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不记得哪天开始,几个主流视频网站悄 *** 地在视频清晰度的选项后面,加上了“蓝光”两个字。但细看起来,总觉得它好像还没有你自己下载的资源清晰。
所以我们对这种诡计心生疑惑:到底怎么样才算是蓝光?为什么有些 1080P 视频还是很糊?
如果能搞懂这个问题,那不光能明白视频网站是怎么逗你的,还能了解怎么衡量视频画质的好坏,视频文件名里这一长串的东西到底是啥,平时下载的 MP4 和 MKV,到底哪个更清晰?
为了把跟视频画质有关的故事梳理清楚,本期的内容会稍微有点长。那么话不多说,开始吧!
视频版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
图文版
视频网站上的“蓝光”,对应的是 1080P 视频。1080P 视频的分辨率是 1920×1080,也就是说你随便抽取一帧画面,得到的就是一张有这么多个像素点的图片。大多数电影是每秒连续播放 24 张图片,也就是一个 24 帧的电影。
那么此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张图片,都由这么多像素点组成,每个像素点的信息,都占用同样的存储空间。这么说来的话,任何时长和帧率相同的 1080P 视频,都包含都同样多的信息,占用的存储空间都应该完全一样才对啊?但为什么你下载的视频体积有大有小,有的清晰有的模糊呢?
因为在电脑里,视频根本就不是这样储存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有一部时长 2 小时的 24 帧后现代艺术电影,叫《深秋傍晚的黄色回忆》,从头到尾的内容,就是一张纯粹的黄色图片。那么电脑应该怎么储存它呢?
如果要把这 172800 张图片的所有像素点信息,全都按照常用的方式记录下来,那文件大小会超过 500GB ,硬盘根本不够用。
所以电脑压根不会这么干。既然每帧画面都一样,那么只需要记录一帧画面的数据,然后一直放就行。而且一帧图片内每个像素点的颜色都一样,那么电脑也只要记录其中一个点的颜色就行。这么一来,这部电影的实际储存空间就可以压缩到非常非常小。
在真实世界中,你看的视频内容肯定不会这么纯洁,但全都经过了类似的压缩过程:
比如在这几秒钟的场景内,每一帧画面的背景元素完全相同,那就可以只存一次。
这个人物的运动符合物理规律,那就只记录这两个关键帧的信息,其他的位置信息推算出来就行。这些方法,叫做“帧间压缩”;就算单独看这一帧画面,也有很多画面元素相同,不需要全都记下来,这叫做“帧内压缩”;把这些压缩方案打包组合使用,人类就发明了很多种不同的视频编码,能让视频的体积变小,画质也不错。
比如目前最常见一种视频压缩编码叫 H.264。你找资源时看到的这堆标记,都是在说,这个视频的画面,是用 H.264 编码压缩的;
还有另一种更新的压缩编码,叫 H.265,它的压缩效果更好,在同等画质的情况下,文件体积更小。其他什么 VP9,AV1 等等,也都是各种各样的视频压缩编码。
但这些编码对播放设备的性能要求一般更高,没有H.264那么普及。
总而言之,你看过的所有视频,全都经过了各种各样的压缩。如果压缩适当,视频虽然会损失一部分信息,但肉眼看不出来,完全可以保证很高的画质。但压缩得越狠,信息丢失越多,画质就越差。
所以只要下手够狠,我们完全可以压出一个颜色失真、画面僵硬的 1080P 全损画质高糊视频。所以单纯看分辨率,并不能判断视频的画质好坏,视频网站上的 1080P 不一定就是真·高清视频。
只要你愿意,甚至可以把一个 720P 的视频强制拉伸成 1080P 甚至 4K,但真实信息量并不会增加。
既然不能只看分辨率,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要怎么判断视频画质好不好呢?
其实吧......有一个很傻瓜的办法:就看文件大小。
你看啊,不管是什么视频,它们在电脑里的本质,就是一串串二进制信息。如果说一个视频“画质好”,本质上就是“信息丰富”。那如果内容和压缩方法都相同,那当然是压缩得越少,保留的信息越多、占用存储空间越高的视频,画质越好嘛~
所以“看文件大小”更准确的说法,是在视频内容和压缩编码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码率”。
“码率”,是指视频一秒钟包含多少数据量。码率越高,说明一秒钟包含的信息越多,画质越好。所以“码率”,才是判断视频质量的最重要指标。
话都说到这里了,我们就可以来比较一下视频网站上的蓝光,跟真·蓝光的差距有多大。
“蓝光”的全称叫 Blu-ray Disc,简称 BD。Disc 是光盘的意思,蓝光其实就是一种先进的光盘类型,并不特指某种视频清晰度。
只是蓝光盘的容量很大,一张蓝光盘,最低都能容纳 25G 的数据。而上一代的光盘技术,也就是DVD,最高规格撑死了也只能装下 15.8G 的数据。所以蓝光盘里的内容,码率一般都很高,画质很好。
这是一张 2017 年发行的《教父》蓝光碟,它的视频码率是 27.01Mbps,根据码率的计算公式,我们只要把这个数字除以 8,就能得到它平均 1 秒钟包含的数据量—— 3.376MB。那么这部 177 分钟的影史经典,在不算音频、字幕的情况下,也至少要占用 35GB 的空间。
而这家标了“1080P蓝光”的视频网站上的《教父》,在包含音频、字幕的情况下,缓存完才 2.5GB,平均码率最高也不到 2Mbps。
而二者用的压缩编码都是 H.264,蓝光碟和这个视频网站上的“1080P蓝光”,码率整整相差了十几倍。
这还算良心的,因为另一家标了“1080P蓝光”的视频网站,缓存完还不到 1GB ,码率还没有前一家的一半高......
至于这一家,那更是重量级,1080P 的《教父》缓存完才 680MB,码率又腰斩了一遍。不过人家倒并没有标“蓝光”这两个字就是了。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别怀疑自己了,视频网站上的1080P蓝光看起来也没多清晰,那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多清晰。他们的“蓝光”跟真蓝光的关系,就是回龙观吴彦祖跟吴彦祖的关系——纯粹是蹭个热度而已。
当然,硬要跟蓝光原盘比确实有点儿过分了,一般人也很少买蓝光碟。不过就算是在专门发布影视资源的网站上,一部采用 H.264 编码压缩的 1080P 《教父》,文件大小也在3~20G之间。所以你在网上找到的很多“资源”,可能确实比视频网站上的正版电影画质更好。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只通过视频网站上的标清、高清、蓝光、原画、极清......来判断画质的好坏,这些只是话术而已,码率高才更有说服力。
当然了,码率越高,画质越好,但视频的体积也越大。如果要在画质和存储空间之间达成平衡,那最好的策略,是让码率在该高的时候高,可以低的时候低,这就叫“可变码率”,简称 VBR。
如今不管是我们自己制作的视频,还是视频网站放给你看的视频,大多都采用了可变码率,在视频质量和文件体积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就算你自己做了一个固定的高码率的视频,只要传到视频网站上,也会被平台压缩成普通码率。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不是所有的视频都需要很高的码率。
我们再看一遍这部《深秋傍晚的黄色回忆》~无论要多清晰,它的码率都不高,因为压缩完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小了,甚至可以直接存进你脑子里。很多动漫也一样,它们有大片的纯色元素,虽然看起来很精致,但很容易压缩,就算码率低也能有很好的观感。所以某些做动画科普的自媒体,和聚集了众多二次元的视频网站,就占了点便宜。
但如果是这种充满了烟尘、水雾、光影,细节丰富的画面,就非常需要高码率了。只要码率够高,就算是 720P 的电影,也可以很有质感。
但一旦码率不够,那些微妙的光影和细节,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被压缩省略掉,甚至出现尴尬的场景:
那么日常看视频,码率达到多少会比较舒服呢?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它跟观看内容、编码方式、观看设备和距离,以及你的主观喜好,都有关系。
目前衡量视频画质的一个主流标准叫做 VMAF。Netflix 曾在他们的技术博客上发过一个简单的图表,码率达到 3Mbps 左右,无论是 720P 的视频还是1080P的视频,VMAF评分差不多都能达到 90 分。根据这个标准的话,一部 2 小时的电影,容量达到 2.6GB,效果就算还行。
当然了,继续提高码率肯定画质更好,但边际效应就没那么高了。如果在手机上观看,码率达到 2.5 Mbps,就能有一个还行的效果,至于具体分辨率是 1080P 还是 720P,在手机上看起来区别倒是不大。
当然了,必须说明一下,衡量视频画质的方式不可能这么简单,这个判断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只是提供一个最最最最简单的衡量标准供参考而已,具体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那么,目前这些主流的视频网站,到底能提供多高码率的内容呢?
为了浅看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花重金开通了所有这些平台的 VIP 会员,再用 iPad 缓存视频,根据缓存文件占用的空间大小和视频时长,估算出了这几个主流视频网站里一些电影和综艺的 1080P 视频码率。
仅从我们选取的这些样本上来看,B站所提供的“高码率”,是真的比其他视频的码率都高出一截。在普通 1080P 视频中,爱奇艺和B站的码率表现还能看。至于剩下的这两大巨头,只能说是菜鸡互啄,不中用啊~
我们还在电脑上查看了一下国外流媒体网站的一些视频码率,确实还是比我们常看的这几家......要高上那么一点点......
当然之前也提到过,有些视频编码更先进,可以在文件体积较小的情况下,保持同样的画质。所以视频网站们除了提高码率以外,也可以在编码适配上下功夫,像B站就在努力适配 AV1 等更强的压缩编码。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正经人谁在这些网站上看电影啊,我们都是自己下载~”
那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就来看一下,你下载网络资源时,这一长串文件名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应该下这个 MP4,还是这个 MKV 啊?
在刚才所有的讲述中,我们一直在关注视频的画面表现。但一个视频不光有画面,还有声音,还有字幕,有的还能切换配音,还带有多语言字幕。
为了把它们统统打包到一起,我们就需要用一个盒子,给它们封装起来。很多盒子都可以装下这些东西,比如我们中老年人在小时候时用过的 3GP、FLV、RMVB,沾满你青春荷尔蒙气息的 AVI、WMV,还有近些年来用得多的 MP4,MKV 等种种文件格式,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个个这样的盒子,只是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版权归属。
文件格式说到底只是一个外壳,本身并不决定视频的画质好坏,最终决定视频质量的,还是要看里面到底装了什么。具体装了什么,就写在这一长串文件名上。
这里的 BluRay 或者 BD,是指这个资源是通过蓝光原盘的内容压缩来的,如果压缩得少,那么文件体积可以很大,很清晰;WEB-DL,WEBRip,是指从流媒体网站上扒下来的,本质上跟你直接看流媒体没啥区别;
这里的 H264、H265 等,是指视频画面的压缩编码;之前讲过,H264 最常见,兼容性最好;H265 更先进,在同等画质下,文件体积更小,但对播放设备的要求也更高,你可以看情况选择;
AAC,是最常见的音频的压缩方式;Atoms、DTS-HD MA、TRUE-HD,都是更高级更厉害的音频格式。但如果你用的是普通播放设备,那大概听不出多少区别;
1080P 或者 2160P 是指它们的画面分辨率;如果你的屏幕本身只有1080P,那下载个1080P的就够了。
10bit 或者 8bit,是指它们的色深;10bit 的片源在色彩的过渡上更加自然平顺。但大部分播放设备对10bit的支持并不算好,所以一般就下个 8bit 的就够,大部分情况下看不出多少区别。
HDR,能让画面的明暗对比更强烈,更真实;但目前大部分设备对 HDR 的支持也不完善,强行播放反而会让画面显得干瘪。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设备支不支持 HDR,那就下载一个写着 SDR 的普通片源。
有些资源可能还会标个 DV,那是指它支持杜比视界;除了少部分高端电视外,目前绝大多数设备都无法正常播放杜比视界片源。所以别下,否则画面会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紫色。我有一位朋友,曾下载了杜比视界版的惊悚片《致命感应》,看了 20 多分钟才发现这个鬼一样的紫色并不是导演温子仁的艺术手法,而是播放设备不支持......
至于最终的文件格式,那倒不是很重要,如今大部分资源都打包成了 MP4 或者 MKV 格式,因为它们兼容性好,你挑一个顺眼的下载就可以了。
所以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挑片源时以自己设备的分辨率为上限,避开播放设备不支持的版本,然后挑原始片源质量好,压缩后文件大小适中的版本,就差不多了~~
好了,关于“蓝光”,和视频画质的种种梳理,到这里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我们并不是要去批评视频网站们骗人,毕竟他们也要付出实实在在的版权费、带宽费,连年亏损,日子也不好过。但看在我们交完会员费,还得看VIP专属广告的面子上,各位也确实也可以适当提高一下视频码率,不要光玩文字游戏逗我们嘛~
对了,或许你还注意过,我们下载的很多资源的文件名中,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单词,那往往是发布片源的组织名称,你可以忽略不管,甚至心生鄙视,但也可以默默感谢:毕竟是他们,让很多人,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