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作者:莫孤烟
豫东战役是粟裕将军平生杰作之一。此役我军攻坚野战连战连胜,以伤亡3万人的代价歼敌9万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关内战场的空前胜利。
不过,也流传一种说法,即刘邓首长对此役规模过大而指出问题,中野在战略配合上也未能做到尽出全力,这也是导致战役最后阶段华野陷入被动,未能获得全胜的原因。关于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客观,我们先不忙评判,先把史实梳理一番后再作结论。
1948年5月底,结束了濮阳整训的华野1兵团(辖1纵、4纵、6纵、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在粟裕亲自指挥下南渡黄河,矛头直指邱清泉的第5军,这也是粟裕当着主席的面立下的军令状。
就在大军南下之前,西柏坡总部向华野和中野的陈粟刘邓首长发去电报,除了强调夏季作战的目标就是歼灭邱清泉外,重点对两个野战军的职责作了分工,大意是:粟裕全权指挥1兵团5个纵队和3兵团(陈唐兵团)3个纵队以及中野11纵(王秉璋部),在豫东地区寻机歼敌,中野的任务是钳制胡琏的18军,使其不得东援。除此之外,许世友山东兵团和韦国清苏北兵团也分别在津浦路和苏北展开攻势,以吸引当面之地,配合粟裕主力打大仗。
华野部队在整训中
很明显,豫东大战是以华野为主角,中野为配角。粟裕尽管兵强马壮,但要同时对付邱清泉和胡琏两大强敌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必须要让中野把胡琏给拖住。这正是主席最开始的想法。
不过,中野的现状不容乐观——王近山6纵在桐柏山休整,正准备攻取襄阳;王秉璋11纵暂时划归粟裕指挥;而陈赓的4纵和9纵眼下还在豫中。也就是说,刘邓手中仅有杨勇1纵、陈再道2纵、陈锡联3纵三个不满员的纵队,总兵力不足5万。更不要说,刘邓部自转出大别山后已经大伤元气,战斗力有明显下降。
胡琏的18军是中野的头号死地,以往多次交手,中野几乎没占过便宜,心理上难免有畏惧情绪,要想以这点家底去挡住胡琏,谈何容易?为此,刘伯承左思右想,决定进攻确山和驻马店,以期把18军给吸引过来,让胡琏远离豫东战场,从而起到钳制胡琏的作用。
驻防淮河的蒋军士兵
不过,打仗从来就不是随心所欲的事,刘伯承原想把胡琏给引过来,谁知胡琏按兵不动,南阳的张轸兵团却杀过来了。既然和设想的不一样,那就随机应变。刘伯承决心调动陈赓兵团尾随张轸兵团南下,等张轸进入确山地区后,会同陈锡联部围歼张轸部。
不过,这样一来,战场的主次就颠倒了。刘邓打张轸,胡琏势必来救;要阻住胡琏,必须依靠华野陈唐兵团。但粟裕南渡黄河后的作战预想是1兵团和陈唐兵团南北夹击吃掉邱清泉,陈唐一走,这一计划就要落空。
究竟是中野打张轸,华野配合呢?还是华野打邱清泉,中野配合呢?主席经过反复思考,支持刘伯承的意见。这是因为刘伯承在急电中强调“机会难得”,而且张轸兵团的战斗力远不如邱清泉之第5军,胜利把握更大。
邱清泉
按照刘伯承的计划,中原我军发起宛东战役,中野围歼张轸部,华野陈唐部配合。如此一来,粟裕围歼第5军的计划就只能暂时搁置了。
不过,宛东战役打得令人失望。张轸识破了刘伯承围城打援的意图,突然折头返回南阳,让陈赓扑了个空。要不是宋时轮变通执行命令,截住了张轸兵团的尾巴,取得一些战果,那宛东战役可真的就是竹篮打水了。
宛东战役的结果,证明以中野为主,华野配合,是行不通的。因此当粟裕下定“先打开封,再歼援敌”的决心并得到主席批准后,整个豫东大战就是以华野为主要突击力量,中野的任务是全力牵制胡琏、张轸等多路敌军,以保证粟裕放手歼敌。
陈唐兵团攻下开封后,战局异常复杂,蒋军多路大军杀向开封,我军野战歼敌机会大增。主席做出指示:如果邱清泉兵团和整编75师(隶属于区寿年兵团)分路增援,则选择其中一路予以打击;如果集中增援,无法下手,则转手去打胡琏。不过,刘邓对此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邱兵团和整编75师急进的可能性不大,建议乘中原蒋军各路都倾巢出动的良机,中野攻取郑州。
由此可见,刘邓对宛东战役的劳而无功心有不甘,眼看华野打下开封,自觉不甘人后,求战欲望很强。不过,刘邓对战局判断有误,邱清泉兵团救援开封的积极性很高,而且郑州附近的敌军数量也并不少,因此主席回电说如果郑州有把握一周内拿下,则以攻郑为重点,否则就应该放弃这一计划。这实际上就是不赞成中野打郑州的计划。
华野部队在豫东战役中攻克开封
粟裕在命令陈唐兵团打开封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打击援军的预案。这一行动规模空前,必须要有刘邓的支持。因此粟裕在攻克开封之后汇报总部,建议主动放弃开封,待邱清泉占领开封之后,伺机歼灭其身后的区寿年兵团,并建议总部让刘邓钳制胡琏和吴绍周两个兵团。
粟裕的主张和主席不谋而合,所不同之处是主席歼敌胃口小一些,建议当两个野战军集中作战时,一次歼敌不超两个整编师,而当一个野战军单独行动时,一次歼敌不超一个整编师,因此主席最开始的指示是吃掉整编75师。但粟裕的“胃口”要大很多,他是要把整个区寿年兵团全部吃掉,包括兵团部、整编75师、整编72师以及21旅。
主席对粟裕的气魄很是赞赏,立即同意了他的计划。不过,刘邓对这一计划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也正是许多人争议的焦点。
粟裕在前线指挥作战
刘邓认为,目前无论是华野要对付的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以及即将加入战场的黄百韬兵团,还是中野要阻击的吴绍周兵团、胡琏兵团,都因为抱成一团而力量很强,华野要一口吃掉一个兵团困难很大,而中野要阻击胡、吴两个兵团也是没有把握。因此,他们认为粟裕的歼敌胃口太大,还是应该以分散歼敌为主。
针对目前的战局,刘邓提出了自己的两个方案供总部参考。一是两个野战军单独行动,以利于各自保持主动;二是集中中野四个纵队以及华野1兵团的三个主力纵队于宛东,再打一次宛东战役。
实际上,刘邓所掌握的情报并不准确,邱清泉部和区寿年部并未集中,而是拉开了几天的路程。这一战机粟裕和主席都看得很明白,因此主席并未采纳刘邓的建议,而是再次发电给华野和中野,强调粟裕在睢县、杞县一带歼敌的意见是正确的。
豫东大战进入 *** ,华野在睢杞与敌激战,中野必须尽全力阻击胡、张两个兵团。刘伯承故伎重施,通过打击张轸部整编85师调动胡琏。这一次取得成功,胡琏放弃北进而驰援85师。胡琏没有加入睢杞战场,邱清泉又突破不了10纵的阻击,使得区寿年兵团遭到毁灭性打击。
华野部队在阻击阵地上
不过,战局瞬息万变,谁也想不到斜次里杀出个黄百韬来,中原战场已成决战态势。粟裕转兵围攻黄兵团,白崇禧急令胡琏北上,配合邱清泉击破华野阻击,一定要把垂死挣扎的黄百韬救出来。
总部急电刘邓,下令必须阻击胡、张两兵团的北进,特别强调要让陈赓4纵从正面阻击胡琏,声明“此着关系至大”。
中野各部中以陈赓4纵人员装备最为齐整,拖住胡琏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了。至于1纵、2纵、3纵,这个时候还在和张轸缠在一起,根本指望不上。不过,4纵动作还是慢了,没有从正面堵住胡琏,只揪住了尾巴。
刘邓的底线是“使胡琏7日前不能超过太康”,但目前的态势是4纵要独自拉住胡琏的三个整编师,着实没有把握,刘邓只能给总部说实话“惟全部拉回胡琏恐已困难,当尽全力争取之”。
胡琏视察部队
胡琏并不是等闲之辈,他不与4纵纠缠,而是寻找到阻击线上的薄弱点,轻松从缝隙中钻了出去,很快逼近太康,距离黄百韬盘踞的帝丘店已经不远。而且就在此时,邱清泉也来了个“钻隙迂回”,绕过华野阻击线到达兰封,距离帝丘店只有一天的行程。仗打到这个份上,粟裕想要全歼区寿年已不可能,只好含恨撤围而去。
由此可见,在豫东战役第二阶段,也就是睢杞战役中,中野对胡琏兵团的牵制是成功的。但在黄百韬突然搅局之后,无论粟裕还是刘邓均对这一突 *** 况准备不足。刘伯承在战后坦言“三个纵队弹药奇缺,打不起消耗仗”,说的都是实情,让人手不够且装备简陋的中野阻挡张轸和胡琏足足6个整编师,确实是勉为其难了。
总之,在豫东之战中,刘邓确实和粟裕在作战思想上有所分歧,但一旦统帅部形成最终决策,中野是尽全力完成任务的,并且不惜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人在陈述豫东战役的辉煌战果时,也不能忘了中野的贡献。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