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伦敦当地时间10月5日,苏富比艺术拍卖会。就在拍卖官一锤定音、观众随之欢呼时,意外发生了:
压轴拍卖品,Banksy(班克西)的名作《女孩与气球》,在一片喝彩声中,缓缓“自杀”,自己把自己撕成了碎纸条。
名画“自毁”瞬间拍卖会的主管在事后的记者会上说,几乎可以确认,是 Banksy 本人遥控设备,启动了暗藏的碎纸机。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还是不懂这幅价值104万英镑(约941.6万人民币)的艺术品为何自毁时,Banksy 本人通过社交媒体发了条视频。
这一切,都是 Banksy 早就预谋好的一场大戏。
Banksy官网截图“几年前,我自己在画框里偷偷装了碎纸机,就是为了防止有朝一日这幅画被拍卖掉。”
拍卖会的主管说,“It appears we just got?Banksy-ed.”——我们又被“班克西”了。
Banksy 成了个动词。
几乎可以代表“耍了整个世界”的意思。
1
没人见过Banksy
他却把大事做了个遍
据《金融时报》,这幅被毁掉的拍卖品是2006年卖方直接从艺术家处购入的,背面附有 Banksy 的签名,真伪无需置疑。
原本预估以20万到30万英镑卖出,没想到,飙到了104万英镑的天价。
有人说,Banksy 此举是让作品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被抬高身价。
这也许说来合理,但不符合 Banksy 的一贯作风。
“摧毁的冲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冲动。”
早先,Banksy 就有过一幅作品,讽刺附庸风雅为艺术“慷慨解囊”的人们。
画中,拍卖会场的主角作品上白纸黑字地写着:
“I cant believe you morons actually buy this shit.” 我不敢相信你们这群 *** 居然真的会买这坨垃圾。
Banksy 才不会真的在乎他的作品会被标上什么“行价”。
在画里怼天怼地甚至不算什么,Banksy 干过的最轰动的事,是在2004年的诺丁山狂欢节上,把成捆的10元面值“英镑”撒向人群。
当然,是假币。
英镑上威严的女王头像被换成了翻白眼的戴安娜王妃。
有趣的是,他手绘的这些10元假币,后来被粉丝们炒到了200英镑一张。
造假币犯法,为此 Banksy 遭到英国警察的通缉。可直到今天他也没被抓住,甚至多了很多机会,通过创作调戏警察。
Banksy 是谁?他凭什么这么狂?
1974年,Banksy出生在英国布里斯托,14岁被中学除名,年少轻狂的他许下心愿:要向全世界宣战,成为艺术界的“ *** ”。
从此开始了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涂鸦生涯。
在伦敦,几乎每个人都认识他的涂鸦,但却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2010年,Banksy 被誉为世界上最有才的街头艺术家之一,被《时代》杂志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与其他获奖者不同,他提供的照片,没露脸。
Banksy 在《时代》杂志官网的信息早年的 Banksy 特别喜欢干的一件事,是偷偷潜入卢浮宫,把自己的作品摆在那些世界名画旁边,供那些煞有其事的旁人“瞻仰”。
参观展览的游客煞有其事地在他的恶搞作品前端详讨论;更好笑的是,直到第八天,这幅画才被工作人员发现并处理掉。
为了讽刺性别歧视,他在英国布莱顿的一个同志街区的墙上,画了两个互相亲吻的男警察。
为了反对种族歧视,他在墙上画了个中国熊猫。
He is black
He is white
He is Asia
他既是“黑人”,也是“白人”,但他来自亚洲。
世界是 Banksy 的游乐场,他用自己的方式,照遍了人性的真相。
2013年,Banksy 承诺用上10个月的时间“装点”纽约街道。
新作品一旦完成,Banksy 会在网上放出消息,立刻就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在纽约的大街小巷追寻 Banksy 的步伐,找到他的画。
人们聚集在 Bamksy 的作品前
有人拍照片,发 Twitter;
有人直接在 Banksy 的作品上继续作画覆盖;
有人找到后把整面墙扒下来,把 Banksy 的画“收藏”;
有人还没来得及看,只过了几个小时画作就被清理掉了……
一天,Banksy 雇了一个老头在街边摆摊卖他的画作,一幅60美元。没人知道这些都是 Banksy 的真迹。
从中午12:30到晚上6:00,一共只卖了420美元。
有人成功讲价到打对折才买走;也有人,买了四幅,只是因为家里装修房子墙上有点空。
第二天,Banksy 在个人 Instagram上公布:“昨天我在公园里摆了个货摊,卖的都是100% Banksy 真迹,还有亲笔签名。每幅画仅售60美元。”
少有人问津的60美元一幅的画,经 Banksy 盖章认证后,转身就被估价14万英镑(126万人民币)。
人们追随的,不过是 Banksy 的名气,而并不一定是他作品背后的价值。
能看懂并认同 Banksy 作品的人,在不经他人言论影响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寥寥。
Banksy 的每个创意,都带着浓厚的讽刺意味。
包括纪录片这种大工程。
2
让张曼玉着迷
Banksy的神秘很嚣张
Banksy 的铁杆粉丝 Thierry 给他拍了一部纪录片:《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画廊外的天赋),这部作品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缘分是这样被“强扭”来的:Thierry 是个随时随地在录像的怪人。
他原本是个普通的服装店老板,从二手市场花50美元淘来的衣服,找个设计师包装一下,经常能卖到400美元,有时甚至卖到5000美元。
但他喜欢在深更半夜去街头录那些“街头艺术家”,拍他们如何创作、如何被警察驱赶,顺便给艺术家们打打下手。
时间一久,他认识了大名鼎鼎的 Banksy。Thierry 说自己想制作一部关于街头艺术家的纪录片,没想到 Banksy 竟然同意了参与,而且只有两个条件:Banksy 自己不露脸、准备采用的片段他要过目。
就这样,铁粉Thierry 跟着 Banksy 到处创作,跟着他去工作室,见识 Banksy 如何造出了假币,又是如何制造了一起起轰动。
“关键是大部分的艺术品都会保留好几百年,比如雕塑或者油画,但是街头艺术的寿命较为短暂,所以需要记录,我需要一个懂得使用摄影机的人。” Banksy 说。
片子该成型了,谁知道,毫无技术功力的Thierry,剪出了一坨“meaningless”(毫无意义)的垃圾。
纪录片这条路走不太通,还有涂鸦。
耳濡目染,Thierry在 Banksy 的帮助和启发下,模仿大师名作,将名画进行“恶意破坏”后再创造,却意外地一举成名。
认识Thierry的街头艺术家都对他嗤之以鼻,但这丝毫不影响媒体尊称他为“艺术家”。
顺势而为,Thierry趁着热度办了自己的绘画展,主题就叫“Life is Beautiful”(生命是美好的),展览持续了两个月,Thierry 收到了各界好评。他的作品继而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的展览中。
行家看门道。
有人同 Banksy 一样,对“各界人士”的好评保持质疑。
“我是怀着善意看这件事。但即使你是处于好意,有时候也会做错事。将大量的艺术形式相结合,试图创造出一个整体的艺术风格,我觉得有点不太成熟。”
委婉的措辞背后,潜藏着一句“可笑”。
纪录片中,人们对 Banksy 和Thierry作品背后的现实意义口若悬河,旁听的人觉得讲得头头是道频频点头。而看到有人买画,人们纷纷跟风刷卡。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更加讽刺的是,纪录片的结尾,Thierry 在一面残破的墙上涂上“生命是美好的”,亲眼看着它崩塌。
全剧终。
整部作品,像是Banksy设计好的一盘大棋。用这一场“真人秀”告诉世人:
我不需要名利,我只是想要一面能画画的墙,来告诉你们这个世界是多么荒唐可笑。
近年来,涂鸦这种形式已经承载不了这位鬼才满溢的才华了。为了能更好的表达自己,Banksy 跑去开了一个暗黑迪士尼,和一家有着“全世界最糟糕的窗外风景”的酒店。
暗黑迪士尼乐园透着“反乌托邦”的阴森气氛 / 视觉中国颓废、混沌、无序、暗黑成为了园内所有壁画、装置艺术的风格标签,与迪士尼所倡导的童真、美好主题形成鲜明对立,且极具激进意味。
这座“反乌托邦乐园”,被 Banksy 描述为是一个“不适合孩童造访的家庭主题乐园”。
被海鸥袭击的英国妇人 / 视觉中国游乐园拆除后的所有材料,都将用于难民营的建设。
在游乐园关闭后,Banksy 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争议领土伯利恒( Bethlehem)上,建了一座名为“The Walled Off Hotel”的旅店。
旅店内有八间主题客房和一间总统套房,Banksy 以自己的作品“点缀”了整个房间。
酒店内饰:防暴警察与 *** 者的枕头大战 / 视觉中国拥有“最烂窗外风景” 的酒店客房 / 视觉中国Banksy越神秘,各大媒体就越均孜孜不倦于“Banksy 真实身份曝光”。
早在2008年,《每日邮报》对他追踪了整整一年,科学家甚至运用地理分析技术的侦探手段想把他“揪”出来。
可直到今天,一无所获。
这些都没能影响 Banksy 在全球影响力的扩张。
张曼玉和谢霆锋同游伦敦时,张曼玉特意提到Banksy,说他是“真正的英雄。”
虽然街头涂鸦是违法的,但Banksy的画作,还是被用玻璃罩保护了起来。
裘德·洛、基努·李维斯亲自为 Banksy 的个展捧场;布拉德·皮特和安祖丽娜·朱莉是他的头号粉丝,不惜豪掷千金求购他的作品。
纪录片《画廊外的天赋》入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他也一样拒绝出席颁奖典礼。
英国媒体曾做过一次“本国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调查,Banksy被推上了榜首。
当然,如果 Banksy仅有神秘和噱头,远不足至此。
关
3
人人渴望成名
Banksy 是个特例
Banksy 也许也只是个假名字,但他的精神真实存在。
正如那些涂鸦真实存在于墙上,那些反战、反阶级、反精英、反隔离的态度也真实存在——且不止存在于 Banksy 一个人的心里。
在嘲讽与捉弄的同时,Banksy 心怀天真和怜悯,他曾冒着被杀风险到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隔离墙上创作,只为给那片冰冷残酷的土地带去一片温情。
飞过隔离墙的小女孩,既是战区灾民无声的呐喊,也是这位鬼才心底的正义与柔软。
在 Banksy 的涂鸦作品中,反战的主题贯穿始终。
比如,穿上了防弹衣的和平鸽,也免不了被瞄准的命运。
手持武器的士兵,挂着虚伪的笑脸。
“对人类来说,隔离墙就是一大耻辱。在隔离墙以色列那一边,是修葺一新的草坪和运动型多用途汽车,而在巴勒斯坦这一边,到处可看到肮脏的地面,以及四处寻找工作的穷人。”
他涂鸦作品的另一个常见主题,是讽刺拜金。
当然,也少不了对天真地赞颂,和对人性的呐喊。
马路上的两条指示线延伸到墙上,冷血、无情、充满强制意味的禁停双黄线,Banksy 给它一个戏剧性的急转弯,街角开出的花让人感到了一点点城市的善意。
在一家性健康医院的墙外,画尽一个男人的“绝望”。
在不起眼的墙面,见缝插针戳痛被社交媒体绑架的人们。
自诩是艺术家的“ *** ”的 Banksy,把自己拍卖到价值百万英镑的作品销毁,却在伦敦、纽约、巴以边界等城市边边角角的墙面下嬉笑怒骂,为最无力、最绝望、最底层的群体呐喊,替弱势人发声。
见尽了世间最残酷暴戾的真相,也才能看透最真实感人的美。
Banksy 是街头艺术家,更是社会运动家。
老鼠和猴子是他作品里的常客。鼠辈象征着疲于奔命的社会底层,在这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劳劳碌碌终其一生。
他的作品有对现代化的反思:消费主义、城市化、大众传播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现代化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讽刺新闻媒体不够客观作品《野餐》“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差的时代。”
在看似歌舞升平天下太平却暗流涌动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 Banksy 这样离经叛道的反叛家、嘲讽者、反思家。
他针砭时弊揭露黑暗,让沉迷于美妙新世界的人苏醒,给这个什么事情都能炒的热火朝天的现代流行文化社会带来不一样的冷思考。
同时,他也召唤光明孕育希望。
当世界越灰暗,越需要光明与希望。
Banksy 那股坚持自我和洞察世事的酷赢得了全世界粉丝。
人们对他的狂热追逐与疯狂痴迷,也是对真实、诚恳、敢作敢为作风的诚挚期许,对真善美世界的美好向往。
人们驻足在 Banksy 留下的装在车里的“桃源仙境”外拍照一个事物被追捧,说明它流行,却不代表它是真正的艺术。
能真正鉴证作品价值的只有时间,经得住岁月的考验留下来的才是经典。
比如,会在玻璃罩里被保护起来的那些。
Banksy 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
我本来试图拯救世界,但现在我不确定我是否真的足够喜欢它。
这个世界,是在开玩笑呢?还是在开玩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