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秋意渐浓,福鼎市嵛山岛风光旖旎,半边山色半边海。沿着蜿蜒海岸线一路前行,海风拂面,既能看见潮起浪涌,也可闻到草木芬芳,十分惬意。
陈维新 摄
嵛山岛是闽东最大列岛,由大嵛山、小嵛山、鸳鸯岛、银屿等11个大小岛屿和礁石组成,海岸线长30.12公里,海岛中央遍布万亩草甸,还有3个天然湖泊点缀其间,风光奇特秀美,先后获评“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海西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
如何放大资源效应,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之路?
近年来,以“全域旅游、全景嵛山”为引领,嵛山镇大力实施“旅游+”战略,采取“1+5”模式,即以岛上天湖景区为轴心,辐射带动海边沿线5个渔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乡村旅游业态,打造大使澳、阳光鼓、月亮湾、好望角、桃花谷、羊鼓尾等珍珠链条景点,构建海岛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动海岛渔村振兴。
随着“旅游风”刮起,嵛山民宿产业迅速崛起,连片发展。
夜幕降临,嵛山镇马祖村伴海民宿内,歌声悠扬,一个合唱旅行团正和着海风,轻声吟唱,为夏日海岛增添了不少乐趣。
该民宿由嵛山本地青年郑家建与两位表兄弟共同经营。“我们的祖辈几乎都是从事渔业生产,但传统渔业靠天吃饭,这样的‘渔饭碗’端在手上并不踏实。”郑家建说,这几年,在旅游业带动下,海岛商机显现,他开始转变思路发展民宿,“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吃海鲜、看海景、吹海风、听海浪,尽情领略渔村魅力。”
天湖草场。陈维新 摄
不止郑家建,原来在外地经营酒店的张诗川也回到了鱼鸟村,打造12间独具特色的星座主题民宿,取名“星海居”。每间民宿由一圆一方两个结构组成,空间虽不大,却透着精致与时尚,开窗时海景尽收眼底。自营业以来,该民宿每逢节假日及周末基本都是爆满状态。
马祖港。陈维新 摄
从靠海生存,到看海休闲,嵛山岛大放异彩,开始全面提速“旅游+”“+旅游”,催生出渔旅、农旅、体旅、茶旅等海岛休闲旅游品牌,并积极策划举办全国海钓精英赛、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半程马拉松赛、渔旅文化节、音乐节等活动,提高旅游精品质量,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东角村
筑好“生态巢”,引来“人中凤”。2018年以来,每年寒暑假,嵛山岛会迎来一批批清华师生、实践支队成员和清华校友团体,到此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深化产学研合作,为海岛渔村振兴提供专业技术和智力支持,结下“远亲”。
眼下,漫步在嵛山镇东角村,干净的村道贯穿一路好风景,废旧的鱼露仓库已变身兼具茶饮、阅读、观影等多功能的礼堂,融现代化与烟火气于一体。礼堂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正围绕嵛山岛“零碳岛”规划和示范建筑建设等课题展开研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1级博士生乌家宁介绍:“我们计划通过对嵛山岛全岛各类基础数据信息的调研与采集,构建嵛山岛碳排——碳汇——新能源信息数据库,全力推进嵛山岛能源、建筑、交通等方面低碳化发展,助力嵛山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零碳岛’。”
“以校地合作为抓手,我们创新‘一二三’合作机制,即建设一个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基层站点,建立校地双方长期合作共建机制,设立校方、地方和校友三方站长,探索‘共建共享、共创共赢、共生共治’合作模式,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嵛山镇党委书记杨世凌说。
去年10月底,嵛山镇还与清华九六公社就建设嵛山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项目达成协议。“我们以技术支持和管理升级助力全岛的旅游规划和服务,让海岛乡村真正成为面向大海、未来可期的美丽乡村。”九六公社负责人张海龙表示,团队将积极配合嵛山镇党委、 *** ,发挥岛上环境微缩景观的特点,引导游客感受嵛山岛青山、碧海、草甸、渔村相融合的“自然+”人文风光,延长上岛旅行的停留时间。
聚人、聚才、聚势,目前,嵛山共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400多人(次)开展实践服务,帮助解决乡村环境治理等问题,为建设嵛山国际生态休闲旅居海岛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闽东日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