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汶上县古称中都,是山东省济宁市的下辖县。相较于济宁市下辖的古九州之一的兖州、鲁国故城孔子故里曲阜、孟子故里邹城、微子封地微山、水泊梁山等县市,汶上的名声不显,知道它的人很少。其实,汶上不仅历史悠久,可以溯源到大汶口文化时期,更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初仕之地,还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佛牙舍利的供奉地。
中都名称的由来。据说中都原先叫致密城,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任中都宰。由于城南有鲁九公墓,而孔子又倡导遵循周礼,他认为国君庙堂所处治邑要符合周礼,要称“都”,而且前面要加中字,因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于是上书鲁定公把所宰治邑“致密”改名为“中都邑”。
汶上名称的由来。汶上春秋时称中都,汉代时称平陆,金泰和八年(1208年),取”汶水在上(北)”之意,更名汶上县,此为“汶上”专用地名之始,沿用至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周游列国时,阳虎求见孔子未成,但偶遇于路途,劝孔子出仕,孔子被阳虎说服后,鲁国聘请孔子出仕。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经五十一岁了。中都宰是中都的地方官,掌管刑事。殷商时设置中都宰,掌管家务和家奴。西周时沿置中都宰,掌王家内外事务,有在王的左右而赞王命者。春秋时各国沿用,多称“太宰”。卿大夫总管家务的家臣,卿大夫所属私邑的长官,也都称“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来参观,并且向他请教。因为卓有政绩,被擢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大司寇是鲁国最高的司法长官,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位同卿大夫。可以说中都是孔子的初仕之地,更是其施展才华的发源之地。
(来源于网络)
汶上宝相寺始建于北魏,唐名为昭空寺,宋真宗封禅泰山时驻跸汶上,御敕昭空寺为宝相寺。历经千年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观光礼佛之圣地,赫为齐鲁大地名寺宝刹。1994年3月15日在修葺八角十三层太子灵踪塔,在塔宫内隐世八百余年的佛牙、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珍贵无比,特别是佛祖释迦牟尼佛牙显世,轰动全国,震惊世界。寺中现存佛塔一座,为8角13层楼阁式砖塔,底层东、西、南各一券门佛龛,原有佛像。塔高41.5米,精工细作,古朴典雅,造型优美而雄伟。整个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顶置黄琉璃圆葫芦塔刹,金光闪闪,故有黄金塔的美称。佛教圣物出土后,每年农历3月15日开展朝拜圣物的重大佛事活动,吸引众多佛界人士及游客前来朝拜。该塔充分体现了宋代汉族建筑风格,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宝相寺主要景点有影壁、香水海、菩提树、须弥山、宝相寺、地宫、太子灵踪塔、礼佛广场和礼佛大道。
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佛牙是释迦牟尼佛荼毗后的牙齿舍利。《大般涅架经后分》记载:世尊荼毗,以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唯留四牙不可沮坏。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宝相寺佛牙是由唐朝高僧悟空于公元790年从犍陀罗王城获得。佛牙长约五厘米,直径约二厘米,色黄白,璞玉泽,质如腊,形微曲,具三只牙根,与玄奘记载的“迦湿弥罗佛牙”相吻合。牙体有墨书“东府”二字,为北宋名相王安石收藏的佐证。
在佛教的历史上,从古至今有许多有关舍利的记载和实物。宝相寺共出土佛舍利936颗,被中国佛教协会认定为“数量最大的佛舍利发掘”。出土的水晶舍利瓶和玻璃舍利瓶均为外国进贡的舶来精品,是当年皇家供养佛舍利的珍宝。发现的“双膝跪姿捧真身菩萨”是专门用来供奉佛牙的特别造像,著名学者、佛学家周绍良先生认为:菩萨呈跪姿,在佛教史上还是唯一的发现。
每年阴历3月15日前后,均有佛光出现,吸引万千信徒前来膜拜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