将,他擅长演讲,煽动力强,而且,组织能力也很强,东南亚各地开设了100多个同盟会分会,很多都是汪精卫一手组织起来的,所以,对于革命党来说,汪精卫是拉人头和搞钱的能手,所以我们可以说,汪精卫在推翻满清这件事上,是有功劳的,他在革命党内的地位,真是实干出来的,只不过,他后来当汉奸,走错路了,那是后话。

……

那么在1910年,汪精卫为什么跑到北京,去刺杀摄政王呢?

这个事往近一点说,要从革命党和保皇党的骂战说起。

当时在海外,其实有两拨人,一拨是孙中山为领袖的革命党,也就是同盟会,他们的机关报是《民报》,另一拨是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党,他们在海外也办了各种报纸,例如《南洋总汇报》等等,其中,革命党宣扬革命,保皇党反对革命,所以,这两拨人在海外,一直都是互相骂娘的。

20世纪最初那几年,革命党在惠州、钦州、防城、河口、镇南关等很多地方发动起义,但是都失败了,于是,保皇党就揪住这一点,嘲笑革命党是骗子,其中,梁启超是这样嘲笑革命党的:

“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梁启超的意思是嘲笑革命党的高层,躲在海外安全的地方,每次起义都让国内的一些会党人员冲锋陷阵“送死”,梁启超认为革命党这是“骗子”行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梁启超虽然是保皇党,但是他的文字在当时那个时代,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以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的这一类的笑骂,使革命党在南洋、美洲等地,形象受损,并因此受到一部分华侨的指责,而且更重要的是,革命党在海外开设分会、筹款等工作,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受到 *** ,于是他决定:赴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一来振奋革命党的斗志,二来向保皇党和海外华侨证明:革命党不是“骗子”,而是忠肝义胆的实干家。

汪精卫这人的性格有一个特点:一旦受到 *** ,他就会铤而走险,作出极端举动,而且一意孤行,不管旁人如何阻拦,后来汪精卫投靠日本人,和他这个性格弱点,有一定的关系。

那么,汪精卫就和喻培伦、黄复生、黎仲实、陈璧君、罗世勋等革命同志一起,到了北京,准备行刺,当时在北京为了掩护身份,他们在京城,开办了一家照相馆。

说起陈璧君这个女人,可能你会有一个疑问:陈璧君是马来西亚华人,为何要参加辛亥革命?作为马来西亚华人,乖乖做一个马来西亚人不就好了?为何要关心祖国呢?

汪精卫与陈璧君

这就牵扯到一个被人遗忘的历史往事:原来无论大清还是民国,当时都是承认双重国籍的,也就是说,马来西亚华人,即使你拥有马来西亚国籍或者说英属马来亚殖民地户籍,但是在大清和民国的法律里,你仍然是中国人,这就是为什么在清末民国时代,海外华人从法律上说,基本上都是中国人。

而且更重要的是:海外华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愿融入当地社会,还是一直以“中国人”的身份自居,这就是为什么当时革命党在海外华人当中,能够有市场,举例说后来抗战爆发,新加坡的陈嘉庚,就以中国人身份,积极捐资参加抗战,后来新加坡沦陷,日本人在新加坡屠杀华人,当时叫“肃清运动”,其实当时按照民国的法律,新加坡华人就是中国人。

讲到这里要澄清一点:以汪精卫为首的刺客团队,他们最初的刺杀目标,并不是摄政王载沣,而是庆亲王奕劻,但是呢,蹲点之后发现:庆亲王戒备太森严,根本无从下手。于是呢,改变目标,刺杀当时满清皇族的两个红人:载洵、载涛,然而,蹲点之后发现:这两个人出门,也是前呼后拥,人多势众,根本认不出来,只好再一次改变目标:锁定了摄政王载沣,也就是溥仪的爸爸。

摄政王载沣和港督卜力合影

为何最终锁定了载沣呢?

那是因为啊,载沣那段时间,很频繁去紫禁城,而且每次都路过一座小桥,当时刺杀小组商定:只要在桥底下埋好炸药,载沣的轿子过桥的时候,拉响引信,把载沣炸上天。

所以呢,汪精卫和他的同志们,备好了炸药,引信,电线等物,1910年2月21日的晚上,他们来到那座小桥底下,埋炸药,但是呢,发现电线太短,无奈作罢。

第二天晚上,他们又带了补充的电线,来到桥底下接线,可是在接线的时候,被清 *** 的警察发现了,在那个紧急时刻,汪精卫、黄复生、喻培伦三人用日语(他们都曾留学日本,懂一些日语)互相告知“快跑”,还好,跑得及时,都逃脱了。

可是这清 *** 的警察也不是脓包,他看到如此可疑的人事,也认真对待,结果,上报,喊人,在桥底下把炸药挖了出来。

很快,京城的报纸、杂志、小道消息就传了出来,说是满清皇族闹内讧,有皇族的人要谋杀摄政王,那么当时汪精卫等人还留在京城,他们一看这个报纸,认为:清 *** 没有怀疑革命党,反而怀疑是清廷内讧,所以汪精卫他们认为:他们暂时是安全的,所以,没有及时逃离京城,然而,警察顺藤摸瓜,很快就摸到了他们的身上,结果,把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等人逮住了。陈璧君、喻培伦等人因为提前撤走了,所以幸免于难。

说到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北京媒体放出来的“清皇族内讧”消息,到底是真正的谣言,还是清 *** 故意放出来的“风声”,其目的是为了把刺客稳住,好安排抓捕,这里面可能有文章。

汪精卫毕竟是文科生,假设他们提前到小桥底下去,认真量一下长度,提早备好足够长度的电线,则后来他也许不会被捕,刺杀行动也许就成功了,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话是真理,我们平时做实事,还是要有工科思维,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能就是指的文科生,动手能力太差。

好了,那么汪精卫被逮捕之后,清 *** 为什么不杀他呢?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说到这一点,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这样的:当时满清肃亲王善耆,他府上有一个家庭教师,名叫“程家柽”,这个程家柽的真面目,是革命党,但是肃亲王知不知道呢?他不知道。

所以呢,程家柽在肃王府里,不断地做肃亲王的思想工作,他说,不怕死的革命党多的是,越杀越多,不信,我给你统计一下,过去这十几年,革命党是不是越杀越多?确实是,数据显示是这样。

肃亲王善耆,后来的川岛芳子的父亲

那么,肃亲王认为:与其杀了汪精卫,不如招降汪精卫,为什么?因为汪精卫不是一般人,他是革命党的高层领袖之一,一旦成功招降汪精卫,会对革命党产生很强的示范效应。

其实中国古代剿匪,一直都是这个做法:能剿灭就剿灭,越剿越多的时候,就改变策略:招安一个大土匪,叫大土匪去劝小土匪们,解散回家。

所以呢,肃亲王开始频繁到监狱里,劝说汪精卫,试图招降他,然而事情没过多久,武昌起义就爆发了,清 *** 为了抚平民心,宣布释放监狱里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就是因为这个,恢复了自由。

……

那么,汪精卫为什么要投日呢?说到这里,也有一个事,是被人遗忘的,那就是1938年的 *** 体制改革。

在1938年之前, *** 是“委员制”,简单地说就是“集体领导”,至少形式上如此,但是在1938年3月,蒋介石主导进行了 *** 体制改革,把“委员制”改成了“总裁制”,蒋介石任总裁,汪精卫任副总裁,蒋介石的权力变大了,汪精卫的权力变小了,毫无疑问,汪精卫对这个改革,他是心怀不满的,汪精卫之所以投奔日本人,和这件事应该是有关的。1939年9月28日,汪精卫投敌之后,在上海召开(伪) *** 六大,议程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 *** 的“总裁制”,恢复“委员制”,汪精卫对这件事的耿耿于怀,可见一斑。

此外,在1938年那会,汪精卫根本就没有想到后来美军会参战,更不会想到日军会有向中国投降的一天,所以,汪精卫的投日,说到底,一方面是对 *** 内权力斗争失势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对战争前景和国际形势的判断错误。

事实上有趣的是:汪精卫并非历来都是投降派,他曾经是主战派,1932年初,当时职务为“行政院长”的汪精卫赴京,叫张学良出兵长城沿线,打日本,张学良不干,张学良为什么不干呢?当时张学良对汪精卫是这样说的:你要我的弟兄去送死,就为了你们这些南京的政客面子上好看?我不干。

汪精卫眼看自己身为行政院长,但无法掌控局势,一怒之下,辞职去了法国,然而1937年侵华战争彻底爆发之后,通过淞沪会战、武汉战役等,汪精卫看到了日本和中国军力的差距,于是,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深信:中国打不过日本,所以,他认为“抗战必亡”。

汪精卫后来投日之后,对世人是这样解释的,他说:蒋介石、陈诚、白崇禧之流“高调抗日、置人民于生死而不顾”、“宁愿亡国也不愿挨骂”、“是伪君子”,而他汪精卫“宁愿挨骂也不愿亡国”、“不愿百姓生灵涂炭”,所以他要“挺身而出”、“开展和平运动”,说得非常好听。

汪精卫这人,性格容易冲动,做事没有恒心,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走极端,他在国民 *** 里,动不动就辞职下野,早就证明了他性格的脆弱易折,像汪精卫这种性格,他是根本无法理解“持久战”的。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要接受汪精卫呢?为什么要出钱扶持汪精卫成立伪 *** 呢?

其实日本当时打了一年多,也意识到了:日本即将深陷中国战场这个泥潭,与其深陷这个泥潭,那倒不如干脆扶持一个新的“国民 *** ”,代为执行日本的国策,以控制中国的资源,补齐日本国防资源受制于人的短板。所以,日本人也乐意和汪精卫合作。

汪精卫为什么会犯那么大的错误呢?原因有:汪精卫只看到了存量,他忽略了变量,或者说,他对变量不够重视,事实上,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是会改变的:日本虽然强大,但是它有弱点:资源短缺,财政紧张,人力物力后劲不足,中国虽然弱,但是也有优点:地方大,人多,抵抗回旋余地大。

此外,汪精卫对国内将领的态度,也判断错误了:在1937年8月、12月国民 *** 两次最高国防会议上,确实多数将领都不主张继续抗战,这件事使汪精卫产生了一个错觉,误以为这些将领参加抗战都是“违心”的,汪精卫从重庆 *** 之前,他和很多军事将领秘密碰面,要求他们追随汪精卫投日,尤其是和汪精卫关系较好的龙云、张发奎等将领,他们当面不好拒绝汪精卫,表现得唯唯诺诺,汪精卫误以为:只要他站出来,高喊“和平运动”,这些将领都会站出来响应,都会到南京来,然而后来的情况说明:汪精卫在这一点上,又错了。

汪精卫不但“不知己”,而且还“不知彼”,他对日本的情况,也判断错了: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机制,已经失灵了,日本 *** 无法压制军部,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怪事:日本首相答应汪精卫的事,军部不兑现,反过来也一样:日本军部答应汪精卫的事,日本 *** 也百般阻挠、不予承认,汪精卫到了南京之后,逐渐发现:自己也陷入了一个奇怪的泥潭,进退维谷,但是当时米已成炊,骑虎难下。

汪精卫成立伪 *** 之后,做了很多帮助日本、危害中国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在沦陷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清乡”运动,所谓“清乡”运动,主要就是剿杀沦陷区的抗日游击队,其中既有 *** 的游击队,也有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队。

为什么说汪精卫剿杀沦陷区游击队,是帮了侵华日军大忙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游击队在后方,牵制了很多数量的日军,

汪精卫没来之前,主要是由日军拨出一部分兵力来围剿,但是,后来汪精卫来了,他成立了伪军,开始“清乡”,于是,这部分的日军,就解放了手脚,得以全数派往前线,攻击抗日主战场的中国守军,所以说汪精卫对抗战的危害,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很严重的。

除此之外,汪精卫的伪 *** ,还负责为日军搜集战争物资。

例如,1943年1月,汪伪 *** 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全面登记”,对棉纱、棉布等战略物资,进行强制性收买,然后,输送给日军,供日军战争所需。当然了,你也可以说,这事即使汪精卫不做,也会有别的汉奸来做。

还有一个,就是破坏 *** 军统在沦陷区的情报网络,须知,情报网络是打仗的眼睛,汪精卫成立伪 *** 之后,也成立了伪 *** 的情报机关,然后在沦陷区,侦查、逮捕 *** 军统的情报人员,给中国战时的情报机关,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再有一个,就是影响抗战士气,要知道汪精卫不是普通人,他是 *** 副总裁,是民国名义上的第二号人物,这种人投降日本,对前线作战的抗战部队的士气,会造成很大的打击。

1940年,汪精卫和日本签署了《日本和中华民国基本关系条约》,这个条约的几个关键条款如下:

1、日本自由开发华北资源。

2、日本驻兵华北要地。

3、日本军舰可以在长江以及华南沿海自由航行。

4、日本自由驻兵华南各岛屿。

5、厦门、海南、以及附近岛屿的国防资源,由日本开发。

此外,汪精卫 *** 还承认了伪满洲国。

事实上我们从日本和汪精卫的条约里,可以看出日本的诉求。

那么,野史说,汪精卫成立伪 *** ,是和蒋介石唱“双簧论”,也就是说,蒋介石留在重庆坚持抗日,唱黑脸,汪精卫跑到南京投奔日本,唱红脸,也就是所谓的“君为其易,我为其难”,这个说法可信吗?

其实,野史的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这和蒋介石的日记不符,事实上从蒋介石的日记看来,对于汪精卫投敌这事,蒋介石事前完全不知情,而且他对汪精卫的投敌行为,是感到很震惊的,其次,和汪精卫演“双簧”其实对蒋介石非常不利,为何?因为汪精卫不是一般人,他是 *** 的副总裁,是第二号人物,他投日,对抗战部队的士气,伤害是很大的,能带来很大的震动和不确定性,所以,说蒋介石和汪精卫唱“双簧”,既没有证据,也不合常理,退一步来说,蒋介石就算要唱双簧,也不会选汪精卫,一来汪精卫威望太大,二来汪精卫不是他的心腹,信不过,没有合作的基础,尤其是“唱双簧”这种大戏,不可能选他来演。

还有一个理由是:汪精卫在沦陷区的行为,和所谓“双簧论”是互相矛盾的,要知道当时的沦陷区,不是一整片,而是犬牙交错的状态,中间有很多的绿林武装、民团,这些原本都可以被 *** 争取的,结果几十万的不正规武装,被汪精卫策反了,最后变成了伪军,这个行为,对抗战阵营,也是很大的损失和伤害。

汪精卫的助手周佛海说过这样的话:汪精卫和日本签署的《日中基本关系条约》对中国是“有利”的:如果蒋介石赢得了抗战,那么,《日中基本关系条约》自然取消,如果蒋介石输了抗战,那么《日中基本关系条约》可以限制日本在沦陷区的行为。

周佛海的这个解释,能否成立呢?

其实这也是一种“避重就轻”的说法,正如前文所说,汪精卫投敌之后的一系列行为(清乡、破坏情报网、策反抗战力量等),本身就帮助了侵华日军、加重了抗战的困难,也就是说,汪精卫投敌本身就是影响抗战的一大变量,脱离这个变量,去谈“限制日本在沦陷区的行为”,是典型的避重就轻。

事实上汪精卫投敌之后,果然起了负面的示范效应,全国各地抗战部队,开始陆陆续续有部队将领、杂牌军将领带着部队,投奔南京,一起投敌,这类人很多,叶蓬、刘郁芬、孙良诚......等等一大堆名字,列举不完。

连延安都看出了“投降思想”的危险,1940年1月28日, *** 发表了名为《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的文章,发出警告:汪精卫投敌行为,在全国起到了负面示范作用,破坏效果正在显现,大家要注意批判,注意防范。

……

那么,汪精卫是不是被日本人毒死的呢?

其实不是。

汪精卫是病死的,不是被日本人毒死的,凭什么这样说呢?首先在1944年的时候,汪精卫对日本还是很有用的,杀他完全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其次,汪精卫的长女汪文惺、女婿何文杰,曾经明确否认“汪精卫被日本人杀死”一说,二人的证词是:汪精卫死于“多发性脊骨瘤肿”,可能和1935年的枪伤有关。

汪精卫死后,尸体被运回南京下葬,1946年1月21日,当时光复已有5个月,受蒋介石指示, *** 工兵把汪精卫的坟墓炸毁,挫骨扬灰。其子女不服,到南京国民 *** 来闹,后不了了之。

后来,汪精卫坟墓所在地立起来一座跪像,跪像上的痰液、尿液日积月累,臭气熏天,管理部门最终还是把跪像撤走了。

汪精卫夫妇跪像,后来因为太臭,被管理部门撤走

更多汪精卫经历了什么苦难(汪精卫经历了什么事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