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舌尖上的安徽,洋洋大观,源远流长。皖人“吃论”多多:春秋时期,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将治国大事,类比和羹调鼎;晚些时候的管仲,提出了“民以食为天”的至理名言;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则发明了豆腐;三国时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植撰写了《四时御食制》《求贤宴》和《平乐宴》,对中国“食疗”理论和宴席设计影响很大;魏晋名土嵇康的《养生论》也影响深远;到了明代,朱元璋首创了腊八粥,与他有关的,还有朱洪武豆腐:而清代名相、桐城人张英写的《饭有十二台》,全面阐述了饮食理论。微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据考证,微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及民国时期,有着数千式菜谱。
晚年定居徽州祁门的晚唐诗人张志和,一句“桃花流水鱖鱼肥”,直让人垂涎三尺。诗中所说的鳜鱼就是徽州山间小溪中的石桂鱼,又名桃花桂,肉味鲜美,在桃花盛开时最为肥嫩。南宋年间,以皖南山区特产马蹄鳖(甲鱼)、牛尾狸(果子狸)做的菜,就闻名于世了。
当时宋高宗赵构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就举了宣城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两句诗:“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徽州笋子多,笋菜也多。歙县问政山所产的苗笋最有名,因为土质的缘故,这种呈象牙色的笋子细嫩无比,扔到地上就碎了,是制作徽菜的好原料。
据说,在杭州经商的歙县人常托人从家乡捎带问政山笋。沿着新安江而下的徽州人,行舟时顺带着将些竹笋剥开,切好做入砂锅,用炭火清炖,到了杭州,打开砂锅,香气几乎遍及杭州城。偏安于杭州的南宋王朝对于徽州的山路野味喜爱有加。问政山笋就是贡品之一。
徽州食材丰富多样,产有可食用的蔬菜、果品、真菌、淀粉、竹笋、野菜鲜花、药材等8大类800多种,饲养和野生的动物200多种。徽菜的原料,也随时间变化而改变。一些在沿海地区的徽商,除了从家乡带走山货,回乡时也将干贝、海参等海味带回来,徽菜中也就出现了海味。
鳜鱼是淡水鱼中的极品,鮮嫩细膩,清香带甜。徽商由石台、贵池、安庆等地回屯溪途中,见到就会购买,为了防止鱼变坏,就层层撒盐,到家后鱖鱼表皮有些臭味,舍不得扔就烧着吃,没想到味道极好,臭鳜鱼因而天下闻名。
微菜的特色,以前一般认为,重油、重色、重火功。现在被概括为四点:以咸鲜为主,注重本味;注重火功;文化底蕴深厚;讲究食补与养生。徽菜烹饪方法有烧、炖、焖、蒸等,其中的炖,就是不破坏原料的营养,让人吃了更容易吸收。
徽文化中有新安医学,而很多徽菜师傅都是新安医学的继承人,那些强身健体的食疗药膳,也很早被融入徽菜。《徽州文化全书》“徽菜”卷所记载的87款徽菜,有72款是绩溪人创制的。在菜式上,徽菜有筵席大菜、和菜(套餐)、五规八碟十大碗、大众菜和家常菜等。民宴中,一品锅、六大盘、九碗六、十碗八等相当讲究。故园东望,吃中有乡恋。从绩溪走出的胡适,渐行渐远,但他总是喜欢吃家乡菜,除了蝴蝶面,就是一品锅了。
胡适的夫人擅长这道菜,所以不论在京城,还是身居国外,胡适总是向朋友们推荐,品锅也因此香飘海内外,进而顺汤顺水地被叫作“胡适一品锅”了。
在历史的浪潮中,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徽菜亦是如此。尽管今天的徽菜已不再是明清时期江南豪绅、富贾所热衷乐道餐饮巨头,但是在20世纪年代后,加入沿江、沿淮风味菜肴后的徽菜,凭借其丰富的品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动了无数人的味蕾。
关于徽菜的传承与创新,安徽人家一直在努力。酒店徽菜的创新从菜品创新、盛器创新以及包装创新等方面体现:
一、酒店在选择原料时,选择当地有特色的原料,如葛根、食用菌、山野菜等,就地取材,荤素合理搭配。
二、酒店盛器采用具有徽式风格的碗盘。
三、菜品融合将徽菜背后的文化意义、历史典故、人物形象等,突出地方特色,让到来的客人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深切的感受徽文化。